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5)
【摘 要】中国民居素有“南徽北晋”之说,而与之相应的徽商与晋商的繁荣昌盛则对庭院空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比晋商与徽商庭院空间形成的影响因素,探究二者应对不同环境要素所采取的处理方式从而对现代建筑设计手法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晋商;徽商;宅居;庭院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2-0047-02
建筑作为中国文明传承的载体,在每一个细微之处彰显了这个民族的智慧。而民居作为建筑形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砖一瓦都是建造技术发展与艺术形式相融合的产物,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更承载着劳动人民从古至今对生产生活的理解、文化信仰的追求及对自然环境的敬畏。[1]地域边境的广袤、气候条件的多样、文化信仰的差异使得中国大地上的传统民居形式异彩纷呈,其类型之丰富,数量之繁多、分布之广泛即便是有着同样悠久文明的印度也无法相提并论。可见,中国传统民居不仅是中华建筑史中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东方建筑文化里鲜明的旗帜。
1.晋商与徽商及其宅居建筑概述
在中国明清经济发展历程中,受当时经济政策、商品经济以及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不同地域文化与历史发展的推动下,逐渐产生了并驾齐驱的晋商与儒商,并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中发展得日趋繁荣。时至今日仍对经营之道、商业模式、管理制度等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与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下,诞生了晋商与徽商地域特色鲜明的住宅形式,同时住宅作为晋商与徽商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体现财富的直接手段,较普通民居有更灵活的空间表达及更精致的建筑装饰,因而也被较为完整的保存,以供后世对其中所蕴含的选址规划方法、精湛的建造技艺、独特的商贾文化进行发掘探究。
2.庭院空间影响因素比较
“庭院”起源于商周时代,在不同的地域条件和文化传统中,时代在不断更替,社会亦不断变革,建筑流派更是历经种种新陈代谢,但庭院自其诞生之日起,始终在种种变化中发展演变,并与时代的主要建筑流派相契合,直至今日由最初简单的空间围合方式衍生出适用于现代建筑的空间形式,甚至跳脱出原本的功能属性,向大型公共建筑的室内中庭发展,在改善大型建筑内部空间环境及垂直交通的便捷性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中国传统庭院空间的形成,环境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因素亦可分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进行讨论。
2.1 自然因素比较
2.1.1 气候条件比较
晋商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团体,有其独立的文化体系,主要分布于山西西北、南、东南、中部。地形条件复杂,纬度及海拔的较大差异使各地存在不同的生活状态及劳动生产方式。主要区域位于大陆东岸内陆地区,外部山脉环绕,因而难以受到海风影响,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大陆性气候,同时受内蒙古寒冷气团的侵袭大体较为寒冷,冬季长且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日温差较大,多风沙;秋季日短且气候较温和。气候条件反映在晋商宅居建筑中则是注重采光与保暖。朝向多为南北,保证充足的日照条件;房屋间距较大,因而庭院空间开阔性较强。另外,风沙较多的气候条件在空间布局中的表征为加大进深,南北狭长,有利于风沙的分流。在某些暴雨较多的区域,为便于屋顶排水往往使其坡度较陡。
徽商来源于古徽州府籍商贾,徽商主要聚集于徽州,属皖南地区,唐代将祁门、资溪、休宁、黟县、祁门、歙县归为歙州,后更名“徽州”并延续至今。多为亚热带气候,四季差别分明,降水量丰富,没有明显炎热与寒冷。建筑朝向满足日照要求多为东南向。同时天井院多为南北向短东西向长,以减少阳光直射。
2.1.2 自然资源条件比较
山西省东西地貌多山脉,石材资源丰富,因此该区域在建筑材料选择方面以石材为主。中部盆地多有晋商宅院选址,建筑材料以木材、砖、瓦为主,更对建筑装饰方面有一定的要求,砖雕、木雕、石雕也就地取材,形成了带有浓重地域色彩的雕刻艺术。西部丘陵地带多以黄土掘窑形成风貌独特的地窨院。
