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710061,)
摘要: 健康教育与鼻咽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密切相关。实验选取2012年5月3日到2013年12月8日100名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人。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阶段性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宣传,而对照组则给予常规护理。每位患者出院前,应用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其进行测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值。结果表明,未进行健康教育前将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得分进行比较,发现并无显著差异性(P>0.05)。而将进行健康教育后的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得分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以此得出结论:针对鼻咽癌患者,采用入院时、放疗前、放疗期间、放疗后及出院时的健康教育能使患者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
关 键 词:健康教育 鼻咽癌 放疗 满意度
鼻咽癌[1]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治疗鼻咽癌的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生物免疫治疗,放疗则是首选治疗方法。可是在放疗过程中患者容易发生心理及身体各方面的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实施相关知识宣教是很重要的,不仅减少放疗副反应的发生,而且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实验选取2012年5月3日到2013年12月8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接收治疗的100位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纳入标准:(1)愿意配合的鼻咽癌患者;(2)神智清楚,对病情知情,能阅读文字,可以正确回答问题的患者。
1.2方法
患者出院前,由责任护士向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并逐条说明相关内容,对文化程度低不能独立完成满意度调查表者,征得同意后代为填写。然后由统计者计算出两组患者满意度得分,将两组患者满意度得分做比较。
1.3健康教育内容
1.3.1对照组健康教育内容
患者入院后,协助患者熟悉病房坏境,介绍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进行入院评估,给予饮食指导及放疗相关知识宣教。
1.3.2实验组健康教育内容
1.3.2.1 入院宣教
患者入院后,介绍住院环境、科室规章制度,及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进行入院评估,了解病史,根据医嘱指导饮食并给以心理疏导。
1.3.2.2 放疗前指导
1)鼻腔及口腔指导
①放疗前1周左右,给予鼻腔冲洗,保持鼻腔部清洁。鼻腔干燥者,可用薄荷涂剂润滑鼻腔。②放疗前要洁齿,拔除及补好龋齿,坚持饭后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
2)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应少量多餐,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以营养易消化温凉饮食为主,忌生、冷、硬、过热、辛辣刺激食物,注意要保持口腔清洁。
3)照射野皮肤的护理
①早期我们应告诉患者放射野皮肤不能用碱性的清洁剂、肥皂、沐浴乳冲洗,不要用粗毛巾擦洗,宜选用全棉、宽松、无领的衣服以及外出要注意防晒。②随着照射时间的深入,照射区皮肤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直接的暴露使某些患者出现了自卑心理,护理人员应及时做好患者的疏导工作。③保护好放疗标记,标记线也不要私自涂改,不清晰时应及时让床位医生描绘。④注意保护放射野皮肤,避免冷热刺激,局部不可使用热水袋或热敷。应勤剪指甲,以防止脱皮时搔抓皮肤。
4)心理护理
癌症患者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其心理反应[2]的基本特点是:紧张、焦虑、抑郁、求生、绝望等,这些心理反应对治疗都是不利的。其心理处于苦闷、绝望的状态,对治疗丧失信心,容易引起病情的恶化,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增加了放疗副反应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应加深对癌症患者的心理卫生宣传工作,着重说明情绪好坏的对病情的影响;训练患者学会自我松弛,这对增强患者的免疫机能有重要作用;向患者简明扼要地介绍有关放疗知识;病区走廊内、黑板报都可以张贴有关放疗宣传知识,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每周1次向患者宣教有关疾病知识,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
1.3.2.3 放疗期间
1)放射性皮炎的护理
放射治疗深部的癌瘤,必须通过靠近癌瘤的局部皮肤组织。当局部皮肤受到放射线作用后,必然引起一些反应,给患者带来一些不适感,为保证治疗的连续性,必须保护好局部皮肤,不能让其损伤,以免影响治疗。据统计肿瘤放疗患者皮肤损伤发生率为91.4% ,因损伤严重而被迫中断治疗的发生率为58.1%。局部皮肤受照射后易产生瘙痒感,患者不能忍受。因此,必须劝说患者绝对不能用手抓,以免损伤皮肤,一旦抓破则难以继续进行放射治疗。局部瘙痒较重时可外用鱼肝油软膏涂擦,减轻瘙痒,减轻患者的痛苦。
2)口腔黏膜炎的护理
①放射治疗时,由于腮腺、唾液腺均在照射范围内,故放疗后肋腺及唾液腺功能受抑制[3]。口腔内的腺体分泌减少,口腔的自洁作用消失,常有口干、咽部干痛、口腔溃疡等症状。为使这些症状减轻,可常备一个饮水瓶,经常湿润一下口腔,每天饮水量在2500ml以上,经常用金银花、决明子泡水喝,使口腔粘膜湿润。②为了保持口腔清洁,可自配淡盐水漱口,每日4-5次。淡盐的配制方法是:在500ml温开水中加氯化钠(熟盐)3-4g(约小半匙)即可,或用碳酸氢钠液含漱,漱口液每次含漱至少要有1分钟。
3)骨髓抑制的护理
