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资本主义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列宁在领导苏俄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总结出了一条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遵循的规律,这就是:要全面分析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不能简单地认为:“资本主义就是祸害。”令人遗憾的是,各落后国家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都相当程度地背离了这一原理,对资本主义过早地采取了绝对否定的政策,以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其优越性无法显示,社会主义竟成了贫穷的代名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也不例外。如果说,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对资本主义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曾经有过比较清醒的认识,因而能够获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中间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源源不断的支持和由衷的拥护、从而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和成功的话,那么,它在领导人民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就过于简单和片面了,以致共和国这艘巨轮在奔向现代化进程中几乎瘫痪。毋庸讳言,这一切又与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息息相关。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他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态度经历了一个否定——肯定——否定的过程。这就是青年时代的片面否定;中年时代极力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合理因素;晚年则过分强调同它的对立和斗争,要让资本主义“绝种”于中国大地。今天,全国上下,都在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回顾一下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及前后不同的变化,相信对我们理解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会有积极的意义。
一
毛泽东最早对资本主义提出看法,是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和主办《湘江评论》期间。这时的毛泽东凭着初生之犊的满腔革命热情和对旧社会制度的无比憎恨,把资本家和教会、君主国家并列一起斥之为天下之恶魔。他认为,贵族、资本家及其他强权者所依赖的是知识、金钱、武力这三种手段来维持自己的特殊利益,剥削多数贫民的公开利益;他们同广大劳动人民之间是“贫富”、“智愚”、“强弱”根本不同的阶级。“几个人享福,千万人要哭,实业愈发达,要哭的人愈多。”因此,为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他呼吁民众必须联合。联合的民众“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很明显,毛泽东在青年时代思想激进,对资本家不分清红皂白,一概归之于革命对象之类。更甚的是,他对从外国资产阶级模仿而来的那一套学校教育也不赞成。〔1〕
二
毛泽东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几乎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同一个时期。此后,毛泽东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洪流。这时,善于向实践学习的毛泽东逐渐改变了他过去对中国资本主义那种偏激的认识。1923年毛泽东在《北京政变和商人》一文中提出,唯有全国商人、工人、农民、学生、教职员,乃至各种各色同受压迫的国民建立严密的联合阵线,革命才能成功。毛泽东曾一度认为是恶魔的资本家此时已被他认同为实现革命成功必须联合的力量了。1925年底和1926年初,毛泽东在所填写的《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和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两文中,一方面明确地肯定资产阶级专政的道路在中国“是完全行不通的”;另方面又明确地提出要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这里的各革命阶级具体说来就是: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主要是贫农)、小资产阶级(主要是中农)、中产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左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从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两个方面对中国资产阶级作了进一步分析。指出,中国资产阶级由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大部分构成,前者是革命的对象;后者应具体而论,因为他们身上存在着革命性和斗争性、动摇性和妥协性的两面性。因此,毛泽东得出结论并告诫全党,“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2 〕这篇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文章对中国资产阶级如是分析,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1927年,如火如荼的大革命中途夭折,全国陷入一片血雨腥风之中,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也发生了曲折。他一度认为“中国客观上早已到了1917年”,应该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但是他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敏锐地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依然在反革命统治底下,没有得到丝毫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因此,毛泽东在井冈山根据地又回到了正确立场上来。1929年1 月红四军司令部和军党部发布的两个布告明确宣布:共产党现时对于城市商人采取“保护贸易”的政策。这些保护私营商业的政策,对活跃根据地的经济,满足军需民用起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坚决反对在土地改革中侵犯资本主义工商业或实行过高的劳动条件、过高的所得税率以及其它打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左”的冒险政策。他认为。只有容许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争取和实现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才能“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为此,毛泽东及其拥护者们遭到了“左倾”教条主义者们的无情打击,被扣上“富农路线”和“投降主义”的大帽子。显然,这对于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斗争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1935年,日本加紧东犯,中华民族危急,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变化了的国内形势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政策,将过去沿用的“工农共和国”的主张改为“人民共和国。”