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 吉林长春 130021)
【关键词】中医;鼓胀;辨证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3-0293-02
鼓胀亦称“水蛊”、“蜘蛛蛊”或“单腹胀”[1],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为古代“四大顽疾”之一。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互结于腹有关”,病情错综复杂。若久治不愈,晚期可见吐血、便血、昏迷等危重症。
1.典型病例
患者,男,62岁,2016年7月24日初诊。因“间断性腹胀3个月,伴双下肢浮肿7日”就诊。该患者3个月前不明原因出现腹胀,遂到当地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期)”,在该院住院治疗,病情时轻时重。7天前该患者腹胀明显增加,并出现双下肢浮肿,遂来我院就医。刻诊:腹胀,身黄,目黄,小便黄,气短,乏力,纳差,恶心,大便干燥,5日1行;舌质暗红,舌苔黄厚腻,脉沉弦。查体:面色晦暗,巩膜黄染,腹胀大如鼓,未见腹部静脉曲张,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中度浮肿。肝功能:ALT 146IU/L,AST 68IU/L,TBIL 68.7μmol/L,DBIL 38.2μmol/L,IBIL 30.5μmol/L;血常规:WBC 3.8×109/L,RBC 3.6×1012/L,PLT 72×109/L;彩超示:肝硬化,脾大(厚5.6cm,肋下1.0cm),门静脉增宽(1.6cm),大量腹水(侧卧位最大直径11.8cm),胆囊壁厚粗糙。西医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慢性胆囊炎。中医诊断:鼓胀(肝脾湿热证),治疗宜疏肝健脾,清热利湿,利水消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处方:自拟七消饮、茵陈蒿汤合逍遥散加减,方药如下:芦根30g,白茅根50g,猪苓20g,泽泻20g,丹参30g,土茯苓30g,大腹皮30g,茵陈30g,栀子15g生大黄10g,藿香15g,竹茹15g,当归15g,白芍15g,柴胡15g,茯苓20g,白术15g。7剂,水煎取汁,分2次口服。同时给予螺内酯片20mg/,次,2次/d口服,呋塞米片20mg/次,1次/d口服。
二诊(8月3日):症状、体征持续好转,略感腹胀,乏力,恶心消失,但仍有目黄、小便时黄,大便不成形,日1次。查体:慢性肝病面容,巩膜轻度黄染,腹平,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浮肿,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脉沉弦。查体:面色晦暗,腹胀大如鼓,未见腹部静脉曲张,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中度浮肿。上方去藿香、竹茹,加黄连10g,厚朴20g,继服7付,煎服法同前。并予螺内酯片20mg/次,1次/d口服。
三诊(8月14日):症状体征持续好转,略感乏力,腹胀消失,余无明显不适,小便清,大便不成形,日1行;舌红苔黄腻,不厚,脉沉弦。肝功能:ALT 48IU/L,AST 42IU/L,TBIL 24.8μmol/L,DBIL 14.6μmol/L,IBIL 10.2μmol/L;血常规:PLT 80×109/L;彩超:肝硬化;胆囊壁欠光滑;脾大(厚4.8cm,肋下0.4cm);腹水(-)。处方:效不更方,上方继服7剂,用法同前。停服螺内酯片。
此后该患中药汤剂调理脾胃,随证治疗,随访半年,腹水未见复发,肝功基本正常,病情稳定。
2.讨论
《医学传心录》云:“气臌、血臌、食臌、水臌,皆因脾虚不能运化水谷,以致停聚为胀”。鼓胀一证,总归肝脾受损,日久及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不循常道,病情常迁延不愈。该患罹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日久迁延不愈,湿热阻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湿浊不化,土壅木郁,肝气亦不能条达,致肝脾受损。迁延日久,伤及于肾,肾失开合,水湿内停,气血水互结,终成鼓胀。《格致余论?臌胀论》载:“此病之起,或三五年,或十余年,根深矣,势笃矣,欲求速效,自求祸耳。”因此,治疗上应慎用逐水之法,尤其是肝脾湿热型鼓胀,以免伤阴损正,热无以制。七消饮[2]由中满分消饮及五苓散等经典方剂化裁而得,药性平和,去邪而不伤正。方中泽泻、猪苓合用为君,甘淡利水湿不伤正;芦根甘寒理肺气,利水清热;白茅根甘寒清肺胃之热,而生津止渴,利尿而导热下行,善清血分之热。土茯苓甘淡,解毒利湿;丹参苦寒,活血化瘀,养心安神,有“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之称,补血而不壅滞,活血而不伤正;大腹皮辛温,行气宽中,利水消肿。肝藏血,主疏泄,因此肝脏受损经常会出现气血失调,因此用逍遥散疏肝气,养肝血,兼顾脾气。茵陈蒿汤以清热利湿退黄疸。三方合用,气血并治,共奏行气宽中、活血利水之功用,兼顾利湿退黄,去邪气而不伤正气。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中可以提取到利尿作用强的落新妇苷,且有剂量反应关系,给药一小时能增加尿中钠离子的排放,但是对尿钾排放不影响[3]。张国升等[4]通过实验证实了芦根多糖可增强肝细胞抗损伤能力。并指出能够保护肝细胞受损,抑制肝脏纤维化形成,同时芦根还具有减低转氨酶、退黄的功效。大黄不仅具有活血的作用,还能够通过改善血浆胶体渗透压,使得部分细胞外液转移至血管内,达到稀释血液的作用,这样将降低血液连稠度,改善血液循环,起到化瘀的效果[5]。
鼓胀初期,经过适当的治疗和休息,一般均可消退,但预后较差。若迁延日久,反复发作,可并发鼓胀出血、鼓胀神昏,预后极差。因此水退后,应以调理脾胃,顾护中气,预防腹水复发为主。恢复期应该注意调情志,节饮食,积极治疗黄疸、积聚、胁痛等病。
【参考文献】
[1]王永炎,严世芸.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50.
[2]安颂歌,邹文爽.刘铁军运用“七消饮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浅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50(2).
[3]王建平,张海燕.土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Strait Pharmaceutical,2013,2(25):37-38.
[4]张国升等.芦根多根多糖对四氯化碳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2,18(3):354-355.
[5]李强.大黄药理与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2):2741.
论文作者:吉兴旺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4
标签:鼓胀论文; 肝硬化论文; 芦根论文; 腹水论文; 土茯苓论文; 浊音论文; 内酯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