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素养的提高&以2011年江苏省初中历史教学基本技能竞赛为例_教学设计论文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素养的提高——以2011年江苏省初中历史教学基本功大赛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教学论文,江苏省论文,为例论文,基本功论文,素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历史教学素养,这种教学素养以教学基本功的形式外显出来,它是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体现。探讨历史教师的素养发展和提高,关注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发展的策略,应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历史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2011年江苏省初中历史教学基本功大赛(以下简称大赛),重点讨论历史教师教学素养的相关内容,细化教师教学能力的多种要素,以期对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教学素养的推进和提高有所帮助。

一、历史教学素养的内涵

新课改提倡激发教师的课程意识,增强教师的课程能力,从而达到教学创新的目的。一般说来,历史教学素养应包括史学意识、史学能力和资源开发能力等方面。

史学意识是指在处理历史或与历史相关的问题时,能够自觉地想到应当从哪种方向、途径去思考、学习、质疑和探究。其基本内容应包括:1.“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推论意识。包括:确认相关史实的有效与史料的可靠,懂得有怎样的史料确认怎样的史实的道理;在史料不充分的情况下,知道自我努力去发现或形成存疑的精神。2.置身历史的情景意识。历史教师能够做到把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放到当时具体的时间、空间下进行思考和比较,理解其发展的轨迹和现实意义。3.社会进步发展的意识。历史认识会随着新的发现和探究不断变化并逐渐接近客观历史,必须尊重不同的视角和见解,鼓励更多的思考,以求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这次大赛中,为了更好地衡量教学中的“史学意识”,评委会精心设计了“即兴演讲”的环节,确定了“我眼中的文艺复兴”的主题,让选手现场抽题,即时表达自己的“思想”,较好地考查了选手的史学意识。

史学能力具有综合性。其基本内容包括:1.知识与技能。历史教师需要知道基本史实及其解释和评价,并理解历史学基本史实的解释和评价。2.过程与方法。历史教师解决历史和与历史有关的问题时,在新的情境中,要具备运用历史信息的经历和体验,按一定目的收集、鉴别、整理和归纳史料中有用信息的能力及运用史料观察、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教师在新的开放的历史情境中,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倾向,展现出健康健全、积极进取的人生倾向。

“史学能力”如何在比赛中“凸显”呢?这次大赛在即兴演讲、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等几大环节,都充分渗透了“解释与评价”历史问题的详细要求。

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是指在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收集、利用、规划和建设相关教学信息的能力。其基本内容包括:1.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历史教师提高课程资源意识的最好途径是不断参加新课程的实践,参加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树立科学课程资源观,使各种资源和课程融为一体。2.规划与设计能力。历史教师要知道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对课程实施有什么样的意义,课程资源有哪些种类等。3.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历史教师能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及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吸纳、加工、存储资源信息,并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信息工具,养成良好的课程资源信息存储习惯。4.组织与协调能力。历史教师不仅需要整合教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还需要整合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教与学之间的效益。5.评价和反思能力。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历史教师能把自己储存的信息或通过实践获得的信息及偶然间产生的灵感,经过一定的组织、加工、评价、反思,使其成为与当前教学密切相关的新的课程资源。

大赛在特色加分项目中列出了“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有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的要求,主要是为了考查教师的资源开发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自然会反映历史素养的要素。表1详细列出了历史教学素养转化为教学能力的具体内容。

在这次大赛演课环节中,评委会选择了《辛亥革命》和《全面抗战的爆发》两课作为演课的内容。这种选择主要是考虑:第一,从新课改的眼光看,两课内容都可以通过调整结构、师生探究、情境创设等方式组织教学。既有兴趣的立足点,又有重难点突破的增长点,还能不同层次地贯彻社会价值观。教师完成这些任务的素养层次更能明显地呈现阶梯状。第二,两课教学基础在“课标”中的重要性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何落实课标要求,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呢?这就有较大的个人素养发挥空间。参赛选手需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再创造。第三,两课内容都可以渗透过程与方法,孕育师生的史学意识,挖掘背后课程素材。

