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及其政策选择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及其政策选择

彭升[1]2010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分配公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分配公平对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内涵。世界上没有一个通用的分配公平模式,人类对分配公平的追求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中国共产党以追求公平而建国,从新中国建立一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虽然我们提倡的是按劳分配,但在实践中占统治地位的却是以各种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分配公平。这种分配的结果,抑制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社会生产效率,导致了社会的普遍贫穷。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放弃了这种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虽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于是,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进行具体研究,并为解决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分配公平做出了很多贡献。不可否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我国分配公平问题的研究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就我国分配公平问题从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公平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借鉴。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概括选题研究的意义与现状,研究的路径与方法,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和谐社会分配公平的理论基础。阐释了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分配公平理论;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分配公平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论述了我党叁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分配公平思想。第叁章主要论述了和谐社会分配公平的现实依据。实行分配公平,既是人类的追求,也是现实发展的结果。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导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剩余严重、国民文化素质水平偏低是实行分配公平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日益拉大的分配差距,由分配差距产生的各种消极效应是实行分配公平的现实选择。第四章主要论述和谐社会分配公平的遵循原则。实行分配公平离不开原则的指导,只有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才能真正实现分配公平。一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分配公平的指导原则;二是要继续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叁是要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四是要坚持公平与效率辩证统一的原则。第五章主要论述和谐社会分配公平的政策选择。要解决分配公平问题,必须立足于长远和未来。从分配公平的角度,一是加强调控的政策选择,做到调控高收入群体,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二是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选择,从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加快西部教育发展、完善西部社会保障叁个方面入手;叁是建设新农村的政策选择,应赋予农民真正的国民待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四是促进就业的政策选择,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完善群众就业援助制度、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第六章主要论述和谐社会分配公平的制度安排。一是要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二是要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叁是要完善初次分配公平制度;四是要完善再分配的公平制度;五是要完善第叁次分配制度;六是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胡爽平[2]2010年在《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文中提出分配问题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因而一直都是理论研究和人们关注的焦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基尼系数近十年来一直在0.4以上,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悬殊,分配不公现象广泛存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长此以往,必将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破坏社会的安定团结,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面对这样复杂的局面,有的学者开始对作为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提出了各种质疑,如:按劳分配在我国现阶段还只是一种趋势;按要素分配实质上是按劳分配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它们之间是表现形式与内容实质的关系;贯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就消灭了剥削现象;复杂劳动是生产力特别高的具体劳动等等。基于此,本文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这个主题,直面理论和现实的需要,进行尝试性探索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一个组成部分,但它不是空中楼阁,其理论来源之一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分配思想,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分配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的分配思想主要包括:15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莫尔关于“各取所需”和康帕内拉关于“按需平均分配”的思想;19世纪叁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分配思想,圣西门在他设想的实业社会制度里,用“按劳动贡献”来决定每个成员地位和收入;傅立叶则主张在他的“和谐社会”里,实行按资本、劳动和才能的比例进行分配;欧文和勃雷提出关于在未来社会的分配应是“等量的劳动应该得到相等的报酬”等等。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来源之二是古典经济学的分配思想,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人物魁奈、斯密、李嘉图等人的分配理论的基础上,继承了他们关于分配理论的合理成分。本文在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渊源进行了研究之后,系统地总结出了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丰富内涵:分配是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劳动价值论是其理论基石、以人为本是其理论主线、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是其分配方式、公平分配是其理论的价值所在。在此基础上,笔者又从分配理论出发,运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对新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和梳理,并分析了其变迁的内在逻辑性。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机械地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和苏联模式,在高度集中的所有制下实行“按劳分配”,搞平均主义,极大挫伤了人们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严重破坏了生产力。改革开放后,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为指导,对分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收入分配制度。随着我国分配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发展,并产生了许多的新成果。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在中国转型时期的新发展作了重点的分析,着重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理论,分析了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研究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有机统一,并对公平与效率优化组合的问题作了阐释。对理论研究的目的,除了发展理论本身之外,就是要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在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和我国收入分配制度进行研究的同时,着眼于实际,对分配领域中出现的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等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发展。

