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我国“以药养医”的机制设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制论文,我国论文,药养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的“以药养医”(或以药补医)是一个广义概念,是指医院过度依赖获取药品、医疗器械的进出差价,以及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用来弥补其医疗服务收支的不平衡,增加自己的收入。具体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医院创收不是靠医疗服务,而是靠明里暗里的“卖药”等“潜规则”;二是医生无法靠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来光明正大地增加自己的收入,只有靠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等潜规则来暗中获利。本文认为,“以药养医”已经形成了一种逆向激励机制,使医院追求的目标与社会的目标发生偏离,或者背离。这种逆向激励机制是医疗费用大幅度增长、“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看病贵的“幕后元凶”,不仅导致“好医生和质优价廉药品被淘汰”的怪诞现象不断发生,更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诱因。尽管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启动了破除“以药养医”的试点工作,但目前社会各界对“以药养医”机制弊端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为“以药养医”机制辩护的声音仍不绝于耳。因此,本文拟运用机制设计理论,从激励不相容的视角来揭示“以药养医”机制的弊端,并提出用激励相容原理对“以药养医”机制进行彻底改造的改革思路。 一、我国的新医改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分析 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在全国引起一片哗然。看病贵和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成为国内关注度最高的社会问题。根据卫生部调查显示,2004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占GDP的4.75%,但其中政府支出所占比例仅为17%,而老百姓的支出则高达53.6%①。人们普遍认为,“看病贵”和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的严重不足。要解决这两个重要问题,政府必须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来达到减轻个人看病负担,并缓和医患关系的目的。群众的强烈要求和学术界的大声疾呼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开始了新一轮的医疗体制改革。在新医改过程中,虽然政府大量增加了财政投入,但效果却并不明显,上述两个主要目标都未能实现,一是看病贵的问题并未缓解,甚至反而越来越贵;二是医患关系持续紧张,医患冲突不断升级。 根据机制设计理论的结果—目标分析原理,如果管理结果偏离了管理目标,或者背离了目标,就说明管理的机制设计有问题。 (一)结果—目标分析之一:医改并未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2009年3月1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医改意见》)明确提出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在根据《医改意见》确定的各项政策中,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未来三年用于医改五项重点工作需各级政府新增投入8500亿元。在这笔资金中,中央政府投入占约40%②。 几年过去了,政府的确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我们从表1中可以看出,政府卫生支出从2005年的1552.5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7378.95亿元,增加了5826.42亿元,增长了475%。虽然政府逐年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对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虽然个人医疗卫生支出占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52.2%下降到2011年的34.9%③。但老百姓普遍未感觉到医疗费用支出的下降。根据零点调查集团2013年公布的调查显示:超9成被访者认为看病费用仍居高不下,87.4%的人甚至认为看病更贵了④。为什么在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以后,老百姓反而认为看病更贵了呢?调查数据显示,主要原因是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持续增长太快,据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全国卫生总费用由2005年的8659.9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4269亿元,增长了约15609.1亿元,几乎达到2005年的3倍。