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丹的来源与迁移_契丹论文

契丹的来源和迁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契丹论文,来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271(2004)01-0082-05

契丹出于东胡鲜卑之宇文别部,起于辽水上游,为唐朝属部,后乘唐末农民大起义之机,乘机崛起,逐渐统一漠南北,侵并唐及五代北边诸地,以至扶植后晋,继又灭之,并又累败北宋,逼订澶渊之盟,年收北宋贡赋,与北宋对峙,后改称辽朝。后来,被其属部女真人所建的金朝所灭。余部西迁中亚,另建西辽国,后被乃蛮部酋长屈出律所并。屈出律后又被蒙古汗国所灭。从此,契丹人在中国历史中消失。

一、契丹的起源与名义

据《辽史·世表》载:“炎帝之裔葛乌菟者,世雄朔陲,后为冒顿可汗所袭,保鲜卑山(今内蒙古科尔沁右中旗之西)以居,号鲜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

《新唐书·契丹传》云:“契丹,本东胡种。其先为匈奴所破,保鲜卑山。魏青龙中,部酋(轲)比能稍桀骜,为幽州剌史王雄所杀,众遂微,逃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辽宁朝阳市)之北。至元魏,自号曰契丹。地直京师(长安)东北五千里而赢,东距高丽,西奚,南营州(朝阳市),北靺羯、室韦,阻冷陉山(内蒙古与辽宁间之努鲁儿虎山)以自固。”

《魏书·契丹传》云:“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俱窜于松漠之间。”《北史·契丹传》云:“登国中,魏大破之,遂逃进,与库莫奚分住。”

《通典》谓:“契丹之先,与库莫奚异种同类,并为慕容氏(前燕)所破,俱窜于松漠之间。”此文全袭《魏书》。

《新五代史·契丹附录》:“契丹自后魏以来名见中国。或曰与库莫奚异种同类。其居曰袅罗个没里,是为潢水之南,黄龙之北,得鲜卑故地,故又以为鲜卑遗种。”

叶隆礼《契丹国志·国土风俗》:“……汉时为匈奴所破,保鲜卑山。魏青龙中,部酋为王雄所杀。众遂潜逃潢水之南,黄龙之北。至元魏,自号曰契丹。”出于《新唐书》,亦为《说郛》、《辽东志略》所引。

《辽史·世表》:“……后为冒顿可汗所袭,保鲜卑山以居,号鲜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初见于此。”

冯家升同意宇文、契丹原为同族,宇文之先为契丹之先,宇文部别帅乞得归,与乞特归,音更相同,“然则‘悉独官’、‘乞得龟’、‘侯豆归’、‘逸豆归’、‘乞特归’,皆缀合字也。今若去其语尾,则‘悉独’、‘乞得’、‘侯豆’、‘逸豆’、‘乞特’,当知突厥语契丹之Kytai,蒙古语契丹之‘契塔’或‘乞塔’,皆为对音。”又说:《金太祖实录》先有辽为镔铁之成见,“继而过信《辽史》以国号专指辽言;复因蒙古为银,金为金,则辽当为铁矣。揣测附会,习而不察焉。……前既言契丹为铁钢,今则言为刀剑,究为铁钢乎?抑为刀剑乎?余以二者俱为金属,性质上有密切之关系。因时地不同,意义变迁;或因韵母相似,词兼含二意之故也。”(注:冯家升《契丹名号考释》,载《燕京学报》第十三期,又收入《冯家升论著辑粹》,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1版。)自契丹太宗改国号辽,是为辽太宗,至辽圣宗统和元年,又改辽为大契丹,至辽道宗又改契丹为辽。后来西辽亦被西方诸国称为哈喇契丹,即黑契丹之意。冯氏此说以契丹乃镔铁之意而释为钢铁或刀剑,亦有未妥之处,按各族皆有用之者,未闻各族以此为族名国号。

按:契丹之义来源甚右,系由契人衍变而来。《路史·国名纪甲》黄帝后姬姓国:“契,蓟也,中绝,武王复继之,纪皆为祝。祝,尧后。”契为黄帝之后,商朝之祖先,最早居于蓟,即今北京,以发明刻字于木片而得名。(注:何光岳《商源流史》第一章:先商族的来源和迁徙,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与宇文部出于炎帝之裔者不同。所以,谓契丹系宇文氏之后是不妥的,谓为宇文之别部,即出于黄帝系之契人,有一支留居松漠后来形成契丹,加入宇文部成为别部,一支南迁成为商朝的祖先。而契丹之丹,按古唐音闽南语谓人为兰,北方人转音为丹,契丹即“契人”之意。

