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几个传统文化观念的渊源_孔子论文

“十六大报告”中的几个传统文化概念溯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传统文化论文,十六大报告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3)02-0040-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 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其中所用的“小康社会”、“继 往开来”、“与时俱进”等几个重要概念,深深植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为了加深理解,有必要对这几个概念的来龙去脉作一番溯源析流的考查工作。

一、小康社会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 ,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 是‘小康之家’。”江泽民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 是本世纪初中国的一个重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邓小平提出的小康概念基础 上的一个重要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小康社会”的概念大约有三个涵义:一是安定康乐的社会,来源于 《诗经·大雅·民劳》篇;二是政教修明的社会,来源于《礼记·礼运》篇;三是经济 宽裕的温饱社会,来源于洪迈的《夷坚志》。我们先来看《民劳》篇: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 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民劳》篇一共五章,以上为第一章,其它各章大意相仿。据说这是周朝的大臣召穆 公写的一首劝戒周王的诗歌,为便于理解,试翻译如下:

民众劳苦,盼望小康。优惠京城,安定四方。莫信诡异邪说,谨防鼠辈无良。遏制寇 盗肆虐,不畏暗剑明枪。亲善近邻,怀柔远邦;安定国家,确保王纲。

根据《左传·昭公二十年》的引用,这首诗有劝告统治者为政需要宽猛相济的意义: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 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 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 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

意思是说,如果执政者法网过于宽松,则百姓容易滋生怠慢之心,那就需要用严厉的 法律来加以控制;如果执政者法网过于严厉,则百姓容易受到无辜的伤害,那就需要用 宽松的政策来加以安抚。而《诗经·民劳》篇前一半就是施政尚宽之说,后一半就是施 政尚猛之说。只有为政宽猛相济,并且搞好亲善外交,才能保持国家安定和平。由上可 见,这个“小康”的概念是“政令宽猛得宜,社会安定康乐”的意思。

下面再来看《礼记·礼运》篇,此篇记载了孔子关于“大同”和“小康”的一席谈话 :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 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 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 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 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 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篇可能是秦汉间思想家假托孔子之言,这一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说,在 小康社会之前,有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那个社会中,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充满理想化的公有制色彩;而由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所治理的小康社会,虽 然讲究礼义,政教修明,但毕竟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私有制社会,因而仍然比 不上大同社会。正如朱熹在《向芗林文集后序》中说:“不可遽以小康而遂忘大计也。 ”(注:朱熹:《晦庵集》(四库全书本)卷七十六。)

至于一般人所说的“小康”,主要指经济宽裕、温饱富足而言,如宋洪迈撰《五郎君 》文云:“河中市人刘庠,娶郑氏女,以色称。庠不能治生,贫悴落魄。……庠意虽愤 愤,然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注:洪迈:《夷坚志甲集》(四库全书本)卷一。)又如 《金史·完颜仲德传》云:“仲德招集散亡,得军数万,依山为栅,屯田积谷,人多归 焉,一方独得小康,号命明肃,至路不拾遗。”(注:托克托等:《金史》(四库全书本 )卷一一九。)再如明郑岳《秋日偕社友游溪声阁》诗云:“农家收稿秸,禾稼已登场。 幸兹岁颇熟,闾阎得小康。”(注:郑岳:《山斋文集》(四库全书本)卷一。)

以上三个小康社会的涵义互有联系,温饱富足是小康社会的经济基础,安定康乐是小 康社会的总体环境,政教修明是小康社会的法制保障,但小康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传统的儒家是往后看,以恢复古代的大同社会为企望,我们则需要往前看,在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同时,仍然心想着要向更高更美的共产主义社会前进。

二、继往开来

“继往开来”这个概念本来是“继往圣,开来学”的意思,最早见于朱熹的《中庸章 句·序》:“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 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 舜者。”(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四库全书本)之四。)朱熹认为,孔子虽然没有 王位,但是是一位能够继承往圣事业、开启后学的大学者,其功劳不在古往今来的圣君 贤王之下。