并最后确定为“民主共和国”,进一步表明了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立场。这对中国共产党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了多方面的展开并达到了成熟。他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质的升华,从这个时候起一直到1952年,他创造性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我们党对资本主义应当采取的方针政策,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科学理论,为中国人民留下了一笔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创建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其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毛泽东从中国落后的生产力这一客观实际出发,明确地主张“中国应该让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3〕他指出, 象中国这样大而落后的国家,“不可能一跃而进入社会主义”,我们“必须经历漫长的、民主管理的私人企业时期。”〔4 〕那种“侈谈立即进入社会主义是‘反革命的思想’,因为它不现实,而想实行它总会自招失败。”〔5〕因此, 他在党的七大上明确指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相反,“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现在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6〕毛泽东大声疾呼:在中国, “如果没有广大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7〕
第二,毛泽东依据交往行为的相加效应规律,积极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利用本和外国资本发展经济。他指出,“应该积极发展工业、农业和商品流通,应该吸引愿来的外地资本家到我抗日根据地开办实业,应该奖励民营企业……应该避免对任何有益企业的破坏。”〔8 〕他在同斯诺、谢伟思、福尔曼等外国友人谈话中还多次谈到:“苏维埃政府欢迎外国资本的投资。”〔9〕中国是一个落后国家, 但“中国必须工业化。在中国,这只有通过自由企业和外资的援助才能做到。”〔10〕我们将欢迎外国人及外国资本流进来,去做那些好多我们不能做的事。〔11〕所以,“战争结束后,恰当地对待资本是一件互利的事情,这不但适用于中国资本,而且也适用于外国资本。”〔12〕1946年6月3日经毛泽东审阅同意的中共中央《关于解放区外交方针的指示》曾明确指出:“允许外国人来经商、开矿及建立工厂、发展交通或与中国人合作来经营工矿。”〔13〕可以认为,这些思想正是邓小平“吸收与借鉴论”的理论前奏。
第三,毛泽东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二重性为依据和出发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对其实行利用和限制的政策。一方面,他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经济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而且必须实行“节制资本”的政策,以尽可能避免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他指出:应当从各方面如活动范围、税收政策、市场价格、劳动条件等按照各地、各业和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对于资本主义采取恰如其分的有伸缩性的限制政策。毛泽东反复强调:“如果认为我们现在不要限制资本主义,认为可以抛弃“节制资本”的口号,这是完全错误的,这就是右倾机会主义的观点,但是反过来,如果认为应当对私人资本限制得太大太死,或者认为简直可以很快地消灭私人资本,这也是完全错误的,这就是‘左’倾机会主义或冒险主义的观点。”〔14〕历史证明,毛泽东对于资本主义实行利用和限制的思想不愧为真知灼见。
第四,毛泽东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出发,要求全党正确处理保持共产党员的思想纯洁与新民主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毛泽东在他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等文章中对这一些思想都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他更明确地指出:“严肃地坚决地保持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的纯洁性和保护社会经济中的有益的资本主义成分,并使其有一个适当的发展,是我们在抗日和建设民主共和国时期不可缺一的任务。在这个时期内,一部分共产党员被资产阶级所腐化,在党员中发生资本主义的思想,是可能的,我们必须和这种党内的腐化思想作斗争;但是不要把反对党内资本主义思想的斗争错误地移到社会经济方面,去反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我们必须明确地分清这种界限。”〔15〕毛泽东的这些认识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符合中国国情,无愧为伟大的真理。保持思想上的纯洁与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并不相悖,而是相得益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正确处理好这种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毛泽东的这一认识对我们是一个有益的启示。在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过程中,国外某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势必会加紧对我们产生不良影响。但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因此而关起国门,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外来丑恶腐朽的东西加以坚决地抵制,消极因素就伤害不了我们,腐败现象就影响不了我们。
以上就是毛泽东从理论上论证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一个大的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及我们党对之应持的态度。在实践中,他针对革命胜利发展时党内出现的“消灭资本主义”的“左”倾思想予以严厉地批评;1948年4月, 毛泽东在薄一波给中央反映在接管城市上种种过“左”的行为损害工商业发展的报告上写了一条重要批示,他指出:在城市或乡镇破坏工商业是一种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其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必须坚决反对。”〔16〕后来他还指出,城市接收工作对民族工商业要“原封原样,原封不动。”〔17〕1950年6 月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又宣布:我们不要“四面出击”,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是节制资本而不是挤走资本。在党发动“五反”打退不法资本家的猖狂进攻时,为不使运动走样,毛泽东明确指出:“这不是对资产阶级的政策的改变,目前还是搞新民主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是削弱资产阶级而不是消灭资产阶级。”〔18〕对当时理论界否定民族资产阶级在现阶段还存在两面性的错误,毛泽东也“批评得相当严厉”。〔19〕他还一再号召全党要让资本家重新靠拢我们,要让资本家有利可图。
