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教训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苏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教训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论苏联经济增长方式变迁的经验教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联论文,经验教训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上,苏联曾有过经济快速增长的辉煌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使苏联经济实力不断 增强,国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随着时代的转换,苏联经济发展逐渐趋缓,至20世 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实行多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结束,从70年代开始的转变经济增 长方式的努力也随即以失败而告终。深入分析苏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这一段历史,认 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苏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努力

长期以来,苏联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放,即依靠持续大量投入人力 、物力和财力来实现的,走的是一条粗放型发展道路,其基本特征是:增长速度奇高, 经济效益很差,经济结构畸形。通过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苏联虽然迅速实现富民强国, 成为威震世界的两大巨头之一,但同时也付出巨大代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潜力日渐枯竭,其经济增长率和经济效 益不断下降。受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和外国通过调整发展战略而获得振兴的影响,情 急之下的苏联也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提出了生产集约化方针,要求社会生产的增长由 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用较少的耗费取得较大的成果。在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上, 苏联正式提出经济向集约化为主的发展道路过渡,并规定了实现经济集约化的时间表, 即在1990年前完成这一过渡,进而在全面集约化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

苏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内外两个原因。其内部原因在于当时世界经济发展中粗放因 素的贡献率日渐降低,而集约因素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苏联渐感实施多年的粗放型经济 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力资源日渐紧缺;二是资金 日益紧张;三是资源损耗异常严重。其外部原因是苏联与美国的争霸。为尽快取得对美 国的战略平衡甚至优势,苏联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取得了非凡成就。但70年代以前 的苏联,在许多重要产品上仍落后于美国。既然难以在产品质量上超过美国,苏联也就 只好寻求产品的数量优势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正好适合了这种“ 急功近利”的“赶超战略”。70年代以后的苏联,其产品数量急剧增加,许多产品产量 飚升到世界第一或第二位。但因工艺粗糙、质量低劣、报废迅速等原因,仍有许多产品 需要进口。苏联由此认识到,要继续取得对美国的平衡甚至优势,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产品质量,由过去的数量赶超转向随后的质量赶超,为此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集约化发展。

正是迫于国内外形势的压力,苏联才痛定思痛,在70年代后不断强调集约化发展的新 理念。继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决定实行经济集约化发展方针以后,1976年苏共二十五大 又把实行集约化、提高效率和质量,作为苏联经济战略核心。在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上 又强调,要在1990年完成经济发展向集约化为主的道路的过渡。在1986年二十七大上进 一步提出,要在全面集约化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确定了“生产的全面集约化” 、“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的方针,并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推进该方针的落实。如: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调整产业布局,提高结构效益;改 进管理机制,提高规模效益;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等等。可见,苏联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非一时的“突发奇想”,而是内涵丰富的“深谋远虑”。

苏联实现集约化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努力,也确实曾取得了一定成效,其科技 实力、民众素质、生产效率等都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苏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果 不尽人意,不但没有根本改变其粗放型发展特征,反而不断恶化。这主要表现在:一是 集约化因素随着扩大再生产的继续而呈下降趋势,经济增长还是主要靠粗放因素来支撑 。二是投资效益不断降低,依靠大量投入维持了经济增长高速度,但其资金回报率却逐 年降低。三是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断下降。“军事至上”的发展战略使大量科技成 果被集中用于军事工业,强大的科技潜力没有转变成综合生产能力。总之,战后苏联曾 创造了惊人的经济发展奇迹,但其经济增长依然是依靠人、财、物的高投入来实现的, 具有明显的粗放型发展特征。几十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努力,也没能根本改变其原有 发展模式,反而导致许多新的问题,进一步恶化了经济发展环境。

二、苏联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阻力

苏联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因很多,其中直接原因是其计划经济体制的阻碍 作用。这种体制最初确实为苏联的崛起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种体制在实践中重数量轻 质量,重速度轻效益,归根结底属于一种粗放型经营管理制度。其根本缺陷在于缺乏有 效的激励机制和畅通的信息渠道,严重阻碍了科技进步和效益的提高,难以发挥经济主 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造成官僚主义的泛滥,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经济增长的 低质量。尽管苏联曾进行过多次改革,但因长期没有确定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所谓改 革也只是在计划经济前提下寻求计划与市场的合理结合,或者说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修 修补补,无法根除苏联模式的内在弊端。所以,计划经济体制已成为苏联向集约化过渡 的主要障碍。纵观苏联经济发展历程,阻碍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要素有下列 几个方面:

