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研究_大学论文

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毕业生论文,难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以来,我国GDP持续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但情况的另一面是,2006年我国就业岗位缺口1400万人(国家发改委,2006)。特别是作为社会标杆群体的大学毕业生,2006年大概有150万人没有在当年找到工作,2007年又有495万人毕业,当年合计求职人数约为650万人,相当于社会可供就业岗位的一半(田成平,2007)。以大学毕业生为对象的就业统计、失业趋势、政策措施,正在成为社会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状态争议

由于大学毕业生求职十分困难,社会相关部门发布的“就业率”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敏感话题,不少人对官方的统计表示质疑,甚至认为数据有水分(张敏等,2006)。关于大学生就业状况,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估计:一种来自与就业主体更贴近的社会调查,两种来自官方统计。

2006年7月,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而未找到工作的占27.3%。在闵维方等对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毕业生“签约率”为33.7%;在网上调查中,大学生认为真正的签约率只有1/3左右(新浪网,2006)。

官方之一的国家人事部在《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中宣布,2003~200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表1)。人事部认为,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就业率始终稳定在80%左右。

第二种官方数据是来自教育部的统计:2003年的就业率较以前有明显下降,但2003以后大学生就业率没有显著变化,2005年比2004年有所好转(表1)。

为什么这些数据有那么大的差异?在闵维方等人的研究报告中,就业状态被分为11种情况。我们将这些数据按就业状态的确定性由强到弱重新排列,累积其百分比(表2),似乎可以解释数据差异的原因: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统计口径。

就业主体自己的看法似乎只是表2中的第1项指标,范围最窄;教育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大体与表中前6项之和的数据相吻合,统计口径居中;人事部的统计范围可能是表中前10项之和,对那些处于明确就业与明确失业之间的状态作为就业看待,非失业即为就业,所以统计口径最大。由此表明,各种主体的统计结果都有一定的客观性,发生分歧的原因主要是统计口径各不相同。

表1 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态数据

年度 200120022003 2004 2005

人事部数据就业率(%)NA NA 78.9 84.6 87.7

在校签约率(%)NA NA 68.2 56.6 40.0

教育部数据就业率(%)

90.080.075.5 75.4 76.8

资料来源:人事部数据来自《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教育部数据转引自2005年8月23日《中国青年报》。

表2 大学毕业生就业状态数据的分歧原因

资料来源:表中数据来自闵维方等“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排序及统计特征栏由本文设计。

1979-1998年20年间,高校招生每年平均增加5.9%,低于同期10.1%的GDP年均增长率,毕业生增量能够被经济增长所吸收,因此,这一时期没有人对以“在校签约率”作为大学生就业指标产生质疑。1999年高校开始持续扩招,1999-2005年7年间招生规模平均每年增长25.1%,同期GDP增长率为9.1%,招生人数增长率大大超过GDP增长率。因为扩招的大学生2002年才开始进入就业市场,所以2002年以前,毕业生就业矛盾尚未显现,各方对统计中的“就业率”也不敏感。2002年以后,毕业生快速增长,就业问题凸现,有人认为以“在校签约率”作为毕业生就业指标不科学,因此各部门统计口径开始异化。

无论统计口径怎么变化,如果将“在校签约率”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标,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确实在不断增加。这在人事部的统计数据中也有所反映(表1)。

二、社会总体就业岗位供应趋势

毕业生就业态势既与经济系统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有关,也与就业岗位层次分布状态有关。现在很多分析集中在就业岗位的结构性问题上,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是就业观念与社会可供就业岗位结构不相适应。我们认为,目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主要矛盾是就业岗位总量增长不足,而非专业对口、就业者偏好等结构性问题。因为就业岗位总量决定就业难度,岗位结构决定就业合意程度,尽管就业合意程度也会影响就业状态,但它毕竟属于摩擦性失业范畴,不是影响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奥肯通过对美国历年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的统计数据研究,揭示了一个著名的经验规律:GDP增长率每提高1%,失业率将下降0.33%(Okun,1962)。与之等效的说法是(注:设,A为就业者数量,B为失业者数量,就业率为X,失业率为Y;则,劳动人口C=A+B,Y=B/C=(C-A)/C=1-A/C=1-K;所以,dY=dx,即,失业率的变化量等于就业率的变化量。):GDP每增长1%,就业率可提高0.33%。这个0.33也可以称为“奥肯就业弹性”。

