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光明学校 262400
智障学生由于生理及心理上的缺陷,导致他们对周围世界感知甚少,思想认知水平处于模糊或肤浅状态,道德判断水平极低。与正常同龄孩子相比,他们或过于依赖父母,或与周围人不合群,或性格孤僻、自卑、自私等。作为学生的成长导师,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有效补偿智障儿童的心理缺陷,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对智障儿童的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合力,学校和家庭是智障儿童形成良好品行的主阵地。让学校和家庭携手,让教师和家长携手,积极寻找家校共育的支点,构筑起家校合育的平台,对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与态度,决定孩子成长的第一步,家长的期望、要求、教育方法、教育心态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智障儿童更不例外。智障儿童的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要积极让家长参与到特殊教育中来,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使家庭与学校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孩子朝着家校共同期望的方向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我多采用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的形式,对家长进行定期、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由于班里大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部分学生家长认为有这么一个“痴呆”孩子,在别人面前都抬不起头来,自卑心理较重,经常把负面情绪撒到孩子们身上,把孩子送入学校,也只是为孩子找到了一个特殊的“托管所”,家长对孩子要么倍加溺爱,要么放任不管。针对这一问题,我组织了以“铁树也能开花”为主题的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态度,并把舟舟等优秀残疾人的事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播放给家长观看。通过学习,家长们的思想包袱甩掉了,教育观念转变了,不再固执地认为对于这些“痴呆”孩子再怎么教育也是白费力气,重新树立了对自己孩子的信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班斌斌同学的妈妈在一次家庭教育讲座结束后,感触特深,拉着我的手说:“以前,俺总认为孩子没指望了,现在俺知道自己错了,老师你以后要多教教我们怎么教育孩子,我们听你的。”家长这种态度和观念的转变,让我欣喜地感受到家校合育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智障儿童要适应社会,回归主流,成为残而不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交往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也不是单单依靠学校就能完成的,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
我通过对班里的智障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没有进过商场,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没有独立花过钱购物。针对这种情况,我每月举行一次亲子活动会,通过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有意识地向家长宣传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性。班里的鑫鑫同学原来不会系鞋带、整理书包,经过反复的教育训练后,效果总是不理想,虽然与家长多次沟通,但收效甚微。为此,我组织了一次“爸爸、妈妈夸夸我”的亲子活动会。在活动中,鑫鑫的妈妈看到别的孩子系鞋带、整理书包做起来非常自如,而自己的孩子却是茫然无助、束手无策,感到很不解,经过了解才知道,其他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过这方面的专门训练,活动结束后,她很诚恳地与我进行了交流,决心以后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培养与强化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同时,我还经常举行一些“我是家里小主人”“快乐购物”“公园亲子游”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在学校里体验不到的各种生活情境。另外,还建议家长多带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以拓宽孩子的视野。例如,每周带孩子到亲戚朋友家串门一次,多带孩子外出购物或郊游,指导孩子独自招待来访的客人,鼓励孩子独立购买日常用品等。通过亲子活动会的开展以及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有效地凝聚了教育合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采用多途径多渠道与家长沟通,促进家校共育
为了更好地与家长联系,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确保智障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多年来,我坚持运用“一册、一会、一访”三种形式,作为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册”是指联系册。每名学生一本,大周在学生回家时交给家长,里面是学生近期的主要表现、行为动机,以及老师对此采取的教育措施和今后的要求等。家长对老师的教育有什么看法、建议以及学生在家的表现,也都写在联系册上,送学生时交给老师。联系册作为家长与老师联系的纽带,对成功地实施家、校配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会”是指家长会。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每月召开一次,一般安排在大周家长接学生回家时和家长进行面对面交谈。会上,我仔细询问了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向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听取家长的意见或建议,并向家长展示学生在校的各项成绩,增强家长配合教师教育好学生的信心。“一访”是指家访。家访我做到每周至少一次,以便于把孩子一点一滴进步与成长的喜悦及时与家长共同分享,同时争取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全方位的参与、配合和支持,这样可以使家校双方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从而使得对孩子的教育康复训练更有针对性,也更加有效。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智障孩子来说,家校共育的路更加艰辛和漫长,作为孩子们的成长导师,唯有时刻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用爱与责任将孩子、家庭、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做到为智障孩子的健康成长护航,为他们将来能够积极地融入社会提供最大的支持和保障。
论文作者:刘建云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3月总第26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9
标签:家长论文; 孩子论文; 智障论文; 学生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学校论文; 亲子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3月总第26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