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设社会主义论文,政治文明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3)03-0061-0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党的性质做了新表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 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注:《中国共产党第十 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第49页,第15页,第55页, 第31页,第15页。)这一新表述将党的阶级性、人民性、民族性联系起来,统一起来, 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 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这不仅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社会 主义运动历史上也是一次重大突破。它对于新时期深化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政治哲学的新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哲学的基础是阶级斗争的理论。社会主义政治哲学的核心是无产阶级政 党学说。中共十六大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 华民族的先锋队”,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突破和发展。它扩大了社 会主义政治哲学的基础,强化了社会主义政治哲学的核心,使社会主义政治哲学更合乎 当今世界社会文明发展的潮流,更能反映当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体现党执政为 民的根本宗旨,因而更富时代感,更具指导性。
在20世纪初开始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 级专政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国家政权的核心,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关于无 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是建立在阶级斗争理论基 础上的,因此,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变革和发展,必然涉及到阶级、阶级斗争及其 相关理论的变革和创新,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来说,这种变革和创新是一个带 有普遍性和关键性的历史性课题。
19世纪初,伴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欧洲工人运动出现新高潮,英、法、德等国的工 人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一批支持对资本主义社会实行彻底改造思想的共产主义者即共 产党人,开始在社会政治舞台上日益活跃起来。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了《共产党 宣言》,向全世界表明了共产党人的基本观点和最终目的。《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就是阐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运动的相互关系,阐明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使命。
然而,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20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人们在对马克思恩 格斯的政治思想的理解和实践上,出现了非常复杂的局面。
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解放的斗争中,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是无产阶级的战斗司令部的建党思想,从而赋予无产阶级政党更加明确、更加具体、更 加重大的政治历史责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的核心理论。
20世纪初在俄国建立起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是首先夺取政权,
然后再消灭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军事敌人,所以阶级斗争比以往更加尖锐、激烈,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布尔什维克同国家政权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列宁在自己的著作中非常客观地评述了这种政治现象,强调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 政的不可避免性,强调了党在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同时强调社会主义就是 消灭阶级,就是实现比资本主义更民主得多的社会主义民主。
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列宁把消灭阶级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相联 系,这就使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治经济斗争,建立在一个既有科学性,又有可操 作性的基础上。
依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剥夺剥夺者之后,无产阶级和资产 阶级也就“同归于尽”,资产阶级被消灭,无产阶级成为国家主人,国家也随之失去政 治性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工人阶级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无产阶级相比已经发生很大变 化。社会主义社会的成员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都是 国家的主人。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由身份转为契约,这是社会主义进步性的表现。
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国家的领导核心,客观上已不仅仅 是工人阶级一个阶级的先锋队,而是逐渐转化成了全体人民的先锋队,转化成了整个民 族的先锋队。无产阶级政党由革命党转化为执政党,由阶级先锋队同时转化为人民的、 民族的先锋队,其结果必然是民主扩展到全社会,国家惠及全民族。社会主义相对资本 主义的优越性,正是在这一点上带根本性地展示出来了。只有这样的社会主义才会具有 世界魅力,才会在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共十六大对党的性质的新 表述,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政治哲学的丰富和创新,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贡献。
对执政规律的新认识
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保证 。报告要求“在全党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 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第49页,第15页,第55页,第31页,第15页。)如何客观 认识和正确把握上述三个规律,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一切马克思主义者、一切共产 党人和社会主义者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共十六大对党的性质的新表述,实际上就是 对上述三个规律尤其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的新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学说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社会主 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力量。因此,就理论而 言,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根本上说,应当是 一致的,没有矛盾的。问题在于,规律作为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它是一种客观存 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认识它需要条件,需要努力。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10 0多年的历史上,人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导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出 现不该有的失误,甚至使几代人奋斗近百年的社会主义政权顷刻瓦解,教训极为深刻。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谈到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时坦言,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 搞社会主义的问题,“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 7页,第141页。)苏联搞了60多年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注:《邓小平文选》 第2卷第250页,第182页。)邓小平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社会主义 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而这一切,实际上正是从重新认识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 主义建设规律开始的。
对于如何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 思主义曾提出过一些根本性的理论原则,这就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争得民主,利用资 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条件,提高生产力的总量,建立一个有利于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新 社会,使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没有也 不可能为后人绘制实现美好理想的详尽蓝图。
20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实施的新的伟大事业。由于错 综复杂的历史原因,阶级斗争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进展“日益尖锐化”的错误思想观念 ,在社会主义政治哲学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阶级斗争扩大化成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挥 之不去的阴影。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理念上过分偏向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在阶级斗 争和政治斗争上消耗了过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引发了许多 完全可以避免的社会不安定因素,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 应有的提高,社会主义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邓小平在谈及阶级斗争扩大化问题时,十 分痛心地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以阶级 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页,第141页。)“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共产党正确总结了社会主义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将党和国 家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历史关头,坚定 了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中共十六大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 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高瞻远瞩,兼善天下,把党的阶级性、人民性、民族性联系 起来,统一起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不仅是对社 会主义历史的深刻总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 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把握。这就在思想理论上杜绝了阶级斗 争扩大化和大规模政治运动的再次发生,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为社会主义经济 的飞速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和十 分现实的可能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新方略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谋求的不只是某一个阶级的解放,而是全社会的解 放,不是某一个民族的解放,而是全人类的解放。
在20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几乎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不正常现象:当生产资料 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人们依然要通过阶级斗争来推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 的发展,于是将阶级的本质加以改变,由经济概念变为政治概念,再由政治概念变为思 想概念。于是,阶级斗争开始和政治斗争、思想斗争划等号,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打着 “阶级斗争”的旗号大行其道,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阶级斗争扩大化、永久化的政治错 误。
在一个充满阶级斗争的社会里,自然不可能有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不可能有健 全的社会主义法制,不可能有完善的公民权利。社会主义应有的许多优越性,也正是在 这样的状态下长期无法发挥出来。这是社会主义历史上必须汲取的深刻教训。
