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冲击中国流通业牵出“安全”之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之忧论文,外资论文,牵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流通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支柱产业,然而,入世一年来,我国流通业正成为受外资冲击与损害最为严重的产业之一。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的商界代表和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呼吁全社会关注流通业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商业立法进程,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流通业事关国家经济安全
长期以来,流通业一直被看作是国民经济的细枝末梢。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董事长张文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事实上,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现代流通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流通企业通过掌握消费者购买和需求信息来指导生产,并通过控制流通渠道,进而掌握着工业的命脉。特别是以大型现代流通企业为依托的商业资本,对上游工业进行资本渗透和控制,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的产业链。
“我们现在已进入供大于求的时代,产品过剩经济成为困扰社会经济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新任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步步高超市连锁公司董事长王填在会议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现在的市场不是看谁能生产什么,而是看谁能将生产出的产品销售出去。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流通决定生产的方向及内容,生产根据流通的需要来进行规模与能力的调整。
王填非常赞同“流通力”与“生产力”相互平行的观点。生产能力的下降必将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其中包括金融投资的失误及金融风险。因此,流通的不畅或流通业的主渠道被别人占领,政府的调控能力必然减弱,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等都将直接受到影响。正因为如此,他提出,我们在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同时,也要对外资通过进入流通产业控制我国流通主渠道有所警惕。
然而,让张文中委员忧虑的是,国内许多人在对待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这主要表现为:
一是认为引入外资零售企业可以带来大量国外资本。事实上,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除注入一定初始股本金外,绝大部分是用中国的信贷资金和供应商的资金来发展其在中国的项目。
二是认为引入外资零售企业可以促进中国的商品出口。实际上,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开店与其在中国增加采购量并不挂钩。极低的劳动力成本、优质的产品质量及良好的信誉,已使中国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
三是认为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设立的店铺有限,现在不足为虑。其实,在具有很高增长率、代表现代流通产业发展方向的领域,如大型超市,外资零售企业已占据了非常强的优势。
四是认为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对民族流通产业的损害不大。这是由于现阶段我国流通业发展水平的限制,现代流通方式在社会零售总额中的比例还不大,但随着流通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外资零售企业凭借其在现货流通方式中的优势地位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占据国内零售市场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外资企业目前大都采取亏损战略,通过国外总部集中收取反佣、管理费等,获得利润,逃避在中国的税收,从而挤压本土企业,抢占市场份额。
许多人把外资和民族零售企业竞争与发展的区别仅仅看作是老百姓到哪里买东西的问题,而看不到谁掌握流通渠道,谁就掌握工业命脉这一深层次的问题。王填认为,事实上,拉美国家的经济之所以直接受控于欧美强国,成为欧美列强的经济奴隶,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拉美国家的流通业受控于欧美。如沃尔玛在人口只有8000万的墨西哥年销售额就达120亿美元,在南美和东欧也都占了重要的市场份额;家乐福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抢占了当地的流通主渠道,对当地工业实现了控制,影响到所在国的经济安全。
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大型流通企业都拥有全球统一的产销链,在许多国家其自有品牌产品在其总销售额中占到了30%至60%;国际知名的生产商如联合利华、宝洁、贝克纳斯等,也都是依赖于与大型流通企业的合作,从而实现其全球范围的销售与市场占有率。张文中也进一步分析指出,如果放任外资企业占据我国流通产业的主导地位,控制我国的流通渠道,我国的工业企业将沦为为国外流通企业生产贴牌产品的加工车间。
王填在向此次人代会提交的议案中强调,政府必须大力发展本国零售业,尤其是商业连锁经营业,让本国零售业企业真正强盛起来,以增强我国的生产能力,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应调查外资对流通业的损害
中国加入WTO后,社会各界普遍关心民族产业在国际资本冲击下受到损害的问题。但在张文中看来,入世一年来,流通业是受到冲击与损害最为严重的产业之一。
