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利益与国际多边机制的关系(下)_时政外交论文

中国战略利益与国际多边机制的关系(下)_时政外交论文

中国战略利益与国际多边机制的关系(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利益论文,机制论文,战略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多边机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国际多边机制的形成和发展对冷战后的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

1.提供避免冲突的有效框架

冷战后,国际形势呈现总体缓和与局部动荡相交织的特点。以自身利益为背景的地区冲突明显增多,而国际多边机制为避免这些冲突的扩大和防止突发事件提供了有效的框架。从现实来看,凡是国际多边机制比较成熟的地区,相对来说都比较稳定,其成员互相关系中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几乎是难以想像的。对那些发育程度不太理想的国际多边机制来说,总体上是有利于区域和次区域的和平与合作的。

2.有利于制约美国的“单极世界”图谋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始终贯穿着“单极”与“多极”的斗争。以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绝大多数国家希望推动多极化的发展。但美国却试图凭借其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极力推行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当前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要表现在谋求体现其实力地位的“国际新秩序”上,力图利用2015年前这段“战略间歇期”,一方面由它来主导制定一整套对其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安全、道德行为规则,即我们所说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把这一套规则强加给世界,不仅强加给发展中国家,也强加给发达国家,迫使它们接受、服从,通过这样一套规则来维护其霸权地位,维持其单极格局。显而易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将成为21世纪初国际斗争的一个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国际多边机制对21世纪初世界格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其它国家通过国际多边机制对美国的“单级世界”图谋形成制约和牵制;另一方面又为大国间的合作留下了余地。美国为了谋求建立有利于它的世界体系,需要同其它大国保持协调,这就使一些大国的关系始终维持在“有斗有和,斗而不破”的状态。

3.有助于捍卫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联合国各会员国的宗旨与原则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素任授予了安全理事会,安理会可以断定任何和平之威胁,和平之破坏或侵略行为的存在,并可以提出采取强制措施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建议或作出这方面的决定,包括进行政治和经济制裁与使用武力。同时《宪章》严格规定了“未经安理会授权不得动武”的原则。例如在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中,安理会依照宪章的规定,对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持续的、不断升级的制裁,一直到最后动武,使海湾危机最后得以平息,维护了海湾地区与世界的和平。而1999年科索沃战争是北约在未经安理会授权下发动的,主要是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服务的。如果国际社会坚持实行“未经安理会授权不得动武”的原则,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动武的事件就有可能不发生。连日本也认识到这一点。日本《东京新闻》提到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的教训时,特别讲到安理会授权的重要性:“在军事介入的时候,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是不可缺少的。……也许这就是本次北约空袭留下的极其重要的教训。”

显而易见,国际多边机制有助于捍卫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只要我们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原则,就可以避免发生战争,世界和平就可以维护,某些大国也无法轻易地来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机制

国际多边机制是中国争取有利国际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原委如下:

首先,从全局范围来讲,中国参与国际多边机制有助于调整我们同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大国地位是要我们在以美国和西方为主导的国际环境中去争取的,中国与美国和其他大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但大国在多边机制中的合作,即便是消极合作,也将有助于减弱对我国构成的战略压力。而且通过多种形式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有助于减少美国对我国施加军事压力的动机,制约美国的单边政策。在中国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有限的情况下,应该更多地利用国际多边机制就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选择,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建设性地参与世界事务和国际体系的决心、愿望和能力,以此来消除不了解中国者的疑惑,驳斥敌视中国者的攻击,并树立起中国建设性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至今我国已参加了千余个各类国际组织,并同许多国际组织建立了联系,与一些区域性国际组织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富有成效。许多中国人员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些都有利于我国在国际多边机制中发挥作用。

其次,从区域层面来看,加强区域安全合作直接关系到我国能不能争取到一个较好的战略安全环境问题。就我国的国家安全利益而言,我们需要确保我周边地区不构成对我威胁的国家和国家集团。而地区多边安全协商机制则能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机遇。例如由中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参加的“上海五国”机制,自1996年五国元首首次会晤以来在风雨洗礼中不断成长发展,今天,它已从当初寻求边界问题解决和加强军事互信这两个主要议题,发展到五国在政治、安全、贸易、经济等方面的互利合作。经过5次会晤,目前该机制已更加充实和完善,已在五国元首框架内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会晤机制,五国会晤机制事实上已发展成为五国合作机制,这一历史进程在促进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又如,由东盟起核心作用的东亚地区合作机制已发展成四个层次的结构,即东盟10国会议、20国的东盟对话国会议、23国的东盟地区论坛会议和东亚13国会议。东盟国家的意图显然是为了本身的安全和发展,需要使所处地区的几个主要的力量互相制约,并为这种互相制约提供一种机制。美、中、日三国动向和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都是东盟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之所系。由东盟把三者拉在一起,使之互相保持经常接触,无疑有利于维持东盟周边地区以至整个亚太地区的稳定,自然也有利于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在中国参加国际多边机制问题上,西方大国以国际机制的名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强烈,甚至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无论中国的意愿如何,参加国际多边机制总是某种程度的主权让渡。经济领域的这种让渡可以同市场利益的更换相结合;但在政治和安全领域,深层次的国际多边机制则会导致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重破坏。如何防止这种机制的消极作用,仍是关系到中国国际环境的重大问题。此外,多边机制不能凌驾于双边机制之上,否则会使双边的矛盾被第三方利用,使矛盾扩大化。但多边机制可以作为双边机制的一种补充,有利于化解矛盾、解决分歧并共享安全。

总之,冷战后国际多边机制的发展为21世纪初我国的外交斗争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国际多边机制,我国可调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积极因素,并与它们携手合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共同努力,以此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营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续完)

标签:;  ;  

中国战略利益与国际多边机制的关系(下)_时政外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