邓小平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醒我们,在阶级斗争问题上不要搞教条主义。要根据实 际情况处理阶级斗争问题。对阶级斗争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至于整个社会主义社 会历史时期是否始终存在某种阶级斗争,这里包括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上复杂和困难的问 题,不是只靠引证前人的书本所能够解决的,大家可以继续研究。”(注:《邓小平文 选》第2卷第250页,第182页。)
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情况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飞速发展,中 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增加,它在解决劳动就业,推动社会劳动生 产率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一经济现象导致的一个 现实而严重的后果是,如何看待上述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主和公司的各阶层人员,他们 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还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换句话说,他们是社会主义社会的 “主人”还是无产阶级的“专政对象”?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革 开放之后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中共十六大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做的新表述,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总结历史经验 ,重新研究并大胆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领导艺术和更 加成熟的政治风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富民强国的高度民族责任感和永立潮头的强烈时 代意识。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方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保障。在中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从此不再以财产的多少作为衡量人们政治上是否先进的 尺度,不再以财产的多少来确定人们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确定社会主义社会 的专政对象。
中共十六大明确强调,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 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强调在近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 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 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他们要实行团 结、鼓励、保护的政策,不得打击和歧视。“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 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 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做的贡献。”(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第49页,第15页,第55页,第31页,第15页。)这是对中 国社会主义新时期阶级状况和阶级关系的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正是在这一分析 的基础上,对党的性质重新表述,使党的阶级性、人民性和民族性高度统一。这样,党 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广大劳动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这是一种 创新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更加民主,更有活力,更富时代精神,更具世界魅力。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思路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课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的新思路、新方向、新使命、新希望。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 于中华民族之中。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 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注:《中国共产党 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第49页,第15页,第55 页,第31页,第15页。)中共十六大在党的性质这一带根本性的问题上做了大胆创新与 突破,把党的阶级性、人民性、民族性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实际上是对党在社会历史 与现实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确认和升华,是对党的本质属性的一种更科学化、现代化 的新界定。这种新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开辟了新思路,对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未来,意义重大。
把党的阶级性、人民性、民族性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就是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创造现实的可能性。党进一步同工人阶级、中国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而使中华民族紧密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同心同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紧密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党的领导 力量来自群众,党的核心地位有赖于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首先要 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党同国家、同人民、同民族的关系问题。邓小平就曾指出:“工 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 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共产党——这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 先进分子的集合体,它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的领导作用,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它之所 以成为先锋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是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 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 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确认这个关于党的观念,就是确认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 上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注:《邓小平文选》 第1卷第218页。)中共十六大对党的性质的新表述,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 联系,巩固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这就能够确保党的领导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 华民族能够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把党的阶级性、人民性、民族性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就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政治 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目标。党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融合在一 起,就是民主政治。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强调:“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 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注:《中 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第49页,第15 页,第55页,第31页,第15页。)在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互动与融合中,社会主 义民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优越性更加明显地体现 出来。
把党的阶级性、人民性、民族性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就是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20世纪社会主义的根本教训,就是没有适时地、科学地、全面而 有效地调整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理论和实践,用阶级斗争、政治斗争冲击生产斗争, 冲击教育、文化、科技等事业的发展,阻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影响社会全面进步 。中共十六大对党的性质的新表述,不仅可以有效地阻止上述不正常现象的发生,同时 ,也会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稳定,民族更加团结,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从而为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把党的阶级性、人民性、民族性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就是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奠定良性而可行的法治环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健全的、现代化的法 治国家。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是正义与公正。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拒绝以出身、财产、宗教、文化等因素对他人加以歧视甚至施以镇压。任何团体和 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之内进行活动,都不得拥有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 社会主义社会的成员间只有身份、职业上的不同,任何人都没有也不应当有宪法和法律 上的例外权。
把党的阶级性、人民性、民族性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就是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不能只靠一部分人来建设。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全体社会 成员的共同追求时,才会具有长久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 肯定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翁地位,充分承认和尊重全体社会成员为社会 主义事业的历史贡献。中共十六大肯定现阶段我国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和其他社会阶层 的劳动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国家对社会主义的公民一视同仁,尊 重和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表彰他们的高尚精神和爱国行为。中共十六大对党的性质的 新表述,肯定了党既是全体人民群众的领导者,同时也是他们利益的代表者和保护者。 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利益与目标的一致,必将创造一种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社会局面 ,把所有社会成员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利用起来,“让一切劳 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 福于人民。”(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 版第57页,第49页,第15页,第55页,第31页,第15页。)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社 会财富的丰富,就会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奠定物质基础,提供充足的发展动力。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党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社会 的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会在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胜利实现。
标签:政治论文; 中共十六大论文; 阶级斗争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政治文明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时政论文; 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 政治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