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肺复苏;护理干预;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4-ZYM
心搏骤停是指患者的心脏在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因患者突然受到严重打击的原因导致患者出现心功能突然丧失的情况,出现循环中断,导致患者的机体发生严重缺血缺氧的情况,患者一旦出现心搏骤停,之后的几分钟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患者可能会出现猝死[1-2]。出现心搏骤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脉搏的消失、血压急剧下降、神志出现不清等,通过对患者进行及时心肺复苏,能帮助患者恢复部分心脏、大脑的供氧,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有利的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3]。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现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128例心肺复苏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命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64例,患者的年龄在23-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6±3.9)岁,其中男性患者有82例,女性患者有4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干预,主要内容有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用药及环境护理等等。试验组患者急诊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脑部复苏护理:待患者完成脑复苏后,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用湿毛巾湿敷患者的颈部、额头等,同时将病房的环境温度控制在18-20℃之间,帮助患者恢复脑部氧代谢率,降低神经的损伤程度;心脏复苏护理:待患者心脏复苏后,给患者建立生命体征(心率、血压计呼吸等)持续动态监测和心电图监护,每个半个小时详细记录这些信息,有医师评估患者是否出现传导阻滞或室性早搏等,一旦出现,立即进行急救;肺复苏护理:给患者装上吸氧装置进行吸氧治疗,保证气道通路的导管湿润,同时注意患者的体味舒适度,避免压到导管,若发现气道有异物,需要及时处理,预防出现发绀、气道堵塞;心理护理:主动和患者沟通交流等,预防患者出现焦虑、消极的情绪,尽可能地给予患者人文关怀,保持患者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后期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模式下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等级,显效、有效及无效,其中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无并发症发生;有效:症状得到有效改善,且并发症较轻;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2 结果
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发现,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75%,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812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在护理期间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125%(2/64),对照组患者在护理期间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8125%(5/64),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χ2 P 试验组 20 42 2 96.875% 9.813 <0.05 对照组 15 38 11 82.8125%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加大,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逐年上升。心跳呼吸骤停主要是休克,多种创伤,酸碱失衡,电带来造成严重威胁[5]。心肺复苏往往是针对心跳骤停的患者采取的急救措施,能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其生命质量。在此之后采用急诊护理措施能够减少患者康复用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促进良好的治疗效果。从本次研究可知,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艳.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0):248.
[2]马燕,马秀兰.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4):74+82.
[3]邢惠萍,富霞,梁艳,肖军.探究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09):158-160.
[4]黄丽.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09):1232-1234.
[5]权秋香,陈锦秀,张义花.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8,31(05):181-182.
论文作者:黄凯 何文文 王鹏鑫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患者论文; 急诊论文; 心肺论文; 并发症论文; 两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药物与人》2019年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