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国家乡村规划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中国乡村农耕文化的解读寻找到中国农村建设的魂。同时结合乡村建设体系提出乡村建设的核心即人与自然生态体系,针对乡村建设中的乡村建筑提出保留瓷砖房这个现代的符号
关键词:乡村规划 生态体系 两型梦
在中国急剧扩张的城市正在吞噬乡村,村民为了在沿海发达城市的工厂里谋得更好的工作而纷纷离开乡村,乡村将是未来城市消费的奢侈品。在中国传统的乡村凝聚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对乡村的保护规划,实际上是对民族文化之根的固本和养护。
1、乡村的魂―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特征,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已广播人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
中国的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长达6000年的农耕文明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文明都不能与之相比。西方历史上的巴比伦、古埃及、古罗马、古印度等文明已经成为历史,人们这样评论他们的过去――“只要人类走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片沙漠。现今的中国不仅没有成为沙漠,而且这片土地还在支持着中国走向另一个新时代的文明――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风起云涌,我国的乡村建设即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集中起来说,就是不少地方或多或少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新城市建设”。如果按照今天有些县市的方法与路径来进行乡村建设,速度越快,投入越大,收效会越小。有的地方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问题。
现今新农村的建设我们应将目光投向5000年的中国文明史,且应延续这条古道,同时又必须增添一些当代的文明元素,关键这些元素不能喧宾夺主,因继承与发展才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2、乡村体系―人与自然生态
一个村庄有一个完整的村庄生态体系。乡村建设的原则:生活第一、生产第二、市场第三。在作乡村规划的时候,规划需本着生命和生态的三个“家”原则――鸟类的家在树上,人类的家在地上,水生物和微生物的家在河边。
如孙君老师言:“城市人以人为本,农村人以自然为本;城市人靠借据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农村是靠诚信与土地来维系着人与人的关系;城市人过节乡村游,农村人过节城市游;城市人还在追求生态住宅,而农村人出生就拥有生态家园;城市提倡人与自然要和谐,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千年之久;城市是动态的,农村是静态的。”
农村有非常之多的优势,就如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初期那阵,是一个未经雕琢的璞玉地。一些偏远的农村,远离尘嚣,可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是城市人们梦想的绿色家园。都市近郊的土地,价格直追市区,因交通运输之便,近郊的绿色有机蔬菜、农副业加工业、水产养殖、民俗旅游、周末度假等,暗藏着无限生机。
我们在进行乡村规划时应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农业生态工程方法,从乡村当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出发,设计与实施适宜当地的生态农业模式。
3、乡村建筑―保护每一个时代的文化
农村的古民居,老家具等已成为都市人追逐时尚的对象。现在城市社区、豪华别墅,都在再现农村田园风光,可是众所周知临摹的古民居和田野风光是无法与自然乡村相提并论的。
乡村规划项目不是拆旧房、盖新房,不是推销城市已普遍化的电器和汽车,而是让新农村与就农村并存,新文化与就民俗并存,时尚与传统并存。
瓷砖房作为新时代农村建筑的代表,是现代文明的符号。我认为在乡村规划建筑改造时我们在保护古建筑和老居民住宅的同时应保留瓷砖房这一时代的文明而非一味的否定拆除。让时代的年轮在乡村建筑上折射出不同年代农村的更进变化。为这快速发展的时代的人们保留一些可追忆的事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两型乡村
4.1“两型”及“两型乡村”概念
“两型”即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两型的根本内涵是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两型村庄要规划建设集中居住地,确保耕地无抛荒;喷灌、滴灌、渗灌等实用型节水技术推广普及率要高于20%;农膜回收利用率高于65%,农药瓶、化肥内包装回收率高于95%;推广实用沼气、节煤省柴灶,清洁能源使用率高于50%;每一个聚居点按规定设立垃圾集中收集点,实行生活污水简易处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土壤养分、重金属、农药残留合格率高于90%。此外,农户四改(改水、改厨、改厕、该圈)率要达到8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100%覆盖。
建设“两型乡村”,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节约、清洁、安全、可持续发展,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新的理念。因此,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劳等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建设“两型农业”,全面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
4.2某村规划核心亮点
在“资源的整合、思想的统一、工作的责任和科学的方法”思想的指引下,以新农村建设的落地为根基,把中央新农村建设20字具体化。
该村在坚持集约用地的原则下,根据地方特色,对村的布局采取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形式,依地形地貌特点,形成多个自然村庄,各自然村庄依山傍水、因地制宜,保留此地特有的乡村风貌景色。
4.2.1贯彻村干部始终参与性和提高村民的积极性
如何让该村的历史文明和现有资源文化转化为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农民文化,转化为经济,转化为水源人们的奋斗目标。经过前后多次的入乡住在村民家中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对整个村调研和走进村民家近距离的聊天询问,我们认为既然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那我们的项目就应该围绕为农民做事开展。而农民最听村支两委的。
4.2.2建筑改造保留时代的文明
针对该村的废弃的古建筑在村民的记忆话语中对其进行修复和完善,对老的土砖废弃建筑进行保留修缮作为村民活动室等场所。对已有的数量众多的瓷砖房进行保留和细部美化。让人们穿梭在该村中能看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现代所留下的时光痕迹。让村民们拥有美好的回忆。
从该村现状独栋建筑分析,具有湖湘建筑普遍建设的坡屋顶,但建筑立面较为单调,变化较少,其建筑特色并不明显。若将独栋建筑放到一个整体中来分析,村域内主要视线轴上的建筑统一为白墙红瓦的建筑风格。青山绿水、白墙红瓦,相互映衬,亦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也别有一番乡村风味。因此在村民住宅设计规划中,尽量避免整治规模太大并减少整治资金的投入,住宅建筑仍以“白墙红瓦”为其主要基调。
从总体进行规划和远景描绘后,建筑的实体改造我们将在该村进行挨户挨家的具体指导和设计,由村民参与建设具有村民自己愿景的美好家园。
5、总结
一个时代有自己特定的文明与信仰,同时又含有特有的困惑与挑战。该村正在“三农问题”这样一个特定的大背景下,演绎着一场文明与现代和谐的新农村的革命。我们要将乡村的规划实践转化成为一种爱国和道德伦理的运动。呼吁农民自身的智慧、创造精神和主动性。在跟随党的农村规划建设大的时代背景下,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谱华章。
参考书籍:
[1]孙君.农道:没有捷径可走的新农村建设.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
[2]孙君.专家观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权威解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
[3]孙君.五山模式―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标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
[4]陈晓红,等."两型社会"建设评价理论与实践.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9
论文作者:秦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5
标签:乡村论文; 新农村论文; 农村论文; 建筑论文; 城市论文; 农耕论文; 村民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