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与“心药”——中学生写作心理现状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心病论文,中学生论文,现状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在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时,选定了《转型时期中学生写作心理研究》的课题,在导师的指点下,读了一些书,作了一些调查,对当前中学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写作心理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并试着给这些“心病”配制了几剂“心药”,现开列出来就教于方家。
1.心理现状调查
(1)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当前中学生的写作(作文)心理状况及其对作文教学的愿望、要求等,笔者选择了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份,实际收回496份。现将调查结果分别统计如下(百分比不保留小数):
1.你对作文是否爱好、感兴趣?
爱好、感兴趣比较爱好、感兴趣不爱好、不感兴趣
39人,占8%63人,占13% 394人,占79%
2.你对完成作文持何种态度?
乐于写作为了交差无所谓
44人,占9%
344人,占69% 108人,占22%
3.你对作文是否害怕、讨厌?
害怕、讨厌 不害怕、不讨厌
446人,占90% 50人,占10%
4.你在作文上是否存在困惑?
有困惑 没有困惑
452人,占91% 44人,占9%
5.你对作文及作文教学有何建议、要求?(根据回收的问卷
归纳、整理)
——适当组织一些活动,接触生活,开阔视野,积累材料 246人,占49%
——写自己最想写的,没有什么东西好写时可以不写 365人,占73%
——少写命题作文,可以自由命题,有选择、发挥的余地 407人,占81%
——对作文的限制不宜过多、过死,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322人,占64%
——多讲点写作方法,经常介绍一些好文章,组织讨论 219人,占44%
——怎么提高写作水平,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458人,占92%
——指导学生自批互改作文,培养修改、评价文章的能力 213人,占43%
——老写老没有提高,写和不写并没有什么多大差别 124人,占25%
——写作文就是要“吹”,不“吹”就得不到高分326人,占65%
(2)通过问卷调查,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①现在的中学生,真正爱好作文,对作文感兴趣、乐于写作的不足一成,而绝大多数学生则不爱好、无兴趣,只是为了应付、交差而写作;相比较而言,初中学生比高中学生更喜爱作文,女同学比男同学更喜爱作文。
②无论重点中学还是一般中学,无论高中学生还是初中学生,无论成绩好的还是成绩中差的,无论男同学还是女同学,有近九成的学生害怕作文、讨厌作文;九成以上的学生在作文上存在困惑。
③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命题作文,反对写限制过多、过死的作文。希望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发挥,能够放手写自己最想写的东西,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希望能够创造条件广泛接触生活实际,丰富自己的知识,搜集更多的写作材料。
④学生普遍希望得到老师的具体指点,能够通过优秀文章的赏析和老师的指导,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作文持消极态度,认为作文训练可有可无,写不写都一样,存在明显的认识误区。
2.形成原因探析
(1)在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10多年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并逐步达到巅峰。全国大规模的高考,一张考卷定终身,升学压力异常强大。刘国正先生曾痛切地指出:“千军万马通过独木桥,这浩浩荡荡的人流走向是一种难以阻挡的趋势。拿中学来说,这六年,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却无间歇地受到沉重的学习负担的折磨,在诸多花样的考试和练习题的海洋里沉浮,学到的却大都是用来对付考试的敲门砖。”(刘国正:《提倡科学态度 反对危言耸听》)为了不负“十年寒窗苦”,为了将来有个大好前程,莘莘学子焚膏继晷,兀兀经年,把高一当高三,把月光当日光,把周日当周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为了“对学生负责”,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学“实绩”,辛勤的园丁呕心沥血,夜以继日,一摞一摞的复习资料发给了学生,一份一份的模拟考卷伏案批阅,绞尽脑汁,耗尽体力,正可谓“春蚕到死”,“蜡炬成灰”。面对这样的考试,面对这样的教学,还有什么乐趣可言!诚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以作文为例,题型花样翻新,套路一套又一套。考试只要题型对路,程式套进,就可应付。这种作文教学,怎么会不迫使学生去走捷径、背上若干篇作文选里的文章,考试时押宝?”(于漪:《“标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为了金榜题名,学生们在老师的指挥下,近乎麻木地写着自己的“作文”,管他什么真情实感,管他什么生活积累,只要按照师傅交给的万能“套路”像匠人那样操作就是了。一切只是为了迎合高考,换取一个好分数。试想,像这样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的作文训练,对学生是一种怎样的折磨!
