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泥满张”彩塑的现状与过去_艺术论文

“泥人张”彩塑今昔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彩塑论文,今昔论文,泥人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晚清道光(1821-1851年)年间,原是卖泥玩具的天津艺人张明山,创作了以“泥人张”闻名的彩塑艺术,它的成长过程历经了清廷的腐败、列强的入侵、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不但没有得到政府应有的重视和扶植,反而受到种种磨难。到解放前夕,这枝本来应该盛开的艺术之花已被摧残的奄奄一息。“泥人张”的后人为了生计,不得不改弦易辙,再不能以创作“泥人张”彩塑求生存。建国后,由于党和政府保护、扶持、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政策的实施,“泥人张”传人得以重操旧业,在天津市文化部门的直接关怀下,为了继承和发展这一民间艺术,成立了“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工作室不仅家传还广收学员,一改过去“塑古斋”作坊式的生产为艺术创作单位,使这门艺术得到了有力的扶植。不少作品被国内艺术馆、博物馆收藏,部分优秀作品在国外十几个国家展出,1983年日本芦屋市“恩巴中国美术馆”还特意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室。

“泥人张”彩塑一般为一尺高矮能放在案头赏玩的彩塑形象,从中国戏曲、绘画等成熟的艺术创作中广泛吸收了营养,以“雅俗共赏”的特点受到各阶层人们的喜爱。随着作者文化素养的提高,“雅”成为作者追求的主要倾向。因之,“泥人张”彩塑是“雅俗共赏”偏于雅。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选题:

首先,戏曲人物和民间故事占有很大比重,而且大都是根据舞台形象创造。人物如花木兰、李逵、关公、钟馗、八仙、《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戏曲人物;故事如《将相和》、《李逵探母》、《钟馗嫁妹》、《宝莲灯》、《白蛇传》和《西厢记》中的各种情节。其次是根据古典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根据《红楼梦》创作的“惜春作画”、“宝琴立雪”、“黛玉葬花”和“看手串”中的薛宝钗等金陵十二钗。再一类是民间风情,有特点的婚丧嫁娶场面以及少数民族人物。在这方面几代人各有侧重,如大型的《殡仪式》是张明山的杰作之一,人物多、场面大、物象丰富;张玉亭则以三百六十行为题,创作了《吹糖人》、《木匠》、《搬卸工》、《卖糕者》、《占卜者》和《渔妇》等反映平民生活的作品。后来的创作者又加进了少数民族人物,如蒙族妇女和老人、彝族、傣族少女等。再次是人物塑像全部是整身的,在张明山作品中占有很大比例。古人有屈原、蔡文姬、李白、杜甫、李时珍、黄道婆等;近代有演员余三胜、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刘赶三等,其他人物如严振、严仁波、张锦文、彭掌柜等;直到现代的领袖、英雄和著名的艺术家。还有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如《火烧望海楼》、《欢迎太平军》、《英勇的轻骑队》、《志愿军负伤》和《祖国的召唤》等。总之,这些人物大都是家喻户晓,群众喜闻乐见的,这也是“泥人张”彩塑广为流传、代代不衰的原因之一。

2、创作方法:

“泥人张”彩塑的创作是有主题、有思想性、追求美的规律的创作,完全脱离了泥玩具制作的随意性和庙塑的程式化,成为主客观因素紧密结合的艺术创作。创作者经过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选材、构思、塑造,比较准确地按生活中的样子刻划形象,是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即我国称为“写境”的方法进行创作的。

“泥人张”彩塑特别讲求动态、神态以及服装道具的细节处理。《摔跤场上》塑造的是一个蒙族小机灵鬼向就要出场比赛的小选手出点子,他踮着脚,把小嘴贴近比他高的小选手的耳朵,还用两只小手挡住,在说悄悄话。小选手则侧着身子笑眯眯地倾听这小参谋的主意。那维妙维肖的动作和准确的神态令人忍俊不禁;《惜春作画》刻划的惜春是歪着头,两眼专注,手握画笔十分入神地作画;三百六十行中那个《鞋匠》是一手用力锥透双膝夹紧的鞋底,一手引导锥头。他们的眼神、动态都是既准确又生动,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在服饰的样式、色彩和图案配制上,也因人而异,给予细致准确的描绘。在道具上,桌、椅、笔墨纸砚都随人物比例相应缩小,从颜色到形态上做到了酷似。“泥人张”彩塑在细节的刻划上,是以准确、生动、精微而见长的。

