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合作河北旱地农业项目评价_农业论文

中加合作河北旱地农业项目的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旱地论文,河北论文,中加论文,评价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国际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国际合作项目在各个领域逐渐增多,农业科研合作项目也在不断增加,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与加拿大合作的河北旱地农业项目就是其中之一,如何对这类合作的科研项目进行评价,是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新课题。

1 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设置的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遵循科学、全面、简便、易行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最优的原则。农业科研项目的评价有多项指标进行衡量,存在多个利益子系统,其整体利益与各个子系统局部发展的利益有时难免抵触,在选择指标时,必须首先保证整体利益。

(2)统筹兼顾原则。要使项目实现整体最优,可以有多种组合,但应当采用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使资源损耗最少,生产成本最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技术进步都趋向最优的指标组合方式。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总是在不断地增长。因此,供需平衡是农业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动态目标,资源配置上必须排除短期意识,注意资源保护和再生利用,使农业系统结构实现长期持续最优。

(4)连续性原则。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值必须能够连续不断地获得,以便能够对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

2)中加合作河北旱地农业项目评价指标的内容

1)反映经济效益方面的指标

对农业科研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国内外都提出过许多有实用价值或参考意义的指标。考虑到中加合作河北旱地农业项目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提出如下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

①产品产量增加率(CZL)

这是反映科研项目应用后导致产品产量增加的指标。农产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其中大部分也是工业上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在目前许多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衡量科研项目对农产品产量增加的促进作用程度,是评价科研项目宏观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方法是:

年产品增量

R[,1]=────────────

上年产品总产量

其中:年产品增量=本年产量-上年产量

②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增加率(TCL)

该指标是反映由于科研项目应用实施后,导致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增加的指标。反映项目土地产出能力的提高状况。计算公式是:

项目期年农业增加值

R[,2]=──────────────

项目期年使用土地数量

③科技投资年均收益率(KTL)

这是评价科研项目带来的纯收益大小的指标。一项科研项目所产生增产增收的效果,是科研、推广、生产单位共同实施的结果,因此,

新增纯收益

R[,3]=───────────────

科研费+推广费+新增生产费

(2)反映社会效益方面的指标

综合过去农业科技项目社会评价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同时借鉴国内外的做法,从中加合作河北旱地农业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选用以下一些指标:

①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率(NSR)

这是反映由于科研项目的实施,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提高程度的指标。

农民纯收入的增加值

R[,4]=──────────────

上年农民纯收入

②直接受益范围(ZSF)

这是反映影响面广度的指标。由于项目的实施,能使多大区域或多少人直接受益,对于评价效益是相当重要的一环。由于间接效益的分析比较复杂而难以估算,而且在其他指标中也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来一些,如后面的生态指标和技术指标都包含了间接效益,因此,这里只计算直接受益范围。其具体指标用下式计算:

直接受益面积

R[,5]=─────────

科研项目总投资

这里的“直接受益面积”,指项目的第一受益者。

③人均粮食增加率(RLZ)

在目前人均粮食的占有量还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人均粮食的占有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该指标反映由于项目的实施,人均粮食的增加状况。计算方法是:

人均粮食生产能力的增加量

R[,6]=────────────────

上年人均粮食的生产能力

④人力资本投资(RLT)

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而形成的,对人力进行投资,其目的是要通过人力资本去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在中加合作农业项目中,人才的培养被提高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并且在经费的投资上也占有很大的比重,该指标间接表示科研能力的提高状况。

人才培养总经费

R[,7]=───────────

科研项目总投资

⑤科研仪器投资比重(KST)

科研条件的建设与改善是保证科学研究出成果、出人才的物质技术基础,科学研究越深入和发展,越离不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试验设施条件。该指标用科研仪器投资比重占科研项目总投资的比重表示。

科研设施条件费用

R[,8]=───────────

科研项目总投资

(3)反应生态效益方面的指标

①水分利用率(TSL)

水是农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由于本项目所在的区域属于旱区,水资源尤为缺乏,合理利用和节约用水是至关重要的。在此主要是指由于水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提高水分的利用率。此指标根据定位试验,得出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的公斤数。

②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率(TYL)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它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和肥力的高低。此指标根据土壤定位试验的数据进行计算。

③化肥的产品贡献率(HFL)

在某种程度上,农用化肥的数量,对粮食的生产水平起着决定性的因素。但是化肥的用量过多,又容易造成亚硝酸盐的积累,从而使作物中毒。因此,生产一定数量的粮食,用的化肥数量越少越好,本指标,采用逆向指标。

年粮食总产量

R[,11]=───────────

年化肥使用量(折纯)

④抗灾率(KZL)

反映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农业抗逆的能力及其变化指标。计算公式是:

受灾面积

R(,12)=──────

成灾面积

(4)反映技术效益方面的指标

①平均发表论文的数量(LWS)