(2)现在的语文教育,很少指导学生接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而是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动辄把一篇鲜活动人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面目可憎。在这样的语文教育状况下,作文教学也出现了严重偏差。可以说,从学生开始练习写作的那一刻起,作文教学就将学生领入了歧途。教师不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不鼓励学生写真事,说真话,而是要求学生按照某些范文的样子,随意拔高生活,甚至肆意编造生活,要求学生去背作文选,形成几种作文模式;对于一些写了自己想写的事,说了自己想说的话,表现“出格”的作文,不但不积极鼓励、大力提倡,反而讽刺挖苦,严厉批评。教学作风非常霸道,不管学生想不想写、有没有东西好写,题目一布置,就要求学生按时上交作文,否则,就难逃批评、惩罚的厄运。“生活活水没有了,真情实感没有了,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讲现在的学生不会作文,绝不能怪学生,而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是我们的教学观念脱离了生活实际。”(于漪:《“标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如今的作文教学,不是把写作当作一门艺术,而是当作一种技术。一篇作文,加上许多条条框框,规定过死,不许越雷池半步,否则,就不合“要求”。有的老师在进行作文训练时甚至规定一篇作文必须写几段,每一段写什么内容,必须使用哪几种写作技巧,等等。老师们常常这样苦口婆心地告诫学生:作文只要写得有技巧,只要让阅卷老师觉得满意就行了。如此的作文教学,怎么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产生脍炙人口的佳作?
(3)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信息膨胀,知识爆炸,对外开放,这一切对语文学习和语文教育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今天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目前已令人触目惊心。现在的学校教育,“重理轻文”、“智育至上”、“能力主义”等倾向十分突出。它们也悄悄地由学校渗入社会,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价值观念。在今天,研究生学位、外语和计算机等级,已成了人们安身立命之本。至于语文水平(诸如汉字书写、语言表达、文学修养等)如何,几乎是无人关心的。社会的轻视,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轻视,语文水平的下降。在不少学生的心目中,语文的地位不但不能跟数、理、化、外比,就连政、史、地、生也远在其上。在高校里,学生的外语要考等级,可是汉语水平则无关紧要。1995年,《人民日报》曾开展“大学生的汉语怎么了”的讨论。文章披露了部分重点高校学生寻访抗战故地所写的采访心得,竟然“错字连篇,冗长啰嗦,缺乏创见与想象力,谋篇布局千篇一律,记叙人物千人一面。”在这种大气候的影响之下,学生怎么会热爱语文、喜欢作文呢?
