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保持党的先进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灵魂和根本,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它一切政党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应有品质和精神风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不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党建理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予正确的回答,对于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保证我们党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全国人民胜利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现阶段还要不要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存在的认识误区与症结
我们党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无产阶级政党,其阶级性、革命性,决定了党始终把保持先进性看作是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和组织的重要标志,看作是自己的生命价值所在,并一以贯之地把它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正如刘少奇同志所说:“我们党从它产生时起,就有明确的阶级自觉,就以无产阶级的立场去领导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工人运动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因而就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为保持党的性质,充分发挥其先进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党学习邓小平理论逐步深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巩固;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内生活向制度化、规范化迈出了新步伐。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我们党内的部分同志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不要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也产生了一些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表现:
1.党员标准超越阶段论 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讲阶段标准,党的工作目标讲阶段性,而现在的党员标准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定的,要求太高,难以做到,提出应该制定初级阶段党员标准和党的先进性标准。导致在实践中出现发展党员和选拔干部时降低条件,有的甚至离开党员标准和干部标准,另搞一套“能人标准”、“精英标准”、“生产力标准”,还有的违反规定发展私营企业主入党等。
2.党的优良作风过时论 认为党的优良作风大多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现在搞市场经济建设,时代和环境变了,体现党的先进性的优良作风已经不适用了。导致在个别党组织和一些党员、干部中出现理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问题。有的甚至津津乐道“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表扬与自我表扬”所谓新的“三大作风”。
3.社会经济生活和党内政治生活合拍论 认为现在党员同样生活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为了和社会经济生活合拍,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也应引入党内政治生活。主张党组织开展活动和体现党员先进性的行为应该和物质利益挂钩等。
4.党员待遇优先论
认为党员特别是基层党员奉献多,回报少。为了增强党的吸引力,不让党员吃亏太多,主张在子女参军、就业、养老、生活救济、报销医疗费等方面,对党员搞点物质利益优先。
上述情况尽管发生在个别地方和少数党员、干部中,但如果我们疏忽麻痹,不引起高度警觉,不能充分估计到它的消极影响和严重后果,终将会给党的事业带来严重损失。
应该指出,在现阶段还要不要保持党的先进性上反映出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及症结在于:一是,一些党员、干部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忽视世界观改造,降低要求标准,党性观念淡化。他们不注意政治学习,不了解党的精神,不研究已经变化了的形势和任务,思想陈旧,观念保守,对深化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加之我们在短时间内还没有健全与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使一些党员、干部放松要求,混同于普通群众;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感情越来越疏远;不深入基层,不了解下情,不愿干实事,热衷于形式主义;更有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甚至堕落成犯罪分子。二是,一些党组织对现阶段党建工作的特点研究不够甚至出现偏差,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的党组织认为现在党的中心任务是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党建工作摆不上位置,担心抓多了会冲击和影响中心,导致对党建工作出现的诸多问题研究不够,解决不力,有些研究还偏离了正确轨道,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副作用。同时,有的党组织把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来虚的”、“可有可无”,致使教育时间不落实,教育内容不对号,教育对象不到位,教育质量没保证。这部分党员在思想理论上缺乏武装,失去了科学理论的指导,行动上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差错。三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使一部分党员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发挥促进经济发展、转变人们思想观念等积极作用的同时,又诱使一部分人滋长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等错误思想和行为,致使金钱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魔力越来越大,商品等价交换原则渗入社会政治生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由此,一些党员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这就不可避免地给党内政治生活和发挥党的先进性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保持党的先进性中的几个重要关系
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员的先进性作出了基本的要求和规定,并注意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提出不同的侧重点。战争年代,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等就成为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建国初期,党和人民面临着艰苦创业、建立和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等就成为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今天,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发展生产力、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带头人,就应该成为现阶段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为了做到这一点,当前要着重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划清是非界限,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三个重要关系。
1.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原则与党性原则的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原则日益贯穿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规范着生产者与经营者的言行,调节着社会成员的利益。对此,如何坚持党性原则,树立共产党员的形象,既能发挥党的先进性,又能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已经成为现阶段党的建设中的焦点问题。应该指出,市场经济原则与党性原则,是两个不同范畴和领域的问题。市场经济原则属于社会经济范畴,主要包括等价交换、公平竞争、追求效益等原则,遵循的是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其价值判断准则是自我利益,适用于调节商品生产者在经济活动中的矛盾和问题。党性原则属于社会政治范畴,主要包括坚持党的宗旨、指导思想、组织原则等内容,遵循的是无产阶级政党为实现其历史使命而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其价值判断准则是强调集体利益和整体利益,适用于调节党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以及党员个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局部利益和党员个人利益服从于整体利益,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党性原则与市场经济原则这种相互区别的特性,决定了它们只能适用于社会生活的两个不同领域,彼此不可等同,更不能替代。