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_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长三角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_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协调发展论文,战略研究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制订正确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制订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时,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和内涵的有关要求,同时,综合考虑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使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根据长江三角洲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并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应当是:

1、大力建设区域统一市场,以市场引导区域分工与合作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一般不存在所谓的产业结构趋同和区域合作淡化等问题。就经济行为而言,企业趋利作用自然会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加强与外地企业的合作,实现合理的地区分工。长东三角洲现存的条块分割、产业结构趋同等区域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本区的市场体系还不完备,市场机制还不健全而造成的。

要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建设区域统一市场,完善市场体系,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各个地区和企业在生产要素上的比较优势以价格等形式在市场上充分体现出来,让企业在价值等杠杆的引导下调整生产、合理配置资源,进而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本区域的优势,避免产业结构趋同。

2、深化改革,以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由于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政府经济管理方式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仍有许多制度上的障碍,如行政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等等,阻碍了区域统一市场的发展,抑制了企业的活力,并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继续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域经济管理体制。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跨省区经济区域,长江三角洲各级地方政府可以在遵守国家现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在建立跨行政区的区域经济管理体制上作更多的探索,如加强区域经济协调机构的行政权力、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成立区域共同发展基金等等。必要时,可以建立跨地区的管理机构,对涉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太湖流域综合治理等问题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发挥长江三角洲的整体优势。通过制度上的创新,逐步摸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引导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发挥优势,扩大开放,以开放促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眼光不能仅仅局限在三角洲内部,而必须发挥本区依托长江,面向大海,良港众多、交通便利、腹地广阔的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区外的资源和市场,以开放促发展。

这样,不仅可以引进区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加速本区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它为本区的企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有利于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区域分工与合作。

4、统筹长远规划,打破条块分割,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

无论从自然地理角度还是区域经济的角度,长江三角洲都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存在着紧密的内存联系,并作为一个整体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发展,各地政府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引下,统筹规划本地区的产业发展,扶持发展各地的优势产业,避免产业结构趋同;改善投资环境,鼓励优势企业突破地域的局限,进行跨地区的资产重组、兼并,迅速壮大企业规模,发展成为跨地区大型企业集团;对于各地不具备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可以由各个城市共同投资建立区域产业调整基金,帮助困难企业进行破产、安置下岗职工,减少产业调整阻力;同时按照经济的内在联系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客观要求,统筹规划区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加强各地在重大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上的协商与合作等等,实现优势互补。

5、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通过建设城市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厂等措施减少城市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量;加强环境执法,严格新建工业项目的环境审批,对已有的各种严重污染企业要坚决关停并转,其余的企业也必须改进生产工艺,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实现达标排放;在农村,推广科学施肥,控制网箱养殖的盲目发展,力争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削减;根据政府财力,抓住重点,逐步开始对被污染流域的综合治理。

二、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也就是如何去协调各个地区的经济行为。根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和上述指导思想,本文认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应当是:

1、加强各地在产业发展上的协调——产业结构协调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中,存在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和重复建设问题。应该说,各个地区发展价大利高的加工业,是对市场的正常反应,但是如果本地不具备发展条件,在短暂的受益之后,必然是长期的亏损。为了避免此类弊端,各地必须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协调:首先是加强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协调,各地区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在深入分析本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确定本区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加以重点扶持。其次是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产业协调。各地在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时,不仅要看到自己是否能发展某些产业,还应当看到其他地区是否更适合发展这些产业,是否已经发展了这些产业,通过比较,明确自己优势所在。同时,通过加强地区之间协商,协调好彼此的产业发展战略,实现合理的地区分工,避免产业结构趋同。

2、大力发展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础设施协调

交通运输体系,是区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物质基础。早在30年代,巴郎斯基就以其著名的地理分工式

CV>CP+t

指出:交通运输建设是制约区域分工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发展区域综合交通运输,可以减少区际经济交流阻力,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使资源能够在区域内实现更合理的配置,产生出更大的效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交通运输事业近几十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但仍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必须大力构筑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其中,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大及与国外的人员、商品交流的日益频繁,特别是随着集装箱吞吐量迅速增长,为了适应本区对外交流的不断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刻不容缓。国际经验表明,港口与腹地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不仅能够带动上海金融、保险、贸易、法律等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上海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加快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的建设,从而带动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合理化;而且能够扩大长江三角洲的对外开放程度,促进长江三角洲参与国际分工,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加快经济发展。因此,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措施之一。

