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十九大报告为语料,依据韩礼德提出的情态量值分类,通过分析中英两个版本中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来探究情态动词在使用上的差异,并从语言差异和情态意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研究表明,虽然中文情态动词的种类更为丰富,但使用频率却远远低于英文中的情态动词;中文本以高值情态动词为主,而英译本则以中高值情态动词为主,其中以will最为常见。由于不同情态量值所表达出的情感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情态动词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意识形态的构建,并进而会影响外国读者理解中的中国政府形象。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情态动词;对比分析;意识形态
一、情态动词研究简述
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情态的使用。国外学者主要从传统语法、系统功能语法、认知语法等三个视角对情态进行了探讨,其中韩礼德(Halliday)、帕尔默(Palmer)和莱昂斯(Lyons)的研究影响最大。韩礼德[1]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语言的人际功能出发,从类型、取向和量值三个方面对情态进行了分析。帕尔默[2]将情态动词分为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三类。莱昂斯[3]则分别从主观性与客观性、必然性与可能性角度界定了情态的基本要素。
中国最早对情态动词的研究见于《马氏通文》[4],现代汉语对情态的研究始于廖秋忠[5]1989年对Palmer《语气与情态》(Mood and Modality)的介绍。之后各方学者开始从情态意义出发,立足于汉语的语言结构事实,对汉语情态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研究,但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类标准。李战子[6]对情态概念进行了系统分析,不仅把情态研究从词句层面拓展到语篇等话语层面,而且吸收批评语言学、叙事学及符号学的理论精华深入分析情态的内涵。彭利贞[7]从语义学和认知功能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了情态及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表达的情态语义系统。徐晶凝[8]的《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对现代汉语进行了全面研究,她描写了现代汉语话语情态表达的总体面貌,指出现代汉语的情态体系中存在两套语气系统:言语行为语气和传态语气。
虽然各学者的研究有不少发现,但汉语情态研究成果的实际运用仍比较缺乏,尤其是针对像十九大报告这样的政治文献,相关研究依然十分有限。
二、情态动词的分类
(一)英语情态动词的分类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情态属于语言三大元功能中的人际功能。韩礼德根据说话者使用情态动词时所表达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将情态动词分为高中低三种量值,其中高量值情态动词用于肯定的态度,一般表达说话者的决心。而中低值的情态动词则趋否定,表达较为委婉,听众因而更容易接受。表1是韩礼德对情态动词的划分。
表1 情态动词的量值
低值
中值
高值
肯定
can,may,could,
might,(dare)
will,would,
should,is/was to
must,ought to,need,
has/had to
否定
needn't,
doesn't/didn't
+need to,have to
won't,wouldn't,
shouldn't,
(isn't/wasn't to)
mustn't,oughtn't to,
can't,couldn't,
(mayn't,mightn't,
hasn't/hadn't to)
将韩礼德对情态动词的分类与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中出现的情态动词相结合,我们得出的低值情态动词有:can、may、have to、dare、have to;中值情态动词有:(we)will、would、should、is to、won’t;高值情态动词有:must、need。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will在英译本中既用来表示情态动词也用来表示一般将来时,所以我们只就we will做讨论。
(二)汉语情态动词的分类
由于汉语中的情态动词由实义动词发展而来,它的语义与句法特征跟实义动词有着很大联系,所以我们无法像英语一样单纯地根据语义与句法特征来划定范围。对于情态动词到底包括哪些词这个问题,各方学者看法仍不统一。朱德熙[9]提出的情态动词共有27个,包括“能”、“能够”、“可以”等。赵元任[10]将数量扩展到43 个,增加了“想要”、“喜欢”、“得(děi)”、“须得”、“懒得”、“省得”等词。其后,朱冠明[11]和彭利贞[7]对汉语情态动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其中彭利贞按照其典型程度将汉语情态动词分为三类:典型的情态动词(“能”、“能够”等),较典型的情态动词(“该”、“可能”等)和非典型的情态动词(“必须”、“肯定”等)。
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结合十九大报告文本分析所需,本文以句法特征和情态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来划定情态动词的类别,具体分类如下:(1)低值情态动词:能够、可以、需要、会、能、不敢;(2)中值情态动词:敢于、善于、愿意、不想;(3)高值情态动词:一定、应该、必须。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通过检索十九大报告中英两个版本中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统计了高频情态动词以及他们出现的频率差异,结合韩礼德的情态量值理论进行分类排序,从而得到定量数据,并对它们的意义等加以进一步的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
(一)十九大报告与其英译本在情态动词的使用上有何异同?