(一)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国家对经济各方面实行统一调控,各生产单位和个人的唯一任务就 是严格执行国家计划并完成生产指标,而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产值成为国家指令性计 划的核心指标,企业完成产值的情况成为考核其经营效果的主要指标,追求产值数量, 忽视生产效益的机制随即产生。而苏联统一调拨物质,强制规定产品价格,排斥市场对 资源配置的作用,进一步降低了人、财、物的利用效益。同时,僵化的经营管理体制也 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为苏联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它们都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 ,企业本身没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完善的权限,企业只有完成指标的义务,没 有经营亏损的风险,因而也就没有了竞争压力和创新动力,从而使得企业追求速度忽视 效益的现象愈演愈烈。

(二)管理体制僵化阻碍企业科技创新

苏联科技实力有目共睹,但因受其体制的制约而难以发挥应有功效。具体表现在:一 是企业缺乏采用新技术的内在动力。企业的任务是全力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指标,而采 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往往会打破原有生产节奏并导致产量下降,企业要冒完不成计划而 使利润减少和荣誉丧失的风险。于是,本无市场竞争压力的企业领导宁愿选择平稳生产 而完成计划,也不愿冒险进行技术创新。二是企业缺乏技术革新的畅通渠道。苏联对企 业长期实行生产资料统一调拨制度,企业无权通过市场自由选购。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 时往往优先选择那些组织生产得心应手又有物资供应保证的老产品,而对那些因采用新 技术而导致物资供应不畅甚至完不成计划的新产品则不敢贸然行事。同时,那些冒险生 产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在规定价格时往往肆意哄抬价格,使得产品使用者兴趣索然,而 对新技术产品“敬而远之”的不良现象,严重阻碍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三是企 业缺乏科技创新的物资基础。进行技术更新要有充足的资金保证,但苏联企业几乎所有 活动都由国家控制,本身能自由支配的资金利润很少,致使企业既无足够的资金也没充 分的权限进行技术革新。四是企业缺乏技术升级的科技环境。技术升级要有良好的科技 管理环境,但苏联的科技管理体制存在诸如科研与生产相互脱节,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 ;科研实验基地相对匮乏,高新产品研发能力受到制约;科研经费无偿提供,难以保证 科技成果质量;管理中严重的官僚主义,浪费了大量人力和时间等等弊端,使得苏联强 大的科技研发队伍难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应有支撑。

(三)固守既定战略导致经济结构畸形

苏联在诞生不久就宣布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国家工业化方针,经过12年努力完成了 国家工业化,并在二战后继续执行既定经济发展战略。于是,以重工业为龙头的工业部 门获得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更加突出。战前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工业,到 战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达到80%以上,而重工业就占到60%左右。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这 种卡农业、压消费、高积累、突出重工业的“特殊”发展战略,逐渐被固定化和模式化 。战后苏联的内外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而苏联不顾变化了的条件仍固守既定发展战略 ,没根本解决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致使经济结构比例更加失调。苏联能生产世界 最尖端的工业产品,却几乎不能生产电冰箱、洗衣机、鞋袜之类的生活用品。战前实行 的强军固国思想在战后演变成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强军扩张战略。为此,苏联几乎 倾尽全力发展军事工业,终于使其在与军事相关的科研、技术、生产、应用各领域赶上 甚至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唯一能跟美国叫板的超级大国。军事工业的超前发展更加剧 了经济结构的畸形,农业、轻工业等部门的资源和资金被大量占用而发展相对滞后,粮 、油、肉、蛋等消费品供应紧张。人均消费水平由1917年占世界第7位降到1990年的第7 7位。这种强弱不均的经济结构和相对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使其在与美国争霸的过 程中难免捉襟见肘而时常处于尴尬境地。

