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p”的语义辨析及相关问题_语义分析论文

“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相关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零、引言

动趋式“V起来”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有关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单个专题性的论著就有吴洁敏(1984)、房玉清(1992)、刘月华(1998)、张国宪(1999)、贺阳(2004)、李敏(2005)、唐正大(2005)、张谊生(2006)等。这些论著对“V起来”的意义、用法和语法化做了细致的描述,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V起来”,分为位移义、结果义和体貌义三种基本的语义类型(贺阳2004等);二是认为“V起来”中“起来”的意义和功能已经发生从趋向动词到动态助词的虚化,分为“”和“”两大类(李敏2005等);三是把“V起来”分为自由的和黏着的,自由的“V起来”与第一种观点一致,粘着的“V起来”在句子中作话题,“起来”是话题标记(唐正大2005)。这些著述对“V起来”语义的分析,在各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V起来”语义的分化发展及其各个意义之间的联系解释得还不够。我们感到,“V起来”的各个意义之间应该有其内在的联系和理据,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

一、从位移义到结果义

(一)A组“V起来”。先来看下面例句:

①陈玉英从沙发上跳起来。①

②张全义从小床里把儿子抱起来。

A组中“V起来”有的表示主体位移,主体发出动作,自主向上位移,如例①,有的表示客体位移,主体发出动作致使客体向上位移,如例②。其中动词有的具有[+趋上]特征,如“跳”,有的不具有[+趋上]特征,如“抱”,但整个“V起来”具有[+趋上]特征,可以受表示空间起点的介词词组修饰,如“从沙发上”、“从小床里”,“起来”表示趋向。

以上描述的是基本的物理空间位移,它还可以通过隐喻扩展到其他抽象认知域。例如:

③主意容易打,执行的勇气却很不易提起来。

④那些终年穿着破乱的军服的兵士,……都从愤怒里站起塞,掉转了枪口,打死了长官,成千的反叛了。

⑤后来梁局长当了局长,就把贺玉梅提拔起来当局团委书记。

例③的位移体“勇气”被看成空间实体;例④的运动起点“愤怒里”被想象成空间实体;例⑤的“提拔起来”是隐喻投射到社会地位方面:从较低的社会地位到较高的社会地位。

(二)B组“V起来”。请看下面的例句:

⑥和点泥,把打住的野物糊起来。

⑦干鱼一捆一捆积起来,堆放在屋角的一个搁板上。

⑧那疑窦在她心里渐渐膨胀起来。

B组的“V起来”比较多,其中动词有的具有[+隐存]的语义特征,“V起来”表示由外到内、由显到隐的变化,如例⑥;有的具有[+聚拢]的语义特征,“V起来”表示由分散向集中、由四周向中间聚拢的过程,如例⑦;有的具有[+突起]的语义特征,“V起来”表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的渐变,如例⑧。“V起来”都没有[+趋上]特征,“起来”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或实现,“V起来”表示结果。

从动词的语义看,有的表示具体动作,如“躲、抓、埋”等;有的表示抽象行为,如“创办、组织、集中”等。从位移体的语义看,有的指向具体事物,如例⑥“打住的野物”;有的以隐喻的方式指向抽象事物,如例⑧“那疑窦”。