“泥人张”的戏曲人物是根据文学作品或是民间传说再创造的典型化形象,因为这是静止的立体形象,所以要求人物关系动作都应该是故事中最典型的,《将相和》选择的是廉颇负荆请罪的情节,廉颇负荆跪地向蔺相如诚恳请罪,蔺相如则躬身伸出双手相扶;《李逵探母》是李逵扑入母亲怀里,跪在地上让失明的母亲用颤抖的双手抚摸;《打焦赞》是挺立的杨排风凛然正气持棍逼视着被打败了半蹲半跪仰脸抱拳表示服输的焦赞……

塑造单个人物肖像更强调他的典型特征。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天津汉奸张锦文让张明山塑相,张明山抓住他的神情特征,把这个流氓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一时传为佳话。这和西欧的委拉斯贵支塑造残暴贪婪的教皇英诺森十世时于酷似中予以深刻的揭露,真是异曲同工,可惜此件已失传。另一件精彩的作品是对《水浒传》中的人物蒋门神的塑造。《水浒传》中描绘的蒋门神是“形容丑恶,相貌粗疏。一身紫肉横铺,几道青筋暴起。黄髯斜卷,唇边几阵风生;怪眼圆睁,眉下一双星闪。真是神荼郁垒相,却非顶天立地人。”(第二十九回)张明山塑造的《蒋门神》只有11厘米高,却神气活现,只见他挺胸腆肚,双手抄在背后,霸悍之气从魁梧躯体中散出,确如狰狞猛虎,随时可暴发出狂暴的力量。粗身短颈,显得蛮横无理,脸上块块横肉,显出杀气腾腾。嘴角上撇,眉眼上挑,昂首直立,虎视耽耽,盛气凌人,显然是抢夺快活林之后洋洋得意的神态。这是恶霸形象的蒋门神,是得意中的恶霸蒋门神,它夸张得体,刻画深刻、传神,是成功的典型之作。

表现现代风情的《集市归来》中的老大娘,也是很典型的。她为了验证在集市上从小贩手中买来的活鱼够不够份量,戴着老花镜,提着弹簧秤,称那还在挣扎的两条鱼,结果是老人惬意地笔了,小贩显然是可信赖的。老人是今天的老人,她的动作和神态是当前不少老人共有的,形象闪跃着时代的色彩,从而增强了趣味性和可信性。

徐悲鸿先生看了“泥人张”彩塑作品后,写过《对泥人感言》一文,指出“至其比例之精确,骨骼之肯定,与其传神之微妙,据我在北方所见美术作品中,只有历代帝王画像宋太祖、太宗之像可以拟之。若在雕刻中,虽杨惠之不足多也。……其观察之精到,与其作法之敏妙,足以颉颃今日世界最大塑师”──(《大陆》1932年第一卷第一期)

3、审美追求:

“泥人张”几代作者的追求不尽相同,但我们通过对众多作品的分析,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们是有着共同追求的,这些追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是要静中有动,追求一个“活”字。由于“泥人张”彩塑是案头装饰品,是可以放在百宝架上供人们长时间赏玩的艺术品,因此它必须以有味道,耐人寻味来吸引观者。这就要求这些虽然是静止的形象,但不能呆、傻,让观者索然无味,而是必须有“动”感,要“活”起来。

要“活”起来,就是要栩栩如生,要如闻其声,如见其面,如对其人,即形神毕现。中国绘画讲求形象要“花如欲雨,鸟如欲飞,石必峥嵘,树必挺拔。”“泥人张”汲取了这种表现手法,要求泥人要神气“活”现。他们认为“有形无神是呆傻,有神无形是胡来。”两者并重,突出“神”才会使泥人“活”起来。要把人物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各种神态准确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要深入了解和大胆开掘人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的身份和心态是“那么回事”,从而引起观者的举趣和联想,也就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意境”。如静立的《仕女》要含情脉脉,若有所思;《渔樵问答》是两个老人互诉衷肠,似有说不完的话;《扁鹊》行医,是扁鹊边切脉、边低头思索、判断,十分认真,病人则是弯腰护腹、蹙眉痛苦不堪;《红楼梦》中的人物,花袭人是娇媚,林黛玉是悲戚,《看手串》中的薛宝钗是娇羞,贾宝玉是失态。……这些作品都是以“活”的形象来打动人。为了人物“活”得有特色,他们对各种人物的“眼神”做了精心的刻划。“泥人张”彩塑要求“眼”要刻划得准确、精细。不是点黑成眼,而是要画出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神”,注目要有准确的方向,眼睛上的高光要准,达到“眉目传情”的效果。

