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通鉴》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鉴论文,中国近代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戴逸为主编,黄爱平、秦德占为副主编的《中国近代史通鉴》已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民国初年》、《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十大卷,共约2000万字。包括从1840—1949年109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耻辱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落后就要挨打。清王朝的腐败导致了鸦片的入侵,以及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失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逐步失去了主权的完全独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把中国人民带进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的灾难之中。然而,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一个敢于同黑暗势力抗争的民族。鸦片战争的炮声使中国人民从沉睡中觉醒过来。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辉道路,走上了虚心向西方学习真理的曲折历程,度过了艰辛发展民族经济的漫长岁月。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都是顺应这三项内容,都是为抗击外来侵略、积极向西方学习真理和发展民族经济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都是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赴汤蹈火的。所以,近代中国的历史又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不论是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在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中,一曲曲爱国主义的凯歌,都足以垂范后人和激励后人的。另一方面,今天的中国是近代中国的继续,要了解当今中国的国情,只有了解中国近代史才能找出个究竟。中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现阶段社会主义为什么只是初级阶段,中国为什么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些都是由近代中国的历史国情所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党中央领导人,从毛泽东、周恩来到邓小平、江泽民都一再要求干部要学近代史,并把它作为提高干部素质的一种手段。
学习中国近代史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了解历史、正视现实。新中国是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中解脱出来的,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摆脱落后、贫困的面貌。有些青年由于不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拿中国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总感到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太大,总以为外国一切都好,中国什么都不行。其实,只要他们了解历史,再看看现实,就会看到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的发展并不慢。中国人是有信心建设好自己的国家的。重温中国近代史,了解中国人民为求得国家的独立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建立新中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就会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并激发起我们的斗志,发奋图强,为建设好社会主义祖国而贡献我们的聪明和才智。
《中国近代史通鉴》正是为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而出版的。正如戴逸先生在本书的前言中所说的:“本书旨在为我国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军队、学校、科研院所从事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进行中国近代史教育提供一部知识性、学术性、系统性、资料性兼容的综合工具书。”说它是工具书,是因为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近代史各个时期的内容、观点、事件、人物以及资料。编者把近代中国109年的历史分成十个部分,即十卷。每卷有总论、重大事件、典章制度、思想文化、大事记、文献史料等六篇。这样编排适应于学习、教授中国近代史时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需要。“总论”实际上是本卷的历史梗概,并对有关历史人物、历史线索、历史事件进行阐述和评价,简明扼要,眉目清新。读者只要读完总论部分,就可以基本上掌握本段历史进程。大事记的篇幅一般多于总论,一件事一个标题,便于查阅 。读者可以选择其中想知道的内容阅读,对学习、讲课都有方便之处。“典章制度”的专业性较强,工具书的性质也较明显。它介绍了整个中国近代史各个部分典章制度的变化过程,以及制度、机构的沿革更替,这就为较深入学习中国近代史提供了查阅的方便。而“思想文化”专作一个部分,增加了这部书的系统性和学术性。在近代中国的大动荡、大改组、大变更中,思想文化异彩纷呈,各种思想文化竞相登台。这个都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各个时期、各种人物的思想特征,以及新旧文化的撞击和斗争。这里还应该特别提出的,是“文献史料”。这部分有当事人的回忆,有电文、奏章、条约文本,以及法律法规等等。这些资料分散在各种古今书篇之中,查阅很难。经过编者的精心选择,所选资料比较有代表性、典型性。把这些资料汇集在一起,便于读者了解历史的原貌,同时大大增强了这部书的工具书性质和学术性质。
《中国近代史通鉴》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完整的体系,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方便。它所提供的内容,全方位、多视角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过程,基本上可以满足一般学习、讲授中国近代史的需要。总之,《中国近代史通鉴》的出版是一件值得庆贺和欢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