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现实必然性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然性论文,大力发展论文,现实论文,高职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一种共同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及国际交流合作的加强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全球性现代工业的产业结构、技术构成、产品的成本构成,乃至企业的组织形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曾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这一变革,例如:组织革命,知识经济,后工业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后现代社会,等等。全球性经济发展的转变,无疑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尤其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
纵观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的近代和现代教育史,都在一定历史阶段,主要是在二战之后,特别是进入60年代以来,重视发展高层次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尽管其形式和名称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大体相同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从事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中、高层次技术型人才。而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就要对高等教育的结构进行调整。调整、改革高等教育的一种趋势那就是大力兴办高等职业教育。
美国之所以能赶超欧洲,最主要的是推行了赠地学院法,首创工、农学院,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而在南北战争后的30年间,工业产值连增4倍,成为世界首富,为美国在世界称霸创造了物质条件。 近几年来,美国的社区学院得到了飞速发展,在高等学校1000多万在校生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职能的社区学院就读生占了40%以上。美国也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研究工作。美国的《职教法案》明确作出规定,联邦补助费总额的10%用于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并设有在美国权威性教研机构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目前研究领域已扩展到课程教材的开发,职教师资及工作人员的培养等。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力素质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在终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70年代初概念日益扩大,终生化职业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共识,全美开始实施终生化职业教育——生计教育。到70年代末,就有近70%的学区推广实施生计教育。
日本之所以后来居上,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及工科教育的缘故。日本60年代就开始兴办短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重视传授并研究高深的专门技术和知识,培养职业上或实际生活中所需的技能。1975年全日本共有短期大学513所,比成立初期增加20多倍,1990 年发展到593年,学生47万人。以“传授高深的专门知识和技艺, 培养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为目的”的高等专门学校,其办学规模从1962年的18所,发展到1988年的62所。与此同时,日本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大大减少,1992年日本同龄人中升入高等学校者49%,其中升入以职业教育为主的专门学校者约占60%。
联邦德国从70年代初开始发展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并有一套完整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制度。特别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颇具特色,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被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亚洲四小龙之所以成龙,并非他们在科技上有多少重大发明,而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结果。
以上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几十年来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再如东盟各国中,经过50年代到60年代的经济徘徊,最后也是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真正启动现代化的。香港教育在60年代末期由于香港大学和中文大学广泛开设理工科目和校外课程部,广泛开设职教科目,并开办理工学院,从而促使香港经济70年代的经济起飞的。东盟五国战后由于积极推进教育转型,发展职教,因而有效地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其次,发展职教是任何国家步入现代化初期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在以上美、日、德等国家教育发展中已得到充分证明。再次,职教是连接高科技与生产实践的桥梁,是通过培养实用型人才来实现的。此外,从世界发达国家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中可以看出:凡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国家,都是以积极发展职教为先决条件的;每个经济发达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都有较大的发展。因此,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发达国家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的共同趋势。
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的发生与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联的。为教育而教育,就教育谈教育,往往是见树不见林,许多问题难以说清楚。只有把一定时期教育的任务放在一定时期历史条件下加以分析,研究、试验、推广,才能有利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时代进步服务。高等教育就其性质和培养目标分析,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普通高等教育,二是高等职业教育。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任务,中央确立的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性决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一,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人才规格的变化,要求兴办高职教育。从近两年来人才市场的需求和职教毕业生就业情势来看,中职毕业生受冷落,而普通高校毕业生又缺乏专业技能水平,均不适应当今人才市场需求。著名职业教育专家金善鹤(原上海市旅游服务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曾做过这般分析:反观我国职业教育,十多年来总在中等层次上发展,没有形成初、中、高一条线,早已不能满足社会之需要。中职校中总有一部分优秀生,因为国家现行的高等教育对职高毕业生关闭大门的政策,无异于断了这部分优秀生的深造之路。这样的政策导向必然使进了中职校的感到没有奔头,还没进中职校的转向普通高中,到头来特别是国家重点中职校的发展势必受到严重制约。从人才市场的需求来看,中职校的发展受到制约的另一个标志,就是中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被日益冷落。在97春季国家部委专业技术人才交流洽谈会上,无论是实业公司还是机关事业单位,只要以业务水平高低及应变能力强弱为录用与否的重要依据,而不被看好的则是中职生。一家中型企业的代表直言不讳地告诉供方:“我们的组装货质量怎么也比不上原装进口货,有的产品一旦成批生产就面目全非。从企业的发展考虑,我们当然更需要高层次的实用型人才”。