放疗过程中, 造血系统对放射线[4]高度敏感,部分病人在放疗中可出现外周血象下降。其产生的原因是放射治疗时骨髓内各种造血细胞的分裂繁殖受到抑制,导致向周围血中释放的成熟细胞减少,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放射线对生成这三种细胞的前体细胞的放射敏感程度是一样的,但由于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寿命很短,因此外周血中计数很快下降,而红细胞的生产时间很长,贫血出现较晚。教会家属掌握WBC、RBC、PTL的正常值,放疗期间每周查血象一次,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必要时停止放疗或遵医嘱给予升白治疗。
1.3.2.4 放疗后
叮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戒除以往的不良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多食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避免情绪激动,告诉患者及家属可根据体质恢复情况,参加适宜的活动。如练气功、散步以增强体质,使身体保持最佳状态。但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同时注意多休息,不宜过度劳累,并保持乐观情绪。体质好的可参加轻工作和学习,指导家属为患者提供适当的活动、锻炼机会。
1.3.2.5 出院指导
①患者应继续保持放射野皮肤的干燥清洁,一年之内避免任何理化因素的刺激,可用温和的清水进行清洗。②由于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唾液腺被损伤,影响人体正常分泌唾液的功能,因此患者常会感到口干舌燥,出门时需随身携带饮用水或水杯。③放疗后1~2个月患者可能会出现面颌、颌下、颈部肿胀,并可伴有声音嘶哑、喉头水肿等症状,此时患者不必焦虑紧张,此为放疗时颈深组织受到照射淋巴回流不畅引起面颈区皮下水肿所致。④应了解复查时间,并且若是出现血涕、鼻塞、耳鸣、头痛、面麻、复视等情况,应立刻到医院进行复查。⑤患者应保持豁达、愉快的心情,合理安排饮食起居,并且劳逸结合,进行适度活动。
2. 研究结果及数据处理
鼻咽癌住院患者100例,均为男性,年龄45~70岁,年龄小于50岁的38例,大于50岁的62例。文化程度:小学10例、初中24例、中专16例、高中20例、大专14例、本科及以上16例。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病人的基本情况分布均衡,我们可以通过Spss数学统计方法计算出影响度的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
3.讨论
3.1鼻咽癌健康教育的意义
鼻咽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并发症,但要掌握时机,顺应患者需要,否则会影响健康教育效果。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工作能顺利进行的前提,我们在开展健康教育时运用现代护理观为指导,把满足患者的需求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护理人员有更多时间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需要和存在的问题,指导患者掌握相关知识,消除顾虑,变被动为主动,家属也从护士这里增长医学知识,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从而能积极消除不利因素,正确预防并发症发生,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健康行为。
3.2健康教育对满意度的影响
护理健康教育和满意度是相互相依,密不可分的,护理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变护理人员工作的被动性到主动性主要因素。而满意度调查是护理健康教育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尺,也是教育计划和目标的起源,更是促进健康教育更为完善,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健康教育可促进患者康复,医患沟通。满意度调查的同时,通过患者的反馈可直接增强责任护士的责任心与工作积极度,为科室更好的进行健康教育提供改进措施与依据,提高优质护理病房的护理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3.3满意度的意义
患者满意度调查是了解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医德医风等项目的重要尺度,也是医院等级评审和行风建设的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医院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客观公正地收集患者及家属对医院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为科室考核、医院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可行的依据。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健康教育可以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减轻放疗的副反应,增加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使患者对科室、护士的满意度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信孚.现代肿瘤学诊疗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5:71.
[3]周郁秋主编.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111~181
[2]曹文媚,金奕.治疗癌症过程中患者发生口腔并发症的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84..
[4]谷铣之,殷蔚伯等.肿瘤放射治疗学,第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472.
论文作者:许林萍,陆珏,王皎,高静,张惠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患者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鼻咽癌论文; 满意度论文; 实验组论文; 皮肤论文; 口腔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