同意契丹为镔铁和刀剑之义的,如张正明认为:“契丹这个族号的涵义,现在普遍的说法是镔铁或刀剑的意思。”(注:张正明《契丹史略》第2页,中华书局,1979年8月第1版。)而日本学者爱岩松男谓:肖特认为,契丹同表示“切断”,“杀害”的蒙古语动词Kitu-khu以及表示“谷物收割”的Kidu-khu,表示小刀的名词Kitu-gu,Kito-gha,Kuta-gha,Kutu-gha,还有突阙语中“切断”的动词Ksz-mek为同一语源等,白鸟(库吉)博士说这”是可以赞同的”。契丹的原语,正确地说不能不是出自表示“切断”或“把它切断”的蒙古语。为了进一步强调这一主张并找出旁证,曾援引了多达二十种通古斯语蒙古语诸方面,进行比较印证,(如前所述,白鸟博士认为契丹族是蒙古、通古斯混种)。还援引了《金太祖实录》(《辽史拾遗》所引)“辽以镔铁为国号”这一说法。同额鲁特语名词Khatin“钢铁”对比,也许可以作出结论说:Kytaj(Khatai),Kytang(契丹)的原义是“切断”,由此转化为“镔铁”或“刀剑”、“剪刀”之类的名称。……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肖特和白鸟博士的说法的。……据高本汉说,契(ch'i)的中古音是奚,K'iei(Hsi)的中古音是Tiei,丹的中古音是tan,因此,“奚丹”“契丹”均与Kitan相通。奚丹riei-tan>契丹Kiei-tan>Ktan;riei-rain<kiei-tai>Kitai。据此,爱岩松男推定为契丹即奚丹,并引义县万佛洞选窟碑文中的“奚丹”之称的用例。原文:“大魏景明三年五月九日造。尉喻奚丹使员外散骑常侍韩贞云云。”固然,迄今一般都把“奚丹”解释为“奚及契丹”。可是,如果虚心考虑这一问题,把“奚、契丹”简称为“奚丹”是很不合理的。就好像单把“契丹”的“丹”字省掉一样,这不但没有条理,而且几乎是甲乙不分。根据这一绝无仅有的史料,似应解释“奚丹”是“契丹”的异译。《册府元龟》有“(唐)宪宗元和五年十二月丁卯,麟德殿召对奚丹使,赐锦采金帛有差。”“奚丹”这种写法要早在“契丹”之前面,至少最初的音译是使用“奚丹”二字。根据上述论证,在中国及蒙古利亚诸种族中,以Kitai、Kitan、Kutahb(契丹)、Kitad(乞塔惕)等形式传留下来的Ktai部族总称,我推断乃是起源于契丹Tiec-tan(类似奚的[人]和居于奚人中的[人]这一蒙古语形容词。至于中国用汉字表示此称则是从“奚丹”渐向“契丹”转移,后世就专称以“契丹”,以避免与“奚”混同的理由这是不用说明也很清楚的。(注:(日)爱岩松男著,邢复礼译《契丹古代史研究》第98-103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但以奚丹即契丹,是不妥的,奚与契丹乃二个部落,来源不同,毗邻而居,互通婚媾,故此风俗习惯皆同,后契丹并有奚,故合称奚丹,犹如春秋战国时,韩灭郑迁都于郑,故又可称为郑。魏迁都梁,故魏惠王亦可称为梁惠王。奚与契,音韵差别甚大,决难通转。契乃契刻之义,刻必用刀,刀则为铁所制,故或释以刀剑、钢铁、镔铁、切断等义,亦有近同之意。但其义源应以契为主。