诚然,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的新时期,经济生活的科技含量迅速增长,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那些当初依靠较低技术水平装备起来的乡镇企业,早已不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情形,而是力争上等级、上规模、上水平。为了不断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更新换代能力,这些企业再不把“高中毕业”作为录用一般工人的必要条件,而且特别看重受过高职教育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也可以看出中职生的能力水平已明显不够用。如果把这些地区的专科教育的大多数专业引向高职教育,为当地提供高等专业实用型人才,那么它将带来的整个高等教育结构、规模、效益等方面的积极变化,会从根本上改善教育与经济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由于普通学校多年来奉行的学科性教育模式注重的是学科基本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造就的是科学家、设计师这样的创造型人才,而正是缺乏操作师、工程师这样的实施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普通学校毕业生也就难以胜任社会职业的需求,故兴办高职教育已势在必行。
其二,我国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与经济建设生产发展不平衡要求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首先,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新增城镇劳动人口700多万人, 加上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我国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安排就业的任务十分艰巨。“九五”期间我国新增城乡劳动人口近7000万人,又加上近几年来上千万的下岗职工,要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发展生产需要教育,特别是依靠职业技术教育,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素质,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本优势,这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因为高职教育不仅通过培养生产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职业人才,为生产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为发展生产提供就业机会创造条件,而且能延长教育时间来延缓就业,将就业压力逐年分解。因此,发展高职将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条现实途径。
其次,近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在整体发展的前提下出现了严重的相对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西部、内地相对落后。二是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快。三是所有制企业发展不平衡,三资企业、独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四是行业发展不平衡,以新技术引进程度为标志,能源、交通、通讯、新型电子行业发展较快,传统手工业发展相对较慢。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形成对人才需求(数量和质量)的差别,对高职的期望也会出现很大区别。相对而言,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第三产业科技含量较高且集中、乡镇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对高职人才潜在需求更大。
其三,兴办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改革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近几年来,国家确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地方政府重视发展高职教育,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到高职试点的行列,成人高校改办高职班就是其中一种类型。这除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外,高等教育内部改革的动因也是非常明显的。原国家教委职教司司长杨金士曾指出:“一般讲,职业教育为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其教育层次要适时适度地向高等层次延伸。但这并不是发展高职教育在教育内部的基本动因。实际上,就教育内部而言,这是高等教育在适应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决策。“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在单一标准导向和单一政策支持下,按单一模式培养单一类型人才的状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一方面,生产和服务第一线上人才匮乏,严重制约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其需要量很大又很迫切。另一方面,高校的许多毕业生由于其知识、能力结构不适应第一线工作,而不是第一线的岗位又比较有限,于是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现象。高校界觉察到了这种情况,曾采取多种改革措施,但由于长期没有明确培养第一线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有相应的高等教育,其培养的过程和培养的条件要与学术型人才有明显的区别,应有不同的质量控制方法和评价标准。因此缺乏实际有效的政策导向和支持,致使高等教育有关改革的力度和成果的产生与推广都受到了极大限制,高等教育类型单一的基本格局得不到根本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要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中分化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即高职教育。这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共同现象,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和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三、“三改一补”发展高职教育的大政方针是符合我国当前实际需要的积极、稳妥而有效的发展途径
(一)“三改一补”政策的实质表述。
如何发展高职教育,在1996年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已经明确了。李岚清副总理、朱开轩、张天保同志分别对发展高职的途径、招生、毕业等方面作过重要讲话。归纳起来可表述为以下几条:
1.发展高职的途径:利用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发展高职,而不是要扩建学校,途径有三:(1)职业大学坚持高职方向、办出高职特色; (2)高等专科学校改办高职,不需要报批;(3)经国家教委审批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专业方向改办高职。在仍不能满足需要时,经国家教委批准可利用少数具有条件的重点职业中等学校通过改制等方式作为补充,这就是“三改一补”。
2.办学层次:目前以专科层次为主。
3.招生对象: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和相当高中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1 )普通高中毕业生参加普通学校招生考试;(2)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强调专业对口,参加统一考试, 要加试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体办法由各省、市(自治区)提出报国家教育部备案;(3)在职从业人员参加成人高校招生考试。
4.招生计划与就业: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新增的招生计划指标,主要用于发展高职教育。高职毕业生实行学校推荐、自主择业制度。
关于高职教育的特点问题,在1996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王明达同志曾做了以下概括:
(1)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 特别是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培养实用人才。(2 )专业设置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而不是学校有什么学科带头人就办什么专业。(3 )专业教学内容是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是按学科要求来安排,而是按适应职业必须和够用为度。(4 )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前的技能训练,增大实训所占比例,毕业就能顶岗工作。(5 )注重与企业结合,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以看出,高职类型办学的特殊性,是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所不能替代的。
(二)坚持“三改一补”,走内涵发展的路子,符合中国的实际,是积极发展高职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坚持“三改一补”,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已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有利于培养基层和农村需要的高层次实用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科教兴国服务,适合我国国情。近几年来,一些职大、高专和部分成人高校通过改制、改组、改造等相继进行了高职办学试点,已取得初步进展,已初步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走内涵发展之路。
应该看到:首先,80年代初期成立的短期职业大学,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才培养的目标放在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上,历经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已初具规模,他们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批具有新的办学机制的新型学校,与现在意义上的高职教育无本质之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近年来我国通过深化教学领域改革后的专科教育(高专),其培养目标与高职教育也已经没有本质的区别了。现有的专科学校中,即使成人高校也设有许多高职专业。不论是明确办成高职的学校,还是办成普通高专学校,都将教学改革的着眼点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办出特色和办出水平上。尽管相当一部分专科学校举办高职教育上的认识还有差距,特别是在前些年升格风的影响下,觉得办普通专科还有希望再升为本科,在办学模式上处处向本科学校看齐,以便随时找机会使“压缩本科”复原膨胀为本科,从而升格为学院。但是从近年来的一些改革实践,二者之间的区别在缩小,办高职试点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再次,国家独立设置的成人教育学院与企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举办高职有许多优势。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具有了一批基础条件较好,教育质量较高,有长期稳定社会需要的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这些成人高校担负着成人师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使命,根据当前实际,大规模的脱产学历教育的使命已基本完成。随着我国高校结构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在成人高校搞好继续教育的同时举办高职班,这也是高校结构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事实上,成人高校早在80年代就开始根据自己的特点举办了一些非师范专业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等,这些非师范专业和高职中心的兴协,大大密切了与当地企业的关系,为进一步搞好高职教育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三改一补”发展高职教育的各路大军中,成人高校因其特殊的地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国家规定的成人高校通过改组发展高职教育也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这种限制一是要适应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总要求;二是学校要有一定的办学条件。离开这两点,尽管有些学校对发展高职教育有较高的积极性,也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学校。当然,80年代就开始的成人高校中的办高职的试点,主要是针对在职培训开设举办的。面对今天的高职教育,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实验设备不足、高职专业师资缺乏,校企联合与就业等问题。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国内外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当前,发展高职教育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政策不配套,办学还不规范、特色还不明显,规模和水平还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在,《法》有了,会也开了,在发展高职教育方面,虽然今后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但现在毕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起点,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的高职教育一定能够蓬勃的发展起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她应有的作用。
收稿日期:1999-05-31
标签:成人高等教育论文; 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大学论文; 成人本科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职教论文; 经济学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成人高校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