徽州地处皖南地区,丰富的林木资源为建筑结构提供原材料,多山的地势保证了庭院及道路铺地材质的大量获取。同时木雕与石雕作为主要装饰构建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就地取材使晋商与徽商宅居建筑在材料的使用上产生差异,不同材料的色彩和肌理又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古朴的晋商宅居,色彩多表现为与周边的黄土高原相协调的色调,浅黄或青色的砖材,青灰的屋顶,呈现出一派古朴庄重,深木色的屋顶突显了不同层次的色彩变化。
“粉墙黛瓦”正是对徽派建筑色彩最好的概括,黑白灰三色的相互融合再加以盎然绿意的点缀或是朦胧烟雨的笼罩便形成了徽商宅居建筑唯美的意境。
2.1.3 地形条件比较
面对地形条件的差异,山西人民采用因地适宜的建造手法,遇沟壑则掘土为窑,遇山地则层层叠合建造台院,而一些较大的盆地则往往成为富商巨贾的深宅大院选址之处。晋商宅居建筑多为合院式平面布局,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依据用地条件以组团形式呈前后串联或左右并联出现,其平面形式大多严谨而规整,一进或多进,三合院与四合院结合,由大门、过厅、倒座、厢房及正房等功能组成。
皖南地形条件多为山地,为适应地势条件并尽可能充分利用平坦的地势,徽商住宅多为厅井式民居庭院,往往以一个天井院为基本组合单元,因势布局,形式灵活多变。天井作为主要活动空间一般位于正堂前,开间与进深遵循一定的模数制度,承担着通风采光,给水排水、空间组织防火防盗等功能。主要平面布局形式有“凹”型平面、“回型平面”“H”型平面,“日”型平面等。气候条件的多雨也使徽州地区水系丰富,建筑布局也往往与自然地山光水色相融合,背山面水的布局有助于引入南向季风并遮挡北向的寒风。
2.2 社会因素比较
2.2.1 文化信仰之比较
晋商大多尊奉关公,凡有晋商活动之地必设关公庙宇,因此关公所象征的“诚信仁义”则是他们经商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在晋商宅居建筑中,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在他们的生活领域,“尚中”是其庭院空间营造的一大特征。《中庸》中提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足以阐述这种思想。因此在晋商大院中多见中轴线式布局,形成“大门—照壁—外院—中院—内院”井然有序的院落布局,处处彰显着庄严与稳定。
徽商的思想文化带有南方水乡的地域特色,无论建筑色彩或是空间布局都体现出“道法自然”的传统美学。徽州民居在色彩方面黑、白、灰的层次变化契合了老子“大象无形”的主张。而后出身徽州的思想家朱熹所主张的“平易”“自然”也被儒商们推崇备至。体现在空间布局上则是以天井院为基本单位,依据地形地势呈矩形延伸的结构形式,各院落之间呈现自然布局的关系。
2.2.2 思想观念之比较
传统风水理论在晋徽商贾之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出于心理上对“趋吉避凶”的追求,晋商遵循“三要”与“六事”区分宅内吉凶,在大吉之位建造主房。
徽商宅居空间布局依据宗族礼法观念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布局模式也区分了公共与私密的活动空间。厅堂作为举行宗族祭祀、家族会议等公共活动的场所占据宅内的中心位置,一般较为开敞;左右两侧厢房做卧室且只能通过天井采光,寓意着“暗室生财”其空间属性较为私密。
3.总结
庭院既承载了生活、生产、交往、休憩等诸多行为活动,又是中国古代思想观念的空间转化。晋商与徽商的宅居建筑实则是中国民居两大派系在经济条件支撑下的成熟体制。[1] 两者适应各自环境因而表现出独特的空间形式、建筑风貌与处理手法是值得当代建筑师们传承的。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倡导文化多元化,强调地域多样性,寻求建筑个性与环境的融合等一系列概念,都能在中国传统院落住宅中找到它们的影子,然而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某某”风格的特色旅游小镇,生硬的将传统建筑形态与现代建筑空间结合在一起。寻根溯源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追溯其空间形式与营造方式的差异,才能真正做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郎俊芳.晋商、徽商典型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及装饰艺术比较探析[D].北方工业大学,2014.
[2]黄山.传统庭院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J].设计艺术研究,2016,3(3):108-111.
[3]欧阳雪莲.中国传统居住庭院的生态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论文作者:徐晴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晋商论文; 建筑论文; 庭院论文; 徽州论文; 徽商论文; 条件论文; 空间论文; 《建筑知识》2017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