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 安徽合肥 230022)
【摘要】目的:探析人性化护理应用于儿童精神分裂症患儿康复期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8月精神分裂症患儿8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结果:观察组患儿紧张焦虑、睡眠障碍、情绪激动和恐惧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儿,且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率更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儿童精神分裂症患儿康复期,采取人性化护理能够减轻患儿的心理问题,而且可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率。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儿童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9-0219-02
儿童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患儿临床表现主要有思维联想障碍以及情感障碍等,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行为,患病后,患儿的情感非常淡漠、孤僻,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对于精神分裂症患儿,在其康复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本文以我院86例精神分裂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采取人性化护理所取得的效果,报告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86例精神分裂症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2年3月~2014年8月,所有患儿均符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且所有患儿均无严重的全身性合并症。将两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4:19,年龄最小6岁,最大14岁,平均(10.16±1.15)岁,病程2~11个月,平均(6.17±1.25)个月。
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3:20,年龄最小7岁,最大14岁,平均(10.97±1.88)岁,病程3~11个月,平均(6.79±1.85)个月。
两组精神分裂症患儿资料对比,均无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能够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告知患儿家长相关注意事项,督促患儿按时服药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包括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优化护患关系、开展娱乐活动以及社交行为训练。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经过护理后,将其心理问题进行对比,并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用%表示两组精神分裂症患儿各项心理问题发生率以及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率,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当P<0.05时,表示数据差异显著。
2.结果
护理后两组患儿各项心理问题对比,观察组患儿紧张焦虑、睡眠障碍、情绪激动和恐惧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明显(P<0.05),见表。
通过对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率进行调查,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率为95.35%(41/43),对照组患儿家长满意率为79.07%(34/43),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心理以造成影响的应激因素日益增加,如儿童沉重的课业负担、升学压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矛盾等,均会成为引发精神分裂症的因素,精神分裂症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帮助患儿缓解精神分裂症症状[2]。
本文研究采取人性化护理,让患儿回归本性,从而缓解其病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护理措施如下:
(1)营造良好康复环境:可在患儿病房内挂精美卡通图片以及色彩鲜艳的气球等,使得病房内气氛活跃,能够吸引患儿的注意力,并且播放儿童音乐,让患儿能够感受到如家庭一般的温暖[3]。
(2)优化护患关系: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的喜好进行着装,在对患儿的称呼上,更改以往生硬的做法,从而营造和谐的交流氛围,在患儿要进行检查或服药时,对患儿说一些鼓励性的话,减轻患儿的恐惧感,让患儿能够理解并接受语言交流。
(3)开展娱乐活动:护理人员有计划性地组织患儿进行集体活动,并邀请患儿家长共同参加,如做游戏、唱歌或讲故事等,并且嘱咐患儿家长在此期间多给予患儿鼓励性的语言,让患儿能够自我感知到被认可和接受,增强患儿的成就感[4]。
(4)社交行为训练:训练患儿的生活以及社交技能,并在训练期间采取积分制作为奖励方式,对患儿作出相应行为或动作的口令,让患儿作出相应行为反应,当完成要求时在积分卡上计分,训练结束后,患儿可凭所得积分换取相应的礼物,通过采取此方式强化患儿的正确行为[5]。
观察组患儿经过实施人性化护理后,其紧张焦虑、睡眠障碍、情绪激动和恐惧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均明显更低,而且将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率对比,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率。
综上所述,将人性化护理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儿康复期,能够有效缓解其心理问题,不仅如此,而且还可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率,值得将其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青香.60例儿童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5):632-633.
[2]周莉娟,余拾香,王玲等.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6):744-744.
[3]詹进美,刘立智,夏华等.优质护理相关Meta分析文献循证结果应用于临床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8-19.
[4]刘苗苗,许娟,徐卫国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3,20(17):4-7.
[5]艾宪英.团体互动式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儿家属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3):14-16.
论文作者:刘蕾,陈瑶芸,徐莲英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
标签:患儿论文; 精神分裂症论文; 家长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满意论文; 儿童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