(四)错定政治目标阻碍经济战略转换

经济发展战略与国家政治目标相辅相成。政治目标正确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软硬环境, 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反之则会破坏已有的内外条件,进而阻碍经济顺利发展。随着 政权的巩固和国家实力的增强,苏联(尤其是战后)日渐脱离了促进社会进步、改善人民 生活的原有发展导向,而演化出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全力与美国争霸的政治目标。它 凭借高度集权的体制对社会资源进行调配,通过抑制社会和个人的消费需求实现国民经 济的“强制增长”。但这种经济增长的目的已不是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相反却造成了国 民生活的相对贫困落后。这种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和社会需求动力的经济运行模式必然会 不断降低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尽管苏联在70年 代以后也采取措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其主要措施仍是在强化既定政治目标的前提下 继续追加投资,而几乎没有考虑通过扩大社会消费需求来推动经济增长,因而也就无法 改变经济发展停滞的被动局面。所以,苏联政治目标的错误定位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发 展战略措施也制约了其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苏联经济增长方式变迁的启示

(一)不断改革经济体制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

在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各项因素中,经济体制首当其冲。苏联之所以没能实现经 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就是因为受到其僵化低效的经济体制的制约。曾给苏联带来巨大 荣耀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紧箍咒。为扭转被动局 面,苏联终于在斯大林逝世后开始尝试改革其实行多年的高度集权、高度集中、顾此失 彼的经济建设模式。改革历经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和戈尔巴乔夫时期三大阶 段。这些改革曾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没能根本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反而 产生不少新问题,越发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所谓“改革新思 维”,更把社会主义改革推向极端,导致空前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民族危机、政治 危机,直至苏联解体。苏联的历次改革均没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仍通过计划分配各 类资源,市场无法对资源配置发挥作用,社会管理中影响经济顺利发展的制约因素继续 存在,经济增长中高消耗、低效益,大投入、小收获的现象依然随处可见。所以,就社 会主义国家来说,计划经济体制是国家在非常时期采用的特别发展战略,必须根据国家 发展需要和国内外形势变化不断加以完善,并在适当的时候及时调整为更有利于国民经 济发展的新体制。如果抱残守缺,拒不改革已经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任凭体制内存在 的种种弊端继续阻碍经济的良性发展,那么,困扰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 题就无法解决。

(二)适时调整经济结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经济结构畸形是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之一,这种情况降低了资源利用的综合 效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阻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为经济结构失衡给 苏联带来一系列问题,如:重工业和军工企业超前发展,轻工业相对落后,导致民用产 品供不应求;农业发展滞后,导致粮油肉蛋等生活必需品紧张;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市 场经济成分不足,导致资源配置不良,浪费现象突出;计划管理僵化,导致官僚作风严 重,流通渠道不畅,宏观经济效益低下等等。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苏联也曾采取措施 加以补救,如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改革,波列日涅夫时期实施的集约化战略,安德罗波 夫时期和契尔年科时期对农业进行的“承包制”改革,等等。但因苏联始终坚持重工业 优先,军事发展至上的既定发展战略,历次经济改革包括对农业的大幅度改革都没能改 变畸形的产业结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过大,农业、轻工业、服务业等发展迟缓 ;军工生产先进、民用生产落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同时,苏联特别注重国营经 济的主导地位,限制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加上近乎闭关自守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加剧了 其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局面。经济结构的失衡,使得苏联每一步发展都要付出许多无谓代 价,大大增加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度。所以,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及时调整经济结 构,不断优化经济政策,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关键举措。

(三)切实提高科技贡献率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杠杆

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化,科技的生产力功能越发明显,甚至成为第一生产力。没有科技 进步,就无法深入挖掘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内在潜力,就不能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 率,就很难迅速提高各产业部类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无从谈起产业结构的升级换 代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所以,科技进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科技力量 雄厚、科研条件优越、科研成果丰裕的苏联,已具备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科技基础。 只要能把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生产力,就有条件实施好既定集约化发展战略,顺利实现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遗憾的是,苏联的科技力量几乎全部服务于军事目标,优越的科 技条件打造了世界顶级军事装备,却没有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由于种 种原因,苏联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很低,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影响了科技 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致使苏联经济增长方式始终无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正 确轨道上来,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得到根本改变。强劲的科技优势没有成为苏联的 经济发展优势。所以,这种不注意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而导致经济增长方式 不能根本转变的教训,特别值得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我国很好地借鉴。

标签:;  ;  ;  

苏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教训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