B组“V起来”描述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凸显其结果状态,“起来”表示“完成”。“起来”表示完成的理据在于:“V起来”表示的物理空间运动是一个有起点、有终点的位移过程,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也是一个有起点、有终点的变化过程,两者具有相似性。用具体的空间运动过程来表示抽象的事件发展变化过程,这是隐喻的作用。具体地说,这是空间运动的路径在事件范域的隐喻投射,即路径被隐喻理解成事件的发展过程。除隐喻外,还有转喻的作用。转喻是在同一个理想化的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中,一个概念实体(喻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本体)提供心理可及性(mental accessibility)。(Radden & Kvecsesl999)“理想化的认知模型”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完形(gestalt),完形的各个部分能互相激活,部分能激活整体,整体能激活部分。转喻的完形心理基础是“相邻原则”和“凸显原则”,其认知方式是以事物易感知或易理解的部分来代替事物的整体或事物的另一部分。Lakoff(1987)指出意象图式之间存在某些非常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引申出一词多义。自然的意象图式转换在构成意义的放射形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他认为“路径图式”和“终点图式”存在着转换关系,即“路径一路径终点”。运动路径通过隐喻投射到事件范域,路径的终点得到凸显。路径的终点成为注意的焦点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人们在观察一个运动物体时总是习惯追随其路径,直到其停止,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其所处的位置。相对来说,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通常具有较高的显著度。根据转喻认知规律:用显著的转喻相对不显著的。相对而言,路径终点比路径显著,因此,终点转喻路径整体,终点蕴涵完成,所以“起来”具有完成义。由此可见,“起来”表“完成”是通过“隐喻”和“转喻”引申而来。

运动路径在事件范域的这种隐喻投射,在语言形式上的表现是,“V起来”前面可出现彰显路径的标记词语,如表示空间起点的介词结构“从……”,借以表示事物发展的起源。例如:

⑨沪江企业是从一个车间少数纱锭发展起来的。(转引自李敏2005)

也可借空间运动起讫变化的“从……到……”来表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例如:

⑩新中国海军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转引自李敏2005)

“V起来”表结果义,可以同[+完结]义的词语“已经、完全、最终”等共现。例如:

(11)我们已经坚实地团结起来。

(12)太阳完全被云彩遮起来。

也可作为连动结构的前项,一般表示这一动作或事件的完成或实现。连动结构中,前项动作的完成或实现一般是实施后项动作的前提或基础。例如:

(13)斋主把稿子抄好,叠起塞放进信封。

实际上,隐喻路径还可从“V起来”本身的语义反映出来:刻画行为事件的过程及其目标,比如“由外到里、由显到隐”、“由分散向集中、由四周向中间聚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这种过程义是从起点到终点的向量关系的内在体现,始源域(source domain)显性的、确定的“自下向上”的运动方向映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变为内在的、不确定的观念方向。

二、时体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C组“V起来”。我们先来看例句:

(14)他妈给他倒了半碗马奶子,他巴呷巴呷地喝起来。

(15)同事起初对他很敬重,渐渐地在背后议论起来。

C组“V起来”,其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必须有明确的起点并且具有[+动态持续]的语义特征,能够带动态助词“着”、能被副词“在”修饰。“V起来”表示动作行为变化的起始并持续,“起来”已经虚化为时态助词,表示起始时态。

“V起来”中的动词表示的行为动作或者反映一个长时过程,或者反映一个可重复的短时过程,“V起来”可以同时间副词“就、又、马上、正在”等共现。例如:

(16)正在狂欢的时候,敌人的大炮又响起来了。

(17)他回头看了看彩蝶,彩蝶正在爬起来。

也可和动词“开始”连用,但不多见,因为和“起来”的起始义重复而造成语义羡余。例如:

(18)服务员把菜陆续端上来,我们开始吃起来。

再则,“V起来”常作为连动结构的后项,表示这一动作行为的起始。例如:

(19)开始金枝还以为他是想捣腾,听了这话立刻警觉起来。

C组的“V起来”仍是运动路径的隐喻投射,由空间投射到时间。时间的运动是单向的,从过去经由现在通向未来,时间运动的单向线性模式与空间运动路径的定向性是相似的,这是产生隐喻投射的认知基础。运动路径投射到时间域并凸显路径的起点,起点蕴涵开始,所以“起来”表示起始态。