对于契丹的来源,清人诸可宝谓自汉以来即有契丹之号,又引西晋吕忱《字林》里已有契丹之名。果尔,则契丹不出于宇文部明矣。陈述以契丹部族当先于元魏建号,并引《三国史记·高句丽记》载:高句丽小兽林八年“契丹犯北边,陷八部落。”《晋书·慕容熙载记》云:“(后燕)慕容熙伐高句丽,以苻氏从,为冲车地道以攻辽东,……会大雷雨,士卒多死,引归。熙与苻氏袭契丹,惮其众,遂轻袭高句丽,周行三千余里,士马疲冻,死者属路。”《金史·回离保传赞》云:“库莫奚、契丹起于汉末,盛于隋、唐之间,俱强为邻国,合并为君臣,历八百余年,相为终始。”所以契丹部族可以肯定先于元魏建号。曹操加九锡的册文中有“鲜卑丁零,重译而至,萆于白屋,请吏帅职。”李善注:“白屋,今之靺羯也,箄于,今之契丹也。……箄音必计切。”(注:《三国志·魏志》卷一,《昭明文选》卷三五李善注。)据此,则契丹曾有箄于之号。《札记·王制》:“五方之民,北方曰狄。”李巡注:“五狄,《尔雅》云:‘一曰月氏,二曰秽貊,三曰匈奴,曰曰单于,五曰白屋。’段玉裁校本单于作箄于。‘必计’切音近契,则箄于的名称,未必是契丹以外的号——名号。”关于契丹的音读,《通鉴释文》:“契丹音乞,夷狄国名。”《唐书释音》:“契丹,上欺讫切。”胡三省云:“契丹,欺诘翻。”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三云:“契丹之契读如喫。”在突厥文毗伽可汗碑、阙特勤碑、暾欲谷碑文中所称“契丹”事并读Qitay。在汉文文献中也留下了各种不同的译写,陶宗仪《辍耕录》作“吉塔”,《元朝秘史》作“乞塔”、“乞荅”,博明《西斋偶得》作“乞塔”,《黑鞑事略》作“吸给”。箄、契、乞、吉、喫、吸、欺诘、欺讫、必计,其音读皆甚近。那么,契丹的“契”和必计切的箄可能是译岐。《辽史·太祖纪赞》有“辽之先……世有审吉国。”又有二审密。另外在宇文首领的名称中,也有音读近似契丹的,《周书·文帝纪》:“普回文莫那,自阴山南徙,始居辽西,是曰献侯,为魏舅生之国,九世至侯豆归,为慕容晃所灭。”侯豆归又作逸豆归,(《北史·宇文莫槐传》)且前此已著乞得龟,《晋书·慕容廆载记》有宇文悉独官,《慕容垂载记》有乞得龟,《魏书·慕容永传》有大小逸豆归,现参互审比,这些名称,可能有关联,但语义亦无由探索。这些名称即不专指一人,又非同时,因而使我们怀疑这些名字也许是乞得(逸豆)之归(龟),或乞、悉的得龟(独官),逸、悉、乞得或悉独,也可能是契丹别译。《隋书·宇文述传》云:“本姓费也头氏,臣属鲜卑佚豆归,后从其主亦称宇文氏。”契丹古八部的第一部曰:“悉万丹部”,悉万丹即契丹别译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契丹一名的汉义,旧日未有解说,相传“辽以镔铁为号。”以后演为辽、金、元三朝国号的对比,即金对铁,银对金。实际上蒙兀(银)的名称先于金,则对比之说显然出于以后的附会。德人W·Schott撰《契丹及哈剌契丹考》,根据比较语言立论,以蒙古语中有:“切断、杀害曰Kitu-khu,刹谷刀曰Kadu-khu,小刀曰Kitu-pu,Kito-gha。并论此即契丹对音,有切断之义。日人白鸟库吉根据Klaptotn《亚洲方言汇书》、德人Gtube《女真语言文字考》和ИВаDВСКИИ的调查材料等列举:通古斯语中谓小刀曰Kato,Koto',Koto,索伦(鄂温克)语谓小刀曰Koto',达斡尔语谓小刀曰goto-go。提出Koto,Kotto,goto等语皆与契丹有语源联系,因论契丹有刀剑、切断、钢铁之解。(注:(日)白鸟库吉《东胡民族考》,载日本《史学杂志》卷二十三,又方壮猷译,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三年九月初版。)