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住宅郊区化的现状、机理及发展趋势_居住区道路论文

大连市居住郊区化的现状、机制及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连市论文,现状论文,机制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 (2000)02—0127—06

1 前言

中国城市郊区化的研究已经起步,周一星运用人口普查资料,通过北京市的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3 个圈层以及建成区街道办事处的人口增减情况分析,表明北京市从1982年开始已进入郊区化阶段,并且市区人口的迁移指向并不是远郊,而是近郊区[1]。 周一星和孟延春用类似的方法说明沈阳市也从1982年开始进入初始郊区化阶段[ 2]。另外,对上海、天津、广州、大连等大城市的研究也表明,进入80年代以后,人口及产业出现了离心分散的现象[3~6]。在郊区化界定研究的基础上,这些研究对目前中国城市郊区化现象的特征和形成机制从宏观上进行了把握,认为中国城市郊区化并不象西方城市那样基本上是居民自发性的郊区迁居,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和企业组织下的被动搬迁,是进行旧城改造的直接结果。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大连市为例,通过对居民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从微观上分析中国城市居住郊区化的现状特征、形成机制及其发展趋势。全文由3部分构成, 首先是研究方法说明和实证研究地区的人口、社会及地域概况;其次是大连居住郊区化的现状特征和微观机制分析;最后是对大连居住郊区化的趋势分析。

2 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地区概况

2.1 居民问卷调查与研究框架

1995年7月, 我们对大连市进行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庭结构及收入、住房现状、迁居次数及原因、迁居意向、生活服务设施利用状况、家庭主要成员的个人与社会属性及其日常生活活动状况等。调查的实施得到了当地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积极配合,共发出问卷调查表400份,回收386份,回收率达96.5%,其中有效回答为357份,有效回答率近90%。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 由于居民的迁居行为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本文所用资料全部以户为单位汇总。本文除使用大连人口普查与城市规划方面的资料以外,主要以这些调查结果和对实地考察的所得作为分析与研究的基础。

2.2 实证研究地区概况

在对大连市内20多个街道办事处和居住区进行初步走访的基础上,我们选定中心区内(注:中心区的划分依据主要有二:(1 )旧城区范围,(2)1982年至1990年间人口急剧下降街道。 根据第三次和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在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的人口增减图上划分出与旧城区大致重合的1982~1990年间人口急剧下降地区作为中心区。)的1 个居住区和近郊区内的3 个居住区作为调查对象地区(各调查区的位置参考图2)。在选取调查对象地区时考虑到:(1)人口增长类型不同的居住区;(2)建设时期不同的居住区;(3)住宅类型不同的居住区。

图1 研究框架

Fig.1 The research framework

位于城市中心区内的春海居住区,现有居民506户共1418人, 其中60岁以上人口260人(约占18%),属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居住区。 这里以1930年代前后建设的日本式二层住宅为主体,房屋大多年久失修,设施极其简陋,春德居住区的居民构成中工人占大多数。根据我们的抽样调查,该居住区内工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51%,远远超过其他居住区(注:下述其他各居住区的就业人员中工人的所占比例是中村居住区47%,林茂居住区18%,泡崖居住区41%,4居住区平均为41%。 ),本文把它看作典型的工人居住区。而且,大部分居民自1945年前后搬进现有住房以来从未搬过家,导致了人口年龄结构的严重老化。在春海居住区发放问卷调查100份,回收96份,其中有效回答78份。

位于近郊区的中村居住区处在大连市区西南部,现有居民440 户共1300人。该居住区主要由4~6层的多层住宅楼组成,始建于1978年,80年代初完成。居民中双职工家庭及离退休人员较多,工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47%,远远高于专业技术人员(16%)、国家机关、党派组织和企业管理人员(12%)、商业和服务业部门工作人员(12%)等的比例,与春德居住区类似,本文把中村居住区看作工人居住区。向该区发放的100份调查表中,回收97份,有效回答80份。

同样是近郊区内的林茂居住区位于大连市区南部的坡地上,现有居民2040户共5700人。该居住区是大连市统一规划、房地产开发公司承建的新型居住小区,1986年动工,1991年建成。居民就业结构中专门技术人员(38%)和国家机关、党派组织、企业管理人员(34%)的所占比例大,与事务人员(6%)一共达到78%, 因此本文视林茂居住区为干部居住区。另外,根据访问调查,该居住区的居民来源主要是旧城改造中的动迁户与商品房购买者。林茂居住区内调查的100户居民中, 回收94份,有效回答77份。

最后一个调查区是位于大连市区西北部城乡交界地带的泡崖居住区,是1990年开始动工、目前仍在建设中的新型居住小区。据实地调查,1993年时这里仅有居民100多户,1994年以来居民才大量迁入, 现有居民3000多户10000多人,其主要来源是动迁户、 回迁户和商品房购买者。目前已建成的41栋居民楼全为中高层建筑,住宅内部配套设施较全,但因处于开发建设当中,居住区内生活服务设施尚不配套,居民的工作单位仍在市内,每天有2000多人以公共汽车向中心区通勤。根据抽样调查,居民职业构成中工人的所占比率最大(41%),专业技术人员次之(15%),国家机关、党派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和商业、服务业部门人员再次之(各占13%),事务人员占9%, 因此可把泡崖居住区看作是工人、干部混合居住区。从被调查的100户居民中,回收到99份, 有效回答52份。

