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地区性合作编目的非技术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的论文,地区性论文,因素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区性合作编目是文献资源共享的初级阶段和基础,图书馆界在这一方面做了许多尝试。从80年代起,上海的申联公司等地区性合作编目联合体相继出现。这些联合体采取集中采购、联合编目、随书配片或提供机读数据的服务方式,以图书发行作为主要经费来源,支持联合编目。这些联合体都力图成为地区性书目信息中心。但发展都很缓慢,甚至出现反复。
为什么图书馆界认为可行的事情,却如此举步维艰呢?究其原因,其阻力主要来自非技术因素的影响。
1 心理与观念因素
地区性合作,应当是较大范围的跨系统的联合与合作,而不是少数几个馆的合作,但这一点在实践中并未得到体现。从本馆或本系统的局部利益出发来判断合作的优劣成功,仍然是当前相当一部分成员馆的思维定式。随着改革的深化,图书馆的管理方式也在变化。各馆受经费、人员管理等因素的牵制,在参与地区性合作的过程中,习惯于把自身经济利益放在地区性合作的总体目标之上,这就形成了一种怪现象:虽然资源共享的观念已经被人们所接受,而且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但是馆与馆之间的保护主义倾向却日趋严重。说明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割状况,仍在束缚人们观念的进步,制约着地区性合作的开展。
近十几年来,我们研究了北美,特别是美国的图书馆自动化发展过程,涉及了这一事业的各方面。但是,在分析成功的技术因素时,却忽视了非技术因素的作用。北美国家成功的因素很多,但北美图书馆界的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我们却没有学到。应该承认,观念上的差距是根本的,这种差距不可能以增加投资的方式来弥补,正是这种差距导致我们今天的落后。
同时,不同层次的管理和业务人员中,观念上存在落差,地区性合作会触及到现行管理体制,由于人员素质的差异,传统工作方法的影响以及本身的心理准备不足,各层次的人员会对此做出不同的反应,甚至抵触,形成了领导层与基层人员的观念落差。这种落差抵消了地区性合作中领导层所做的努力,形不成促进合作的原动力,合作的过程似乎不是图书馆界的团体行动,而成了领导层中若干个人的行为。可以说,心理、观念上的落后是目前影响地区性合作编目发展最主要的非技术因素。
2 体制因素
在现行的体制下,各地区的图书馆都分属于不同的行政系统。基层馆与省学会或图工委之间是单纯的业务关系,后者只能对前者提供一般性业务指导。这样,学会和高校图工委在地区性合作过程中,就处于很困难的地位。
首先,在合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文件和承诺,对各馆都不具有约束力,参与者处于一种游离状态,整个合作没有成为地区性、行业性的团体行为,仅仅以道义上的承诺和良好愿望作为合作的保障。基层馆间存在的观念差异、对利益的要求等因素,都把本单位的利益要求放在首位,对合作仅作出相应的承诺,这种合作基础是不稳定的,所以,领导层中的人员变更,就直接影响到已有的合作格局。
其次,作为地区性合作的组织者,学会或图工委对地区性合作没有任何财政支持,不能不极大地削弱了作为行业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影响力。
3 社会环境因素
地区性编目要在现行的政策环境下生存发展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它是一项高投入(硬件投入、人员投入)、微利、低回报率的事业。
作为独立经营的实体,联合体必须自己承担人员工资、税收等成本,高效率地生产高标准、高智力含量的信息产品,而在市场上与之竞争的却是各基层馆的低标准编目产品。基层馆可以因为人员、经费等因素舍高就低,联合体不能指望从成员馆取得高额回报。这种高成本与低价格的剪刀差,限制了联合体的发展。另一方面,长期封闭的管理体制,使基层馆形成自我完善的机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很低。因此,联合体一进入市场,直接面对的竞争对手,正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保守心态和对编目社会化缺乏了解的同行。于是,就出现了有些联合体的目录产品得到国外同行的认可,但在本地区却难以推广的局面。
作为地区性合作的参与者,从学会、图工委的领导到基层馆的工作人员都应当注重自身观念的更新,站在21世纪看待地区性合作编目,并付诸实践。这才能在21世纪到来之时,使我们不再有太多的遗憾。
有关对策:
第一、加强图书馆学会、图工委的领导地位。目前,完全依靠财政拨款来发展这项事业是不现实的,重点应放在图书馆界的联合与协作上,这种形势有利于建立行业管理的新模式,学会、图工委的作用也就显得更重要了。学会或图工委应当是政府与地区性合作事业的结合部,起着桥梁的作用,应当利用这种特殊地位,沟通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以寻求支持,协助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加以规范和指导,争取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在协调、协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改善现在学会和图工委的现象。如果学会、图工委能够为地区性合作提供部分资金,将增强学会、图工委在地区性合作过程中的调控力度。
