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思想_邓小平文选论文

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思想_邓小平文选论文

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思路论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充分认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更要特别重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和最显著特点,也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从唯物论观点出发认识和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更好地实现精神文明建设能动作用的依据和前提。

一、坚持唯物论观点,客观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从客观存在出发,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立足点。

70年代末期,邓小平冲破“左”倾错误束缚,坚持从唯物史观出发,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本质特征、主要矛盾等重大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把发展生产力确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首要的和最根本的任务,明确提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他为我国设计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2]的总体布局,确立了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战略地位。

从唯物观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必须牢牢把握:

第一,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邓小平以他特有的简洁通俗的语言精辟概括道:“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3]“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4]“总之,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5]

当然,重视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决定作用,并不意味着先抓经济建设,后抓精神文明,等待物质基础搞上去再搞精神文明;或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会自然而然好起来;甚至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物质文明的发展。邓小平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两手同时抓”的论断,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有相应的物质条件和制度作保障,要同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并随国家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投入。只有这样,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才能落到实处。

第二,精神文明建设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紧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来开展。在此之外,精神文明建设不存在其他任何独立的任务。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活动最终落实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任务上来,才能实现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能动作用,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客观要求。为此,我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议都把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指出应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注意力“归根到底,集中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来”。[6]“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7]强调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地位的前提是把物质文明搞得更好。

历史表明,任何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确立,都是建立在其生产力发展超越前一社会形态的基础之上的。精神文明建设质的飞跃,必须以强大的物质文明为后盾。虽然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可以先于其政治制度而产生,也可在一定阶段超越其经济基础提供的物质条件而发展,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决不可能长久建立在物质贫困、生产力落后的基础之上。

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全党全国人民面对国内外风云变幻政治经济环境的考验,临危不乱,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也得益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并在诸多方面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8]标志着我党思想理论上第二次飞跃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在这伟大历史变革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突破。

二、坚持唯物论观点,研究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

精神文明作为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掌握人类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属性及发展规律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观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总结以往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提出:要“深入研究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作出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答案,这将是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9]同时将关注点集中于对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特点及规律的探寻上。

首先,必须遵循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中具有共同性、普遍性意义的一般规律,如继承性、开放性、借鉴性规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充足的内在动力。邓小平多次提出,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脱离世界。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10]反对思想僵化和抱残守缺。对于外来文化,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也要采取科学的态度”,[11]“大胆吸收、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2]对于其腐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文化垃圾,决“不能盲目地无计划无选择地引进”。[13]

其次,必须认真研究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规律。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正着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极为艰巨的开拓性工作,势必面临种种预想不到的困难。这一特点既决定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层次性、多样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又揭示了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紧迫性、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适应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新形势,初步总结归纳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经验,如:两个文明互为条件和目的;两个建设互相渗透和促进;坚持以立为本,一切着眼于建设;坚持用教育疏导方法解决思想问题;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等,对于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十四届六中全会根据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和世纪之交的时代特点,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的崭新课题,并从思想舆论价值导向性、群众广泛参与性、组织制度物质保障性、目标任务的实效性等方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更加系统化。但是,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仍将必须不断“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办法,创造性地工作”。[14]尤其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在扩大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等重大现实问题,进一步深刻把握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进入一个更高、更新的层次和境界。

三、坚持唯物论观点,正确分析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抓住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15]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要首先正确认识精神文明的国情,这是制定精神文明方针政策,保证精神文明健康发展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

应当看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不容忽视,有些甚至相当严重的问题。为此,十二届六中全会专门提出,要“全面地估计精神文明的现状,充分地认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才能坚持不懈地把这方面工作抓上去,否则就会贻误全局”。[16]

邓小平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他看来,精神文明建设寄希望于“速战速决”和“全方位突破”是不现实的。依据对精神文明现状的客观分析,以及对精神文明长远战略和近期目标的整体把握,他把党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技三项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全局影响,必须首先突出解决的战略重点,以此带动促进其他各项工作。

党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键环节。邓小平认为,搞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以身作则,“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17]他选择党风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在一定时期取得明显成效的突破口,要求下大的决心,一天也不放松地抓党的建设,并提出从制度建设、法制纪律约束和思想教育入手,从高级干部做起,从具体事件抓起,切实做几件让群众满意的事情,“使全党在思想政治上和精神状态上有显著的进步,党员为人民服务而不谋私利的觉悟有显著的提高。”[18]

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邓小平根据自己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丰富阅历,认为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经验。他把坚持马列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作为现阶段解决全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动力的问题,要求大力加强对全党、全国人民,尤其是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造就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

教育科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对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十年动乱刚结束,邓小平就以对国家民族振兴的强烈使命感,提出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教育和科技入手,要从战略高度考虑教育科技问题,否则,“后果不堪设想”。[19]他把发展科教事业视为实现社会全面综合协调发展的物质技术和人力保证,不仅自告奋勇主抓科教工作,而且为科教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政策,呼吁宁可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而确保在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个方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十四届六中全会遵循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提出正确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前提。要求坚持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同时又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看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就会丧失信心,是错误的;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会丧失警惕,是危险的”[20]正确判断,既抓住了本质,区分了主次,把握了趋势,又提高了全党的认识,增强了自信心和紧迫感。基于对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形势的科学分析,《决议》对思想道德建设和加强改善党的领导两大战略重点作出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和具体部署:初步形成了包括理论基础、原则要求、主要内容、基本途径、重点对象、主要目的、具体工作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框架体系;明确提出建设精神文明关键在党的论断。加上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的科教兴国的战略国策,充分贯穿了辩证唯物论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清晰地展现并完善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意图。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

[2]《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9年9月28日)。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9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6]《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9年9月28日)。

[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

[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9]《邓小平文选》第2卷,179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5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8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4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1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16]《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9年9月28日)。

[1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19]《邓小平同志论教育》第17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版。

[20]《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

标签:;  ;  ;  ;  

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思想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