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中探索12年一贯制中小学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北京论文,年一贯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下,应试教育的弊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可是,素质教育如何实施?不少学校刚刚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却又步入素质教育的误区。北京一中为探索素质教育的思路,1990年开始进行12年一贯制中小学整体实验。
实验思路是:摆脱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实验从“踢破两道门坎,摆脱升学战车”起步,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开发学生心智潜能,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为宗旨。“踢破两道门坎”,即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不必经过升学考试而直升,纵向贯通中小学学制,以摆脱升学机制,在12年的大时空中,实行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和谐教育。
实验进行了8年,人们不禁要问:实验进展如何?前景怎样? 为此,笔者采访了有关人士。
一中校长王晋堂介绍,1996年3月, 经北京市教育规划领导小组组织的专家组鉴定,实验部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指标超过北京市同龄城市汉族儿童一岁,在智力和品德方面也有长足进步。95年北京市第三届艺术节中有3名小学生获一等奖,一名学生获三等奖。96年、97 年迎春杯竞赛分别获一二三等奖4、7个奖项。从几年测试情况看,实验班学生与外校同年级学生相比不差,在一些特色学科如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早期开发成绩显著。
目前,实验在三个层面上逐步进行。学制上,正在实行“滑动学制”,以适应学生的心智差异,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滑动学制是一种不同于“633”和“543”的模糊学制。它打破了现行教学平均发展、以一个模子去框学生的传统模式,有两个内容:一是板块滑动,即整班的滑动。按照小学5年级学生整体程度,把学生分成两个班, 一个班常规升入6年级,另一个班超前升入初一年级。二是条块滑动, 即单科滑动。根据分化最严重的英语学科成绩实行滑动,对程度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方法。
课程结构上,构建了12年一贯制的课程结构,改变了应试教育只重视考试课程的扭曲模式。同时,在12年的大时空内,重新组合中小学教学内容。将英语、计算机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就列入基础课程。为使中小学课程相互衔接和渗透,开设了综合理科、综合文科、动脑和动手、做人和做事四门综合课。另外在体育、音乐、美术课之外增设了形体课。
教学方法上,积极进行“主动创造教学法”实验,创造了许多激发学生兴趣、主动性的方法。
师资队伍建设上,在小学使用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师资。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认为,一中的改革思路非常好,好就好在它还教育以本来面目——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目的而不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
在中央教科所研究员腾纯看来,两个“门坎”打通之后,好处很多。克服了初中课程密集、学生负担重的弊端;12年一贯制使教材、课程结构发生了变化;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表现欲很强;滑动学制解决了学生差异问题,特别是以英语为滑动标准,效果很好。
实验班学生在待人接物、体贴父母、处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方面提高很快,摆脱了应试教育的压力,身心健康发展,不少学生家长对此颇感欣慰。但欣喜中不乏忧虑。采访中部分家长告诉笔者,孩子上实验班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如作文时,孩子知道查阅相关资料,怎样思考,但与同龄人比,错字、别字较多。做数学作业时,运算的基本功也不够扎实。
应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北京市教科院副院长文喆认为,传统教育思想非常重视基础知识,但在传统教育模式特别是应试教育模式里,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的获得常常是以牺牲个性发展、健康等太多东西为代价的。从长远看,这是不必要、不值得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习惯、信念、能力、思维等比知识更重要。有位教育学者曾说过:当你把在学校里所学过的东西忘光了以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素质。这说明,学习的目的关键在于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态度、信念和思维方式等。小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固然重要,不能忽视,但更重要的是养成好习惯,提高能力,学会思维方法。北京一中教改中注重学生习惯、能力和思维方式培养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
他还认为,教育史上,任何教育改革都会带来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的改变,因此,在观念没有改变的人们看来,似乎教改导致教育质量下降,这其实是误解。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首先必须实现教育观念,包括教育质量观的转变。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孩子上大学,而是在于开发孩子的潜能,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方向,有利于提高全体中华民族的素质。
按国家规定,9年义务教育后的教育是一种分流、分层的教育, 12年一贯制如何解决学生分流问题,是目前摆在一中改革者们面前的课题。我们期待着他们能够作出富有启迪意义的探索。
标签:应试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