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 陕西渭南 714000)
【摘要】目的:评价预防脑出血患者下肢静脉血栓中早期运动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30例)与观察组(n=30例),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及早期运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23.33%,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采取早期运动护理,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效果显著。
【关键词】脑出血;下肢静脉血栓;早期运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4-0184-02
尹万等学者[1]报道称,深静脉血栓是脑出血患者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约在20%~70%。脑出血患者伴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长期卧床情况下,肢体受限,极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因此对脑出血患者,通过早期运动干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笔者就根据此研究,对我院收治的6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早期运动护理,分析其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出血患者,与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2]中脑出血诊断标准相符;患者无凝血机制异常及全身感染症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40~75岁,平均(59.93±6.82)岁;观察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40~76岁,平均(60.24±7.13)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护理。帮助患者常规皮肤、口腔、饮食护理,积极调整心理状态,注意日常清洁、卫生,鼓励患者运动。
1.2.2观察组 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早期运动护理。(1)早期良肢位摆放。待患者体征稳定48h后,行肢体摆放康复训练。先摆放平卧位:头部垫枕头,患侧上肢下垫一枕头,伸展上肢约20~30°,患侧骨盆后缩,髋关节外展、外旋。侧卧位:头部垫一软枕,患侧在上,使患侧肩关节前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呈90°。(2)早期被动训练。先取一枕头垫在脚后跟,悬空小腿与床面呈30°,行双侧足踝伸屈、内翻、外翻运动,各20次,共20min;按摩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及腓肠肌,每侧按摩5min,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帮助患者翻身,每2h翻身一次。(3)主动运动训练。待患者体征稳定、意识清醒后,行主动运动训练。指导患者准确深呼吸,行踝关节背屈、跖屈、内翻及外翻运动,锻炼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及臀大肌收缩运动。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行下肢检查,观察下肢疼痛、肿胀、温度及颜色变化,有无深静脉压痛,若见异常行彩色超声检查,肢体横切、纵切加压后,无血管压迫,声音、血流消失,则被判定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检测患者护理前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及平均速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数据的处理,采取独立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卡方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下肢静脉血栓
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3.33%(1/30),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23.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2,P=0.023)。
2.2 股静脉血流速度
护理前:两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均增加,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 脑出血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
脑出血患者容易遗留偏瘫等后遗症,使患侧肢体肌肉无法更好舒张收缩,静脉回流速度减慢,极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脑出血患者处于长期卧床或坐位状态,肢体长期不运动,使静脉血液在血管时间延长,使血栓形成几率增加;患者在发病后,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使体内血液儿茶酚胺、白细胞计数表达水平升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使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性增加;患者治疗期间行止血药物或脱水药物,会使血液浓缩,血液粘滞度增加,极易形成静脉血栓[3]。
3.2 早期运动护理可预防脑出血患者下肢静脉血栓
对脑出血患者行早期运动护理,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有积极促进意义。在早期运动护理中,指导患者适当运动,适当配合健侧与患侧活动;对昏迷患者,应由护理人员及患者行肢体被动活动,尤其是患侧肢体,维持肢体血液回流的正常性;积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本组研究中,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23.33%,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对脑出血患者采取早期运动护理,能够改善患者静脉血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通过积极运动干预,指导或协助患者早期积极运动,促进患肢静脉血液回流,避免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为了预防脑出血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治疗期间,应避免使用止血药物,以免使血液凝滞;在使用脱水药物时,应保持液体出入量的平衡,尽量减少对血液黏度的影响;在建立静脉通道时,避免在患侧肢体上建立,密切观察皮肤的颜色、温度,适当抬高患肢;在抬高患肢时,动作轻柔,尽量避免大幅度动作,预防下肢剧烈运动。总而言之,对脑出血患者采取早期运动护理,可改善患者肢体血流动力学,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尹方,刘琰.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10):956-957.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2-381.
[3]王晓慧,孟繁莉,朱敏,等.早期运动护理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 32(1):123-124.
论文作者:陈蒙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2
标签:下肢论文; 患者论文; 脑出血论文; 静脉论文; 肢体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速度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4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