二、历史教学素养与教学设计的策略

从实践教学和教学效果上看,提倡“教学设计”,创新“教学设计”,是评价、培训教师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学设计能力是历史教师专业素养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教学设计’从名称上准确地表达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教学设计就像建筑设计一样,要有艺术性,也需要专业知识。一份杰出的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应用的需要,还要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要与周边环境协调,还要有时代性、个性等等”[1](p.223)。教学设计折射出历史教师对教学策略的机智把握、对历史学科与历史教育的有机整合,以及历史教师深厚的教学底蕴和个人素养。

本次大赛对“教学设计”提出了这样的思维要求:教学设计要表明可操作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教学预设既提倡采用叙述与流程图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也可以用叙述和恰当的表格阐明,但不能用“固式”化的师生“一问一答”的对白式来呈现。

这样的要求寄予“教学设计”很多创新,其中蕴含着“灵活而实用”的教学策略。那么“教学设计”要体现哪些策略原则呢?

第一,关注“学生”的技艺策略。教学设计承载着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思想和计划。教学设计不能只见教学内容而不见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这种技艺策略的内涵是:1.“设计”讲究知识的“暗渡”,追求能力的自然形成,强调“知识与能力”衔接的天衣无缝。2.“设计”关注知识的“联系”,留意于知识之间的布置得宜,瞻前顾后,以及“过程与方法”的左右逢源。3.“设计”重视知识的“凝思”。教学着力于环绕“课时”主题,探幽导微,以“问题”推波助澜,砥砺思维,以“史料”与“细节”层递设问,设机凝思。

第二,开发资源的技艺策略。教学素养与资源开发能力是紧密联系的,在新课改中,引导历史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鼓励历史教师创造性地开发资源,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模式的革新;有利于教师根据各地区以及自己的教学实际,广开“资源”使用之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使用”课程资源,推动新课改深入发展。下页表2是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利用能力评价表。

第三,教学多元的技艺策略。历史教学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计”中的提问和倾听。教师要认真研究历史问题的设计水平和技能,放弃历史教科书的“权威”观念,学会倾听学生对历史的“感悟”,积累、形成自我的技巧风格。历史教师要充分尊重“不同水平”学生的呼声和要求,不可重“优”轻“差”。彰显教学“多元”需要策略包括:1.“设计”要鼓励学生提出有历史思维价值,并有利于在某个局部点上深化历史认识,或有利于触类旁通、具有发散意义的历史问题;2.“设计”要敏感地洞悉学生的思维活动态势,迅速作出反应,机智地采取措施,临时改变既定常规走向;3.“设计”要以新的问题为切口,善于借题发挥、顺水推舟,采用分解法、扩充法、反诘法、迂回法等方法,追求意想之外的“多形式”效果。

第四,引用历史分析的技艺策略。历史学习不只是记住教材结论,更要辨析、评价各种历史观点,在可以使用的资料基础上得出尝试性的史实分析。教学设计要展示“历史分析”的运用技巧,真正体现出教学的能力水平。历史分析能力与教师专业素养的联系,参见表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分析的思维方法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自主性、独特性都有重要作用。表3要目不仅需要大赛评委以此发现参赛选手的“亮点”,更重要的是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常态化”运用。

三、历史教学素养和历史有效教学的应用

衡量教师历史教学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其课堂是否表现出足够的“有效教学”。现代教育学认为“有效教学”包括五大内容:“1.教学是师生一种合作性的和生成性的活动;2.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使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3.教学使学生在校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产生联系;4.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思维;5.教学以课程为媒介使学生语言和读写水平得到提高。”[2](p.34)

从有效教学的策略看,历史教师必须准确理解课标,知道如何实施才能动用各种智力和技术资源来促进学习。对于教师而言,“有效教学”主要有两方面专业追求:第一,教师对历史教材的把握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上,包括运用各种恰当的方法使历史内容得到最好的呈现和理解;第二,教师对历史教学环境的创设水平,主要包括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

