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复杂的生态世界观_世界观论文

论复杂的生态世界观_世界观论文

论复杂性生态世界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复杂性论文,世界观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 941文献标识码:A

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正在逐步结束工业文明时代的历史,向着生态文明时代昂首迈进。与此相适应,人类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工业文明时代的简单性机械主义世界观向可持续发展时代的复杂性生态世界观转化。

1 工业文明时代的机械论世界观

在近代科学的图景中,世界被描绘成一部由精密的零件构成的大机器,为了弄清机器的秘密就必须拆开零件,即把整体分解成尽可能小的单位,然后拼合起来。不可否认,部分和整体相联系,但不能因此而认为部分相加便等于整体,这一错误的看法包含了一个假定:整体和部分只有量的区别,进而推论整体与部分是同质的,任何复杂的整体都可以还原为简单的部分。[1]这就是机械论世界观。机械论世界观强调分析,把整个事物分割为局部,局部又可再分,直到元素、原子。机械论世界观认为,事物的整体是由部分决定的,部分的性质决定整体。人类的认识只有认识了局部以及它们的作用机制,才能认识整体。机械论世界观认为世界、人、动物都如一台机器,它们由分割开的部件组成,也可以还原为基本的部件。人与自然、思维与事物是相互分离、各自独立、不能统一的。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它是人们用来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哲学依据,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它决定了人们的各种行动。在工业文明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是机械主义的世界观,从哲学的视角看,工业文明时代之所以会出现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就是由该时代的简单性机械论世界观所造成的。

现代科学和现代工业发展在笛卡儿机械论和还原论哲学思想指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建设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但是,它把人与自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割裂开来,从而未能正确地处理人类与自然(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目标上人类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单纯追求某一种产品的产量,而不会考虑环境效益,极端地追求单位时间的资源开采、加工和利用率,没有把环境、生态因素纳入生产活动中,以高度受控的工业技术系统经营方式,建造受自然因素强烈影响的人工生态系统,缺少自我调控与反馈机制,使得人工自然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结构越来越单调和统一,它们之间的联系只是简单的量的相加,是线性相互作用,或者是一种内部无差别的“一”。这种系统完全失去或大部分失去了自我调节能力,使内在功能的变化不能适应外在影响因素的变化,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从自然界掠夺能量和物质来维持其稳定机制。这种简单性世界观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技术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断裂,不仅造成了能耗加大,成本提高,环境质量恶化,而且还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危害,使生物多样性锐减,因而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同时,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只照顾一个生产过程的最佳利益,采用线性的非循环的工艺:“原料—产品—废料”,它以排放大量的废物为特征,而且,工业的专门化也越来越专,各种工业之间没有关联。它们将学科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间的联系割裂开来,使现代产业形成链状而非网状结构、开环而非闭环代谢。[2]正是由于其微观的、分析的、线性因果链的简单性思维方式和单目标的决策方法,重现实的经济效益、轻长远的生态效益的必然结果,从而导致了今天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它以社会、经济和生态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实现人的持续发展,损害了生命和自然的多样性;以多数人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实现少数人的持续发展,导致社会不公正,损害后代发展的可能性,这样将引发人类的生存危机,使人类陷入困境之中。

2 复杂性范式的兴起

探索简单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认为在五光十色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十分简单的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世界的奥秘便昭然若揭,是一种十分古老且源远流长的思想信念。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简单性思想浸润到各个方面,并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了与之相应的社会心理结构。直到20世纪中叶,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人类才开始探索复杂性。[1]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一个个复杂系统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决不单单是元素的简单堆积,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性和相互作用,以及这些有机性对各部分行为和整体行为的影响才是系统构成的关键。单独拿出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使系统正常运作。而且,复杂系统中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的加和关系,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不是单向的链条,而是复杂的因果关系之网。系统各部分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方式将导致系统整体性质的不确定性,甚至有可能出现所谓的“突现”现象,即出现意想不到的、与直觉相反的整体特性。可以说,区别复杂系统与简单系统的最明显的特征就在于“突现”。复杂系统的最基本特点是,系统的各因素都是相互关联的,各因素彼此交织在一起,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换句话说,复杂系统中的每个因素对其它因素的变化都是敏感的,会随时根据这些变化的信息改变自己的行为特性。

自然界之所以丰富多彩、光怪陆离,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多样化、多元化,根本原因在于复杂系统演化的非线性机制。非线性是世界多元化多样化的基本保证,正因为非线性作用,才不断有新质被创造出来,才使得世界越来越丰富多彩,越来越复杂化。而且,历史表明,日益的多元化、多样化、复杂化大大加速了进化的步伐,也使得持续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正是由于非线性作用产生的新质逐渐增多,信息的含量增大并不断积累下来,所以,进化才持续了下来,而且随着物种多元化、多样化,物种也越来越复杂,所含信息量也被大大保存(消亡率大大降低),持续发展才有了稳定的保障,物种才真正从难以持续的发展中艰难地走过来。特别是当人类语言和文化产生后,信息的积累和涵盖才发生了真正的革命,社会结构才真正复杂起来。[3]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非常复杂的,远比我们所认识的复杂,世界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复杂。世界范围的复杂性研究的兴起和高涨,很快就会有相应的哲学研究出现。新时代呼唤着新的思维方式的诞生,一种新的科学思潮出现,必然有一种新的哲学思潮跟进,产生一种新的哲学范式,这就是复杂性哲学范式,于是,复杂性哲学范式便应运而生。复杂性范式应当在概括复杂性科学新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力求更好地进一步反映世界的复杂性。