3 居住郊区化的现状特征与机制

中国城市发展初期,城市与近郊农村呈相对隔离的二元结构,城市景观与农村景观截然分开,城乡间的各种交流极为薄弱。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体制发生很大变化,城市土地利用制度也不断完善,旧城改造、CBD建设、 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措施使城市与近郊农村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特别是城市边缘区形成产业与人口的混合地带。因此,目前的许多大中城市中,围绕原有建成区形成了建筑密度较低、以居住为主、城市用地和乡村用地交错分布、居民日常生活与城市中心区密切相关的近郊地区[7]。

3.1 居民迁居移动性

问卷调查包括了住户到目前为止的搬迁次数情况。被调查4 个居住区内有效回答者共357户的总搬家次数为752次,平均每户搬家2.11次,并且只搬过一次家的住户接近一半(表1), 可见居民平均搬家次数较少,居民的迁居移动性较弱。尽管影响迁居次数的因素很多,涉及居民的家庭结构与收入、住户年龄及所在单位等,但我们认为,这种搬家少、移动性弱的特点,与我国城市住房的单位所有和单位分配体制密切相关,在这种体制下居民住宅选择的自由度很小[8]。 而迁居移动性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居住郊区化的发生及进程。

3.2 迁居空间类型

根据各居住区住户的前住地情况可以分析居民迁居的空间类型与特征。从居住地迁移的空间类型上看,市区内移动占绝大多数,从市区外的迁入者较少;而市区内的迁居又以从中心区向郊区的迁居为主,这是大连城市地域内部迁居的最新特点,也是大连市已进入居住郊区化阶段的标志(图2)。

表1 搬家次数

Table 1 The times of moving

1次 2次3次 4次 5次 6次以上 平均搬家次数

春海 59 (76) 13 (17) 4

(5)

2 (3) - - 1.35

中村 34 (43) 22 (28) 12 (15) 6 (8) 2

(3) 4

(5)2.15

林茂 27 (35) 22 (29) 14 (18) 4 (5) 5

(6) 5

(6)2.39

泡崖 18 (35) 17 (33)

7 (13) 3 (6) 3

(6) 4

(8)2.38

合计 138 (48) 74 (26) 37 (13) 15 (5) 10 (3) 13 (6)2.11

注:单位为户数,括弧内为百分比。资料来源:大连调查(1995)

图2 大连市民的迁居空间类型

Fig.2 The intra-urban movement patterns in study area

3.3 居民迁居原因

居民的迁居原因多种多样,本文强调以住房的取得方式来说明居民的迁居原因,这是因为目前中国城市居民的迁居大多是由于住房变动而引起。

在关于“最近一次搬家的主要原因”的178份有效回答中,67 %是单位分房,买商品房和集资建房的占12%,因动迁或回迁的占10%,并且各居住区之间差异很大(表2)。居民的自主性迁居很少, 这在春海、中村和林茂居住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改革前建设的春海与中村居住区的居民,高达72%和80%的居民因单位分房而搬迁,这一点显而易见,无需多谈。但处于郊区化阶段中的林茂居住区,也有78%的居民因单位分房而搬家,究其原因,却是因为林茂居住区是在市政府统一规划开发后主要由各单位出资购房的缘故。泡崖居住区则完全不同,因单位分房而迁居者只占23%,动迁与回迁原因占37%。动迁与回迁是因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而失去住房后在政府与企业组织下的统一搬迁,很大程度上带有强制性或半强制性因素。而购买商品房与集资建房等自主性原因占到40%。从泡崖这一新居住区的情况可以看出,以购买商品房与集资建房等原因的居民自主性迁居正在增加,说明迁居原因中居民的空间偏好成份在上升,经济成份在下降,只是目前居民的居住地空间选择度仍然很小。

表2 迁居原因

Table 2 The reasons for moving

单位分到 购买到商 集资建房 租房

与父母合 动迁等

住房 品房住

春海

42 (72)- -- 16 (28)

-

春海

42 (72)- -- 16 (28)

-

中村

64 (80)-2 (3)

3 (4)

5

(6) 6 (8)

林茂

60 (78) 9

(12)-- 6 (8) 2

泡崖

12 (23) 13 (25)

8 (15)

- - 19 (37)

合计 178 (67) 22

(8) 10

(4) 3 (1)

27 (10) 27 (10)

注:实数为户数,括弧内为百分比。资料来源:大连调查(1995)