政府预算和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则分别由2005年的17.9%和29.9%提高到2011年30.4%和34.7%。尽管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由2004年的55%下降到了2011年的17.3%,但人均医疗卫生费用却由2005年的662.3元增长到2011年的1801.2元,增长了近3倍。很明显,医改后,公民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支出不但没有明显下降,反而有大幅度的增加。这充分说明,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长,仅靠政府增加投入,仍然不能有效解决“看病贵”这一重要的民生问题。 从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2011年综合医院的门诊医疗费用中,药费占49.7%,检查治疗费占31.2%,合计占70.9%;在住院医疗费用中,药费占41.8%,检查治疗费占26.7%,合计占68.5%。很明显,药费和检查治疗费占总费用中的一大半⑤。 (二)结果—目标分析之二:医改并未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紧张、医患暴力冲突事件频频发生,医闹事件、医患群体性事件更加频繁。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调查统计,自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中国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平均每年上升了22.9%。据中新社2007年的报道,国家卫生部新闻办透露,2006年中国内地发生9831起严重扰乱医疗秩序事件,打伤医务人员5519人,造成医院财产损失超过2亿多人民币,至今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据央视《新闻1+1》报道指出,根据卫生部统计,2010年全国医闹事件共发生17243起,比五年前多了近7000起⑥。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调查的326所医疗机构中,321所(98.47%)医院存在着被医疗纠纷困扰的问题。另据卫生部统计,在医疗纠纷发生后,有70%以上的医院发生过患者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事件;60%的医院发生过患者死后家属在医院内摆花圈、拉横幅、设灵堂等情况;其中43.86%发展成打砸医院的恶性事件,有的甚至引发大规模的群体性暴力冲突事件⑦,不少医患纠纷近年来大有从民事经济纠纷走向群体性事件、甚至政治事件的倾向。更为可怕的是,2012年3月23日,哈医大附一院发生一起医患冲突的暴力事件,一名17岁的患者用水果刀捅死一名医生、刺伤三名医护人员。这一事件引起全国震惊,卫生部和不少医院强烈要求严惩凶手,而一些网民则对患者表示同情。在腾讯网设置的“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的问卷调查中,在“高兴”、“愤怒”、“难过”和“同情”4个选项中,竟然有4018人次选择了“高兴”,占到了所有6161投票人次的65%,而选择“愤怒”、“难过”和“同情”的分别只有879、410和258人次⑧。这种医患情绪严重对立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新医改后,政府大量增加了投入,为什么医患关系反而更加紧张?暴力冲突反而更加频繁? 二、“以药养医”的机制设计分析 是什么原因导致医疗费用大幅度增长?是什么原因导致医患关系继续恶化?有人认为,医疗卫生费用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大幅度增加。我们通过机制设计理论分析发现,这些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导致医疗费用大幅度增长和医患关系继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以药养医”机制所形成的逆向激励效应,也就是激励不相容现象。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所谓激励不相容是指由于管理者的机制设计错误,导致被管理者的利益目标与管理目标不一致,从而造成管理结果偏离,甚至背离管理目标。 “以药养医”机制的弊端主要在于,它对医院(医生)形成了强烈的逆向激励,即医院(医生)无法靠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却很容易凭借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优势,通过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潜规则”来暗中获利。因此,医院(医生)的利益目标与管理者(政府)“病有所医”的社会目标产生了严重背离。这是导致医院疯狂逐利,医疗费用大幅度增长的根本原因。 (一)“以药养医”形成逆向激励是导致“看病贵”的元凶 我国对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国家定价管制,本意是为了控制、降低医疗服务费,但结果使真正体现医生技术价值和风险价值的医疗服务费(如诊疗费、手术费),长期偏低。