契丹之丹“丹”,当如西域地名之语尾“斯坦”,(按:如中亚、西亚、南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斯坦、达吉斯坦、努里斯坦、库尔德斯坦、俾路支斯坦、锡斯坦、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胡齐斯坦、塔凯斯坦、洛雷斯坦等)“契”则与“奇首可汗”之奇相类。由现在看,刀剑、钢铁的说法很牵强,但契、奇的关联,还不能轻易漠视。契丹八部的第一部曰悉万丹;契丹亦写奚丹(《册府元龟》卷九七六);契、奚二音,可以相通;(契音乞、吸;“亦乞不薛”又作“亦奚不薛”见《元史本证》卷四九。奚迭剌部又作迭达迭剌部,见《辽史·部族志》。日本爱岩松男曾就音义、部名发生的由来论契丹的语源,提出“与奚杂居者”的意义。)契丹和奚操共用语言,也长期毗邻,并过着同样的经济生活,我们认识了奚、契丹的密切关系,还应当了解契丹、奚、室韦在历史过程中,实际上是同一族的不同部分,奚则距离中原更近,这些事实使我们不能在“镔铁”的意义上盘桓,事实提供了新的信息:《隋书·室韦传》:“室韦,契丹之类也,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为室韦。”室韦,蒙语、达斡尔语谓森林,则契丹的意义,可能是和森林相对应的草原、沙漠或与森林相关的意义。室韦、锡窝和悉万的语音很近,因悉万丹而呼曰契丹是很自然的,远溯原义,或以居处松漠(依之射猎为生的平地松林)而名族,迨族名稳定,又有引伸之义或与其他意义的语词相偶合,也是可以理解的。奚的全称库莫奚是沙的意思。契丹若译奚丹,当然也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得到新线索。Э·В·沙甫库诺夫的说法:契丹,在契丹语读作ЭхИДаН,译义大丹。汉文契丹ЦИДаНь与西欧的、晚期蒙古的和波斯的КИТаИ,КаТаИ,ХИТаИ等都是契丹语эХИДаН的传写。ИКэ,这个字头母音И,发音可能很短或传写时省掉。因之就是ХИТаИ和КаТаИ。汉文东丹国,或是东方的丹的国家,而不是东契丹国,契丹族名是ДаИ(塔)ДаНь(丹),契只是ДаИ的修饰语。(见《关于契丹自称的解释》,刊于《东方题铭学》第十五卷,一九六三年。)他没有举出史事根据以证实其说。《高丽史》卷四,高丽显宗元年(公元1010年,辽统和二十八年)“十一月己亥,康兆与契丹战于通州。庚戌,丹兵陷郭州。壬子,河拱辰奉表往丹营请和。”卷七:“文宗元年(1147年,重熙十六年)二月丁卯,都兵马使奏:“东藩酋长阿兜幹,背我投丹。”朝鲜《东文选》卷一一二《契丹大藏经》称“丹藏”丹本藏经,经注中有“丹注”。契丹字“奚”是可以读丹的,但中原文献里的大量材料,和单独称丹的说法不符。也就是说契丹二字两个音才构成族名。契丹自《魏书》以下,在各史有专传,各史纪传所有叙事中,没有单独称“丹”的任何线索或痕迹。现有的契丹字志册,国字均对汉音,尚未发见有译音者;天祐为尊号,仁圣大孝为谥号,无这样连接之例。若仁圣之前的字为Kitai,则也读契丹不作丹。突厥交《毗伽可汗碑》、《阙特勤碑》、《暾欲谷碑》所记契丹事,并作QitaУ、КУtai这是代表另一条来源的。女真文《大全得胜陁碑》所记契丹作“”,音读“希Xi弹Tan”,汉文译“辽”,也不以“丹”独称,不论是契丹直译或自汉文“契丹”转译,称曰“契丹”很明确。吉荅、乞塔、吸绐等歧译直接反映读音,这些记音都没有省掉“契”,故契丹名称的释义,尚不便急于论定。(注:陈述《契丹政治史稿》,第22至28页。)陈述的研究深入细微,用功极勤,仍未解决契丹的涵义。