在朱熹之后,明清两代学者都以“继往开来”推崇孔子,如明叶山说:“呜呼!天开于 子,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所以为继天立极之主,而孔子为继 往开来之圣欤。”(注:叶山:《叶八白易传》(四库全书本)卷一。)指出孔子为继往开 来的圣人。明胡世宁说:“臣闻帝王之学,中而已矣,尧之授舜,舜之命禹,皆曰允执 厥中。嗣是以来,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尹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 ,至吾夫子继往开来,而传至其孙子思,遂笔于书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注:胡世宁:《胡端敏奏议》(四库全书本)卷七。)指出孔子是“中庸”思 想的继往开来者。清孔毓圻说:“自伏羲神农以及尧舜禹汤文武行道于上而治以成,孔 子明道于下而教以立,至其集群圣之心传垂百世之道统,继往开来,贯古今而配天地者 ,则孔子为尤盛焉。”(注:孔毓圻等:《幸鲁盛典》(四库全书本)卷三十八。)指出孔 子是承前启后、传播道统的圣人。

在孔子之后,人们推崇孟子也可以称为“继往开来”的“亚圣”。如清礼部侍郎胡煦 撰《周易函书别集》卷十说:“孟子继往开来,得称亚圣,惟在‘性善’二字,于杨墨 则辟之,以其充塞仁义也;于告子则辨之,明其似是之非也,非辟也。”胡煦认为,孟 子主张“性善”论,辟杨墨、辨告子,在儒学传承上有继往开来之功。

在中国儒学史上,朱熹和陆九渊也得到“继往开来”的称誉。王阳明在《传习录上》 说:“(朱)文公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 功。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到得德盛,后果忧道之不明。”(注:王阳明:《 王文成全书》(四库全书本)卷一。)王宗沐撰《象山先生全集·序》说:“故自今言之 ,以弥纶宇宙为己分,而以继往开来为立心,以沉迷训诂为支离,而以辨别义利为关钥 ,本之于收放心以开其端,极之于充四端以致其力,由于尽心知性而达于礼乐政刑,此 象山先生之学之大也。”(注: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四库全书本)卷首。)朱熹的 “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影响明清思想界甚大,确实是继往开来的重镇人物。

“继往开来”这一概念不仅用在思想史上,也可以用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比如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的陈子昂被认为是一位有着“继往开来”功劳的文学家。明高棅《唐诗品汇·叙目》说:“唐兴,文章承陈隋之弊,子昂始变雅正,然独立 ,超迈时髦。初为《感遇》诗,王适见之曰:是必为海内文宗。噫!公之高才倜傥,乐 交好施,学不为儒,务求真适;文不按古,伫兴而成。观其音响冲和,词旨幽邃,浑浑 然有正大之意,若公输氏当巧而不用者也,故能掩王卢之靡韵,抑沈宋之新声,继往开 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决开元之正派。呜呼,盛哉!”高棅认为陈子昂在 继承和开拓诗文的“雅正”传统方面有“继往开来”之功,这已经是文学史家的公认和 定评。

要充分揭示“继往开来”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有必要从世界文明史的大背景加以考 察。德国著名学者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人的历史》一书中曾将孔子的时 代称为“轴心时代”(Axial Period),认为“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 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 “这个时代产生了所有我们今天依然在思考的基本范畴。”(注:《现代西方史学流派 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8-39页。)雅斯贝尔斯还指出:“人类一直靠轴心 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 点燃。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 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 第14页。)从“轴心时代”的观点来考察孔子“继往开来”的意义,他之前的所有时代 似乎都在为他的到来而作准备,他之后的所有时代又都一次次地回味于他,似乎他的思 想就是历史环绕的轴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进入经济一体化、信息高速化和文化多样互补的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站在新世纪的门口提出“继往开来”的伟大构想,其要点主要包括两个方 面:一是继承马列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家之往,以开创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美好未来; 另一方面则在于继承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并不断开拓创 新,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三、与时俱进

根据笔者的考察,“与时俱进”这个名词出现得很晚,最早见于清代乾嘉时期学者姚 鼐的《谢蕴山诗集序》:“先生殊不以所能自足,十余年来先生之所造,与时俱进。今 者观察河淮,自定其诗集成若干卷,而往时宏篇丽制人所惊叹以谓不可逮者,先生固已 多所摈去矣。夫岂非才高而心逾下,识精而志弥远者欤!是以其诗风格清举,囊括唐宋 之菁构,有闳阔幽深之境,信哉,诗人之杰也!”(注:姚鼐:《惜抱轩诗文集·文集》 (四部丛刊本)卷四。)姚鼐认为,他的朋友谢蕴山在诗学上从不固步自封,而是随着时 间的推移,不断追求进步,超越自我,所以能成为一位杰出的诗人。