第二是塑造人物要有“戏”,有“趣”。塑造的人物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要充分体现主题思想而有所作为,还要“哏”,就是有趣味。有戏实际上就是要有“情节”。如张明山创作的《殡仪式》,是反映民间风俗方面的大型杰作。其人物之多、场面之大、物象之丰富,令观者恍如身临其境。而人物的情态更为生动。当时天津著名教育家、学部侍郎和南开学校的创办者严范孙先生曾撰写《张明山事略》,描述这套泥塑作品,不啻是一幅反映当时社会风习又十分诙谐风趣的画卷。可惜此作早已散失。但我们可以从现在仍保存在天津艺术博物馆的张玉亭创作的《钟馗嫁妹》中看到令人感动的各种形象。他采用夸张的手法,别出心裁地把社会上各种邪恶势力归纳成二十几个鬼的形象,把这些鬼组成送亲的仪仗队。这些鬼形象丑陋,令人憎恶,但其面目、姿态、表情各不相同,各有个性,细品起来其实就是社会上常见的各种恶人,作者通过他们揭露这些丑类,并使之充满喜剧色彩。另外如艺术传人作品《颗粒归仓》是小朋友高举着盛粮食的小篮子躲避群鹅的争抢;《秦香莲》是在韩琪杀庙中护着一双儿女惊恐地哀求。即使是塑造单个的人物形象,也注重人物动作的表现,如《郑成功》船头眺望,《蔡文姬》伏案著书,《李逵》拒酒和撕诏。

第三是在造型上,形体结构要求一个“准”字。“泥人张”彩塑允许夸张,但讲求结构合理,要真实地体现人物特征。那些人物肖像尤其要“准”,尽可能作到逼真、酷似。尽管缩小到一尺左右,形貌也要一如真人。1991年,“泥人张”作品在新加坡展出,其中塑造了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的形象,也由于塑得“像”,受到普遍的赞誉。

严仁波像 张明山

第四是用色要求一个“美”字。“泥人张”彩塑在用色上十分讲究,“三分塑七分彩”是作者们总结的成功经验。“神态服从主题,技术服从神态”,色彩要求体现人物身份、个性,还要避免火燥,要和谐、要雅、要有欣赏价值。衣服要能远看颜色近看花,远看颜色是用颜色平涂出色彩明快的底色,不能“花”。近看花是要在衣服底色上加花,花要具体、细致、真实、生动,突出彩绘效果,决不准胡涂乱抹,更忌讳局部的花破坏了衣服的整体色调。还要求要表现出棉、毛、麻、丝的质感。在衣纹的处理上,吸收了传统人物画的表现手法,概括、简练、说明问题,要简而不单、繁而不乱,追求装饰美,加强人物的形象性。如《风趣图》塑造了一个老者迎风而立的形象,长衣飘起,衣纹自然、有序,十分生动。在肤色的描绘上,要做到“一如真人,强似真人”。脸色要依不同人物区别出颜色,为了把仕女画得面容艳丽,吸取了戏曲开脸的表现方法,即强调额头、鼻部、下颏要红中透白的所谓“三白”。皮肤的颜色要求柔而润,要依形做出深浅,即用笔蘸色时要带着不同变化,画时在形体上晕染,形成自然而丰富的效果,让人物能够光彩照人。

总之,“泥人张”彩塑偏重于美学中的优美这个范畴,是令人神和意畅的甜美。它们给人心理上的影响是亲切、愉快、舒适。在形式上多体现为曲线、圆润、光艳和小巧玲珑。优美让人主动地追求,自愿地接受,不断地欣赏,满足精神上的需要。

“泥人张”彩塑的特色是在广泛吸取中国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从社会生活中提炼而成的。泥玩具虽俗,但它们大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趣味性。而庙宇中的神佛鬼怪虽让人感到程式化严重,可每个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就是历代的俑人,虽然制作随意,有不少是比例失调,但亦注意人物的动态和神态的刻划。“泥人张”彩塑无一不与这些“俗”的作品有着继承关系。“泥人张”各代都提倡学习中国画。张明山、张玉亭都擅长绘画。张明山的山水、人物、花鸟用笔简练、粗犷,风格质朴,富有民间情趣。他曾去上海拜会过任伯年,并把自己塑造的《武家坡》送给这位大师。他们还和当时的学者、画家建立了友谊,经常一起谈诗论画,直至现在,仍然坚持这一传统。其它如天津杨柳青年画和风筝魏的风筝等民间艺术都是他们借鉴的对象。广收博取,追求高格调是“泥人张”彩塑趋于“雅”的重要原因。

“泥人张”彩塑的手法有拍、捏、压、挑,拍是先把熟泥坯用板拍出人物大形;捏是用手捏出生动的姿态;压是用特制的工具“压了”压出衣纹,挤抹出细部;再用压子尖“挑”出眼角、鼻翅、嘴边等细小的纹络;还要用特殊的压子压出发丝等。这些手法要求干净利落,要以刀(压子)代笔,线条清晰。从中也看出它既吸收了泥玩具和庙塑的手法,也融入了中国画等艺术的表现技巧。