这样一来,医生的工资收入与其巨大的工作强度、专业技术要求、执业风险相比就出现了严重失衡。加之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总支出不能超过总收入。这样一来,医疗领域的现有各种制度都迫使医院只能在药品、医疗器械和检查上做文章。医院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创收,往往都在内部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经济考核指标,如接诊成功率、住院率、复诊率、收入总数、单体消费、人次消费等等,很多医院不仅对下属各科室进行考核,还要对每个医生分别进行考核,医生、护士的个人收入、晋职等都要与考核成绩挂钩,完不成经济指标的科室和个人都要受到严厉惩罚。医院的这些考核制度对医生产生了强烈的激励,医生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必须千方百计让病人多掏钱,这已经成为行业内外人人皆知的潜规则。于是多开药、开高价药、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诱导患者住院、小病大治、大病久治就成为医院创收、医生谋生不得已的做法,客观上形成了以药养医、以械养医的医疗行业潜规则。医生凭借自己在医疗知识方面的专业优势迫使患者多花钱,这样不仅能使自己完成医院规定的“任务”,同时还能从医药公司和医药代表处拿到更多的药品销售回扣。 医院能使患者多掏钱的原因:一是医院是规则的制定者,患者只能遵守医院制定的规则;二是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患者缺乏专业的诊疗知识,只能被动听从医生安排;三是由于医生的处方无法自由流通,医院通过限制诊断处方自由流通,就能够借助打包销售手段将其垄断定价能力拓展到药品市场,并从中获利;四是几乎所有的医院都不认可其他医院的检查,并人为扩大了各种疾病的检查范围。在这种机制下,宁波一家医院居然规定不准医生一次治好病人的疾病,使全国为之震惊⑨。 由于“以药养医”机制下医院增收的方法都是不能公开的潜规则,只能暗箱操作,因此,其造成的医疗费用上涨是难以估量的,是很难控制的。这一机制不改变,我国的医疗费用还会继续大幅度增加,我国新医改的一切努力都将成为泡影。 (二)“以药养医”形成逆向激励是“坏医生淘汰好医生”的幕后推手 在“以药养医”机制下,医生的劳务、技术薪酬长期偏低,自身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我国绝大部分医疗机构的业务收入中,医疗技术服务收费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约占总收入的10%~15%,由此导致我国医生的收入相对偏低。 一方面由于医疗服务的价格太低,医生要想单纯依靠努力工作、依靠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来提高自己的收入很难,甚至几乎不可能。唯一能提高自己收入的办法就是顺从或者迎合“以药养医”机制下的“潜规则”。一个院长心中的“好医生”是善于诱导患者住院、善于开大处方、善于进行过度检查、过度治疗,最能给医院挣钱的医生;相反,如果一个医生不按照“潜规则”行事,就不能完成医院的创收任务,就会受到医院的惩罚,受到排挤和打击,不但晋升不了职称和职务,甚至被彻底淘汰。如湖南娄底“为民”医生胡为民尽管被评为CCTV2006“感动中国”的风云人物,却因拒绝“开单提成”及揭露医疗黑幕遭集体排挤而无法找到容身之所,直到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干预才脱离困境⑩。 另一方面,那些昧着良心给患者多开药和开贵药,大搞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医生,不仅能给医院增加收入,受到医院表扬和奖励,在职称、职务晋升方面得到优惠,而且还能得到更高的收入,不仅能从医院得到更多奖金,还能得到更多回扣。 在这样的机制下,医院内部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逆向激励,各级医院在创收排名的激烈竞争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创收冲动,每个医院都给所有下属科室规定详细具体的创收指标和奖罚分明的考核制度,科室又把这些创收指标和考核制度落实到每个医生头上。在强大的经济压力和行政压力双重作用下,大多数医生作为趋利避害的理性经济人,都只有顺应“潜规则”,千方百计去完成医院的创收任务。如果一个医生昧着良心给患者多开药、开高价药、多做检查;诱导患者住院,诱导患者使用医疗器械,既能得到医院的表彰和奖励,又能多拿“开单提成”和“药品回扣”。相反,如果一个医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良知,坚决抵制强大的“潜规则”,尽量让患者少花钱,就完不成医院的创收任务,既会受到医院的严厉惩罚,大大减少自己的收入和提成,同时还会连累整个科室的所有同事,使整个科室因完不成创收任务而遭受惩罚,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大好前程”。很明显,“以药养医”形成的逆向激励已经在医院中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在这种强大机制面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导致了“坏医生淘汰好医生”的不正常现象。正如前些年媒体报道的胡为民、肖启伟、陈晓兰、王雪原等揭黑医生大都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三)“以药养医”形成逆向激励是药品市场违背价值规律的“病根”所在 按一般的市场规律,物美价廉的商品才受欢迎。