“与时俱进”的名词虽然出现很晚,不过,同“与时俱进”相似的思想早在我国先秦 时代就已经很丰富了。这个概念中的“时”字不仅仅指时间,它可以指时代、时世,或 可以理解为人的生存环境。探讨“人与时”的关系就是探讨人与其生存环境的互动关系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热衷于探讨人与时的关系。概而言之,以《易经》为代表的儒家 思想主张“与时偕行”,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则主张“与时迁移”。

试看《易经》的有关论述:

《易经·乾卦·文言》:“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 与时偕行。”

《易经·损卦·彖辞》:“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易经·益卦·彖辞》:“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 与时偕行。”

综观《易经》的有关论述,可以知道,儒家特别强调“人与时”的协调关系,人处在 自身的生存环境中,应该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有时候可以“与时俱新”(注:陈瓘:《了斋易说》(四库全书本)卷一。),有时候可以“与时俱退”(注:李衡: 《周易义海撮要》(四库全书本)卷一。)。“大抵时当止,则与时俱止;时当行,则与 时俱行,君子之行止,唯随其时而已。”(注:俞琰:《周易集说》(四库全书本)卷十 八。)贯穿在儒家“与时偕行”思想中的是一种积极入世的精神,正如孟子所说:“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注:朱熹:《孟子集注》(四库全书本)卷七《尽心章 句上》。)宋人沈作哲曾谈论名臣范仲淹说:“范文正公微时,尝慷慨语其友曰:吾读 书学道,要为宰辅,得时行道,可以活天下之命;不然,时不我与,则当读黄帝书,深 究医家奥旨,是亦可以活人也。”(注:沈作哲:《寓简》(四库全书本)卷五。)范仲淹 的确是实践“与时偕行”思想的文士典范。

再看道家的有关论述,汉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引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注:司马迁:《史记》(四库全书本)卷一百三十。)。

晋道教学者葛洪《抱朴子·明本》篇:

或问儒道之先后,抱朴子答曰: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夫以为阴阳之术 众于忌讳,使人拘畏,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墨者俭而难遵,不可偏修,法者严 而少恩,伤破仁义,唯道家之教,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为,包儒墨之善,总名法之要 ,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指约而易明,事少而功多,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者也 (注:葛洪:《抱朴子》(四库全书本)内篇卷二。)。

综观道家的有关论述,可以知道,人在处理与其生存环境关系时,道家特别强调要善 于迁移变化,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自身,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道家 “与时迁移”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主张发挥个人应时变化的主观能动性,但其思想也有 消极的一面,即“与时迁移”也可能成为某些人在关键时刻立场摇摆、首鼠两端的遁词 。宋代中书舍人林光朝即指出:“骨鲠之士,惟其胸中耿耿,不能与世推移,急危存亡 之秋,乃可望以伏节死义;平时软熟,自为身谋,而欲望以急难,非所闻也。”(注: 杨士奇、黄淮等:《历代名臣奏议》(四库全书本)卷二○六。)“与时迁移”的思想也 可以应用在军事策略上,汉荀悦《郦食其谋立六国论》说:“韩信选精兵以守,而赵以 内顾之士攻之;项羽选精兵以攻,而汉以怠惰之卒应之:此同事而异情者也。故曰权不 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注:张溥:《汉魏六朝 百三家集》(四库全书本)卷十七。)

“与时变化”的思想还可以运用在文学发展史上,北齐文学家魏收总结文学发展说: “夫文之为用,其来日久,自昔圣达之作贤哲之书,莫不统理成章,蕴气标致,其流广 变,诸非一贯,文质推移,与时俱化。”(注:魏收:《魏书》(四库全书本)卷八十五 。)更著名的说法见于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 ,如可言乎。”“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他们指出,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随着时代风气的转移而变化。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儒家是积极入世, 乐观进取的;道家是消极避世,应物变化的。反映在“与时偕行”和“与时迁移”两大 观念上,也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儒家的观念比较强调主体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 道家的观念比较强调个体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变化。其实,只有进步方能把握前进的方向 ,只有变化方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与时俱进”则是“进步”与“变化”的结合体 ,因此,只有“儒道互补”方能体现出“与时俱进”的追求。“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中国共产党汲取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思想精髓,而提出适应新时代 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保持政党思想先进性的需要,是不断革新、不断进取的 需要,也是在新的时代开创新的局面的需要。

标签:;  ;  ;  ;  ;  

追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几个传统文化观念的渊源_孔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