3、以太湖综合整治为重点,治理区域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协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日益增多,严重污染了环境,使得许多地方失去了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危及到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其中,以太湖流域问题最为突出。太湖流域面积为36500平方公里,约占长江三角洲总面积的1/3。流域内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上海、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嘉兴等重要城市均在其流域范围内,其国民生产总值占到了长江三角洲的2/3,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精华所在。然而,随着经济迅速的发展,流域内的环境日益恶化,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太湖综合整治影响大、涉及范围广,是本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三、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鉴于以上指导思想、重点和难点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考虑,长江三角洲协调发展的战略应是:

1、加强地区产业发展政策的协调

加强各地在产业发展上的协调。避免产业结构趋同的关键是制订正确的地方产业政策。各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深入分析自身的经济发展条件,明确本地的产业发展方向。

值得指出的是,产业政策同其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手段一样,它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制造“经济租”,从而诱发寻租活动,扭曲资源配置。因此,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同时又将其副作用限制在最低程度,产业政策首先就必须是指导性的,而不能以行政手段干预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现实中的政府和企业一样,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政府制订的产业政策虽然比企业更有全局眼光,但时效性较差,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也不够灵敏,也会出现所谓“产业政策失灵”。因此,政府的产业政策不能替代企业对市场的判断,其主要作用应当是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以及政府部门对市场变化的分析,帮助企业更为全面、准确地分析市场变化,从而作出正确的生产决策,调整生产结构以适应市场需要。同时,在运用产业政策时,必须十分注意政策的力度,力度过小则可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有限,力度过大则会过于扭曲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调整的成本。

2、大力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必须根据长江三角洲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全国交通运输总体布局的要求,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突出重点、配套协调、分步实施、综合发展等原则,建设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核心、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长江三角洲综合运输体系。为此,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1)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价值,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建设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发挥上海龙头作用,带动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产业升级的战略组成部分,因而是长江三角洲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为此,必须首先整治长江口拦门沙,挖深航道,以充分利用长江航运和沿江港口码头的集疏运能力,并带动南京以下深水岸线开发,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长江黄金水道经济带的发展。其次,应当发挥上海港的经营组织作用,搞好长江三角洲诸港口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发挥各个港口的优势,形成以上海港为中心、相互配合、分工合理的长江三角洲巨型港口体系。

(2)完善陆路交通网,加强对内联系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陆路交通网,应当着眼于加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保证三角洲内部城市间的客货运通畅,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内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为此,在铁路建设方面:一是要及早建设浦东新区对外衔接的线路,确保浦东与长江三角洲和全国的联系通畅;二是尽早完成新(沂)一长(兴)线,加强本区的南北联系;三是尽早建设沿江铁路,加速长江沿岸经济带的发展,先期自上海经太仓、江阴接新长线,往后延伸到镇江接沪宁线。此外,针对本区铁路客运繁忙的情况,应尽早建设京沪高速铁路沪宁段,为沪宁铁路分流。在公路建设方面,重点是优先发展连接大中城市、主要港口、机场的高等级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和汽车专用公路。

(3)兴建过江跨海通道,克服自然障碍,加强三角洲内部联系

本区水网密布,特别是长江、钱塘江水面宽广辽阔,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陆路交通,因此,必须兴建过江跨海通道,以加强三角洲内部联系。

由于本区河段交通繁忙、运量巨大,在兴建过江跨海通道时,必须充分考虑对航运业发展的影响,桥的净空和桥址选择必须在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同时,由于过江跨海通道投资大、工期长,亟需统一规划,在综合考虑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前提下,分清轻重缓急,有序实施。

3、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太湖自80年代以来,富营养化水平不断提高,到1992年,总磷评价全湖均为中一富营养化水平,总氮评价全湖均为富营养化水平,导致水华暴发的次数不断增加,蓝藻覆盖面积不断扩大。

恢复水域生态的主要工作是:在重点湖区实施大型水生植被恢复工程;从长江引水,改善太湖水质;搞好沿湖地区绿化,减少水土流失等。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方和企业存在着对治理太湖污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使污染治理工作进展缓慢,一些企业甚至不顾国家禁令,偷排污水。

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要继续提高沿湖各地政府和企业增强对治理太湖重要性的认识,自觉遵守国家环保法规,增加投入外,更重要的是强化污染治理目标责任制。同时,将对污染治理进展的考核纳入对地方和企业领导人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从而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对治理污染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考虑由各地方政府共同出资,成立一个环境治理基金,交太湖局统一管理,由它统一负责流域的重点环境治理工作建设,加快工程进度,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太湖富营养化、生态系统破坏和有机污染问题,奠定太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太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撰文 沈田芳 田扬戈

标签:;  ;  ;  ;  ;  ;  ;  ;  

长三角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_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