4 居住郊区化趋势分析

4.1 居民郊迁意向

在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居民将迁往哪些地区,是预测居住郊区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城市居住地域结构的变化不仅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及城市住房政策等有密切关系,而且也与居民本身的城市居住区认知相关。

对大连市民的问卷调查表明,当条件容许时,86%选择了市中心部及其周围地区,选择近郊城区的约15%,没有一户愿意迁往近郊小城镇或郊区农村地区(表3)。并且,值得注意的是, 即使是近几年才外迁而来的林茂和泡崖居住区居民中,其大多数也表示在条件容许时愿意回迁至市中心部及其周围地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最近一次的郊迁,并不是因偏好近郊居住之故,而是在政府及企业的组织与动员下的被动性行为。

表3 居民愿意迁往地区比较

Table3 The areas that residents want to move

市中心部 市中心部周围 近郊城区 远郊小城镇 郊区农村

春海 11 (19.3)

41

(71.9)

5 (8.8) - -

中村

6 (13.6)

27

(61.4) 11 (25.0) - -

林茂 13 (36.1)

17

(47.2)

6 (16.7) - -

泡崖 12 (31.6)

22

(57.9)

4 (10.5) - -

合计 42 (24.0) 107

(61.1) 26 (14.9) - -

注:单位为户数,括弧内为百分比。资料来源:大连调查(1995)

4.2 迁居的潜在动力

对现居住地的满意程度如何,也是分析迁居趋势的重要方面。在有效回答的341户家庭中,对现有住宅及其周围环境感到很满意的仅占5%,表示满意的占20%,认为一般和表示不满意的各占41%和34%。除林茂居住地区内的大部分居民(占60%)对现有住宅与环境表示满意外,其余各居住区的大多数居民都对现居住地存在着不满,而以旧住房为主的春海居住区内表示不满意的居民比例更高达55%。可以认为,旧居住区居民对现有住房及其周围环境的强烈不满将是今后居住郊区化的主要动因。

具体来看,居民对现居住地的不满主要表现在对住房本身不满和对环境不满两个方面。其中,对住房本身不满的家庭占59%,包括对住房面积偏小、住房质量较差及附属设施不完备等的不满(表4)。 对周围环境表示不满的家庭占37%,主要表现在对空气污染、噪音、道路不畅和自由市场的脏乱差等方面。

4.3 小结

综合上述分析,大连市已经进入城市中心区居民向近郊新居住区迁居的郊区化阶段。居民的自主性郊迁较少,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大多数迁居由单位分房和动迁等原因而引起,大连市全面走入居民自主性郊迁的郊区化阶段还有一定距离。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居民生活水准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已经使得部分居民率先迁往郊区居住。并且,依据大连远期城市居住规划的安排,规划建设中的新市区将是居民的主要迁入地,因此从长远来看,居住郊区化将是大连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从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居住郊区化也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城市人口可持续增长、城市环境质量可持续改善的重要保障。目前急需探讨的将是如何积极引导居民选择居住地的问题。

表4 居民对现有住房及环境不满的原因

Table 4 The reasons of dissatisfactions with existinghouses and environment

住房面积 住房质量

周围环境交通与购物

其他原因

小差 污染 不便

春海

10 (16) 38 (60)

9

(14) 2

(3) 4 (6)

春海

10 (16) 38 (60)

9

(14) 2

(3) 4 (6)

中村

19 (37) 14 (27) 12

(24) 3

(6) 3 (6)

林茂5 (31)

3 (19)

2

(13) 6 (38) -

泡崖3

(9)

5 (15) 18

(53) 8 (24) -

合计

37 (22) 60 (37) 41

(25)19 (12) 7 (4)

注:按重复回答计算。单位为户数,括弧内为百分比。资料来源:大连调查(1995)

图3 大连市居住郊区化模式图

Fig.3 The model of suburbanization of residence in DalianCity

5 结论

(1)进入80年代以后的旧城改造促使大连积极地、 较早地进入了离心分散型城市化阶段,与近郊区居住新村的建设相呼应,旧城区部分人口外迁,城市中心区人口下降,表现出初期郊区化阶段的特征。

(2 )大连居住郊区化现状特征表现为:地域上限制在现有建成区及其边缘部分,人口迁居的距离有限;机制上表现为企业与政府组织下的被动性的迁居行为,是旧城改造和新居住区建设的直接结果,居民的自主性郊迁较少;迁居者的直接动因体现为经济因素大于空间偏好因素。

(3)依据大连市关于居住新区的规划安排, 预计从旧城区迁向近郊居住新村的居住郊区化过程将持续到2010年左右,可称之为大连市居住郊区化的第一阶段(图3)。此后随着居民生活水准的进一步提高, 住房来源和居住方式逐步多样化,居民的居住空间选择自由度更大,自发性郊迁成为郊区化的主流,迁居距离增大,由此大连市将进入居住郊区化的第二阶段。

收稿日期:1998—10—30;修订日期:1999—03—11

标签:;  ;  

大连市住宅郊区化的现状、机理及发展趋势_居住区道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