我国入世议定书中规定,在2002年起的三年保护期内,拥有三家以上分店的大型超市连锁企业必须由中方控股,但事实上这一限制早已被大大突破,有的外资零售企业在华所属大型超市已超过30家。张文中指出,现在中国实际年销售额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已是外资企业。
新任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百货大楼总经理刘冰则对一些地方越权超前开放提出了批评。她说,中国加入WTO对外资零售企业开放的时间表,本来是经过艰苦谈判争取来的,是为了给国内零售业争取几年的保护期,然而实际情况是前门未启、后门已开,一些地方为了出政绩,为了局部利益,将零售业提前对外开放,并给予外资零售企业各种“超国民待遇”,使不少跨国零售大鳄以惊人的速度抢滩有利的商业地位。据政府部门统计,入世仅一年后,在大型超市领域,外资零售企业市场占有率已达23%;而据一些研究机构分析,外资零售企业的实际市场占有率更高达50%。
当前民族流通产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防止国外资本对我国民族流通产业的毁灭性冲击,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任务已十分紧迫。张文中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着手调查入世后国外资本给我国民族流通企业造成的损害以及对我国经济安全产生的危害,对于违规的外资企业和有关地方政府要严格查处。要深入研究按照目前情况发展,5至10年后我国流通产业的格局,认真分析对策,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
同时,按照我国的入世承诺把握流通市场的开放进程,不要再抢先于入世时间表开放市场。更应明确的是,凡是承诺对外资开放的领域,诸如图书、音像、医药等领域,应优先迅速对国内企业、民营资本开放,为民族零售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创造有利条件。
我国传统的国有商业资产,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目前大部分商业企业停止了运行,职工下岗了,一大批存量的商业资产休克了。这些闲置商业资产本身就占领了大量的优势地位,极具商业价值。王填认为,政府应加大国有商业企业的“两个退出”工作的力度,及时快捷地处理好遗留问题,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民营连锁企业运用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现代资本运营手段来参与国有商业企业改革,在资本结构和融资渠道上增强本土商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呼吁早日出台商业法
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证明,流通业不是可有可无的小行业,而是国民经济整体提升的关键环节;流通业也不是政府可以放手不管,任其发展的一般性服务业,而是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全力发展的先导产业。
张文中委员认为,政府应尽快研究制定一整套支持流通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要解决好流通产业发展要素获取成本高的问题。流通业是微利产业,但却是具有很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在土地、电费、税费等项目上对流通产业给予优惠政策,可以形成以流通带动生产发展、以流通促进消费增长的良性发展局面,最终实现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目前各地存在的秩序混乱和过度竞争,实质的问题是我国的商业立法严重滞后。刘冰代表认为,这尤其表现在发展大型商业设施的建设上严重失控,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度浪费。眼下,新一轮的网点扩张又开始了,中外企业纷纷“圈地”,有的是企业确实在扩大规模,而有的则是为了抢占网点资源,这样就造成了对网点资源的虚假需求。这一方面将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导致房地产商在与零售企业的谈判中抬高价格,最终造成微利的零售企业特别是中小零售企业运营成本过高,负担沉重,甚至倒闭。
为防止外资企业凭借其资本、规模优势对中国流通企业展开不正当竞争,张文中建议,必须采取措施保护我国的流通渠道,尽快建立大型超市开店的听证制度,充分论证大型店铺开设的合理性,特别要防止外资零售企业违规开店。
政府相关部门最近重申了网点建设规范的意见,要求各地加强商业网点规划建设,没有网点规划的不批合资商业企业项目。但刘冰认为,这只是目前政府的行政行为,应上升到立法的高度,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解决这些问题。
谈到目前普遍存在的盲目、无序打折的现象,刘冰说,其实打折最终受害的是消费者。她分析指出,从根本上说,是国内的商品价格严重背离了商品价值导致了这一恶性循环。人们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价格高了根本卖不动,为了促销就得打折,而打折的后果是供应商加价更高。事实上,打折商品根本就不值那个价钱。
刘冰认为,制止这种乱打价格战的局面,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净化商业环境,还必须通过商业立法从根本上来解决。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的法典都有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商业立法,而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商业法律,因此,加快商业立法进程,已是推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王填代表认为,这样,一方面可以合理合法地最大限度去开发商业资源,使我国商业功能得到更加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可以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合理整合资源,避免恶性竞争,避免因重复建设而导致可贵的资源被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