所谓复杂性范式是指人们根据复杂系统的性质、特点、规律去认识和研究复杂系统的方法和手段的总和,是一种支配人们思考与行动的思维规范、风气和格式。复杂性范式是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旨在批判西方简化、还原的传统思维模式,通过探索复杂性,寻求建立一种能将各种知识融通的复杂性思维模式。

在复杂性世界里,我们的思维方式应该有大的改变:我们不再能够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不再能够搞单项突破,因为每件事情都和其它事情相互关联,都会受到其它事情的牵制引出多重结果,我们也不能再从孤立的因果关系出发考虑问题,因为所有的动作都难以预料,都会对周围的事物造成直接的和间接的、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近期的和长远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复杂性与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直观感受是一致的,它提醒我们应当辩证地面对一切事物。

从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对付复杂系统我们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战术,不存在普遍使用的规则,不存在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不同情况。我们只有一个基本的战略——用复杂性思维面对复杂的世界,以最恰当的方式处理所面对的那个复杂问题。

以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认识能力和认识手段的制约,往往把复杂事物加以简化,略去其中的一些次要因素,或者把复杂系统还原分解为低级的简单系统,在局部上求得问题的解决,即把非线性问题化为线性问题来处理。在认识上这是线性观点,是线性思维,在方法论上是还原的。复杂性科学揭示了这种观点及其方法的局限,主张以非线性观点来认识与处理事物,克服线性观点还原、简化的缺陷,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变化的性质与规律,还事物的本来面目,把复杂事物当作复杂事物来处理,考虑客观事物的更多因素。由于世界在本质上是非线性的,因此非线性观点才是分析与处理事物的根本方法,线性观点只不过是非线性观点分析与处理事物的特例。

复杂性范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非线性的方法论。非线性是复杂性的必要条件,是复杂性的数学本质。复杂性的突出特性是涌现性,而涌现性的机制是非线性,也就是说,正是通过微观元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才可能出现整体的涌现性。复杂性范式为我们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一种非线性的方法论,一种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和观察问题的新视角。传统的思维方式,奉行的是一种简单、线性原则,然而,在如今的信息社会里,这样一种原则是危险的,任何线性的思维和决策可能带着最良好的愿望,却也可能导致全局的混沌。由于系统对初值的极端敏感性,任何微不足道的个体可能产生影响巨大的事件。在决策中的“蝴蝶效应”和“涌现性”,是需要用非线性的视角认真思考和对待的。复杂系统的动态性,使设法认识系统的发展特征成为极其重要的问题。

总之,复杂性让我们知道,复杂系统永远是变化的,环境永远是不相同的,复杂系统的稳定是暂时的、相对的,演化是永恒的、绝对的。面对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我们的思维也应当是复杂的!这就是复杂性带给我们的启示。

3 复杂性的生态世界观与可持续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复杂性的生态世界观。特别是生态科学、系统自组织理论为复杂性生态世界观的建立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生态科学是现代科学对世界复杂性进行探索的重要前沿,它旨在揭示生态系统作为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时发展进化的特点,而过去,这些特点要么被经典科学忽视,要么被它强行纳入机械论的轨道进行考察。我们在此说的生态科学是一个学科群,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对生态科学提供的事实材料进行抽象概括,形成了复杂性生态世界观。复杂性生态世界观是运用复杂性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和理解现实世界的理论,是关于人、社会和自然是统一整体的看法。它认为,不能把人和自然分割开来,没有分割开来的、纯粹的自然观和历史观,而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因为,现实的世界,不是人的世界和自然界简单的相加,而是它们相互作用构成的系统。[4]它把自然界看作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在特定空间内通过协同作用而形成的耗散结构,即所谓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复合生态系统是各种生态因素,包括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整体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客观性质,反映这种性质的生态系统的基本观点,是复杂性生态世界观的基本观点。

复杂性生态世界观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用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用非线性思维去分析问题,提供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新的理论框架,揭示各种事物和现象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从而认识和解决现实世界的种种问题。因而复杂性生态世界观是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世界观,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哲学基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复杂性生态世界观是哲学范式的一种转变,即从简单性思维向复杂性思维转变、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转变。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成这种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离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格里芬曾说:“生态世界观认为,现实中的一切单位都是内在地联系着的,所有单位或个体都是由关系构成的。”[5]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各种各样的事物却都处在一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网络之中,作为自然界中的人类也是这一网络中的一分子,并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作用和影响。因此,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界的这种辩证关系无疑为复杂性生态世界观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成为我们人类维护生态平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指导思想。

复杂性生态世界观要求系统综合性的统一,即要达到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当代利益和后代利益的统一、区域发展和全球未来的统一、结构合理与功能优化的统一。任何组分的畸形发展或不合理的结构改变都有可能破坏复合生态系统的统一性,从而削弱其功能,当超过某一阈值时,则引起系统的崩溃。因此,必须要做到统筹兼顾,不能片面地、急功近利地发展某一组分而削弱另一组分,不能片面地无节制地进行某一区域开发而不顾全局利益。这种错误观点在传统的化学工业生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人们关心的是化工产品,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置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不顾,于是肆意排放有毒的废水、废气、废渣,造成了大气污染、环境恶化,当然最终也就削弱了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导致其结构溃散,整体效益不良。[6,7]

收稿日期:2004-01-03

标签:;  ;  ;  ;  ;  ;  

论复杂的生态世界观_世界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