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研究方法的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以来论文,新进展论文,学科论文,方法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13)02-0011-05
1978年以来,在已经出版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中,对学科研究方法大致有三种表述方式:一是专门列出一节来详细论述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二是作为节下的一个目作了比较简要的论述;三是既没有列节也没有列目,但在结论或者导论中有文字提到。但无论是采取哪一种表述方式,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历史的方法、发展的方法等,都是能够得到普遍认可的方法,在这方面不存在争议。唯一的差别在于有的提出的方法多一些,有的提出的少一些。
恩格斯在1847年《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版序言的补充中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①研究就要有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方法,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提供了可靠的方法,所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既然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并且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研究问题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所以,无论哪一种方法,只要有助于深化对问题的研究,都可以采用,不必局限于某一种或几种传统的方法,而排斥其他新的研究方法。在此,我们把1978年以来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方法作一简要的归纳。②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
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科学社会主义教材③都提出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这个观点在以后各个时期都得到了肯定和发展。
高原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出版比较早的一本教材,该教材就有专门一节来论述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该教材认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发扬的革命学风。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其道理在于: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实践经验的总结。只有联系革命实践来学习,才能真正理解,学懂弄通。第二,科学社会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如果学了科学社会主义,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而不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革命实践中的种种问题,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没有意义。第三,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和革命实践密切相联系的,并通过实践不断地得到证实、补充、丰富和发展。如果科学社会主义脱离实际,它就会停滞不前,没有生命力了。由此可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需要,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身的要求。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包含有两层最基本的意思。一层是,要认真阅读和钻研革命导师的有关著作,力求准确地完整地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如果没有弄懂理论,一张白纸,就无法联系实际。另一层是,要从实际出发,敢于接触国内外革命实践中提出的种种现实问题。理论愈敢接触实际问题,就愈加彻底,愈能掌握群众,愈易变成物质力量。如果绕开问题走,脱离实际,那革命理论就只能在生活实际的“天空中飞翔”。当前,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最大的实际。我们一定要把科学社会主义同四个现代化密切结合起来,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上,去研究四个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阐明实现四个现代化对我国无产阶级解放的重大意义,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根据新的实践,不断地总结、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进入新世纪以后,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得到进一步的论证。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材④认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丰富的实际,又用以指导活生生的实际。但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不可能自发地转化为、上升为理论,总要通过人们有意识的主观实践活动,取得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经验,再通过抽象思维、理性思考把它系统化、条理化,才能形成科学理论。历史上最先形成的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人们最初实践、认识的产物。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三次历史性飞跃是基于人们的伟大实践,经过一些社会主义思想家的总结才得以实现的,才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思想家当时所处的世情、国情及其个人的经历、素质和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社会主义理论含有多大的科学成分。只有如实地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才能准确地评估当时形成的社会主义理论。西欧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历史条件和实际,只能产生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至于他们之间每个人社会主义理论的特点与科学性的量的差别,则是与每个人的主观条件有关。19世纪40年代以后欧洲和国际资本主义、工人运动的新发展,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创造了客观条件,由于马克思、恩格斯这样伟大思想家的主观努力,才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方向。后来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由于各方面的条件的限制发生了较大的偏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待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中拨乱反正,得到新的更大的发展。
王怀超、秦刚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⑤对实践的方法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该教材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也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进入工业化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其主要任务是要揭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在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但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看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更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经验。他们关于未来社会改造和建设的思想,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预测,不是来自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而主要是来自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即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但建设新社会的思想理论则要依靠新的实践经验建立和发展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在预测未来社会时提出的一些基本观点,经过实践的检验,是正确的、有价值的,并被有效地运用于实践。但是,他们的某些看法,也带有理想化的色彩。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只能展望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大致轮廓和发展方向。他们所提供的是研究新问题的出发点和方法,提供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生长点,而不可能是一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现成方案。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成为现实,完全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也由此产生了理论与实践的反差。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也就有了一个在现实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科学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实践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科学社会主义也正是在实践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只有对社会主义实践进行深入地考察,才能更好地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二、关注当代与回溯历史相结合