政府对带有公益性的信息产业应给予政策优惠,帮助联合体的自我完善和资金积累进入良性循环,向计算机联机编目的方向过渡,提高联合体的社会地位。美国OCLC能有今天的发展,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州政府以立法形式给予优惠,同时限制其经营范围。历史证明,这一政策是有远见的,促进了OCLC的资金积累和自身发展。同时,政府也有效地控制了OCLC的经营方向,确保其成为专门的信息企业。这一经验是值得我们的政府部门借鉴的。
第二、加强经营管理,巩固已有的成果。地区性合作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的产物,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必然阶段,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并逐步联网的系统工程,外部条件的转化、自身观念的更新、技术手段的提高都需要逐步加以改善,只能根据客观条件,确立分阶段目标,循序渐进。
这一系统工程要照顾到不同类型馆的实际要求,分层次、分步骤实施。首先,以中心馆的合作为基础,建立地区性编目中心,作为地区性编目的核心层。核心层外是以本地区的中心馆或相当规模的图书馆的联合为紧密层。这一层次,既是编目中心的参与单位,又是其最主要的用户。第三层次是以广大中小型馆为主的松散型结合层。由这三个层次组成地区性的以书目资源共享为目标的利益共同体,是符合现实条件的合作模式。
地区编目中心作为自主经营的实体,以经济合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服务,分清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约束参与双方的行为。没有核心的松散联合体是无法进入市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编目中心按照市场要求来运转,完善内部经营,提供多元化服务。
地区性合作应与各地区信息产业方面的规划,以及经济建设的重点相当一致。因此,合作应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跟上本地区经济建设的步伐,服务于社会。
第三、求同存异,增进联合。对地区性合作过程的管理,是新的课题,值得研究。在联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总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冲突。因此,利益共同体内部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协调、协商机制,约束参与各方的行为,解决总体与局部、整体与个体间的利益冲突。但参与的各方都必须遵守相互妥协的原则,没有妥协就没有联合。
学会、图工委应当指导协商、协调机制的建立,维系合作的完整性,将此作为开展地区合作的必备保障条件,通过这一机制对合作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第四、重视发挥中心馆在地区性合作中的作用。联合协作必须以本地区的若干个骨干馆为依托,把联合的设想具体化,付诸实现。因此,中心馆对本地区的合作负有重要的义务和责任。
中心馆在技术力量、人员素质、编目质量等方面都有较高水平,在本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应当有牺牲精神,比中小型馆在技术、人员、资金方面有更多的投入。没有这种最初的投入,地区性合作就丧失了生存的基础。这不是一项纯经济投入,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上。为了合作的成功,中心馆预先投入一定的人员、经费,是必要的。仅看重现时的经济效益,放弃中心馆的主导地位,我们的合作就成了无源之水。
同时,中心馆在合作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很可能影响到本系统内一大批成员馆。所以,中心馆的作用和团结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心馆本身的行为与观念应当与总体目标相一致,才能带动一大批成员馆。北美地区最成功的联机编目系统,从诞生到成熟的过程中,中心馆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没有他们的努力与投入,这些系统不会有今天的成功。
地区性合作开展了十余年,经验教训甚多,以上的分析尚不能全面地描述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总结。现在,图书馆界应该有紧迫感,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夺回失去的时间,把地区性合作推向新阶段。
(收稿日期:1994-06-17)
标签:图书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