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似乎正在流行的可疑句型:动词-宾语动词+面向对象动词+宾语动词_动宾结构论文

一种似乎正在流行的可疑句型:动词-宾语动词+面向对象动词+宾语动词_动宾结构论文

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动宾式动词+宾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宾语论文,句式论文,动词论文,可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来在报纸上常常看到一种“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句式。这种句式现代汉语语法上是有的,但是为数不多,说明这是一种说汉语的人尽量避开的句式;而眼前这种句式似乎来势很猛。将来会不会流行开来则是一个问题。

现在我把搜集到的例句择要列在下面。例句一律不注出处,只在动词下面加着重号。

(1)法一肺癌患者起诉烟草公司。

(2)援手人类朋友。

(3)辽宁出台地名管理条例。

(4)长沙出土数万吴简。

(5)河北省保定市出土热带古生物化石。

(6)研究人员还出土了细石器,石球,打制石器,石磨盘…等器物。

(7)津版图书亮相国际书展。

(8)克林顿夫妇将亮相银幕。

(9)中式快餐挑战麦当劳。

(10)中国女足挑战美国队。

(11)东营修建水库,挑战黄河断流。

(12)我国地震预报继续领先世界。

(13)一名罪犯在黑龙江省宁安市重伤毁容他人。

(14)跟踪深海巨章。

(15)毛泽东解衣推食张恨水。

例(1)是一则新闻的标题句。这则新闻的电文说:“法国烟草火柴公司称,一位患有肺癌的吸烟者已对该公司提出起诉。”标题句里的宾语,在这里是放在动词之前的一个加介词的介词组,这才是正常说法。不过按照法学术语不是“提出起诉”,而是“提起诉讼”。“起诉”是简缩说法,所以“起”与“诉”是动宾关系。

例(2)的“人类朋友”指动物园里的“珍禽异兽”。“援手”从“援之以手”简缩而来。简缩后跟“打拳”“跳脚”“走马”的结构相同,但“援手”在口语中不出现,文言里可以用成动词,但不能带宾语(“公肯援手,当不惜此身”)。例(2)正常的说法应该把“援手”换成“援救”或“援助”,没有转文的必要。

例(3),现代称政策、措施等的公布或实施为“出台”,如:“改革方案已经正式出台。”但一般不把主语放到宾语的位置上。

例(4)至(6),“出土文物”一般用作含修饰语的名词组,不是动宾词组。例(4)如果说成“数万吴简在长沙出土”要顺畅得多。例(6)把“出土了”当“发掘了”或“发掘出”来用,更是不合适的。

例(7)至(8),“亮相”后的名词组都是处所词,援古证今,似乎可以举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古诗“振衣千仞岗”为证。但这是诗歌,诗歌语言是有些特殊结构的。这两句诗要是改作古散文就得为“饮马于长城之窟”“振衣于千仞之岗”。“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是介词。所以要是把例(7)改为“津版图书在国际书展上亮相”,就顺畅得多。总之,处所词很容易成为这种句式的宾语。最近的例子如:“寒流继续肆虐欧美”;其实说成“寒流仍在欧美肆虐”要合理些。

例(9)至(11),“挑战”这个词从先秦到近代没有带宾语的用法。举几个例子:

赵旃求卿未得,……请挑战。(《左传·宣公十二年》)

公令韩简挑战。(《国语·晋语三》)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史记·项羽本纪》)

她认为这是夏大嫂诚心和她挑战。(老舍《柳屯的》)

最后一例,如果说话的人偏要说成“夏大嫂诚心挑战她”,听话的人就会朝他笑,笑他说话像个外国人(见第三节)。“挑战”一词带宾语是最近才出现的书面语用法,但书面语也不宜过于违反口语的规律。比如例(10)顺畅的说法只能是“中国女足向美国队挑战”。

例(12),“在最前列”称为“领先”,是近代新起的说法,可以用做修饰语,如“领先地位”,也可以用做谓语,如“上半场北京队领先”。但不宜带宾语。例(12)顺口的说法是“在世界上领先”。

例(13)也是一个非常生硬的句子,里头有一对并列动词共用一个宾语(头一个动词是偏正式);但这两个动词和这个宾语都很难搭配。“重伤他人”实际上是想说“把他人打成重伤”;“毁容他人”实际上是想说“毁伤他人容颜”。

例(14)里的“巨章”说的是“大章鱼”。一转文就不容易听懂了。动词“跟踪+宾语”的用法也许会流行,但也很难说,因为从前它跟“盯梢”“让步”等一样,都是不能带宾语的。例如:

公安部门当即派人跟踪追捕。

他发现身后人有跟踪。

他没有发现跟踪的人。

但仔细体会,“跟踪”和“盯梢”“让步”等的确不一样,后者是很难带宾语的,我们可以说“你盯着他”,不能说“你盯梢他”。可以说“你让他一步”,不能说“你让步他”。可是“跟踪一个人”似乎又可以说。而“你去跟踪他”和“你去跟着他”确是两个不同的意思,前者意味着“监视”,后者意味着“追随”。特别是类似的词语“追踪”确实可以带宾语。如:

追踪欧美。

他的眼睛追踪着父亲的脚步。

边防战士沿着脚印追踪潜入国境的人。

例(15)滥用古词语和“时髦”句式,成为不通的句子。

按照以上的分析,15个例句中所包含的11个“动宾式动词”,除例(14)外,都不能带宾语。从理论上说,如果一个句子里的“动+名”结构是“动宾式结构”,而这里的“动”就是句中的主要动词的话,那么“宾”就是句中的宾语,当然后面不能再出现宾语(除非动词是给予性的);如果一个句子里的“动+名”结构是“动宾式动词”,才有带宾语的可能性。