下页表4分析了有效教学的多种能力表现,并列举了对本次大赛的一些思考。

在用“有效教学”观念评价历史教师的素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有效教学不是单向的传输与接收的机械重复,而是一种交流分享和互动的过程;第二,有效教学不是预设知识的顺利传递,而是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让学习者基于已知去探究未知而获得新知,生成是教学结果的代名词;第三,有效教学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本人,教师专业发展是有效教学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第四,有效教学弘扬的精神不仅仅是科学主义,而且还洋溢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四、提高历史教学素养的几点建议

回顾粉笔字、即兴演讲、基础知识测试与命题、教学设计与演课等诸多大赛环节,其中有喜有忧。结合这次大赛活动和我国新课改的实践及教学,对于提高历史教师教学素养有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供大家参考。

第一,历史教师应注重案例的“智慧提升”。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进行课例研究,即注重课例中的“智慧”归类。教学实践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多义性和独特性等特征,一些“专家理论”不会也不可能全面地考虑到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从一开始教师就应破除对原有理论的盲从与迷信,在整个过程中保持质疑的态度,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结合实际需要,大胆制订教学方案,并依靠展示自己专业能力取得教学创新。只有注意教学案例中的草根式的“智慧”,积累身边的教学案例或片段,尤其关注教学实践中的“改变”“意外”,这样才能真正激活自己的“智慧”。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课例研究提供给他一个布满荆棘的自我发现之旅,研究者需要卸下自我防卫的盔甲,以探究者的身份出现,教学实践本身成了一种更新的来源,过程中的错误、模糊和不确定,都可能成为新发现的素材,不断体验到一种新奇感。”[3](p.25)

第二,历史教师应致力于命题的“实践研究”。

这次大赛为了考察选手的命题能力,设置了“命题技术——测量应用题”一项(约占总卷分值的20%):“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请参照所给材料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其他史实,命制相关试题。要求命制适合中考选拔水平的历史试题,试题具有基础性、情境性、创新性和区分度。”从命题情况看,大赛选手们基本能熟练设计试题,各类题型规范,设问主题鲜明,答案叙述严谨。但是,在试题材料情景与设问的灵巧多变、答案要点的新颖简洁、问题设置的深浅多样上,选手们明显存在“实践研究”不足的问题。很少有选手既兼顾命题的文学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又渗透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命制的试题,很难做到既提高了考查记忆水平的效度,又考查较高层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际上,命题研究不是命题专家们的“专利”,更应是中学历史教师提高自己历史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助力杠杆。近年来,一些专业杂志开辟命题研究类栏目,倡导教师去关注命题的理论、技巧,总结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的命题实践经验。这是符合教学实际的。因为命题实践能力的普遍薄弱,已成为制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历史教师应该加强自己对命题的研究和实践,把命题的理论、技术与教学相结合,通过探讨和研究试题命制的过程、方法和特点等,使自己的史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第三,历史教师应加强“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能力”。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是和教育对象的差别性、教育内容的创新性等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不能过于简单和随意,应该是有计划与目的、有内容与方法的一种渐进性实践。凸显教师自我反思应注意两点:其一,要及时了解有关教学和专业发展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此观察自我专业的不足,改进教学行为;其二,体会“反思”在继续学习中的作用,认识自我调节的学习价值,积极尝试自我专业实践和提高的多种途径与方法。

另外,从狭义的课程与教学上理解,即兴演讲和粉笔字演示虽不是历史素养的核心要素,但也是历史素养的外在表现。从教学基本功视角看,此两项技能具有“人际功能”,具有表达教育者的情感、态度和气质的价值。如果教学处理得当,这些技能也可帮助教师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情景中去,潜移默化地培育与健全学生的社会情感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或许是信息化的好处助长了教学的“惰性”,一些教师忽视了传统技能的提升。运用现代技术传达信息,紧跟时代也无可厚非,但“言语表达力和板书艺术美”也应是教师教学素养的考查内容之一,注意这两方面的能力考查和培养也有利于教师历史教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标签:;  ;  ;  ;  ;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素养的提高&以2011年江苏省初中历史教学基本技能竞赛为例_教学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