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康复科 云南大理 671000)
(2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云南昆明 671000)
【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至阳穴对血压的影响。方法:将20例低血压患者、20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为长期规律口服降压药物并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一年以上,将患者分成低压组、高压组,分别温针灸至阳穴。结果:低压组有效率95%,无效率5%;高压组有效率10%,无效率90%;经统计学处理后,低压组治疗一疗程后有效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高压组治疗一疗程后有效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至阳穴具有升压作用,对低血压具有较好的疗效,对高血压无明显影响,即对血压具有良性可控的双向调节作用,此方法效果显著,安全无副作用,适宜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灸;低血压;至阳穴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2-0133-02
低血压是由于有效循环血量绝对或相对减低所致的身体不适,在现代医学概念中,该病是指成年人肱动脉血压低于12/8kPa(90/60mmHg),并伴有精神怠倦、头昏眩晕、心慌气短、肢冷畏寒[1]。中医虽无低血压之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多将其归为“眩晕”、“虚劳”之范畴,强调“无虚不作眩”,意指低血压的发生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失血耗气,脏腑虚损等因素所致。由于现代生活节奏较快,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临床常见为高血压患者,以至于大部分人群对低血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西医也只是对症处理,尚无有效药物治疗原发性低血压。在临床中发现至阳穴具有较好的升压作用,为了验证其疗效,我们做了如下的临床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名患者均来源于门诊,低压组20名,年龄最大65岁,最小42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1年;高压组20名,年龄最大68岁,最小44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1年,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低血压诊断标准:连续3天测量右上肢收缩压<12kpa(90mmHg)及舒张压<8kpa(60mmHg)[2]。
高血压诊断标准:符合2005年修订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高血压诊断标准,且长期规律服用高血压药物3年以上,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1年以上。
1.3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能耐受针灸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
材料:针灸针,0.3×40,无锡佳健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艾条:南阳神农艾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操作:低压组: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后,取得其配合,嘱患者俯卧位暴露后背(注意保暖),常规消毒皮肤,准确定位至阳穴(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垂直进针25~35mm,平补平泻的气候留针30分钟,同时在针柄上套入长度1.5cm的艾条,从下端点燃,燃尽立即更换下一个艾条,温针灸2~3壮,以患者胸腔感觉温热为度,隔日一次,10次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类药物。1疗程结束后用同一血压计,规定时间收集患者右上肢肱动脉血压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高压组:患者继续口服长期规律服用的降压药物并进行同低压组的针灸治疗。1疗程结束后用同一血压计,规定时间收集患者右上肢肱动脉血压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1.5 疗效标准
低压组1疗程结束后血压升至正常范围。
高压组1疗程结束后血压升至异常范围。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指标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两组治疗前后根据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治疗组自身前后对照、组间对照进行比较,P<0.05 表示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低压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压组与高压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压组有效率明显高于高压组。
