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霞
(遂宁高升实验小学校遂宁629000)
转眼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十年有余了,有时,我常常反问自己:语文到底教什么?语文教学的本是什么?可不可以让语文教学简单有效些?这些年,我是这样做的:
一、举三反一,回归语文的积累之本。
这里的“三”是不定词,表示许多,指大量的阅读积累。“一”是指语文的读写能力,即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积淀,从而顺理成章形成较高的语文读写能力。其实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基础的语言学,语言学的主要方法是耳濡目染、模仿,见多了,模仿多了,语言就自然形成了。韩军老师用“小孩学说话”的事例与“我们的语文教学”作对比,你也许会惊讶不已:小孩从呱呱坠地到两年后能说流畅的话,是为什么?是因为他(她)一出生,就掉入了语言的汪洋大海,计算:一天至少听100 句,每句10 字,一个月:100×10×30=30000字,一年:3 万×12=36 万,两年36 万×2=72 万字,两年的阅读量72 万字,没有人怎样教,听多了,自然会说流利的话,甚至有时语出惊人。而我们的语文教学,老师精讲、细讲,全文肢解,害怕学生没听懂,机械重复,老师讲得头昏脑胀,学生听得哈欠连天。计算阅读量,以小学六年为例,每期按32 篇计算:1 篇平均600 字,一期600×32=19200 字,一年19200×2=3.84 万,相当于小孩子一月阅读量,六年3.84×6=23.04 万。整整六年的课文字数量不及小孩9 个月的“阅读量”。光凭课本的阅读,孩子怎么能学好语文呢?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想达到“举一反三”(这是理科之路),即通过对一篇文章的读、析、理解,让学生会写同类的文章,这可能吗?只有大量阅读这一类文章,见多了才能有所悟、有所法,才能写得上来。古人早就告诉我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些文豪们,哪一个不是先胸有万卷书,才笔下有万言呢?没有“量”的积累,哪有“质”的飞跃,没有“厚积”,哪有“薄发”?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可大大改观,以“举三”为本,也不弃“举一”,对几篇典型文章作点讲解分析,引导用较短时间读完教材,背一些指定内容,腾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走进“书海”,大量课外阅读,去形成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这是一条“多、快、好、省”之路,语文应以记背为主,有人说一个学生如果能背100 篇精典古文,200 篇优美的散文,300 首古诗词,那么从小学到中学几乎不用怎么听老师讲,也能学好语文。读、背积累是语文学习之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读吟诵背,回归语文的“诵读”之本。
朗读的重要,我们应能感觉到,班上凡是朗读好的孩子,口头表达都较流畅,条理较清楚,写作时句子通顺,病句较少。反之,说话结结巴巴,作文错字、病句连篇。其实练习好朗读就是在和文字、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因此,语文课是读书课,不是讲书课。韩军老师诵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台下观众无不潸然泪下,感慨万千。这就是朗读的魅力。也许你怀疑:不理解,学生怎么懂?其实教学生读好、诵好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逐渐理解的过程了,哪里还需老师苦口婆心地大讲分析呢?试回一个孩子已经能把这段文字读得声情并茂,打动心扉了,你能说他不懂吗?他没体会到情感吗?所以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作为主导的老师们应记住,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话要精当,要言不繁,少说甚至不说,有时老师的可贵沉默可唤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头脑风暴”,老师装“傻”,恰是给学生最好的表现展示空间。语文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东西本身是存在争议的,老师首先不要钻入死胡同,对很多东西可以“不求甚解”,只在于激发、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方法,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甚解”,所以,应把精力放在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背上。而且多读、多背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我们何必舍本逐末呢?
关于读的形式有很多,为了不让学生产生读的疲倦,我们可以不停变换读的形式,如:放声读、默读、齐读、范读、随意读、三五成群组合读、开火车读,而诵的形式也如此,如:独诵、齐诵、赛诵、演诵、接龙诵……总之,读诵形式多多,也情趣多多,真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诵得入情入景,生机盎然,这才是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
最后,我想说说作文,很多老师说起作文就头疼,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有了大量的积累、阅读,应该说作文就可以水到渠成了。不过,我们老师的思路一定要明确,学生习作实际是一个运用过程,即用自己的(积累、感言)语言表达(表述)生活中的人、事、物。因此,习作必须要有生活素材。要写好作文,必备的两个条件就是:语言的积累(举三);生活素材的积累。前者已讲过,要达到有生活素材,必须得多观察,必须写日记,日记是最自然、最真实、对学生而言最好写的一种文体,“它就是记录生活”。初入写作门的学生要鼓励,就从日记开始吧,从一句为一篇,到两句、十句、二十句,最后逐渐成篇,不要追求过高,“欲速则不达”。我平时就是每周一至二则日记,记录生活,先写出来再说,字数逐渐增加,哪怕是废话多一些(写久、写多、读多了,学生就知道哪些是废话,就不会再写无关紧要的话了),也要鼓励,少讲写法,少说框架,写作就是用笔倾述自己说的话,这样就会去掉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所以写日记是积累生活素材的最好方法。写多了,把手写熟了,作文时才不畏惧,写熟了,作文时才熟能生巧,才得心应手。记住小学阶段作文要求:先要有话可说,再是言之有物,最后才言之有序。另外,教材中有的作文离学生生活较远,不好写,就可开展相关活动再写,如果不行的话,甚至可以不写,因为连老师都觉得不好写的作文,学生能写好吗?即使写出来也是假话一堆,习作也应回归生活,这才是正道。
论文作者:唐霞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2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2
标签: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习作论文; 素材论文; 六年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2期(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