马桂花[3]2016年在《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探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分配正义”问题,关系人们的切身利益,因此,从古至今,分配正义在理论和实践上一直受到人们的深切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8年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近20年来基尼系数一直在0.4以上的情况,居民收入在国内收入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劳动者工资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以此下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必然受到阻碍,社会和谐稳固的局面也会遭到严重威胁。面临如此驳杂的局势,学界有人对我国一直坚持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和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提出各种怀疑,如:马克思分配正义是“价值判断”还是“事实判断”,按劳分配是否是社会主义特有的分配规律,按劳分配能否兼容市场经济等等。鉴于此,本文选取“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探索研究”为题,以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为基础,系统梳理其理论内涵,深入探讨其基本原则和指导意义。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是马克思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渊源上,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前人的分配正义思想,其中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的分配正义思想和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的相关理论。空想社会主义主要有15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闵采尔的“财产共同分配”、莫尔的“各取所需”以及康帕内拉的“按需要平均分配”思想;19世纪叁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关于“按劳动贡献”来决定每个成员地位和收入及未来社会的分配应是“等量的劳动应该得到相等的报酬”等理论;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人物配第、斯密、李嘉图等的分配正义理论,马克思在对他们分配正义理论研判的根基上,吸纳了他们关于分配正义的科学成分。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中的分配正义是指社会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对经济活动中有关经济权利、财富和收入在国家、不同社会集团之间、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占有、配置和分割而产生的公平正义问题。内容上,这一理论包括分配从属于生产、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决定地位、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无产阶级的生存发展权与尊严、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其中,分配从属于生产是马克思分配正义论的逻辑起点、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是马克思分配正义论的重心、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是马克思分配正义论的原则、无产阶级的生存发展权与尊严是马克思分配正义论的价值取向、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分配正义论的实现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一贯竭力于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分配制度改革,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在新时期得到了充盈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探究出了符合中国具体实情的收入分配制度。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要服务于实践。本文以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为依据,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下推进分配正义历史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在我国进一步实现分配正义应遵循的原则和实践政策。旨在为我国当前分配制度的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吴洁[4]2002年在《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及其政策选择》文中指出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形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大重要政策。 本文首先就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和我国的分配实践进行了简要的历史回顾:然后从多方面比较分析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不同,提出了两者结合的客观必然性;接着,立足于我国的改革创新实践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本文分析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具体形式、两者相结合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了若干具体政策建议。 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坚持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确保论文思想上的纯洁性、方法上的正确性和内容上的科学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经济理论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坚持历史和逻辑的内在统一;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对问题的分析既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又要全面、系统。

李奎[5]2005年在《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转型期的新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转型时期。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必然促使分配制度的变迁和分配理论的创新。本文正是在对传统按劳分配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实践的弊端进行深入反思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分配理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进行了深入地探讨,阐明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及逻辑关系,分析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机制、分配模式、收益模型、实现形式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全文共分四章,大约6万左右。 第一章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 本章在考察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形成过程、前提(包括社会形态前提、经济形态前提、生产力前提和理论前提)以及内涵(包括按劳分配的主体、客体、接受者、尺度、形式和结果)的基础上,着重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进行了评析,认为: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是对未来社会所做的一种逻辑推论,其价值在于正确定地揭示了按劳分配是一种原则和规律,但是,这一理论也有不够完善之外:一是无效劳动的存在使个人劳动直接是社会劳动的按劳分配前提无法成立,二是过高估计了按劳分配主体所制定计划的正确性;叁是消费资料转化为生产资料使按劳分配无法在单一公有制中实行。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理论的新发展——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本章首先分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按劳分配制度的弊端,特别是其所依据的斯大林的按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理论的内在矛盾;其次,考察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的形成过程;再次,着重探讨了按劳分配新的内涵,在分析影响按劳分配尺度因素的基础上,提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即按劳动力产权分配的观点,并阐述了其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同时,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主体、接受者、分配的尺度等)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做了新的界定;最