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正确认识是对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中所获得的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1949年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把这些正确的认识载入了《共同纲领》。纲领规定:保护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对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持其发展。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家应在经营范围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国初期,毛泽东正是依照《共同纲领》进行治国安民的,在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经济方面,除前文所述驳斥错误思想外,实践上也采取了许多措施。1950年上半年,当他发现私营工商业遇到困难,企业纷纷歇业倒闭、资产阶级诚惶诚恐时,便果断作出了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政策的决定,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迅速恢复和发展了生产。1950年6 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还将过去在土改中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改为保护富农经济,允许富农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这也大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超过建国前最高水平。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结构改善,职工和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有所改善。可以说,这一切都与毛泽东所采取的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的政策密不可分。
三
1952年是毛泽东在中国资本主义认识由肯定到否定的重大转折点。
1952年6月6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统战部起草的文件上作了重要批语:“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当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20〕这是毛泽东改变他过去对中国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正确认识的一个重大信号。
1953年6月和8月毛泽东对中央讨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两次讲话中批判了刘少奇提出的“确立新民主主义秩序”等所谓“右倾机会主义观点。”并明确宣布:“我们现在的革命斗争,甚至比过去的武装革命斗争还要深刻。这是要把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彻底埋葬的一场革命。”〔21〕
同年10月、11月,毛泽东两次邀请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同志谈话。他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也是农村中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已成为农村的主题和一切工作的纲。“如果不搞社会主义,那资本主义势必要泛滥起来。”〔22〕
12月,经毛泽东两次修改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宣传提纲》指出:资本主义已成为我们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不可克服的矛盾。”因此,有必要“完全消灭资本主义成分。”
毛泽东再次完全否定资本主义可能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华民族苦难的近代历史有关。
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胜利,违背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意愿。因此,他们在帮助蒋介石消灭共产党失败后,加紧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进行压制、封锁和威胁。特别是他们在朝鲜战场上再次失败后,更起劲地对中国实行战略包围,使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严重的对峙状态。这就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仇恨和敌视情绪;从而认识上对西方世界的一切——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都抱有一种很深的偏见。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则帮助中国重建家园、恢复经济和战胜困难。因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有特别的好感。
其次,中国近代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屈辱史,西方列强屡屡掠夺和蹂躏中华民族,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对于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认识了资本主义的第一代共产党人来说,“对资本主义印象最深的是它剥削人压迫人的一面,而对它在历史上有过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作用的一面,印象并不深刻。”〔23〕尤其是在“五反”运动中,揭发不法资本家种种违法行为,集中暴露了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丑恶思想。当时的舆论宣传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消极面也有所夸大;还由于当时的国营经济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生产情况优于私营经济,农村中的互助组的生产也明显先进于单干户。因此希望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成为当时许多人的共识。
1955年10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中指出:现在的任务“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他说:使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在六亿人口的中国绝种这是一个很好的事,很有意义的好事。”〔24〕这实质上是毛泽东在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布消灭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总号令。于是到了1956年,全国大部分地区“过快”、“过急”、“过粗”地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消灭资本主义的任务。这样一来,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生产和流通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事实上“五十年代的新中国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远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广大农村,包括内地的许多中小城市,社会主义还远不能满足生产和交换的需要,私人资本主义还很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5〕在往后的实践中,毛泽东还继续把农民反对合作化和粮食统购统销工作中的缺点的批评;把农民有关实行包产到户在内的生产责任制的要求和主张;把农民有关合作社应当实行多种经营,可以从事农副产品的运销加工以及在新的统一经营条件下允许从事一些副业生产和参加集市贸易的正确主张统统当作资本主义加以批判和禁止。人民公社化后,毛泽东更进一步认为农村社员的自留地、家禽、果树都是资本主义在农村中的残余,主张逐步搞掉,收归公社所有。