然而,在“以药养医”机制下,卖药、卖医疗器械成为医院的主要利润来源。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医院凭借自己的优势,垄断了80%左右的药品消费,医院与药商、医生与医药代表、医院与医生之间形成了一个互利共生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利益共同体”的出现导致了医药行业的一个奇怪现象,即中国的药品销售是逆市场规律而动,药价越高越好卖,优质的廉价药反而被淘汰。一般来说,医院购进的药品价格越高,医院的加价收入就越高,获利就越大,回扣也越多。医院当然更愿意用高价药。近年来,几乎所有大医院里都已经没有了廉价药的踪影。 药品生产企业的竞争方式也是逆向定价,这对医药企业来说无异于“逼良为娼”。在“以药养医”机制的逆向激励下,一方面,医院不愿意为患者开廉价药品,而厂家因为销路不好也不愿意生产廉价药品。由此导致药品的价格越来越高;而价格低、疗效好的药品却面临停产、短缺的困境,很多廉价经典药品已经在市场上逐渐消失。另一方面,一些价廉物美的药品一旦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的目录后,产生了“逆淘汰”效应,由于没有医院购买,一些价格低、疗效好的药品只能退出市场。例如一种治疗甲亢效果较好的“他巴唑”,由于售价低难以获取较高的利润,在全国各大城市都出现断货,而患者只能选择价格高昂的进口药来代替。药品市场违背价值规律的流通机制也是我国“看病贵”的重要幕后推手。 (四)“以药养医”形成逆向激励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诱因 “以药养医”机制形成的逆向激励效应扭曲了正常的医患关系,使病人和医生之间合作博弈发生了质变。本来,医患双方的共同敌人是疾病,共同的目标是战胜疾病。然而,“以药养医”机制把医院(医生)的收入与患者的钱包捆绑在一起,患者花费越多,医院(医生)的收入就越高,从而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均衡的零和博弈关系。在“以药养医”机制的推动下,“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盛行,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但由于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患者的经济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随着越来越多的医院潜规则和典型案例被曝光,医患之间的信任已经越来越少。在有些患者心目中,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变成了骗人钱财的“白眼狼”,对立情绪日益严重。尤其是当患者一旦发现医生是故意“开大处方”、“开贵药”或是治疗失败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被欺骗感,医患之间仅存的信任顿时化为乌有。加之我国目前非常缺乏有效的医患纠纷化解机制,使医患纠纷很快上升为医患冲突,医闹事件日益频繁,甚至引发暴力事件或群体性事件。 三、以激励相容原理改革我国“以药养医”机制的对策思考 (一)改革“以药养医”机制必须改变激励不相容 所谓激励相容就是使自利的个人和人们之间的互利统一起来,使得每个人在追求其个人利益时,同时也达到了其制度安排设计者所想要达到的目标(11)。患者、医生和政府之间博弈的本质问题是激励,而“以药养医”机制不是一种正向激励,而是一种反向激励,其要害是使医院(医生)的利益目标与社会目标相悖,从而形成了致命的激励不相容。在这一机制下,一方面,越是昧良心“开大处方”的医生收入越高,越是医德高的医生反而收入越低;另一方面会造成“看病贵”、“坏医生淘汰好医生”、“高价药淘汰低价药”、医患关系紧张等严重社会问题。要消除这些社会弊端,改变激励不相容为激励相容是关键,即建立一种医生利益与患者利益、医院利益与社会利益能够激励相容的新型激励机制。 (二)提高医疗服务费是改变“以药养医”激励不相容的必要前提 1.适度提高医疗服务费可以形成正向激励作用 (1)要改变“以药养医”机制,医生是最重要的主体。在任何国家,医生都是一种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的职业,理应获得合理合法的高收入。并且,要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就必须尊重其劳动价值,给医疗技术服务提供等值的报酬。我国“以药养医”机制之所以大行其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疗服务定价太低。因此,适度提高医疗服务费,是改变“以药养医”激励不相容的必要前提。 (2)更为重要的是,适度提高医疗服务费,能够对医生形成一种正向激励,医院和医生不再靠卖药赚钱,而是靠提高自己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来增加自己的收入,这样,医术越好、服务越好、医德越高的医生才能收入越高。而“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自然就会失去市场。 (3)提高医疗服务费是一种公开透明的“明规则”,服务费提高多少,范围有多大,都是可控的。以这种“明规则”取代“以药养医”的潜规则,才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无限制增长,使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真正解决。 (4)适度提高医疗服务费,使医院(医生)能够通过正当途径获得有尊严的价值回报,促使医院(医生)摈弃不当的逐利行为,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治病救人上,这样才能发扬广大“救死扶伤”的专业精神,从根本上缓和医患关系。 2.建立统一的分级医疗技术及服务费价格体系 提高医疗服务费并不意味着医院在收取医疗服务费用时可以漫天要价,而是应有一套完整、合理的分级医疗技术和服务费的价格体系。从2012年5月开始,深圳、上海和北京相继启动公立医院破除“以药养医”的改革,然而各地试点定价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政府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科学的评估,在降低药品费用的同时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建立统一的分级医生技术服务价格体系,为各地方提高医疗服务费提供参考。那么,如何建立合理的医疗技术服务价格目录,或者说医疗技术价格和服务费的提高到底要多少才能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还需举行听证会以听取更多的民意,从普通医师到专家实行按级别增加收费比率的模式。这样,透明的医疗技术服务收费使患者就医增加选择权,从而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选择合适的医疗服务。合理而透明的服务回报可以改变“以药养医”的逆向激励机制,赋予医生劳动应有的价值和尊重。 (三)增加政府投入和完善医保体系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 提高医疗服务费代替“以药养医”是变逆向激励为正向激励的关键。改革初期,提高医疗服务费增加的收入短时间内很可能无法弥补取消药品加价减少的收入,这就需要政府在短期内提供一定的补偿。因此,政府的投入补偿和将医疗服务费纳入医保应作为取消“以药养医”后的补偿途径,以此来降低改革带来的风险。政府加大对医院投入补偿主要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按项目补偿,可以通过对医院的基本建设、学科建设、大型设备购置、离退休人员经费等给予补偿;二是根据医院的编制、服务量等进行补偿;三是根据对医院的公益性为核心的考核来进行,例如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等项目进行补偿(12)。 此外,将医疗服务费纳入医保的范围,使医保机构成为医疗服务费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改革的重要保障。这样一来,虽然医疗服务费有所提高,但是增加的医疗服务费大部分能够由医保报销,这样就不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负担。例如,2012年年底北京的试点医院在取消门诊的挂号费、诊疗费后,按照医师级别增设42元、60元、80元、100元的门诊医事服务费,选择42元医事服务费的患者每人每次可以在医保报销其中的40元,患者只需掏2元钱挂号。若选择专家号100元,则需要自费60元(13)。原来以为,增加医疗服务费在医保中的报销比例,会加重医保的负担,试点实践证明是不必要的担忧。以北京友谊医院为例,原来预期取消以药养医后,药品费用应该下降15/115,因为药品加成的比例为12.7%,但实践结果是,药品费用下降了30%,药品费用下降的幅度超过了原来药品加价的幅度。这是因为取消以药养医以后,药品费用成为医院的成本而非创收手段,过度用药、大处方的情况必然会大幅减少。北京的试点综合测算的结果是,破除“以药养医”后不但没有增加医保的负担,反而还为医保省了钱。这样一来,不仅群众的用药负担减轻了,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行为合理回归到了公益性,而医保的支出不增反减,实现了多方主体的利益共赢。此外,医生合理用药了,药厂和批发企业自然会合理生产药品、合理配送药品,质次价高的药品自然会遭到淘汰,返点和回扣的营销方式自然会丧失生存空间(14)。 (四)增强医生职业流动性是形成正向激励机制的配套措施 取消“以药养医”机制后,为了鼓励医生努力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凸显“医”的价值,增加医生职业的流动性也是一个正向激励的重要措施。我国的医生都有类似公务员的编制,一般都固定在一个医院工作。这种缺乏竞争的制度限制了医疗服务价值的实现。多点执业机制能够使医生的医疗服务价值得到体现,合理提高医生的收入。增加医生职业的流动性既符合市场规律,又有助于医生合理实现自己的价值;既能正向激励医生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又能让患者就自由选择和享受过去被各类医疗机构所垄断的专家服务,实现了双方利益最优化。有学者认为:“医生服务是私人产品,有明细的市场价值和价格,无论政府如何管理,都挡不住有人愿意支付市场价格购买医生服务。在居民收入增加、人民对健康要求提高的环境下,愿意花钱购买医生服务的人也就越来越多。”(15)但是,由于目前私营资本创办医疗服务机构尚未在医疗服务行业盛行,中国的医疗市场还缺乏成熟的自由竞争机制,医生的自由执业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五)完善医院的正向激励与内外监督制度 改革“以药养医”还需制定完善的配套激励机制和内外监督制度。政府在取消医院对药品的加价之后,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激励机制与监管和惩罚制度来约束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加大对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以及合理检查的监督检查力度。 