张娜娜[6]2017年在《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配是人类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方式,而收入分配作为分配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则是人类获取经济收益的基本方式,它不仅直接关系着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是个人进行现实生产生活的直接物质保障,同时也是社会公平正义和发展进步的鲜明表征。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作为对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收入分配实践的意识反映和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论回应,它的形成发展不仅描绘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实践的动态变革实况,而且还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程度和进步状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收入分配思想巨幅篇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思想财富。当前在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但收入分配不公特别是收入差距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的新的历史阶段,梳理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演变特征和经验,以期更好地展望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对合理控制收入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分配正义、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分配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具体分配实践中所形成的、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要求的分配思想体系。厘清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发展脉络,需要追溯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思想渊源,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和价值目标,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分配思想。其一,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分配思想的形成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是在继承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者、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优秀思想成果基础上而构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主要包括圣西门的按才能和贡献分配思想、傅立叶的“按比例分配”思想以及欧文的劳动券和按需分配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主要包括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大卫·李嘉图的分配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分配思想的直接和重要来源,同时,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资源。其二,在吸取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优秀思想成果前提下,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地论述了分配与生产的关系问题、收入分配与价值创造的关系问题,并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分配非正义问题的基础上,构想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个人消费品公平分配的原则,阐明了未来理想社会实现分配正义所追求的最终价值旨归即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分配思想为中国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是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渊源和基础。其叁,前苏联作为将马克思主义付诸于实践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列宁和斯大林为代表,他们在前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形成的分配思想首次对如何开展分配活动、以什么方式进行分配做了思想探索和创新,特别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对马克思恩格斯分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留下可供借鉴的丰富经验和思想启发。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分配实践在主观思想认识中的动态反映,从思想主体来看,它既包含了领袖人物和高层决策者的重要思想探索,又包含了作为党的集体智慧结晶的各种党的历史文献起草者们的贡献,还包含了众多经济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从发展演进来看,在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具有不同的思想内容。全面梳理和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演变历程,核心就是要明晰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形势下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伴随着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变革而不断自我革新、自我突破的发展脉络和图景。从整体来看,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大致经历了叁个发展阶段。第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奠基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前夕,这一时期,毛泽东、陈云、周恩来、李富春等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以蒋学模、薛暮桥、恽希良、于光远、苏星、乌家培等为代表的着名经济学者,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实践中对按劳分配内涵、性质、具体实现形式的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思想基调;第二是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突破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叁中全会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这一时期,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第叁代领导核心江泽民、时任党的总书记的胡锦涛等几代领导集体和以蔡继明、刘国光、李松龄、程恩富、刘润葵、周新城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顺应我国社会主义收入分配改革实践的客观要求,围绕分配方式、分配原则、分配目标等问题而进行的思想探究和思维调整,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全方位突破与发展。第叁是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深化阶段。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更加注重分配的公平正义性、继续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制度、消除贫困和共享发展等一系列新主张和新理念,同时,理论界也就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劳动报酬比重、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持续性的讨论。新时期关于分配问题所形成的这些新的思想认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思想成果,是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梳理和描述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回溯和考察马克思主义分配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路,最终的落脚点或目的是为了对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发展趋势提出展望,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向着更高理论层面升华。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历经60多年发展历程,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和经济学家们持续而深入的思想探讨与辨析中,已经在社会主义收入分配方式、分配原则和分配理念等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知,而且在与实践掘进的辩证互动中也逐渐迸发出了巨大的物质能量,获得了收入分配机制完善、居民收入增加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实践印证。从实践到思想再到实践,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在向着更高阶段进发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主导性、包容性、实践性和渐进性的特征。同时,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从初步孕生到突破发展再到深化完善,不是主观随心所欲的结果,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观点堆砌,而是有一定的内在演变逻辑,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始终以维护劳动者利益为主线、以市场经济客观规律为基本遵循、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诉求,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相依托、相适应,是研究和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分配问题的内在规律,也是蕴藏在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演变背后的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分配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科学审视和遵循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历史经验,立足于客观现实,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要继续强调和深化劳动者的分配主体地位的思想主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主张、强化政府再分配职能和追求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思想主张。总结和归纳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发展特征和经验,明确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机理,从而更好地预测和展望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发展趋势,利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实现更科学的发展。

钟成[7]2002年在《简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文中研究说明按劳分配是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唯一分配方式,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成为客观现实。随着改革和认识的深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不仅是收入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而且将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问题作了简单的论述,其内容如下:通过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比较分析,揭示出二者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然后再论述二者相结合需要解决的二大关键问题以及二者相结合的八种方式;最后提出完善二者相结合的对策建议。