高放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认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到当今这个态势,是社会主义历史长期发展的合乎规律的产物。要深入了解社会主义的现实,就必须认真联系社会主义的历史进行系统的考察。西欧历史上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条件下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在另外一些国家类似的条件下又可能部分地再现。所以不发达国家在实现社会主义过程中某些空想因素的再现是有社会历史根源的。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未能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这也是有历史根源的。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拥有从海外掠夺的大量超额利润为后盾,富于统治经验,善于及时采取对付危机的措施,善于用军事镇压、行政强制、经济收买、政治妥协、文化毒害、组织渗透、思想腐蚀等手段对付革命的无产阶级。所以每一次危机和革命风暴都被它躲避过去了,而无产阶级通往社会主义的切实可行的道路至今还在探索之中。反之,不发达国家尽管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不是十分成熟,但是由于众多社会矛盾的集聚,加上世界大战促使这些社会矛盾激化,当时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力量解决这些矛盾,多种历史因素推动这些国家首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然而,不发达国家沉重的封建主义历史包袱,加上险恶的国际环境,又使它们难以在短期内建成典型的社会主义。可以说,正是历史的惰性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阻滞因素,正是历史的非线性造成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又正是历史的必然性促使社会主义波浪式地滚滚不息,向前迈进。
王怀超、秦刚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认为,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对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制度的产生和演变作出阶段性的考察,将历史的发展过程在思维中再现出来。社会主义最初是以空想形态存在的。19世纪40年代,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此后,社会主义又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发展阶段的产生,不是按照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导者的预先设计推进的,而是由科学社会主义内在规律和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实践的起点落在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社会主义到底应该怎样发展,在发展中要经历哪些阶段、形成什么样的模式,同一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国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现等等,所有这些都取决于时代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及其相互作用。只有在历史的现实的基础上,才能理清社会主义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都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才能深刻理解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发展的阶段性。如果不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出发去分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容的发展变化,就无法正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⑥无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还是后继者,他们的思想理论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都是对一定历史阶段历史经验的总结。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思想理论,需要我们首先了解他们已经科学地解答了哪些历史课题,还有哪些课题有待于后人思考和解答。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其基本原理是科学的、正确的,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任何思想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都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基本理论是正确的,个别论断也会带有历史的局限性;有的看法在当时是正确的,但后来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也会出现过时的问题。
三、观照当代与展望未来相结合
现在联系未来的方法有的教材也称之为发展的方法。用现在联系未来的方法来研究科学社会主义,能够使我们看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进一步坚定信念,也能够使我们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的教材认为,社会主义发展到当今,尽管还只是在几个不发达国家取得了胜利,还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其强劲的对手,还面临着资本主义世界汪洋大海般的包围,但它已经不再是孤岛。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攀升,更是大大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社会主义还处于幼年时期。世界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经历了大约500年,即从16世纪到20世纪;而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从十月革命算起,迄今还不到100年。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总要引起并加速社会制度的变革。当今的社会主义国家,只要加快体制改革,在发展新科技革命方面急起直追,迎头赶上,就能更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放眼世界,我们还要看到,当今资本主义世界正在悄悄地发生重大的新变化。只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把握现实特点,采取正确对策,通往社会主义之路比之过去应该更加宽广顺畅。只要现在联系未来,就能开阔视野,豁达胸怀,更加明了世界社会主义今后发展的轨迹。