1.完善政府、社会对医院的正向激励与监督约束 改革“以药养医”机制后,政府对医院、对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制定的所有政策、制度都必须建立在激励相容的基础上,都必须对医院产生正向激励。一是要鼓励医院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来增加自己的收入;二是建立医疗服务技术的准入制度,建立医疗质量和行业行为的监控机制,制定和完善医疗服务的规范条例,形成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的科学体系;三是完善相关的立法和问责机制建设,以加大对医院的监管力度。卫生监督部门应定期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技术项目提价的合理性进行监督、抽查和管理,以杜绝个别医疗机构哄抬技术价格,加重患者就医负担。对医院的监督、考核、评价工作不能由卫生行政部门垄断,还必须建立患者、社会和第三方的评价监督机制。 2.完善医院对医疗行为的正向激励与内部规制 除了加大外部的激励与监督制约以外,医院内部也必须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与自律约束机制。医院对医护人员的考核必须建立在正向激励基础上,即鼓励医护人员努力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鼓励医护人员多劳多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是要在医院内部建立医疗服务质量的专门监管机构;二是要建立严格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三是围绕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推动医院劳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注释: ①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网,2014年1月7日.http://www.moh.gov.cn/mohwsbwstjxxzx/tjnj/list.shtml。 ②人民网记者杨文彦,新医改8500亿,中央投入落实到哪?人民网—卫生频道2009年4月7日21:16http://medicine.people.com.cn/GB/135395/9090339.html。 ③“国新办举行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站,2013-12-15,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2012/0917/index.htm。 ④尹安学,“近九成人称‘看病更贵了’”,羊城晚报,2013-10-29。 ⑤资料来源: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网,2014年1月7日,http://www.moh.gov.cn/mohwsbwstjxxzx/tjnj/list.shtml。 ⑥中国五年增7000起医改事件,人民网,2014年2月5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7807500.html。 ⑦据网易新闻2009-06-29“福建南平医患冲突调查”一文报道:2009年6月18日,福建省南平市村民杨俊斌患肾病到南平市第一医院住院,术后因并发症于6月21日死亡。家属聚众要求医院赔偿,引发大规模暴力冲突,双方大打出手,多人受伤。经当地市政府协调,村民从医院获得赔偿。6月23日,医院的80余名医务人员聚集到市政府门口集体上访,要求“严惩凶手,打击医闹”,后经多方做工作,失态才得以平息,http://news.163.com/09/0629/09/5CVFGJ3J0001124J.html。 ⑧叶铁桥,朱柳宇,哈医大血案为何有人“高兴”,中国青年报,2012-03-27。 ⑨张凯华主编,“揭秘宁波同和医院内部文件”,CCTV.com消息(经济半小时)2007年12月21日22:15。 ⑩唐湘岳,“为民医生”为何离开这家医院,光明日报,2004年12月16日。 (11)田国强,激励、信息与经济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 (12)新闻1+1:公立医院,行医不卖药,凤凰网,2014年2月5日,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12/04/19790791_2.shtml。 (13)“北京启动医药分开试点:药品加成、挂号费和诊疗费取消”,新华网,2013-12-07,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2-05/18/c_123154736.htm。 (14)顾昕,价格管制失灵与公立医院的药价虚高,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6:12-22. (15)“专家建议把医生灰色收入明码标价——以技养医”,新快网,2013-12-07,http://news.xkb.com.cn/guangzhou/2012/0819/219450.html。标签:医患关系论文; 以药养医论文; 过度医疗论文; 北京医保论文; 医生收入论文; 价格改革论文; 激励模式论文; 机制设计论文; 医疗卫生论文; 医疗论文; 医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