正如前面所说,现代汉语里能带宾语的动宾式动词的数量是很少的。举几个看看:

(1)“列席人民代表大会。”在古代,“列席”义为“依次坐下”,如梁沈约《郊居赋》:“或列席而赋诗。”现代这个词已经具有特定意义,指能参加某一会议但没有表决权,应该算一个新词。

(2)“关心群众生活。”“关心”这个词好像是近代才兴起的,不过清朝已经有“漠不关心”的说法。

(3)“要关怀他们。”六朝已经有“关怀”的说法,但不带宾语。

(4)“动员工厂全体人员。”“动员”是现代军事术语,这里借用。

(5)“出版一本书不容易。”“出版”是现代语词。

(6)“告别祖国。”“告别”一词汉朝已经使用,但带宾语的用法可能近代才开始。这个词之所以能带宾语还由于“别”这个语素本身就具有动词意味。

(7)“出兵函谷。”(见《战国策》) 宾语限于处所词。下例同。动宾式动词如果带上处所词宾语就易于成立,如:“取道天津”“迁居外地”“撒手人间”“遁迹空门”等。

(8)“出使匈奴。”古汉语的处所词甚至可以套接,如:“立雪程门。”但现代没有这种用法,如:*“到站天津”。

汉语中动宾式动词不少,但能带宾语的却很少。从上面所举8个例子看,就有6个是现代新生词或新生意义。有不少动宾式动词自古就不能带宾语。比如“告状”这个词南北朝已经开始用,如:

“遂留…窬墙告状。”(《魏书·拓跋仪传》)

“超家人告状。”(《北史·许宗之传》)

这个词一直用到今天仍然不能带宾语,而现代人却要求它能带宾语,只好把它的词序颠倒一下,成为一个新的偏正式动词(与“空袭”的结构相同)——“状告”。如“李四状告张三”。可见确有某种规律限制着“动宾式动词+宾语”的使用范围。

为了分析上的方便和教学上的实用,我们把没有扩展开来的“动宾式结构”,如“种地”“砍柴”“吃饭”“看报”等也算成“动宾式动词”,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汉语的动宾式动词,除去少数有特定意义的而外,一律不能再带宾语。

下面我们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上和汉语史上证明这条规律。

44年前,我在苏联教学的时候,苏联学生,甚至还有苏联的汉语教师,跟我说过这样的话:

*我照相你,可以吗?

*他结婚了叶莲娜。

去年,我从天津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那里得知40多年前的老问题依然存在。留学生们还是这样说:

*我见面了中学时期的朋友们。

*他常常帮忙我。

我们如果不纠正外国学生的这类说法,我们就是对自己的事业不负责。但是如果我们指出他们这样说是不对的,他们就有可能提出像第一节里举出的例子来质问我们。这时候我们只能说,像那些例子的说法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错的;否则我们的课就很难继续下去。

我们可以把第二节末尾所提出的规律告诉他们,使他们有个非常明确的概念,以后就不会再说出这样的话:

*我敬礼那些热爱自己工作的人。

*我鞠躬他们。

*他拜年他的姨妈。

*他写信他的同学。

*请你别打岔我。

这种动宾结构带宾语的句子在汉语史上曾经出现过,请看何乐士《〈史记〉语法特点研究》(见程湘清主编《两汉汉语研究》50~52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何乐士说这种句式在《左传》上很难见到,《史记》虽有,也不多。他举了九个例子,我们挑出几个看看。

(1)“相国……乃拊循勉力百姓。”(《史记·萧相世家》)“勉”义为“尽”“鼓起”,“勉力”为动宾结构,“百姓”是“勉力”的宾语。现代书面上“勉力”一词仍然用,如“勉力为之”,但不能加名词宾语。

(2)“是时张汤方乡学,以为奏谳掾,以古法议、决疑大狱。”(《史记·儒林列传》)“议”为动词,“决疑”为动宾结构,相并列,而以“大狱”做它们的宾语,很像第一节例(13)的“重伤、毁容他人”那种非常别扭的结构。

(3)“今吕氏雅故本推毂高帝就天下。”(《史记·荆燕世家》)“推毂”义为“推车”,特定意义成为“助人行事”。

(4)“及魏其侯失势,亦欲依灌夫引绳、批根生平慕之、后弃之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引绳”有“牵连相及”义,“批根”(《汉书·灌夫传》作“排根”)有“除根”义。

这样的句式在《史记》中出现了一下,后来就不易再见到,大概是不受说者、作者欢迎的缘故,所以杨伯峻称这样的句式为“古汉语之罕见语法现象”。

从汉语语法发展史来说,“动宾式结构+宾语”的句式汉朝已经出现过,但不受欢迎,后来就冷落下去。今天这种句式是否能流行开来,可以从历史事实上得到一点消息。

从我个人对“动宾式动词+宾语”这种句式的分析来说,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上可以证明它没有流行的前途;在汉语史上这种句式一度出现,接着就受到冷落的情况也可以证明它没有流行的前途。其所以如此,大概客观存在的汉语语法上确乎有这么一条规律:汉语的动宾式动词(包含没有扩展开来的“动宾式结构”)除去少数有特定意义的而外,一律不能再带宾语。

本文的写作目的其实就在于提出这条规律,但这条规律究竟存在与否,则仍在检验中。

我是一个语言研究者,对目前汉语流行情况不能漠不关心,所以我发表我的意见。但是一种语言是依照它本身的内部规律和它的说者的整体文化素质而发展的,所以这种句式究竟会不会流行开来,眼下还难见分晓。

标签:;  

一种似乎正在流行的可疑句型:动词-宾语动词+面向对象动词+宾语动词_动宾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