从跨语言、跨方言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有些语言和某些汉语方言的时体标记来自趋向动词或者位移动词。石毓智、白解红(2007)综合Bybeeet al.(1994)和Heine et al.(2002)的分类和统计结果得出结论,许多语言表达将来时的概念,都用移动动词“来”与“去”。根据他们研究所提供的数据,至少有24种语言用“来”,28种语言用“去”表达将来时概念。比如,纳西语(意思是“将要修一条路”,来→将行体标记)(木仕华2003);英语She is going to have a baby.在一些汉语方言里,也有用趋向动词表示时态意义的。比如,李如龙(1996)发现,泉州方言里“去”可以表动作完成或事件结束:我拍破去(一块)碗。伍云姬(1996)指出,长沙方言里复合趋向动词“去来”可以构成过去时标记:我看去来,有看完(我看了,没看完)。朱美芳(2003)指出,“来去”在台湾闽南方言里可以作为表将来时的助动词:我卜来去食饭(我要去吃饭)。

(二)D组“V起来”。请看下面的例句:

(20)金秀,提起别人的事儿来,你说得头头是道,合情合理。

(21)谁帮她推碾子拉磨呢?她一抱起磨棍来就头晕哩!

(22)这两架机器,摇起来嘎嘎的响,给这条街增添了一种新的声音。

(23)这要落到税务局手里,罚起来可没完呐!

D组的“V起来”,以从属分句或者紧缩复句的前位分句形式出现,具有话题功能和衔接功能。有的“V起来”表示做某事或发生某种状态的时候,已经指称化,表示时间,意思相当于“(当/每当)VP时/的时候”,具有话题功能,如例(20)中划线部分的意思是“每当提起别人的事儿的时候,你说得头头是道”,“提起别人的事儿来”是次话题,“你说得头头是道”是述题,也是句子信息的焦点。有的构成“一V起来就……”或意思相当于“一……就……”,前后两部分之间表示顺承关系,如例(21)、(22)。例(22)中划线部分的意思相当于“一摇起来就嘎嘎的响”。有的前后两部分之间隐含假设关系,意思相当于“一旦……”或“假如……(的话)”,如例(23)中划线部分的意思是“假如罚起来(的话)可没完呐”。“V起来”作为从属分句和前位分句,表示时间、方式、条件等,语义上不能自足,必带后续成分,对某个情况或状态进行叙述或描写。

从语义上看,D组的“V起来”有三种情形:一是相当于一个表时间的名词性短语;二是在顺承关系的紧缩句中作先后事件的先事;三是在假设关系的紧缩句中作条件项,“V起来”带有一定的假设语气意义。值得注意的是,D组的“起来”已经不表起始态。

D组“V起来”的话题功能和连接功能是从C组的时体特征引伸出来的:一方面,时态本身具有一定的篇章功能,它不仅表示句子中的时间关系,而且表示句子与句子、语段与语段之间的时间关系,为叙事提供时间框架;另一方面,表示时间意义的词语同时表示假设关系意义,在世界语言中是极其普遍的。“吕叔湘(1982)指出时间关系句往往含有条件关系,而且有些时间关系句兼有假设之意,如英语的when也常兼有if义;德语时间和假设两种关系同用wewn一词。”(江蓝生2002)江蓝生(2002)的研究论证了近代汉语中时间词“时”和“後”语法化为假设语气助词的事实。例如:

(24)我与你四锭钞,肯时卖,你不肯时,赶将去。(古本《老乞大》26a,转引自江蓝生2002)

(25)不来後,是众僧大家采;来後,怎当待。(《董西厢》卷二,转引自江蓝生2002)

三、情态义的形成及其理据

(一)E组“V起来”。先来看例句:

(26)桃源石很硬,磨起来很不容易。

(27)他演戏,本来不合适,嗓子不好,唱起来不搭调。

从结构上看,上述“V起来”小句都是“NP+V起来+AP”(AP多为形容词性短语,也有VP或小句等,统一标为AP),NP是主语,“V起来”是状语,AP是主要谓语,表达说话人的某种主观评价。有的小句主语是“V”的逻辑宾语,“V起来”隐藏着一个更高层次的主语——言者主语(speaker subject),即文中没有出现的“我”,“V起来+AP”表示说话人实施“V-NP”的某种体验,如例(26);有的小句或子句主语即为“V”的逻辑主语,但句子隐含另一言者主语,“V起来+AP”表示说话人对施动者实施“V-NP”的某种主观评价,如例(27)。