3.应对策略研究
(1)要设法提高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会积极从事,乐此不疲,进而发展成为爱好。因此,教师要尽可能采取多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一,可以给学生写作时间上的自主,或提前布置构思、起草,或允许几日内完成,避免定时作文的仓促、拼凑现象,有较充裕的时间去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及组织语言,把紧张、繁重的写作变得轻松、愉快,从而消除畏惧心理,写出得意之作,获得成功喜悦。其二,不必强求文题的统一,使之可以自主选材、立意,自由摄取身边的熟知的感兴趣的人和事来写,从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独到见解,写出文情并茂的作文来,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其三,不宜硬性规定篇幅的长短,使学生能够把主要精力用在有限的语言的斟酌、修饰上,克服力求字数而画蛇添足的现象,写出内容充实、结构完整的好作文。其四,不可过死地限定文体,允许学生根据内容需要尽情选择自己所喜欢、所擅长的文体,适应个性发展,不断尝试新文体,使作文丰富多彩,妙趣横生,提高作文的兴趣。其五,充分肯定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不可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之体验成功的愉悦,看到成功的希望,产生一股向上的强大力量,写作兴趣得以长久保持。
(2)要真诚激发学生的情感。情感作为一种主观心理体验,它可以产生于写作实践的各个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写作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与排遣。因此,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让他们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情不自禁地袒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情感,才能克服学生厌恶作文的情绪,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作文教学富有生命活力。一可通过命题诱发情感。如《啊,童年……》,看到题目,就引起对童年的回忆:或愉快,或酸涩,或有趣,或平淡,总之有生活积累可倾吐,写作情感在心中就激荡起来。如果命题不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考虑能否引起学生兴趣,在一定意义上会压抑学生的情感。因此,作文命题必须触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可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如放一段音乐,诵一首诗歌,读一篇美文,讲一个故事,等等,学生的情感就会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当内心涌起不能自己的情感时,便要用文辞表达出来,以言其心声。经过长期的练习,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语言积累也随之丰厚起来,作文自会大有长进。三可适时评改增进情感。如快者能在次日反馈,慢者也可在三四日内反馈,趁热打铁才能成功。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对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具有催化作用。此外,还要善于点拨,富含启发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评语要亲切,有情感参与,否则,内容空泛,不痛不痒,草草了事,或者干巴巴、冷冰冰的,学生就会从情感上排斥它,讨厌它,甚至产生消极对立情绪。
(3)要切实尊重学生个性。个性是随生活的时代和年龄、性别、阅历、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说真话,说自己的话,避免千人一面、万口同腔。如果过多地用一个标准、一套模式、一种方法、一条思路去要求全体学生,指导全班几十名学生的作文训练,便自觉不自觉地逐步形成一种写作心理定势:总是按照教师所倡导和推崇的,或是各级各类考试中常见的、各种写作指导书中所津津乐道的某种写作模式去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要么生搬硬套,无所用心;要么东拼西凑,移花接木;要么凭空杜撰,为文造情。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知识经验、审美感受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各个学生的写作心理活动的形式、水平、内容必然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是独特的“这一个”。必须重视学生写作个性的发展:一是结合教学有意识地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动手、动脑,有所感受和体验,情发于衷,富有个性。二是统一命题与自由命题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思维的独创性,避免无病呻吟和千篇一律。三是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思考、分析事物的能力,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体现出其鲜明的个性。四是对在立意、构思、表现手法上富有个性的作文,以及作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哪怕是微小的不同点和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4)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观察是获得作文素材的基础。没有观察,作文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在作文时抓耳挠腮,无话可说,多是不注重观察所致。训练作文,首先要解决材料来源问题。据调查,学生作文的困难主要在内容方面。作文不能搞“无米之炊”,现在不少中学生拿起笔来,总感到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或者写起来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其实,作为中学生,范文读了数百篇,写作知识也掌握了不少,不能说脑子里一点东西都没有,那为什么一听到作文,就感到头痛呢?这显然与缺少观察、积累不足有关。掌握了观察的本领,犹如疏浚了学生写作的源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所获取的信息,90%是通过观察得到的。要想提高作文写作的能力,就得把观察的大门敞开,让外界的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大脑。