罗雪中[8]2004年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突破,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一次新的突破和发展。如今按生产要素分配在我国现实中已经开始通行,但是在理论上还有些争论。本文将根据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提出及客观依据、按生产要素分配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实现及其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第一部分分析了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首先对生产要素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涵义进行了界定。然后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提出和实践的过程。最后从两个方面说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分配方式。 第二部分论证了按生产要素分配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在统一。过去我们在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时,只强调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而对生产要素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强调不够。今天我们既要坚持“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同时必须充分肯定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各生产要素由于在价值的形成和创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应按它们在生产和劳动服务过程中投入的比例和贡献的大小获得相应的报酬。所以说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同时在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坚持把劳动价值理论作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时,还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馨糕誉急 第叁部分论述了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所遵循的原则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既有相互一致、相互补充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只有在深刻认识二者的对立统一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出路并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二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结合具有客观必然性。 第四部分说明了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实现及其重要意义。因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实现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上都存在障碍。为了使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得以真正确定和实行,还需要把思想必须统一到发展生产力的认识上来;进一步完善劳动力产权的界定;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转轨;加强法制,加强宏观调控,消除两极分化和居民收入差异过大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速深化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加快要素市场的完善:扩大居民和家庭的收入来源,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变其收入结构以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壮大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林霞[9]2012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再生产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构成的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运动。社会再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但是不通过产品的交换和分配,消费需求是无法实现的。所以,由社会总产品形成的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就成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在任何社会制度下,分配得当,就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推动和促进生产的发展;分配不当,就会影响和阻碍生产的发展。这是一条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为依据,分析了我国传统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总结了分配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及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进行了解读,对制度形成过程中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改革开放前,我国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借鉴苏联的传统分配方式,试图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但是,由于没有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造成了改革前叁十年经济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在实践中对传统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形成了现在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大幅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优化了资源配置。但是,不足与问题也难以避免。理论上,如何突出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如何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等问题还有待解决。实践中,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悬殊严重是当前收入分配领域最突出的问题。因此,针对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本文从理论探索和制度创新两方面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就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中国特色是相对于传统的苏联模式和西方资本主义而言的,它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二是符合中国国情,我国现阶段最大的国情就是已经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叁是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而具体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一特色体现为:一是我国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按劳分配,这是与传统按劳分配不一样的地方;二是我国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与按劳分配相结合的而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这是与西方资本主义按生产要素分配不一样的地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在形成过程中有叁点经验:一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二是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循序渐进的道路;叁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本文认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指导思想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们群众的利益。为此需要正确处理叁种关系:一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二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关系;叁是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对于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本文认为,要从初次分配、再分配以及其他相关的制度与政策的创新入手,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具体制度体系。在初次分配领域,要健全国有企业资本收益制度:要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重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尤其要加强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工资指导线制度,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在再分配领域,要通过合理的税收制度来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保障,帮助弱势群体,通过均等的公共服务为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增加收入的机会。除此之外,还需要其他相关改革的配套进行,以缓解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差距过大的问题。

周路遥[10]2012年在《新时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自从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有了剩余,便有了收入分配问题。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之一。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始终坚持的原则。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和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深化,首先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其次解决了其他要素是否参与分配的问题,提出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再次解决了生产要素如何参与分配的问题,提出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我国的整体收入水平有了显着的提高,但同时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收入差距的扩大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收入差距的扩大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但与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完善是分不开的。因此,实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有必要的。本文概括了新时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提出、内容和特点;阐述了新时期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形式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分析了新时期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构建和谐社会的分配公平问题研究[D]. 彭升. 中南大学. 2010

[2].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 胡爽平. 武汉大学. 2010

[3].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探索研究[D]. 马桂花. 中央财经大学. 2016

[4].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及其政策选择[D]. 吴洁. 南京师范大学. 2002

[5].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转型期的新发展[D]. 李奎. 武汉大学. 2005

[6]. 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研究[D]. 张娜娜. 兰州大学. 2017

[7]. 简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D]. 钟成. 云南师范大学. 2002

[8].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D]. 罗雪中.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研究[D]. 林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12

[10]. 新时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D]. 周路遥.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及其政策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