“V起来”还可以表示假设、估测等语气意义。表示假设语气,前已论及。“起来”用于“看、说、听、算”等动词后可以表示推测、估量等语气,这类动词限于极少的几个。例如:

(28)梓树籽榨成的油叫梓油,……看起来很像猪油。

(29)这本是个外号,但是听起来倒像是个正式职称似的。

(30)这件事细说起来复杂透顶,简而言之就是赖帐。

(31)多给老人们尽点心,而少生点兄弟妯娌间的闲气,算起来还倒真不错呢!

(二)从话语表达看,E组的“V起来”也具有话题功能或连接功能。句法上,有的充当句子的状语,如表示评价意义的“V起来”,其后可以有停顿,也可以插入“啊、呢、吧”语气词和“是不是”等疑问形式,因而也可看成话题(次话题,句首NP为主话题),交代方式、根据、来源等信息,其后AP表达说话人通过这种方式或来源等而获得的主观体验或作出的主观评价,如例(26)“磨起来很不容易”,“很不容易”是通过“磨”的方式得到的感受;有的作为句子的插入语,如表示推测、估量意义的“V起来”,不仅“起来”虚化了,“V”也在很大程度上虚化了,基本不表感知、言说等动作行为义,而表主观看法、态度等认知义,“V起来”成为表达推测、估量意义的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基本上不具有概念意义,对所在句子的命题意义也没有影响;但可以改变句子的语气和情态。Traugott(1995)认为语法化和主观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强调局部的上下文在引发这种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强调说话人的语用推理过程(pragmatic inference)。语用推理的反复运用和最终的凝固化,结果就形成表达主观性的成分。句法上,有些已经词化,成为黏着性的短语词,“起来”失去了句法独立性,成了词内成分。

“V起来”作为话语标记,不仅可以表明说话人的观点和态度,而且作为话语单元之间的连接成分,起着标明话语单元与话语情境的某种关联作用。例如:

(32)一碗鸡汤,上面一层油,看起来连热气都没有,可是超过一百度。

(33)与此同时,○三所却在对他组织一场围剿。这听起来有点小题大做,可笑又不可理解,但的确在发生。

(34)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说起来真像一个虚构的荒唐的故事哩!

“看、听、说”等动词都是知觉动词,它们构成的“V起来”分句,其语义特征是通过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而得出一个估测性的观点或结论。多数情况下,这些“V起来”分句说明事物的表面现象,另一分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二者构成转折关系。有时也可以构成因果、假设、总括等关系。例如:

(35)孙小姐的脚当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来就不像裹过的。(因果)

(36)只有仁渡,没有叫他“渡师父”的,因为听起来不像话,大都直呼之为仁渡。(因果)

(37)在这个年头,说起来也真可笑,我还希望嗅着一种纯粹的檀香的气息。(因果)

(38)这种放荡的生活方式说起来,描绘在纸上是很有吸引力的,足令未曾涉足者目眩神往。(假设)

(39)我的父亲是堂堂正正的骑兵,负着保卫皇城的重任,每月不过才领三两银子,里面还每每搀着两小块假的;为什么姑父,一位唱小生或老旦的,还可能是汉人,会立下那么大的军功,给我姑母留下几份儿钱粮呢?看起来呀,必定在什么地方有些错误!(总括)

(三)从时间表达来看,E组的“V起来”分句不指某一特定时间,而指任何时间或所有时间,具有泛时性或恒时性特征;它们也不描述具体的实际事件,而描述虚拟事件的特性,具有非现实性特征。这里的“起来”也不表起始时态,表示的是一种泛时态。“V起来”不能和时间副词“正在”和动词“开始”共现。试比较:

(40)我知道她与我的葡萄园具有同样意义,也同样沉重和淳朴、同样正在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