由于科技论文是对所从事科技工作的成果总结,是向外传播成果和反映学术水平的主要方式,因此,该指标也是反映科技人员掌握科研技能、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和方法的重要指标。

每年发表论文数

R[,13]=────────────

参加项目科技人员数

②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指数(NKT)

这是综合反映技术推广状况的指标,是科研项目的技术转化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标,也可称之为转化率。计算方法是:

R[,14]=(推广率×平均推广度)[1/2]

其中:

已推广成果项数

推广率=──────────

总成果项数

实际推广规模

推广度=───────────

应推广规模

2 中加农业项目效益的综合评价方法

根据对中加合作河北旱地农业项目的调查和分析,提出如下的综合评价技术。

(1)统一标量。对效益进行综合评价需要将各种指标放在一起综合计算,实践中各指标的单位和数量上有很多质的差异,综合计算时缺乏可比性,因此,必须对各评价指标统一标量。办法是用每一年的数值去除以基年1992年的数值,将它们都转化为可比,且单位相同的数值。

(2)确定权重。运用特尔菲法,即专家意见咨询法来确定。根据专家的意见,经过多次反复,进行综合计算,得出的各项指标的权重如下:

(3)式即为综合评价指标模型。其中P为综合评价指数;P[,j]为一级评价指标值;R[,i]为各二级评价指标值;C[,j]为一级指标值的权重;C[,i]为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m=14;n=4。

3 中加项目的实证分析

根据以上确定的综合评价方法,对中加项目进行了实地调查,得到了1992年至1996年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数据。

1)基础数据

2)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数据的处理及计算

根据以上确定的计算方法,得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技术效益和时间T的线性模型。对中加项目进行评判。

(A)P[,1]=0.30758+0.54004·t[,1]

R[2,1]=0.955405 F[,1]值=86.6964

(B)P[,2]=0.43950+0.43544·t[,2]

R[2,2]=0.713301 F[,2]值=10.95192

(C)P[,3]=0.97270+0.04422·t[,3]

R[2,3]=0.941863 F[,3]值=65.80256

(D)P[,4]=0.66297+0.42223·t[,4]

R[2,4]=0.927426 F[,4]值=52.11589

(E)P=0.45677+0.42009·t

R[2]=0.958568 F值=93.5433

各系数表示持续性,R[2]表示稳定性。

从以上P,P[,1],P[,2],P[,3],P[,4]的时间序列回归结果看:

①C[,3](0.97270)>C[,4](0.66297)>C(0.45677)>C[,2](0.43950)>C[,1](0.30758)

C表示基期水平,说明1992年的基期水平农业经济效益最低,其它依次为社会效益、综合效益、技术效益,生态效益水平最高。

②t[,1]系数(0.54004)>t[,2]系数(0.43533)>t[,4]系数(0.42223)>t系数(0.42009)>t[,3]系数(0.04422)

说明从1992年以来,经济效益提高速度最快,其它依次为社会效益、技术效益、综合效益,生态效益提高速度最慢。表明几年来,重视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忽视生态效益的技术创新、推广和应用。

R[2](0.958568)>R[2,1](0.955405)>R[2,3](0.941863)>R[2,4](0.927426)>R[2,2](0.713301).

说明经济效益提高最具有稳定性(除R[,2]外),其它,依次为生态效益和技术效益,最不稳定的是社会效益。

4 中加合作河北旱地农业项目的综合评价

从以上的统计调查和分析中可以看出,经过中加合作第一期的科研项目实施以后,不论是综合效益,还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技术效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1)经济效益提高的速度最快,为整个农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说明第一期项目的研究课题,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解决了一些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稳定提高,这也是中加项目贯彻始终的宗旨。从一开始,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资本和仪器设备,增强了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同时,也使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迅速,成为整个经济扩张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动力源。从而保证了整个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农业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水分的生产率由1992年的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1.18kg,增加到了1996年的1.56kg。与此同时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也有了明显提高,由1.18%增加到了1.31%。每公斤化肥生产粮食的能力由16.62kg增加到18.16kg;在此基础上成灾率由79.79%降到了68.15%。

4)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迅速,农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增强,农业资源在农业内部多层次利用的水平上有了长足进步。种植业与非种植业的比值由1992年的3.7∶1降为1996年的2.4∶1,农业的内部结构逐步趋向于合理。

5)农业综合效益稳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指数在1992年为1年基础上增加到了1996年的2.254580。由于该项目研究内容广泛,研究对象全面,注重了集成和综合,实现了技术体系的整体功能,从而保证了综合效益的持续稳定发展。

通过这次评价实践,体会到中加合作项目在区域开发治理与经济、社会和科技的结合上,较之一般科研开发项目,有着更大的促进性,其深刻原因不外是立题的针对性强、人才素质的提高、测试手段的先进、科技转化的举措和机制的完善,是科技要素匹配和运行得当使然。

标签:;  ;  ;  ;  ;  

中加合作河北旱地农业项目评价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