利用这个弹性,可以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GDP的变化情况,来定量估计其就业情况的变化趋势。但是,在我国,不存在这种就业增长率是经济增长率0.33倍的定量关系,而且也没有其他程度上的稳定的联系。

我国“九五”期间(1996年-2000年)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人,平均就业弹性为0.13;“十五”期间(2001年-2005年)GDP年均增长9.5%,比“九五”期间高出近1个百分点,但年均就业人数只增长了748万,比“九五”时期少增加56万人,平均就业弹性为0.11,其中,2006年就业弹性仅为0.07(表3)。

表3 新增就业岗位、就业增长率

资料来源:GDP增长率、已就业人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其余为相应的计算值。

如果将我国1978年以来就业岗位增长、就业弹性和GDP增长数据绘成趋势图(图1),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有这样一些特性:

(1)1991年以前,短期就业岗位增长与GDP增长大体上表现为正相关,即GDP的增长可以不同程度上带动就业岗位的增长。如1986、1987年GDP增长率分别为8.8%、11.6%,相应的就业增长率分别为2.8%、2.9%。如果剔除1983年就业岗位增长有突然降低的异动、1990年有大幅增加的异动(因变动幅度太大,无法按比例在图上画出),则在GDP增长率提高时,就业增长率也相应增加;GDP增长率降低时,就业增长率也相对减小。

(2)图中各年(1979-2005)的就业弹性几乎与GDP增长率反向变化。也就是说,相对较高的就业弹性对应的是相对较低的GDP增长率,比如,1981、1986年GDP增长率分别为5.2%、8.8%,相应的就业弹性分别为0.62、0.32。就业弹性与GDP增长率之间也不存在稳定的定量关系,同一GDP增长率下存在多种就业弹性数字,如1979、1999年的GDP增长率都是7.6%,但相应年份的就业弹性分别为0.29、0.14。这表明,长期来看,就业岗位的增长并不依赖GDP的增长,或者说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

图1

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为了将各计算指标的变化曲线画在同一图中进行趋势对比,“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的数字被按一定比例进行了放大,仅有趋势性对比意义。1990年的“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异常增加,达到17.03%和4.48,分别是1989年的9.5倍和10倍,无法按比例在图上画出。

(3)从图中还可以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从1999年以后,就业岗位增长与GDP增长表现为反向变化,即GDP增长在不断上升而就业岗位增长却在不断下降。

如何解释这些特性还需要专门研究,但这几个特性明确显示出“奥肯法则”在我国确实不存在。特别是在1999年以后,由于我国就业岗位增长与GDP增长呈现反向关系,就肯定不能用以前的就业弹性来预测我国未来就业岗位的变化。

但是,从图1和表4,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就业岗位变化的一个特有的现象:尽管我国的GDP增长率变化幅度相对较大,但“就业岗位增长率”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特别是1991年以后,这一指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通过计算发现,就业岗位年增长率稳定在1.09%左右,就业岗位年增长量保持在743万个左右。

这就是近年来我国就业岗位总体上的供应特征。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将以这两个平均值来计算未来社会总体就业岗位的新增供应量。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趋势

1985年以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延续的是计划经济模式下政府统一分配制度。这一时期(1978~1985)年均毕业生为24.2万人,社会年均新增就业岗位1388.7万个,毕业生人数远远小于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数。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态。

1985年政府出台《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所以1985年以后,高校原则上对毕业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分配权。由于这一时期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上供不应求,一部分高校还可以向用人单位收取一定的“培养费”。1989年以后,高校试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这一时期(1986~1991),年均毕业生为54.7万人,社会年均新增就业岗位2603万个。由于毕业生相对较少,政府主管部门还保留了对重点单位进行计划分配方式,这也表明毕业生就业仍然没有问题。我们称这一时期为“招生双轨制时期”。

1992年开始,高校进行公费和自费招生并轨,毕业生进入自主择业的过渡时期。1998年起,毕业生全面进入自主就业,其中,1999年开始扩招的学生,到2002年逐步进入市场。“并轨”10年中(1992~2001),年均毕业生79.5万人,社会年均新增就业岗位753.4万个,毕业生就业表现出一定难度但问题尚不突出。这一时期可称为“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推进时期”。