(41)服务员把菜陆续端上来,我们开始吃起来。

(42)泽泻不是贵药,但切起来很费工,要切成厚薄一样,状如铜钱的圆片。

(43)他看起来很有文化修养。

例(42)“切起来很费工”、例(43)“他看起来很有文化修养”不能被“正在”和“开始”修饰,如不能说“正在/开始切起来很费工”、“他正在/开始看起来很有文化修养”。

(四)从语义表达的性质来看,E组“V起来”所在的句子(分句)表达的都不是客观的命题内容,而是表达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评价、估测或者对言谈对象的看法、态度等。句子表达的视角已经转到说话人。说话人的视角是语言表达中所体现出来的说话人的个人印迹,是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的表现。试比较:

(44)吴胖子和马青乐了,跟着也大吼起来。

(45)这人看起来是不会头疼脑热、感冒伤风的,而且不会有什么病能轻易地把他一下子打倒。

例(44)以语法主语“吴胖子和马青”为出发点和描写对象,“大吼起来”是对其行为事件的客观报道;例(45)的出发点不是语法主语“这人”,而是“言语场景”中的说话人“我”,“我”是主观识解(construe)的实体,是“言者主语”,“看起来”所在的句子(分句)是“我”对言谈对象“这人”进行主观识解的结果。

(五)需要说明的是,“V起来”所表示的评价和语气都属于情态范畴,是一种“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ity)。Palmer(2001)认为认识情态是一种命题情态,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真值的可能性或必然性的看法或态度。认识情态是说话人阐释他对自己所说的话的坚信程度。

从认知角度看,“V起来”的情态意义与其起始时态意义密切相关。因为起始时态在时间意义上具有将来特征,而将来事件带有待知性、期盼性、预测性及不确定性。将来事件的上述特征常体现为句子的情态,将来时态与非事实话语,诸如假设、估测、愿望、打算等言语主体的主观态度有着比较自然的联系。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出现在E组“V起来”中的动词必须是表示具体行为动作的,尤其以言说动词、知觉动词和肢体动作动词多见,这些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是最基本的身体活动,直接为人们感知、体验,经过反复体认而获得真实可靠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认识、思想和情感等观念系统。这种借助客观的身体活动来表达主观的、内在的认知心理活动是人类基本的身体隐喻功能。“隐喻的方向是从身域投射到心域,‘以身喻心’是普遍现象”,“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规律。”(沈家煊1997)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表情态特征的“V起来”是由表时态特征的“V起来”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是“以身喻心”的隐喻引中和主观化的结果。事实上,从时间范畴发展到情态范畴在人类语言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据卓小清(1999)研究,瑶语中的等动词后表示从某种感觉作出估计或推断,这时用作动态助词,意义与汉语的“起来”相同,比如他看起来有四十多了。”英语中的三种基本时态(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除了表示时间意义,都带有一定的情态意义。比如,表达将来时间的助动词will和shall都是由带强烈情态意义的动词演变而来的,它们本身又是情态动词。日语中放在动词后边的“-shimau しまぅ”如果附在自主动词后就强调动作的完成,比如“それを食べてしまぃなさぃ。把它吃掉!”;如果放在非自主动词后就一定表示说话者对事件的一种感叹语气,即“不如意”或“意外”等情态范畴的意义,比如“こゎれてしまつた。坏了。”(柯理思2005)时态和情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相关之处也可看作时态的隐喻用法。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虽然认为“V起来”表示情态意义,但我们并不认为“起来”是情态助词。因为“起来”不能单独表示情态意义,而且和“起来”结合表示情态意义的动词必须是具体行为动作动词,不能是非行为动词和形容词,“起来”仍是时态助词。在这点上,我们和曹宏(2004)的观点一致。不过,我们并不认为“起来”仍表起始时态,因为这类句式在时间表达上具有泛时性,“起来”表示泛时态。