郑德英认为:“契丹”一词,当理解为“奚东”,即奚的东面的意思。“理由有六:甲,从读音来看”,“契”、“奚”二字基本相同,“东”即“丹”,现在的方言,例如闽南方言,还读“东”为“丹”;“乙,从地理位置看,契丹确实在奚的东面”;“丙,契丹与奚‘异种同类’”;“丁,契丹的祖先‘奇首可汗’,又作‘奚首’,契丹与奚同祖”;“戊,契丹和奚,最早均见于北魏时期。当时,奚比契丹强大,距离北魏较契丹近些,与北魏接触早于契丹,所以先有库莫奚之名。……契丹来朝贡,才为北魏王朝所知。因他和库莫奚‘异种同类’,难以区别,再因其在库莫奚东,故名之曰‘契丹’即奚东的意思”;“己,从《魏书》的记载来看,先有库莫奚传,后有契丹传,并且写明‘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库奠奚即现代蒙古语沙子,由此可知,契丹,就是沙子以东的意思了。”(注:郑德英《东胡系诸部族与蒙古族族源》,载中国蒙古史学会《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6、107页。)

以上谓库莫奚即沙子,实误,库莫即枯漠之异译,实古汉语干枯之沙漠,即戈壁之景观,奚即夏禹之裔奚仲造车,奚人为奚仲之后,库莫奚即沙漠奚,意为居于沙漠之奚人,已与奚仲之后建立薛国,(在今山东枣庄市薛城)区别开来,南北两支奚人乃同祖共源,皆为黄帝之裔,与契丹虽也同为黄帝之裔,同分为二族,奚是奚,契丹是契丹。契丹与室韦在隋朝时早已同时存在,两者并非同族,只是皆出于黄帝之后,室韦出于豕韦氏,亦非东北之窝集,即森林之意。把契丹强释为室韦,室韦又即窝集,从而大错特错。把丹与东同音而等同为东面,也缺乏事实。那么契丹太平宗封兄突欲,即太子倍为东丹王,岂不是成为“东东王”了,那真是大笑话。所以丹即东明显错误。总之,契应为契国即契之封地,契国用刀刻象形文字于木简上而得名,后成为部落而发展为诸侯国,以后建立了商朝,丹,即以丹砂调成红色,便于阅读,即古丹书之由来,由于年代久远,故甲骨丹文因氧化而完全褪色。另一支契人则逐渐北迁西喇木伦河,而乃称为“契丹”古名词。故此,契丹人自认为黄帝之裔是有事实根据的。

二、契丹族的形成

据叶隆礼《契丹国志》契丹国初兴本末云:“古昔相传,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顾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八部落:一曰祖皆利部,二曰乙室活部,三日实活部,四曰纳尾部,五日频没部,六曰内会鸡部,七曰集解部,八曰奚嗢部。立遗像于木叶山,后人祭之,必刑白马杀灰牛,用其始来之物也。后有一主,号曰逎呵,此主持一髑髅,在穹庐中覆之以毡,人不得见。国有大事,则杀白马灰牛以祭,始变人形,出视事,已,即入穹庐,复为髑髅。因国人窃视之,失其所在。复有一主,号曰呵,戴野猪头,披猪皮,居穹庐中,有事则出,退复隐入穹庐如故。后因其妻窃其猪皮,遂失其夫,莫知所如。次复一主,号曰昼里昏呵,惟养羊二十口,日食十九,留其一焉,次日复有二十口,日如之。是三主者,皆有治国之能名,馀无足称焉。”说明契丹是信仰萨满教的,以萨满教巫师为首领,尚未形成部落。

其来源有几种说法:

一、与奚同种,《魏书·契丹传》:“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并为慕容晃所破,俱窜于松漠之间。”

二、为鲜卑余种,《新唐书·契丹传》:“契丹本东胡种,其先为匈奴所破,保鲜卑山。魏青龙中,部酋比能桀骜,为幽州剌史王雄所杀,众遂微,逃潢水之南,黄龙之北,得鲜卑故地,故以为鲜卑之遗种。”因契丹移居鲜卑故地,故此被当作鲜卑之遗种,《新唐书》不敢肯定,便措辞说“故以为”这个模棱两可的说法。

三、为匈奴之后,《旧五代史·契丹传》:“契丹者,匈奴之种也。”但匈奴属北狄系统,鲜卑属东胡系统,契丹应为东胡系统,不属匈奴之种。

四、炎黄之后,《辽史·世系》谓鲜卑宇文部为炎帝之后,有认为契丹系宇文余种,则自然为炎帝之裔。但《世表》又称:“耶律俨称辽为轩辕后”,则耶律早已知契丹源于古契国,即商祖契之初封国,契为黄帝之裔,则契丹自然为黄帝轩辕氏之后无疑。故此说最为实在。