(二)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对十九大报告中英版本中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3:
表2 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文本中的情态动词统计
中文本
低值
情态动词
频数
频率
合计
能够
6
2.4%
38
可以
2
0.8%
需要
2
0.8%
会
10
4.0%
能
16
6.3%
不敢
2
0.8%
中值
敢于
5
2.0%
15
善于
7
2.8%
愿意
1
0.4%
不想
2
0.8%
高值
一定
9
3.6%
199
应该
1
0.4%
必须
61
24.2%
坚决
33
13.1%
要
88
35.0%
不能
7
2.8%
不得
1
0.4%
不可
2
0.8%
不要
1
0.4%
总计
252
表 3 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中的情态动词统计
英译本
低值
情态动词
频数
频率
合计
can
21
4%
24
may
1
0.2%
have to
1
0.2%
dare
1
0.2%
中值
(we)will
272
48.2%
372
would
1
0.2%
should
89
15.8%
is to
9
1.6%
won’t
1
0.2%
高值
must
158
28%
167
need
9
1.9%
总计
563
四、分析与讨论
(一)十九大报告原文与其英译本在情态动词的使用上有何异同?
横向对比,情态动词在中英两个版本中出现的频率之比约为6:11,其中低值之比约为8:5,中值之比为3:74,高值之比为20:17。纵向对比,原文中的低值:中值:高值=8:3:40,英译本中的低值:中值:高值=5:74:33。英译本中情态动词的分布不太均匀,中值占了绝大多数,相比较而言,原文中低值分布的较均匀,高值则主要以“必须”、“坚决”、“要”为代表。情态动词在中英两个版本中的分布情况简单总结为以下两点:
1.英文中的情态动词共有11种,而原文有19种,虽然中文情态动词的种类更为丰富,但使用频率却远远低于英文中的情态动词;
2.原文以高值情态动词为主,而英译本以中高值情态动词为主,尤其以will最为常见。
(二)造成十九大报告原文及其英译本在情态动词使用差异的主要原因?
1.英汉语言差异
(1)汉语的句法特征是意合,强调逻辑关联与意义关联,不太注重词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形式。英语的句法特征是形合,强调形式和功能,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要求用形式标记表明。
例1、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We will see that everyone performs their duties and shares in the benefits.We will see basic needs are met,prioritize key areas,improve institutions,and guide public expectations.We will improve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ensure people's basic quality of life,and keep up with people's ever-growing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原文中连用了几个排比对仗的短句,句子中没有明显的情态标志,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通过语义特征连着使用三个will将几个分句之间隐藏的情态关系展现出来,表达了一种意愿,不仅符合英语显性的特点,还适应了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样的句子中文本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造成了英译本中所使用的情态动词的频率要明显高于中文本。
(2)中文善用无主语句,而主语在英语中是一个句子必不可缺的部分。
例2: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We will unite the 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and lead them to a decisive victory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原文是一个无主语句,主语应为“我们”,此处承前省略。在政治文献中多用无主语句,隐性主语常指“中国”、“我国政府”、“我们”等,在句中常省略。通过检索得出,“我们”一词在中文本中出现的频率是65,而英语中表达相同意思的“we”出现的频率是509,其中we will出现了272次。这说明在十九大报告中这类句子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而处理这类句子的方法大多是在动词前增加隐形主语we。从意识形态构建的角度来说,英译文本频繁应用we,会使读者或听众觉得十九大报告所表述的观点或主张是团体或机构的意见,代表着集体的智慧,具有较高程度的可信度。(胡开宝,田绪军[12],2018)增加主语的同时通常也会考虑到情态的构建而增加情态动词,will是与之搭配频数最高的情态动词,因为从情态建构的角度来说,此处表达的是发言人的一种愿望与决心,号召民族团结来实现全面小康。
2.情态意义
原文中的高值情态动词共出现了199次,其中有92个转化成了英文中对应的高值情态动词,49个转化成了中值情态动词,3个转化成了低值情态动词,而剩下的55个则转化成了其他非情态动词的形式,例如,形容词动词与副词形式,这一部分的词主要体现在“必须”和“坚决”这两个词上。如:
例3、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
To maintain long-term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in Hong Kong and Macao,it is imperative to fully and faithfully implement the policies of "one country,two systems".
我们这里只就转化成了情态动词的部分做讨论。
(1)由上文数据可以看出,中文本中2/3的高值情态动词都转化成了英译本中对应的量值,剩下的1/3转化成了中低值的情态动词。以转化频数最高的must为例,must的语义可分为义务情态和认识情态,前者表示强制性和必要性,后者表示必然性和可能性。这两种情态具有各自不同的句法特征[13]。
例4、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In our Party,each and every one of us must always breathe the same breath as the people,share the same future,and stay truly connected to them.
五、总结
本文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探讨了十九大报告中英版本在情态表达上的差异,并基于文本数据统计从语言差异和情态意义两方面探讨了差异形成的原因。本文认为,情态动词的使用对读者意识形态的构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态动词的翻译过程是一个情态建构的过程,直接影响到外国读者脑海中的中国政府形象。译者应注意到双语在情态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力求实现译文中形式和意义的动态平衡,实现情态表达的人际功能。
参考文献
[1]马氏文通读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 ,吕叔湘,1986
[2]廖秋忠.《语气与情态》评介[J].国外语言学,1989(04):157-163.
[3]李战子.情态—从句子到语篇的推广[J].外语学刊,2000(04):7-12+91.
作者简介:洪敏芳(1999-),女,江西上饶人,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
论文作者:洪敏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情态论文; 动词论文; 中值论文; 九大论文; 汉语论文; 英译论文; 成了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