低压组20例中,治疗前平均收缩压为10.75±1.24kPa,治后为13.04±1.02kPa;治疗前平均舒张压为7.04±1.01kPa,治后为8.93±1.20kPa,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有显著的升高。高压组治疗前平均收缩压17.41±1.12kPa,治后为17.32±0.93kPa;治疗前舒张压10.66±1.07kPa,治疗后为10.34±1.01kPa;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原发性低血压均属西医病名,中医虽无低血压之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多将其归为“眩晕”、“虚劳”之范畴, 强调“无虚不作眩”,意指低血压的发生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失血耗气,脏腑虚损等因素所致。而低血压患者常伴有精神怠倦、头昏眩晕、心慌气短、肢冷畏寒,因此低血压患者以阳虚为主。针灸学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思维方法,以针灸为治疗手段的一门独特、完整的学科。针灸作为中医师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疗效稳定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对临床慢性病的长期治疗。因此在治疗体质性低血压时,针灸疗法应当被人们所关注。临床观察证实温针灸至阳穴确有升压作用,对原发性低血压疗效确切,本观察还设置了高血压组,为了证实温针灸至阳穴是否会使长期规律口服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血压升高至异常范围,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血压仍在正常范围,且平均血压交针刺前比较略有下降趋势,此处可以给我们两个启示:一、有升压作用的至阳穴并非高血压患者的禁忌穴位;二、至阳穴对血压具有良性可控的双向调节作用。前辈们做了大量研究证实具有升压作用的穴位还有内关、足三里、中脘、印堂、风池、百会、神阙、太渊、素髂、悬钟、阳陵泉、关元、晕听区、曲也、涌泉、人迎、丰隆、神门、四神聪等穴[3,4]。指导着我们的临床治疗,提高了临床疗效,本文新增了至阳穴治疗低血压,为我们的临床诊治锦上添花,拓宽了临床诊治的选择思路。那么至阳穴为什么能够治疗原发性低血压?其机理如何?从中医来讲,至阳穴乃督脉的第9个穴位,在第7椎节下间,两膈腧之间,其别名为肺底、金阳。这个穴名被解释为:背为阳,横膈以下为阳中之阴,横膈以上为阳中之阳,故名至阳。在《针灸甲乙经》中记载“至阳在第七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俯而取之。”督脉为人体诸阳之会,其生理功能主要是统摄一身之阳气和真元,至阳穴为督脉之要穴,有激发全身阳气之功,温化阴寒之效。第7椎节所在的位置有特殊的含义,在十二地支当中,阴阳的的兴盛正好是六支,子时阳气即开始生发,于午时达到极致,第七支起到兴衰转承、承接贯通的作用,至阳在此达到了最高点。正所谓“至阴飓飓,至阳赫赫,两者相接而合,万物生焉[5]”而以阳虚为主的低血压患者针刺至阳穴可达益气温阳、通条气机、培肾固本的作用。同时施以温针灸,针借灸温热之功,灸借针通调之力,更增加扶正助阳、温经通络之效。从西医来讲,就正常人体机能与形态结构的关系而言,血压由心博输出率、心率、血管阻力所决定,而心博输出率又受心脏收缩强度以及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影响,血压的维持有赖于植物神经系统和压力感受器反射的调节,即心排血量及血管阻力减小,能刺激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通过植物神经系统的反射,引起心博增强,下肢静脉收缩,肾素释放,小动脉代偿性收缩等,以维持有效血容量及血压的稳定[6]。根据这一原理不难看出,在针灸治疗低血压时,如何通过针灸提高植物神经系统的反射性,应是治疗原理的根本所在。正如人们所知道的,植物神经为内脏运动神经,而临床针灸体表时,一般来讲是刺激躯体的感觉神经,对于它是如何增强植物神经系统反射的,有研究表明可通过脊髓节段的功能进行解释,至阳穴所在的位置皮肤正好由第6、7、8胸神经的后支的内侧支重叠支配,而与之出于同一脊髓节段的上述胸神经的前支构成4、5、6肋间神经,而第相应肋区正是心跳最明显的部位。温针灸至阳穴局部的感觉信息,通过躯体感觉纤维传入相应脊髓胸神经的后支,再通过中间神经元或神经元突起之间的联系,影响该节段内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神经元,从而对该节段低级中枢所支配的内脏器官和血管施加影响。从而改善患者的低血压状态,减轻其临床症状,同时能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调理人体气血阴阳,提高人体免疫力,从根本上改善气阴两虚状态。综上所述温针灸至阳穴这一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低血压疗效肯定,值得我们在临床上推广使用。关于其对血压具有良性可控的双向调节作用机理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屈松柏.实用中医心血管病学[M].武汉: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508.
[2]戚仁锋,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3]李文瑞.实用针灸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64.
[4]郭佳土.耳穴帖压治疗原发性低血压150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1992,12(6):15.
[5]薛新萍,冯杰,吴克珍.指压至阳穴治疗心绞痛26例[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1(1):56.
[6]陈尔齐,针灸治疗低血压的穴位选择[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4,14(4):581-582.
论文作者:任泽琴1,赵荣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3
标签:低血压论文; 针灸论文; 血压论文; 统计学论文; 患者论文; 低压论文; 高压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