五、鲜卑轲比能之后,如清代史学家赵一清《三国志注补》及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均以“契丹”为轲比能之后。则此说后出,缺少根据。

总之,定契丹为黄帝之裔契之后较为确切。契丹乃以契人为主体,自迁入西拉木伦河流域之后,融入了原住民鲜卑宇文部及北狄人形成了古八部,即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笰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洁部、黎部、吐六于部等。《魏书·契丹传》载:“显祖时,使莫弗纥何辰来献,得班飨于诸国之末,归而相谓言国家之美,心皆忻慕,于是东北群狄闻之,奠不思服。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洁部、黎部、吐六于部等,各以其名马文皮入献天府,遂求为常,皆得交市于和龙、密云之间,贡献不绝。”《北史·契丹传》亦同。

《魏书·勿吉传》载勿吉国之邻有“大莫卢国、覆钟国、莫多回国、库娄国、素和国、具弗伏国、匹黎尔国、拔大河国、郁羽陵国、库伏真国、鲁类国、羽真侯国,前后各遣使朝献。”其中,具弗伏国即伏弗郁部,郁羽陵国即羽陵部,匹黎尔国即黎部,拔大何国即何大何部。陈述谓:悉万丹似即契丹。大何部当是达稽部亦即大贺部,与纥便部、弹汗部同源。

《旧唐书·韦云起传》云:隋炀帝时,契丹入抄营州,诏云起护突厥兵,往讨契丹部落,“契丹本事突厥,情无猜忌,云起即入其界,使突厥诈云向柳城郡欲共高丽交易,勿言营中有隋使,敢泄漏者斩之……契丹弗之知也。既明,俱发骑袭之,尽获其男女四万口,女子及畜产,以半赐突厥,余将入朝。”这是契丹初次入侵中原之始。

三、契丹的兴起

至唐时,契丹部落联盟首领为大贺氏,其首领之名依次为:咄罗、窟哥、阿不固,李尽忠受唐朝赐姓,改大贺氏为李氏。继任者李失活,为李尽忠之堂弟,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受封为松漠郡王,娶永乐公主,复营州于柳城,李娑固继失活。早在唐太宗时已设立羁縻州,悉万丹部分为坠斤部,设万丹州;何大何部分出纥便部,设弹汗州,纥便部分出达稽部,设峭落州;又分出独活部,设无逢州;伏弗郁部,设赤山州;郁羽陵部,分出芬问部,设羽陵州;日连部,分出突便部,设日连州,又分出芮奚部,设徒何州;匹黎尔部,设匹黎州。契丹军事首领可突于杀失活,立李郁于,仍封松漠郡王,改用安抚政策。唐营州都督许钦澹遣安东都护薛泰、奚王李辅等率兵讨可突于,助松漠郡王娑固复国。兵败,娑固、李大辅均被杀,薛泰被生擒,营州震恐,许钦澹移入渝关。李郁于之后,李咄于继位,咄于传李邵固,于开元十九年,被可突于所杀,率部降于突厥。唐遣信安王李祎率户部侍郎裴耀卿等分道出范阳之北,大破两蕃之众,擒其酋长,余党窜入山谷。(注:《旧唐书·吴王恪附信安王祎传》。)其中大贺部分支芮奚部孙敖曹的曾孙孙万荣,已于武后垂拱时累授右玉钤卫将军、归诚州剌史,封永乐郡公。李邵固死后,大贺氏系统已归结束。

可突于拥立遥辇氏屈列为新汗。开元廿二年,幽州长史张守珪累败可突于,可突于被迫表示愿降,守珪便派王悔去受降,但可突于却暗地请突厥援兵,阴谋暗杀王悔,王悔急与契丹蜀活州剌史过折联合,突袭杀了可突于、屈列等数十人,然后率领过折各部重附唐朝,过折被任为松漠州都督。不久,过折为其部下涅礼所杀,涅礼又作涅里、泥里、雅里。过折诸子亦被涅里所杀,另一子剌乾奔安东(河北卢龙县)。涅里仍归附唐朝,继任松漠都督。并与奚族首领李归国,击退突厥,仍任夷离堇,即军事首领,世代世袭,后来其后裔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朝。但契丹可汗仍由遥辇氏世袭。遥辇氏亦分八部,即旦利皆部、乙室活部、实活部、纳尾部、频设部、纳会鸡部、集解部、奚温部。