同时,市场经济原则和党性原则又有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作用,二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具体反映在: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必须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发展市场经济是实现最高理想的有力手段,这样二者就体现了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发展市场经济,有助于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但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坚持党性原则能够对其起到抑制和导向作用,为市场经济发展指明正确方向。市场经济原则与党性原则的对立和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要防止把市场经济原则引入党内政治生活或以市场经济原则取代党性原则的倾向。为此,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经济领域必须重视和运用价值规律,讲等价交换,但决不能把商品交换的原则引入党内政治生活。”(《新时期党的建设文献摘编》, 第774页)这就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原则不能引入党内政治生活,更不能取代党性原则。引入或取代了,党内政治生活就要商品化、市场化,就等于把党变成了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集团,在政治上取消了党。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二是要防止以党性原则取代市场经济原则或片面强调党性原则的倾向。把党性原则生搬硬套到市场经济活动中来,或片面强调党性原则重要,以此取代市场经济原则,势必要回到传统的计划经济老路上去,影响和阻碍经济发展。因此,现阶段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与改革目标相协调、相适应。在经济活动中,要自觉遵守市场经济原则,按价值规律办事,对其固有的盲目性和自发性,采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以弥补和限制;在思想和政治领域中,必须用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同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作积极的斗争,保证党员始终坚持正确的是非标准和行为准则。特别是在自身利益与党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和肩负的责任,决不能和普通群众一样,按等价交换原则去追求个人利益。这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维护的基本准则。
2.正确认识和处理执行现行政策与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讲得十分明确:“我们现在的努力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前进的,忘记远大目标,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努力奋斗,同样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这就要求广大党员要时刻胸怀远大理想,在执行现行政策时,绝不能放弃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必须自觉地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但是,有人却认为,共产主义离我们太遥远,现阶段党员能够执行好现行政策就行了。在这种思想认识支配下,有的党员只顾个人发家致富,不能带领群众一道致富;有的看到政策规定群众可以干,就认为党员、干部也可以不加区别地照着干;有的干工作“按酬付劳”,不愿做报酬少或没有报酬的事;有的从事经济活动,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社会效益。显然,这种仅仅满足于执行现行政策,把执行现行政策与树立远大理想割裂开来的认识和做法,必然会有损于党的先进性。应当指出,现行政策是党根据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制定的。它从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出发,承认人们对现实经济利益的追求,并充分利用利益机制这个杠杆,调动和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协调人们之间的各种矛盾,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与支持。现行政策是每个公民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始终是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是教育和引导全党践行宗旨的根本动力,是凝聚全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完成伟大历史使命的力量源泉。正是由于这一远大理想的激励,革命先辈们才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由此看出,现行政策与远大理想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区别在于,现行政策适用于完成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任务,适用于包括党员在内的全体公民;远大理想是作为一种政治信仰和精神追求来加以提倡的,适用于党员和积极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联系在于,现行政策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途径和阶梯,没有正确的切合实际的现行政策,社会主义事业就不可能迅速发展,实现远大理想就失去了基础。这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构成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即都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在模范地宣传、贯彻、执行党的现行政策的时候,时刻不忘党员的光荣称号和应尽义务,不忘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不忘以共产主义的道德境界和行为准则要求自己。在按劳取酬时不忘共同致富,在追求经济效益时不忘社会效益,在实现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时,不忘整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总之,要在执行现行政策中弘扬共产主义精神,把发挥党的先进性,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根基,深扎在初级阶段这块现实的土壤里。时刻牢记:“我们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6页)
3.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与改革创新的关系 党的优良作风,是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特有政治优势,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了一整套的优良作风,主要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作风,以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建党治党的经验做法等。这些优良作风在过去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教育和导向作用。今天搞现代化建设,仍然离不开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一段时间内,有一些人在所谓“更新观念”的借口下,给党的优良作风贴上了“过时”、“陈旧”和“左”的标签,认为党的优良作风在现时不但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会成为思想解放、改革创新的桎梏和羁绊,应加以否定和摒弃。这种认识显然是十分有害的。诚然,党的优良作风大多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和形成的,现在环境和条件也确实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基本精神并没有丧失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借口环境、条件的变化和改革创新之名,否定党的优良作风,不仅割裂了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而且意味着对孕育和产生这些优良作风并取得辉煌成就的那个历史时代的否定。所以说,无论到什么时候,遇到什么考验,我们都不能丢掉党的优良作风;丢掉了,就会失信于民,就等于放弃了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党的历史。同时,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讲继承、坚持,不讲创新、发展,势必把优良作风弄成僵化不变的东西;只讲创新、发展,不讲继承、坚持,创新、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势必导致对优良作风的全面怀疑和全盘否定。党的优良作风必须随着时代的前进,赋予新的思想内涵,体现改革开放时期的要求和特点,这样才能使其更具有新的生机与活力。比如: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不仅要强调联系中国的历史、党成立77年来的革命实践、个人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当前尤其要密切联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联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个大局,这个最大的实际。这是衡量理论与实际结合标准的制高点和重要尺度。又如:坚持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仅要保持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当前重要的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制定反映人民意愿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再如: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仅要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更重要的是要有知难而进、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创业的良好精神状态。总的来说,党的优良作风的革命性和精华,我们要世世代代地加以继承和发展,使之既能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本质特征,又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