“泥人张”彩塑的首创者张明山善于观察社会生活,对城市的民情风俗、市民的心理状态、习尚爱好乃至生活细节无不了解,他一生创作万余件作品,凭的就是这一丰富的生活源泉。再一特点是他本身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艺人,他是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眼光看世界,看待他所塑的形象。所塑形象体现的喜怒哀乐的情绪,也必然是普通劳动者所欣赏和钟爱的。尤其对劳动者的塑造,没有歧视,更没有歪曲,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其特点进行生动描绘的。如三百六十行中的《鞋匠》用力锥鞋的神态,木匠单眼调线看刨子的神情,《吹糖人》双手棒着模子鼓肋瞪眼用力吹的情致等,都是劳动中典型的动态。作品展示了他们劳动的艰辛,对他们这种艰辛给予深切的同情。由于特征突出,十分逼真,其思想倾向性便十分明显,令人感动。《集市归来》被认为是概括提炼生活有新意的作品,这也正是“泥人张”彩塑工作者在深入生活、细致观察生活中和广大劳动者心心相印的可喜成绩。

“泥人张”彩塑几代传人在继承传统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但也往往在创新、体现时代特点方面表现得还不够充分。它也同京剧和某些地方戏等古老的艺术一样,面临着由于审美观的差异,广大青年群众对一些传统东西不易接受的情况。这就需要重新审视,不断以新的审美观改进、充实这一瑰宝,使之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光彩,赢得更多群众的喜爱。笔者以为今后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继承是创新的功底,创新应体现新的审美趣味。没有深厚的功底,创作就不会达到高层次,就很难保持其优美的艺术特色,在这方面,尤其新一代的传人是应该下苦功夫学习的。应该看到不少“泥人张”彩塑创作者在技巧上还很难达到第一代、第二代的水平,这是需要继续努力的。在创新方面,对新的审美观应敏感,有追求,如在形象的动态上强调节奏感、韵律感;手法可向洗练、明快、概括方面发展;着色强调整体效果,避免因过多注意局部描绘而影响整体色调的弊病等,从而达到一个新的“雅”的高度。当然,创新可以多样,而创新只能是提高而不是降低审美质量而且应万变不离其宗,怎么变也必须还是“泥人张”。

蒋门神 张明山

2、从创作倾向看,古装戏曲人物质理高、数量也大,这是因为有现成经验可继承。形象刻划、衣纹处理、色彩安排都有所遵循,较为容易,经济效果也显著。但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也应是强项,这也是自第一代创始人就十分重视的。但这需要对各种人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体验。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争功近利地对待生活中的人物,创作出的形象就不会那么深刻生动。臆造的东西多了,形象就不会那么感人。而深人生活需要时间,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甚至还需要有点勇气,相对而言是比搞古装的要艰苦得多。知难而进,才能有成功的作品。象《颗粒归仓》、《集市归来》的成功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问题。要赢得更广泛的群众,创作富有时代特色的形象,付出艰苦的劳动应该说是“泥人张”彩塑提高质量继续繁荣的保证。

3、高质量的“泥人张”彩塑人物都是有较强个性的,令人百看不厌。但传至今日,由于因袭过多,尤其古典人物多有程式化倾向。有的动态、服饰变化很丰富,但面部区别不大,如仕女群像就多有雷同,这必然会降低了形象的艺术性。究其原因,还是缺乏对人物深入细致的观察。生活中的人物无一不具备个性,只要作者观察的功夫下到了,使作品焕发出个性美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应该成为“泥人张”彩塑的不懈追求。

4、人物个性化的重要手段,是准确地表现人物喜怒哀乐的感情,这也是艺术内涵深邃与否的标志。应成为传人们努力把握的重要一环。在一些作品中重形轻神,形完而意不足的倾向是有的。艺术作品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感情特色不浓,会直接影响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对此“泥人张”彩塑工作者应引起高度重视。

5、在艺术探索中,发现美不容易,表现美、创造美同样困难,对于作者来说,具备丰富的艺术修养,熟悉姊妹艺术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我国和外国的文学名著更应多多了解;此外要勤奋,使自己有熟练的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泥人张”创造者张明山享年79岁,一生创作一万多件作品,按工作70年算,约合两天多塑一件作品,这种勤奋精神,才使他熟而生巧,作品达到高水平。这应该是后继者们努力继承和发扬的。当然,先进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都是创造者首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泥人张”彩塑成为高层次的艺术品,成为美的传播者。

标签:;  ;  ;  ;  

浅谈“泥满张”彩塑的现状与过去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