四、结论

综上,“V起来”的语义变化历程可以描述为:位移义→结果义→时体义→情态义;相应地,“起来”也呈现出一种由实到虚的引申过程:趋向义(趋向动词)→完成义(趋向动词)→起始态(时态助词)→泛时态(时态助词/词内成分)(见下表1)。从客观世界的逻辑发展顺序看,趋向发展到最终阶段就会产生某种结果,而结果一旦稳定下来就会呈现出某种状态。时态是话语发出者所构建的主观时间——反映说话时间与事件发生时间之间的时间关系;情态表达话语发出者的某种语气或态度。二者都是言语使用者传递信息时的主体表现(modality)。主体表现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之分,时态是客观性主体表现,情态是主观性主体表现。②

表1 “起来”由实到虚的引申过程和“V起来”的语义演化历程

*表中q表示“起来”,“Vq”表示“V起来”

伴随“起来”的语义虚化,“V起来”经历了一个去前景化过程。“V起来”表位移义、完成义和起始时体义,充当句子基本谓语或谓语中心,是句子表义的重心或焦点,是说话人着意凸显的成分,是前景信息(figure);“V起来”作为从属分句和紧缩复句的前位分句,表现事件进程以外的时间、方式、条件等因素,表达的是背景信息;“V起来”表情态义,充当状语时,交代说话人对行为事件进行评判的方式、根据、来源等背景信息,而充当独立成分,即作为话语标记时,表达主观性和程序性意义,不表达与事件有关的信息,无所谓前景信息和背景信息。

伴随这一去前景化过程,“V起来”发生了由命题内成分到命题外成分的转变:“起来”表示趋向义、结果义时,“V起来”充当命题内成分表达命题意义;“起来”表示时态义时,“V起来”充当命题外成分表达言语主体的语气、评判等主观意义,即从客观事件表达转到主观评价表达。③相应地,“V起来”的逻辑主语也发生了由句子主语到言者主语的变化。“Trangott(1982)将Halliday(1970)区分的三种语法功能排成一个语法化程度由低到高的等级:概念功能>语篇功能>人际功能。”(沈家煊1994)“V起来”表示位移意义、结果意义体现概念功能,表示时体意义既体现概念功能又体现语篇功能、人际功能,表示情态意义主要体现人际功能,由概念功能到语篇功能再到人际功能,印证了语法化中的主观化过程。“V起来”共时平面的这种差异(variation)正是历时演变(change)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上的反映,其语法化和主观化过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如下表2):

表2 “V起来”的语法化和主观化过程

我们把“V起来”分为位移义、结果义、时体义和情态义等四种意义,这四种意义的区分有时比较清楚,有时则有所交叉和纠缠。有的“V起来”既可以表位移义也可以表时体义,如“跳起来”,在“他受惊地从床上跳起来”中表位移义,而在“他的心立刻‘砰砰’跳起来”中表时体义。有的“V起来”既可以表结果义也可以表时体义,如“捆起来”,在“那个故意捣乱的家伙被捆起来了”中表结果义,而在“几个彪形大汉将选手们翻倒,骑在身上左一道右一道地捆起来”中表时体义。有的“V起来”既可以表时体义也可以表情态义,如“看起来”,在“他走进剧场找了空坐下,全神贯注地看起来”中表时体义,而在“他看起来完全不像个中医”中表情态义。有的“V起来”既可以表位移义、结果义,也可以表时体义,如“拉起来”,在“马青硬把刘美萍从座位上拉起来”中表位移义,在“绳子的两头拉起来拴在了木桩上”中表结果义,而在“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中表时体义。这种有歧义的“V起来”究竟表示什么意义根据上下文一般可以确定。

注释:

①本文例句除特别说明外均取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恕不一一标明出处,少数例句作了一定的删节。

②根据石毓智、白解红(2007b),将来时标记向认识情态的发展是人类语言的一个共性。这种发展见于英语、德语、希腊语、保加利亚语、斯瓦西里语等多种语言中。

③关于主体表现(主观性主体表现和客观性主体表现)、命题内成分和命题外成分等概念参看于康(1996)。

标签:;  ;  ;  ;  

“Vup”的语义辨析及相关问题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