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第十中学校 赖德容
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问题。好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给学生提问,让学生的头脑时刻处于思考的状态,并且提问能够帮助学生们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做到有效的提问,这是英语教学工作者应该严肃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英语;提问;教学;作用。
一、引言
教师提问的方式有多种,而其中Long和Sato(1983)的分类方式——展示性理由和参考性理由——被广泛使用。展示性理由指教师已知答案的理由,提问目的是进行语言知识练习;参考性理由指教师不知答案的理由,主要针对回答者的理解和判断进行提问,推动学习者的知识应用。因为阅读课不仅要注重文中语言知识点的讲解,还要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所以本研究同时采用Koivukari(1987)的分类——知识(回忆)性理由和理解性理由。语言知识性提问是涉及单词、词组的含义及句子结构等的提问。而理解性提问有两种:一是字面理解提问,指对文中的某个具体事实或细节的理解,以此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基本理解;二是推理理解,指对课文的主题思想、语篇结构、体裁及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理解,以此来了解学生对文中整体、深入的理解。
二、展示性理由与参考性理由在阅读教学中的分布情况
从统计来看,四位教师提问的理由类型中,展示性理由明显多于参考性理由,但是参考性理由在三阶段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
三、不同理由类型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每节课会因为不同的教学目的、内容、活动方式等而各具特点,同为阅读课,也会因不同的环节而有不同的教学目标。由此,本研究把阅读课分为三个阶段,即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研究不同的理由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3.1在阅读前的作用
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读前活动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动机,激活或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为课文阅读解决理解上的语言障碍,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教学中,一位教师在读前向学生展示了一段关于地震灾害的视频,并提出参考性理由“What happened during the earthquakes?Do you know?”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的视觉学习,增强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又可以激活学生关于地震灾害的相关背景知识,引出与本课阅读相关的信息,从而推动他们更有效地进行阅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在阅读中的作用
阅读过程是阅读课的重点部分,也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阅读过程是学生逐渐熟悉、掌握、运用阅读策略和技巧的过程,也是他们进一步丰富语言知识的过程。
与其它的课型不同,阅读课中,教师的提问大都基于阅读教材,提问内容就有所限制。如表二所示,在阅读的读中阶段教师提问的绝大部分是展示性理由,因为展示性理由比较简单,这是实现阅读中的教学目标的简洁、有效的方式。
但是,最好的阅读教学是将不同的理由相结合,一位教师首先提出一个展示性理由“ what’s the meaning of ‘He was tripped?’”并给学生选择性的解释。根据教师的解释,学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这样学生在本课的文章情境中了解了“He was tripped”的含义,并且在教师的积极反馈中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接着,教师又提出了理解性的参考性理由,“think about if you are tripped in earthquake,what will you do?”进一步鼓励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话语输出,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
3.3在阅读后的作用
阅读活动完成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进行检查,然后根据学生表现解决疑难理由,进行巩固性和拓展性练习。
一位教师在课前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开非洲鱼店的Happy先生设计小店的广告,教师本是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广告讲给大家听,但是该生讲了一句话后就不知道如何继续讲解,这时教师提出一个参考性理由“can you tel l me wh y do you d raw “Hurry”?”并且进行了重复,学生没有顺利给出解释,教师又修正了话语“What does the“Hurry”mean?”,此时该生回答“快一点”,而后教师抓住机会进一步提问一个参考性理由“And why do you write this paper in blue?”,该生回答出“Inblue…because fish is in the sea.”。这就给学生们一个发散思维、自由想象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四、结论
教师在阅读课堂的提问中展示性理由明显多于参考性理由,理解性理由明显多于知识性理由。具体来讲,在阅读前的理由,虽然具体课文内容关系不大,但可以学生做好热身,为课堂顺利进行做好铺垫。在阅读中阶段,即使是词汇也是将其放在具体的文章情境中去讲解的,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在阅读后阶段,多是理解性的参考性理由,这样就为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发挥、开拓思维创造了机会。总之,相对于以前教师把阅读课当成讲解生词的情况已经进步了很多,这种趋势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利于实现阅读课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胡青球,埃德·尼可森,陈炜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模式调查分析》学术期刊《外语界》 2004年6期
【2】潘晓琳《英语教师提问模式的调查与分析》学术期刊《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
【3】徐立群《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类型的调查与分析》学术期刊《外语界》2010年3期
论文作者:赖德容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8
标签:理由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作用论文; 课堂论文; 知识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