农村中的小商小贩、家庭副业如打柴、捕鱼、喂鸡养鸭等都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加以取缔。对工厂中的物质利益和利润效益的原则毛泽东也予以否定,认为这与货币交换等都是属于“资产阶级权利”的东西。为了堵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他追求的“平等”、“公正”、“纯洁”的社会主义社会目标,他一再要求在全国城乡经济领域开展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批判。可以说晚年的毛泽东在认识资本主义的问题上已完全偏离了原来正确的轨道,步入了一个误区。他连“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不为错误路线生产”等荒谬口号也大加赞许;他将凡是不赞成他那一套“左”的思想和“左”的做法,提出过正确发展生产的方法的一些中央领导人说成是“右倾机会主义者”、修正主义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口诛笔伐。十年动乱期间,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是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人民谈“资”而色变,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极大的束缚,中华民族几乎到了要“开除球籍”的地步。
四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曾经深刻指出过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的极端重要性。他说:“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同资产阶级联合又同它斗争的政治路线。中国共产党的党的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在同资产阶级联合又同它斗争的中间发展起来和锻炼出来的。……如果我们党不知道在一定时期同资产阶级联合,党就不能前进,革命就不能发展;如果我们党不知道在联合资产阶级时又同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严肃的‘和平’斗争,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就会瓦解,革命就会失败。”〔26〕这里讲的主要是政治关系和政治斗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它的真理性。
现在,当我们回顾和分析了毛泽东处理同中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关系,也就是对中国资本主义的政策的历史演变之后,我们深深感到,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不仅革命时期、战争年代,有一个如何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在建设时期、在和平年代,同样有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正是深刻总结了这一经验教训,不仅从理论上,而且在政策上和实践上都给予了解决;也不仅正确处理了与国内资本主义的关系,而且正确处理了与国际资本主义的关系。从而迅速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也就是要埋葬资本主义。这不仅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不仅是辩证法大师,而且也是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正是在他们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共产党宣言》里,首先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并且充分地肯定和评价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列宁也明确指出,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是和封建主义相比较资本主义是“幸福”,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更明确提出“中国应该让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并且指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更有利于无产阶级。”不是由资产阶级而是由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资本主义作出如此充分和客观地评价,这大概是前无古人的吧!
邓小平同志继承并且发展了马列主义大师们的这一光辉思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制止了“姓社”、“姓资”的无谓争论,使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迅速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当前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两个最尖锐的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经济和防止腐败。正象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一样,在建设时期资本主义成分也具有两面性。毛泽东正是认清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并且准确地把握住了这种两面性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进而制定了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正确方针,才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今天,我们应该从毛泽东留下的丰富的精神宝藏中,进一步发掘和汲取这方面的养料,更深入地研究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和特点,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对策,既保证经济的迅速发展,又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从而夺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建设的更大胜利。
注释:
〔1〕李锐:《毛泽东的早年和晚年》贵州人民出版社第88页。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3〕〔4〕〔5〕〔7〕〔9〕〔10〕〔11〕〔12〕〔13 〕转引王占阳:《毛泽东的建国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第320页;第322页;第326页;第325页;第413页; 第414页;第413页;第414页;第416页;
〔1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32页。
〔1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0页;第793页。
〔8〕〔2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768页;第608页。
〔16〕〔17〕〔18〕〔19〕〔2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7页;第5页;第167页;第167页;第427页。
〔20〕〔21〕〔22〕〔24〕《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65页; 第82页;第117页。第198页。
〔25 〕薛暮桥:《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求是》1989年第1期
标签:民族资产阶级论文; 毛泽东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毛泽东选集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