屈列之后继位者为洼可汗、阻午可汗、胡剌可汗、苏可汗、鲜质可汗、昭右可汗、耶澜可汗、巴剌可汗、痕德堇可汗共九世,以后才被耶律氏所取代。

当阻午可汗时,又有二十部:耶律七部,审密五部,八部。《辽史·营卫志中》载:分三耶律为七,二审密为五,并前八部为二十部。三耶律:一曰大贺,二曰遥辇,三曰世里,即皇族也。二审密:一曰乙室已;二曰拔里,即国舅也。其分布皆未详;可知者曰迭剌,曰乙室,曰品,曰褚特,曰乌隗,曰突吕不,曰捏剌,曰突举,又有右大部、左大部,凡十,逸其二。大贺、遥辇析为六,而世里合为一,兹所以迭剌部终遥辇之世,强不可制云。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三月,契丹迪辇俎里被唐玄宗赐姓名为李怀节,在营州都督安禄山的挑衅下,杀公主叛去,安禄山便借故击败契丹。次年,封契丹首领李楷洛为代理松漠都督,封恭仁王。但安禄山又发幽州、云中、平卢、河东兵十余万攻契丹,大战潢水南。禄山大败,战死数千人,从此,契丹与安禄山互相交争。而契丹仍常向唐朝进贡。先后于至德、宝应、大历、贞元、元和、太和、开成年间共廿九次朝贡。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2年)契丹王屈戌,授云麾将军,是为耶澜可汗。懿宗咸通中,契丹王习尔,是为巴剌可汗,再遣使贡献。熹宗光启中,习尔族人契丹王钦德,是为痕德堇可汗,常与幽州节度使刘仁恭互相攻击,导致遥辇氏统治日渐衰落,其军事首领耶律阿保机日渐强大,终于取代遥辇氏的地位,成为契丹可汗。

耶律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曾任契丹军事首领,被痕德堇可汗所杀,匀德实之妻萧月里朵,命四子往依邻家耶律台押。夷离堇蒲古只任军事首领,推举匀德实次子岩木继任为军事首领。岩木的四弟撒拉又继任,又传给匀德实之兄匣马葛的儿子偶思,再传撒拉之三兄释鲁。撒拉时,俘奚人七千户,始置铁冶,教民鼓铸。释鲁时,“北征于厥、室外韦,南略易、定、奚、霫,始兴版筑,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已有广土众民之志。”(注:《辽史·太祖记》。)释鲁之子滑哥与帖剌之子辖底及克萧台哂、蒲古只等三族共杀其父释鲁。”(注:《辽史·耶律滑哥传》。)阿保机率亲兵击杀克萧台哂,辖底取代其兄罨古为夷离堇,与二子迭里特、朔刮奔渤海,伪为失明。(注:《辽史·耶律辖底传》。)而蒲古只三族被没为官奴。

通过这一次内乱,迭剌部耶律阿保机掌握了军权及政权,痕德堇可汗政衰,阿保机自建旗鼓为一部,不肯受代,自号为王,尽有契丹国。便于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二月遣使贡良马,而前国王钦德并其大臣皆有贡献。(注:《五代会要·契丹》。)但《辽史·太祖纪》谓:唐哀帝天祐三年(公元906年)十二月,“痕德堇可汗殂,群臣奉遗命请立太祖。曷鲁等劝进。太祖(阿保机)三让,从之。元年(公元907年)正月庚寅,有司设坛于如迂王集会埚,燔柴告天,即皇帝位,……诏皇族承遥辇氏九帐为第十帐。”据此,则痕德堇乃为阿保机所废,而不是死后才推阿保机为帝,因次年痕德堇还向后梁朝贡,说明他仍存在,可能不久即死去,被辽国讳言为禅让。从此,遥辇氏统治结束,耶律氏乘唐朝在农民大起义的打击下,加上藩镇军阀割据混战之机,无力顾及北方的契丹,阿保机趁此机会叛唐独立称帝,是为契丹王,后被称为辽太祖。

收稿日期:2004-01-05

注释:

⑥陈述《契丹政治史稿》第20、21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

标签:;  ;  ;  ;  ;  ;  

启丹的来源与迁移_契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