王怀超、秦刚主编的教材认为,理论创新既要立足于现实实践,更要面向未来,用发展的观点来研究科学社会主义问题。科学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我们说科学社会主义是具有科学性和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它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是以客观现实为依据的;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与时俱进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品格。科学社会主义形成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止步,他们一生都在进行不断的理论探索,不断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补充和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曾作过说明,他们认为《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原理整个来说是正确的,但这些原理的运用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他们还认为,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共产党宣言》中的有些论点要作出修改,有些论点就其实际应用来说恐怕已经过时了。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宣言》这本书的态度,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态度。这也应当成为我们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所应有的态度。科学社会主义一脉多传。进入20世纪以后,它由理论变成实践,由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人们开始面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问题。在原来拥有较高生产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建设社会主义,恐怕也会有许多需要重新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在资本主义欠发达或不发达的国家中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显然更加复杂。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对于落后国家来说,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答案,不在书本之中,关键在于实践。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起点,不是抽象的理论原则,而是符合各国实际的社会实践。对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各国共产党来说,都面对一个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问题。不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就很难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同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相区别;不从实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就很难使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新的生机和活力,也就谈不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四、提炼成功经验与总结失败教训相结合
联系挫折与教训的方法,也是不断总结经验的方法。研究科学社会主义要不断总结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也要总结其他同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的教材认为,从世界到中国,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波浪式地迂回前进的。总的看来成就是越来越大,挫折是暂时的、局部的。“吃一堑,长一智”,只要我们善于从挫折中认真总结并真正吸取经验教训,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又会重新取得重大成就。正是在空想社会主义试验屡遭失败之时,科学社会主义拔地而起,叱咤风云。凡是社会主义的理论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经过社会主义政党的努力,制定了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正确地开展斗争,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就必能取得成就。20世纪许多国家革命的胜利和改良的成就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际,就是生动的明证。凡是主观和客观相脱节,在敌强我弱情况下就会遇到挫折。越是陶醉于成就,越是把自己的成就绝对化,看不到不足与缺陷,看不到别人的进步,就越是容易遭受挫折。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长期造成的广泛失误就是值得记取的深刻教训。如果不能从挫折中真正吸取经验教训,不能改弦更张,加快改革开放,那还是难以摆脱挫折,难以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更新的成就。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方面还没有迈出大步,或者摇摇摆摆,时进时退,或者急剧右转,丧失社会主义成果,主要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对“左”的错误缺乏深刻认识,改正不力。有的挫折是内部和外部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果不善于总结和改正,对挫折束手无策或者处理失策,那就可能遇到更大的挫折。总之,掌握成功与挫折互相联系的辩证法,是观察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变化的一个重要方法。
五、立足中国与放眼世界相结合
世界联系中国的方法,就是把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放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大背景下来研究,同时也要研究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的教材认为,作为资本主义继承物、对立物、取代物、创新物的社会主义,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发展而出现,又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发展而传遍世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中国无产阶级排斥了空想社会主义和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自觉地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在30年代-50年代的世界社会主义背景下,中国不能不受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深刻影响,1957年以后因受“左”的思想影响,更加深了苏联模式的弊病。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成就和经验对我国大有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又借鉴世界社会主义的正反面经验,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时也对世界社会主义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20世纪的历史实践证明:没有世界社会主义,也就不会有中国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能不受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要了解中国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就要深入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要立足中国,了解外国,借鉴世界;还要争取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够在多方面为推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千万不能脱离了中国,孤立地去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实现与发展。
六、原理阐释与原著解读相结合
各种教材都对原著研究和介绍以很高的重视,但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科学社会主义概论》则在指出要注意学习历史、丰富知识、面向实践之前,突出强调了学习和研究要与研读马克思主义的代表著作相结合的问题,指出,“认真研讲习研讲读科学社会主义代表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代表作,才能真正深刻领会和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⑦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6页。
②本文以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3版)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方法的有关内容为设计框架编写。
③赵明义主编:《科学社会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高原主编:《科学社会主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范若愚、江流主编:《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中国社会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赵曜等主编:《科学社会主义新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
④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⑤王怀超、秦刚主编:《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版。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4页。
⑦《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
标签: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恩格斯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共产党宣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