因此,热爱生活,并积极地去观察、了解生活,就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就能获得比别人更丰富的精神享受,同时,也就可以表达出比别人更为独特的对世界的理解。观察,是作文教学的导入契机和信息内化的主要手段。教师可根据中学生求知欲强,喜欢观察这一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5)要注重调动学生记忆。记忆担负着选择并储存信息的任务。它既负责储存观察和阅读中获得的信息,又要随时准备提取某些信息,为学生在作文时进行思维创造提供加工的原料。记忆的目的,就是将感知到的信息运用于作文。作文不可没有素材的积累,正如常言所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要靠平时一粒一粒地积攒,而写作素材也必须日积月累。这种积累就得靠记忆来完成。光有观察与阅读,没有记忆,到头来只能如黑瞎子掰玉米——两手空空。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建好自己记忆的仓库,增加储备,一旦写作需要,随时提供材料,保证作文的成功。一般来说,大脑的记忆总是有限的,且容易忘却。要使记忆恒久,最可靠的办法就是书面记录。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下来的东西才能保存持久,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淡忘。一要加强阅读时的记忆。看了什么好书,读了什么好文章,或是见到了什么自己感兴趣的材料,随手摘抄、记录下来,做好文摘卡、目录卡、记下书名、刊名、报名、文章标题、出版社名、出版时间、版次、页码等等,有些不易找到的书刊,或是不太长的文字,最好当即抄录下来,以防日后无法再见到。二要注重观察时的记忆。大量的材料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观察。要养成写日记、记观察笔记的良好习惯,把生活学习中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如实地详细地记录下来,以备日后写作之用。对于那些当时记录比较杂乱的材料,事后应做一些整理,基本形成毛坯。经过这番工作,材料得到了充实,记忆得到了强化,作文也就成了“有米之炊”。
(6)要着意启迪学生联想。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由此及彼的心理过程。联想虽然不一定创造新形象,但却是写作活动中的重要心理过程。现在不少同学的作文思路不开阔,内容不充实,写来写去总是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话,说到底还是不善于联想造成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过联想的三个原则:①邻近的原则,即两件事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越是邻近地出现,就越有可能在想到一件事物时联想到另一件事物;②相似的原则,即想到一个概念常常会导致想到相似的概念;③对比的原则,即看到一件事物往往会使人想起它的反面(引自施良方著《学习论》)。在写作活动中,联想是不可或缺的。譬如写北京,提起故宫,就可能联想到长城,联想到颐和园,联想到香山,联想到人民大会堂……这就是邻近联想。再如,写在威尼斯的运河上听夜曲,联想到南京秦淮河上的热闹光景(朱自清:《威尼斯》);写浙江仙岩梅雨潭的绿,联想到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联想到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朱自清:《绿》);写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来的灯光,联想到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陌生人家的一盏油灯(巴金:《灯》)……这就是相似联想。又如,写黑暗、阴冷、苦难,联想到光明、温暖、幸福;写“朱门酒肉臭”,联想到“路有冻死骨”(杜甫诗)……这就是对比联想。总之,只要有长期积淀的知识经验,联想就大有可为。
(7)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想象是人们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事物形象加工改造而建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文离不开学生创造性的想象活动。想象的“翅膀”飞得越高越远,作文的思路就越开阔;相反,如果缺乏想象力,即使有丰富的知识、感人的事件,也难以形成令人称道的好作文。然而,想象必须合乎情理,不可胡编乱造;想象必须新颖独特,避免平庸俗套。想象,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宽松的环境,提供有利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想象能力的训练,突出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其一,可从同一或相似的事物出发,选择与原有想象角度相关或接近的角度,加工创造出新的形象。譬如,让学生想象法国作家莫泊桑小说《项链》的结局可能怎样。其二,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超越现有的想象方式,变换角度,再加工创造出新异的形象。譬如,让学生想象《项链》中路瓦栽夫人假使当初没有丢失这挂项链会是什么情形。其三,可由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让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知识水平、生活感悟,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加工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新形象。譬如,让学生想象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若是生活在今天的中国将会如何,生活在西方又将如何。其四,可一反平常的角度,从相反方面着眼,改变习惯思路,加工创造出与一般形象相对的、富有创意的新形象。譬如,让学生想象刘兰芝要是真的嫁给了太守的儿子,她的命运又会怎样。总之,要使作文生动形象、文质兼美,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就不可缺失宝贵的想象力。
了解中学生的写作心理现状,探析其形成的原因,寻求行之有效的对策,这不仅是搞好作文教学的需要,更是弘扬人文精神、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需要。我们要从未来教育的发展、人的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研究这一问题,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把人文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使我们的语文教育、作文训练,真正走上健康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