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目的:分析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院2015年8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结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9例)以及监测组(48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监测方案,以此为基础,观察组患者术中放置颅内压探头,术后连续监测并记录患者ICP变化情况。分析两组结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在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以及肺部感染方面发生率明显较低,组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相较于对照组,检测组的预后良好比例明显较高,P<0.05。结论:在对重型颅脑损伤者进行术后治疗过程中,应用ICP检测,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病患颅内压力变化情况,在此同时采取针对性对策,可减少继发性损伤率,因此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颅内压监护;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1-0083-02
颅脑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疾病,研究发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占我国颅脑损伤患者的18%~20%[1],重型颅脑损伤常并发颅内血肿和急性脑血肿导致颅内压持续增高,严重时发生脑疝,危及患者生命。有创颅内压监护技术目前是最直接反映颅内压力情况的技术之一,能够即使反映颅内压力的动态变化,指导临床治疗,且有助于分析患者预后情况。本文收集我科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对颅内压监护对术后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8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107例,年龄18~72岁,平均(42.3±9.2)岁。入选条件:(1)入院时格拉斯哥(GCS)评分≤8分;(2)从受伤至入院时间<8小时;(3)入院时处于濒死状态,GCS评分3分,失去手术指针者除外;(4)合并全是多脏器损伤,休克,全身恶性肿瘤病史,严重内分泌,营养障碍患者除外;受伤原因包括:车祸损伤63例,高处坠落20例,打击伤16例,摔伤8例。入院时根据CT检查提示:急性硬膜下血肿28例,脑挫裂伤25例,急性硬膜外血肿25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18例,单纯脑内血肿1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监测组(48例)和对照组(5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机制,出血部位以及GC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都接受急诊手术治疗,术后采用常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是治疗方案,包括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降颅压,止血,抗感染,抗癫痫及营养支持等治疗。对照组患者,根据GCS评分,并结合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变化,骨窗压力,头颅CT等情况,以及血常规,生化全套等指标变化,根据诊疗治疗以及经验性调整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术中放置颅内压探头,术后连续监测并记录患者ICP变化情况,根据ICP的指标及动态变化,精准的使用脱水药降颅压治疗。
1.3 观察指标
术后对照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根据GOS评分,对两组患者预后进行比较,同时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
1.4 判定标准
将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采用GOS评分进行评价,主要包括死亡,植物状态,残疾和预后良好等,总分15分
1.5 统计学分析
本实验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中的计数资料使用χ2值检验计算,计量资料使用t值检验计算,当P<0.05时,组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
2.结果
2.1 对照组,观察组在并发症上的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在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以及肺部感染方面发生率明显较低,组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详细见表1。
2.2 GOS情况对比
相较于对照组,检测组的预后良好比例明显较高,P<0.05.详细见表2。
3.讨论
3.1 颅脑损伤后颅内压上升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病患经常合并颅内压上升,倘若未能及时解除颅内压增高现象,就会引起脑流量降低以及脑代谢障碍等情况。值得说明的是,重型颅脑创伤者术后,颅内压会出现反弹性回升现象,就发生原因来看:其一,接受减压术后,脑脊液循环被重建,脑部血管床有所扩张,发生脑充血,引起颅内压上升。其二,术后血肿复发,出现心得血肿或者脑水肿也会引起颅内压上升,上述两者的处理方式和预后存在极大区别。
3.2 ICP监测对于的临床现实意义
3.2.1有效避免因滥用脱水剂导致的并发症
大量使用呋塞米和甘露醇,危险性极高。在ICP监测下使用相关药物,能够降低水电解质失衡以及心、肾等器官不良反应。
3.2.2有利于判定病患预后
对于重症颅脑损伤合并昏迷者开展ICP监测,能够直接性反映出颅内压情况。当颅内压在2.76kPa以上时,会出现脑血管床受压和微循环障碍。当大于4.00kPa时,脑血流量减少,灌注压降低;当在8.00kPa以上时,脑血流停止,灌注压为0。
3.2.3可及时发现占位性病变
开展ICP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占位性病变,但在此同时也会增加颅内感染率。因此必须强调全程无菌操作。
4.小结
持续性IPC增高,会导致脑血流量下降以及脑供血不足,进而引起脑部缺氧缺血以及功能异常,严重者还会发生脑疝以及急性脑肿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基于上述理论,对于重度颅脑受损者,积极控制继发以及原发性颅内高压,为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虽说使用头部CT检查能为颅脑损伤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但这种方式却没有办法反映出ICP动态变化情况,值得说明的是,在治疗颅内高压的过程中,通常仅凭借医生的临床经验使用脱水降压药物完成治疗,这种方式虽说能够获取一定效果,但因缺少客观性 ,进而被临床逐渐弃用。
综上所述,在对重型颅脑损伤者进行术后治疗过程中,应用ICP检测,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病患颅内压力变化情况,在此同时采取针对性对策,可减少继发性损伤率,因此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3144例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上海交大六院
[2]余孔谋,李成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创颅内压监测联合脑室外引流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5(20):48-52.
[3]史忠岚,卢培刚,袁绍纪,等.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救治的临床意义[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5,20(4):161-163.
论文作者:徐祥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颅脑论文; 损伤论文; 患者论文; 颅内论文; 术后论文; 血肿论文; 情况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