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器伤的原因及护理措施论文_吴雪香

锐器伤的原因及护理措施论文_吴雪香

株洲市人民医院 湖南株洲 412000

【摘 要】了解护士被锐器伤的情况,追溯原因,以探讨防范措施。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提高护生自我防护意识,减少锐器伤的发生。且对护士锐器伤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护对策。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工作时需要接触缝针、刀剪等锐利器械及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使手术室护士经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险因素中。当执行护理操作时,若不注意加强自身防护,会造成职业性损伤,给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关键词】护士;锐器;策略

护理人员锐器伤是指在工作中被针头、玻璃安瓿、手术刀片缝针、医疗仪器设备、医疗废弃物及其他锐利物品刺伤和割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到80%[1]医疗锐器伤已成为护理工作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在发生锐器伤的护士中,以护士发生率较高[2]。

一、原因

(一)护士工作的特殊性

临床一线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每天接触大量的注射器、输液器、锐利器械等,因而锐器伤的发生率较高。据国外调查表明,医院人员发生医疗锐器损伤以护士最多,年发生率200/0—40%【7】

(二)工作繁忙紧张

人处于疲劳状态时较容易发生暴露,对策丢弃中及伙伴冲撞是主要原因.护士锐器分类不规范针头回盖帽,导致锐器伤暴露[8]

1.3 防护意识不强,对患者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不戴手套,并错误地认为不方便,没有必要。配合手术传递器械时,直接接触锐器,受伤的机会较多。

1.4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工作年限的护理人员对于护理操作的自我评价不同,其中学历为中专的护理操作自我评价明显好于大专及本科;职称越高的护理人员的操作自我评价越好;护理操作的自我评价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变好。

二、策略

(一)规范操作规程

严格带教,加强职业准预防知识的学习本调查结果显示,在日常操作中每次戴手套和经常戴手套的护理人员有82名,仅占29.2%。因此应改变护理人员不正确的操作习惯,以预防锐器伤的发生。护理管理者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暴露标准预防知识的学习.督促护理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对学生掌握锐器和废弃物的正确处理方法加强督检和考核,使之改掉在操作结束后回套针帽、分离针头等习惯,以减少或避免锐器伤的发生[3]。

(二)培养护生职业防护意识

对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防护知识进行宣传。动员实习前的护生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或再次检测血清乙肝抗体滴度[3]。

(三)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

禁止进行伤口局部挤压,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职业暴露后立即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不仅有稀释病毒浓度的作用,还可以有效降低职业暴露感染的危险,快速自救比任何药物治疗更重要(4)

(四)及时登记、报告

职业暴露者在初步处理伤口后,应在最短时问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以便得到及时、正确处理。并填写暴露个案登记表,内容包括姓名、联系方式、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经过、暴露部位、暴露类型、预防性治疗的措施及患者的相关情况等。所有的个案信息都将被保存,并追踪随访伤者的健康状况。对HIV职业暴露者,立即报告市疾病控制中心,由专职人员进行危险度评估,并根据危险度的评估以决定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5]。

(五)做好预防接种

护理人员要在上岗前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为确保接种疫苗后产生足够的免疫力。应在最后一次剂量疫苗注射后6个月内作HBs Ag血清检测;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六)心理干预

护士在发生锐器刺伤时可能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特别是被乙肝、丙肝、艾滋病污染的针头刺伤时表现的心理问题更为明显。因此。管理者应积极关心伤者,及时采取预防补救措施,同时,积极做好心理疏导,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三、焦虑和紧张

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环境陌生感到焦虑和紧张,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的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得到经验最丰富的医护人员的医治;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而引起的焦虑与紧张,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反复陈述病情,担心遗漏病情变化,还有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而引起的焦虑,不安心治疗,要求减少检查或提前出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家属对疾病预后产生恐惧感,对其他相同疾病患者预后敏感,尤其是急危重患者家属更是悲观,避免谈及生死问题甚至字眼;由于心疼病人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检查治疗产生的恐惧,家属常表现为患者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不敢去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二)怀疑和不信任

对疾病的不了解,查阅网上或书籍与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自己查阅的资料为准,对医生的治疗方案表示怀疑,并拒绝配合医护人员的各种护理治疗;对医护人员的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怀疑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因医疗设施和环境的局限性引起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便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三)同病相怜感

相同疾病的患者家属之间亲和力极高,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绝症或重症新人入院患者家属对老病人的经验信任程度超过医生。

(四)依赖感

患者家属对病人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护理人员,对自己缺乏信心,生怕自行的行为会伤害病人。

(五)容忍

对患者不正确的行为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属的共同表现,他们对病人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过激行为如辱骂医护人员也不劝阻,特别是一些绝症患者的家属,任其放纵,并对医护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

四、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二)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

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三)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四)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慢性病人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有些病人,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现。他们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

小 结

加强防护,提高防护意识,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手术和侵入性操作前,了解患者的感染状况,在服务操作过程中提高警惕,有针对性地预防,对特殊感染的患者手术或操作时,需戴双层手套。正确使用各种锐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各种利器的操作方法,在校时,我们要加强业务学习,熟知手术步骤及解剖知识,了解并预见手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掌握处理措施,做到忙而不乱,心中有数,以较好的心理素质应对,避免利器损伤,减少和消除锐器伤及血液传播。

致谢:在本人即将完成之际,我首先感谢学校在毕业之际给我们一个可能让我们把所有的知识总结起来的机会,通过这次毕业设计,使我对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整体上的概括,学到了好多东西,也让我们具体了解到护理是高尚的职业。从此,为今后以更加优质的服务回报广大病友。

参考文献:

[1]孙丽媛.实习护生锐器伤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2010第10期考试刊

[2]俞匀,朱大龙。脂联素及其受体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8(9):841-844

[3]庄丽琴 郑素玲.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23卷第3期J Med Theor&PracVo1.23,No.3,Mar 2010

[4]孙丽媛.实习护生锐器伤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2010第10期考试刊

[5]郭淑君 谢素华 王文. 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分析及对策 2010年1月11日

[6]田国力.上海部分地区新生儿筛查18年回顾[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4,5(3):484.

[7]倪国华,汪娩南,成人护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06

[8]袁秀芳。胡英莉.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现状及其防护『J1.护理管理杂志,2005,12(5):16

[9]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8(20):7”4

[10]刘红燕 茆尤 饶艳 李梦川 熊辛 唐萍芬.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研究 2010—03—02 第五期

论文作者:吴雪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  ;  ;  ;  ;  ;  ;  ;  

锐器伤的原因及护理措施论文_吴雪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