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澳洋医院 江苏 苏州 215600)
【摘要】 目的:探究益生菌在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效果及进展。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30例观察组和30例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美沙拉嗪,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益生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实验室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个月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蛋白分别为150±11g/L、0.55±0.41、31.3±8.4g/L,血沉、C反应蛋白分别为21.4±7.2mm/h、8.54±3.83mg/L;对照组治疗2个月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蛋白分别为140±11g/L、0.35±0.11、30.6±9.4g/L,血沉、C反应蛋白分别为23.5±6.2mm/h、8.63±3.79mg/L。可以明显看出观察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沉、C反应蛋白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炎症性肠病患者,采用益生菌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明确,不良反应少,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益生菌;美沙拉嗪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244-02
目前对于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以不甚清楚,多认为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只要包括环境、感染、遗传、免疫等因素。总的来说,炎症性肠病是由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引起肠道菌群参与启动免疫及非免疫反应,导致肠道亢进和难以自限的免疫炎症反应。炎症性肠病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两种类型。传统的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大,对患者机体造成严重影戏。随着益生菌能显著改善炎症性肠病这一观点的提出,受到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肯定。为探究益生菌在的治疗炎症性肠病效果及进展。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60例,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3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CD患者8例,UC患者22例,男性16人,女性14人,年龄22~71岁,平均47.1±10.5岁,病程0.5~11年,平均病程(3.21±1.23)年;对照组CD患者6例,UC患者24,例男性17人,女性13人,年龄23~72岁,平均48.3±11.5岁,病程0.5~10年,平均病程(3.05±1.18)年。排除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瘘、肠道切除术者、妊娠妇女、严重心肝肾器官功能障碍者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美沙拉嗪缓释片(莎尔福)进行治疗,1.0g/次,3次/d。观察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益生菌(贝飞达,含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三联活菌)进行治疗,420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两个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肠镜检查粘膜大致正常,日常生活不受影响;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镜检查黏膜存在轻度炎症、浅溃疡或息肉,黏膜损伤基本恢复,日常生活部分受影响;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依然存在,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无变化,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各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采取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对比
观察组治疗2个月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蛋白分别为150±11g/L、0.55±0.41、31.3±8.4g/L,血沉、C反应蛋白分别为21.4±7.2mm/h、8.54±3.83mg/L;对照组治疗2个月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蛋白分别为140±11g/L、0.35±0.11、30.6±9.4g/L,血沉、C反应蛋白分别为23.5±6.2mm/h、8.63±3.79mg/L。可以明显看出观察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沉、C反应蛋白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炎症性肠病患者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粪便呈粘液脓血液改变、里急后重感等。有专家提出,炎症性肠病病因包括环境、感染、遗传、免疫等因素,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炎症性肠病的持续性因素。因此有效调控肠道菌群使之恢复正常是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关键。近几年来开始应用微生态制剂来改善肠道微环境,恢复机体正常菌群、下调免疫反应,以达到控制肠道炎症及维持缓解的目的[1]。微生态制剂包括益生菌制剂、益生元制剂和合生元制剂。益生菌可以有效地纠正患者肠道菌群中的有益菌和有害菌的比例,还能产生大量有利于肠道功能的营养物质[2]。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对肠道内某些食物等抗原成分存在不耐受,益生菌能降解肠道内某些抗原物质,从而下调人体免疫系统对肠道内抗原的高反应性[3]。肠道正常细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能下调炎性肠组织表达促炎细胞因子,可能是由于这些细菌与肠道组织中的免疫细胞之间存在信号转导,并起到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4]。Rembacken等在116例活动性UC患者中采用随机对照双模拟法比较了美沙拉嗪和大肠埃希菌的疗效和维持缓解的效果,结果美沙拉嗪组的缓解率75%,大肠埃希菌组为68%;达到缓解的天数美沙拉嗪组为44,大肠埃希菌组为42;复发率美沙拉嗪组为73%,大肠埃希菌组为67%;平均缓解天数美沙拉嗪组为206天(中位数为175天),大肠埃希菌组为221天(中位数为185天),故提示在维持缓解方面,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与美沙拉嗪同样有效[5]。在对炎症性肠病治疗过程中,益生菌可以明显改善UC临床指标,提升UC预防及复发控制效益,对炎症性肠病治疗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但医务人员病没有明确益生菌对CD的治疗效果,其治疗有效性还没有得到有效证实。益生菌通过DNA介导对炎症性肠病进行控制,容易导致其他并发症,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最好选取药物进行联合应用[6]。
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分析、对比两组数据,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炎症性肠病患者,采用益生菌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明确,不良反应少,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洪慧杰,侯恒.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机制.中国医疗前沿,2012,11(22):152-153.
[2]师永盛,霍丽娟.培菲康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7(3):93-94.
[3]杨海静,钟良.炎症性肠病的肠道菌群变化.国际消化病杂志,2013,33(2):124-127.
[4]蒋丽蓉.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临床儿科杂志,2011,29(10): 906-909.
[5]程华,肖源.美沙拉嗪口服联合锡类散改良保留灌肠治疗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2(12):64-65.
[6]李娜.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分析.北方药学,2014, 11(5)24-25.
论文作者:胡林,颜开华,樊翠翠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7
标签:患者论文; 炎症性论文; 肠道论文; 肠病论文; 对照组论文; 益生菌论文; 沙拉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