在扩招政策作用下,高校招生增长率从1998年以前的平均5.9%跃升到1999年的47%,并在以后3年持续维持20%左右的增长,尽管2006年招生增长率下降到7.05%,但它仍然高于1998年以前的水平(表3)。在高校扩招启动3年后,2002年扩招增加的毕业生开始涌出校门,高校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矛盾逐步加剧。所以,2002年起,大学毕业生就业进入了“高校扩招影响期”。

为了估计未来大学毕业生的变化趋势,我们根据历年高校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的统计数据,对过去毕业生人数与招生人数的关系作了验证性测算。按理说,毕业人数应该与招生人数密切相关,但由于我国高校从2年到6年有不同的学制,大学生在校时间长短不同,所以即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毕业,当年的毕业人数也不可能与以前某一年的招生人数完全一致。通过试算发现,用前4年和前3年的招生人数增长率的平均值作为当年毕业生人数增长率,与实际值的吻合程度较高。所以,以上一年毕业生人数为基数乘以测算的毕业生增长率,就可以预计当年毕业生人数(为了减少工作量,我们只做了1999年以后的测算)。比如,2007年毕业生人数实际值495万人,测算值为488万人,二者非常接近。表4汇总了从1978年到2013年所有毕业生人数的实际值和预测值。

表4 高校招生和毕业生人数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1978~2005年和2006年的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和教育部“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括号中的数字为教育部在“2008年全国高校招生计划工作会议”上计划的数据。

关于未来毕业生人数的最大值,因为2008年以后的招生人数还不知道,所以尚无法确定,但作为保守估计,假设从2009年开始招生规模不再增加,那么毕业生人数最大值将在2012年出现为717.7万人。

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

以上测算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趋势表明,2009年,大学毕业生肯定会超过600万人,这是扩招效应显现前2001年100万毕业生的6倍。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我国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总量很难加速增加的状态下,大学毕业生人数在今后几年还会一浪高过一浪。

按发改委的估计,近年我国16岁以上新增劳动力每年约1700多万(其中城镇新增劳动力约900万人),下岗人员460万人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0万人。尽管每年约有8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和300万个自然减员岗位,但就业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国家发改委,2006)。在社会就业岗位总量供给不足的态势下,每年不断增加的大学毕业生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就业难度不断加大。

为了更确切地显示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我们把大学毕业生人数与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数关联起来,定义一个“就业难度系数”,即:就业难度系数=年度大学毕业生人数/年度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数。

表5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计算

年度 新增就业岗位 毕业生人数就业难度理论失业 数据特征

(万个) (万人) 系数状态(%)

199975785 0.112-1.0

2000691

107 0.155 3.3

2001940

115 0.122 0.0难度基准值

2002715

145 0.203 8.0

扩招影响期开始

2003692

212 0.30618.4

2004768

280 0.36524.2

2005625

340 0.54442.2

2006804

413 0.51439.1

2007812

495 0.61048.7

2008821

569 0.69357.0

2009830

625 0.75363.1

2010838

665 0.79367.1

2011847

700 0.82670.4

2012856

718 0.83871.6难度最大值

2013865

718 0.83070.7

资料来源:2007年以前的基础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7年开始的“新增就业岗位”数,以上一年“就业人数”为基数,按平均就业增长率1.06%测算。

按这种方法计算,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5),平均就业难度系数为0.017;招生双轨制时期(1986~1991)为0.021;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推进时期,(1992~2001)为0.106;高校扩招影响期(2002~2006)为0.386,这一时期的就业难度是就业市场化推进时期的3.6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2.7倍。表5详细列出了1999年以后每一年的就业难度系数。如果以高校扩招影响前的2001年作为大学毕业生相对充分就业状态,可将2002以后的就业难度系数与2001年的就业难度系数0.122之差的百分数,作为大学毕业生的“理论失业状态”。按此计算,“理论失业状态”最大值将出现在2012年,然后才会缓慢下降。

本文只是从大学毕业生和就业岗位供给总量的角度,初步分析了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如果进一步在岗位供应结构和需求结构上展开分析,也许还能发现一些应对措施,我们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能够回答这些问题。

标签:;  ;  ;  ;  ;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研究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