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论文_项兆会

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论文_项兆会

浙江中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23

摘要:众所周知,地质灾害不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很大的伤害,同时还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威胁。一般情况下,地质灾害发生都是比较突然的,因此我国在地质灾害的治理与防治方面取得的成就并不是十分理想。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对地质灾害有所了解,在此我将对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地质环境的利用进行简单的说明。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地理环境;利用

引言:

在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突发性灾害就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往往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对人们的伤害十分大。地质灾害的种类分为很多种,比如地震、火山爆发、山体滑坡、泥石流。为了能让人们受到更小的伤害,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其进行了探究,使地质灾害的防治体系更加的科学高效,让地质环境得到更好的利用。

1、地质灾害概述

地质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对资源、环境造成破坏的灾害。发生原因主要有自然与人为两种因素。常见的包括地壳运动、地面变形、土地退化、水土污染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出现各种极端天气;地壳活动频繁,变化剧烈;无度使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特点:隐蔽性。即在灾害发生之前,人们发现不了先兆,不能及时采取预防与抵御措施;突发性。地质灾害一般来势汹汹,猝不及防;破坏性。严重破坏建筑物、道路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这些特点给我国的地质灾害工作造成了重重阻碍。

2、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边界线长,地质灾害频繁且破坏力大,给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例如,西南等地区暴雨频繁,泥石流以及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十分严重,不仅对当地的通信设备造成毁灭性的损坏,还阻碍了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比较严重的灾害如地震等,带来的伤害更是骇人听闻,不管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还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都给国民带来了无法磨灭的惨痛记忆。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重视,加强多山地区建设,将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建立完善的灾害防治体系至关重要。具体包括:划分调查区域、灾害预警、集体搬迁等。我国的灾害防治工作经过了很长一段时期的摸索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工作中已经能够做到及时、周密地进行部署,应急体系逐步完善以及预警能力得到很大程度提高。

3、地质灾害的防治

3.1调查区划的建设

在建设调查区划的时候,一般是根据地质情况以及周边情况对危险程度进行等级区域划分,从而将每一个地区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发生灾害的概率以及产生的危害确定下来,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及理论依据,以便在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相关部门能够最快的做出反应,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护。

3.2建设一个可靠的监测预警体系

在地质灾害防治的过程中,能够直接反映出地质灾害防治成效的指标就是监测预警体系。如果某个地区在监测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常的现象,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应该通过监测过程中得到的数据对灾害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反馈,并且在第一时间对灾害做出预警,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监测预警体系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使人们有更多逃避灾害的时间。

3.3对搬迁治理工程进行建设

监测报警体系在监测的过程中出现警示,相关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就是对灾害当地的灾情进行分析,如果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此次灾害涉及到的范围广,产生的危害比较严重,那么工作人员就应该提醒人们进行搬迁或者是其他的避险措施。只有采取合理的避险方式才能够使人员的伤亡程度降到最低,而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能够知道,搬迁是降低伤亡率的最好方式。但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搬迁并不是从此远离我们生活的地方,而是等到灾害过后,由相应专业人员对灾害地区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寻找合适的时机对受灾地区进行重新建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4应急处理的建设

在最近的一段时间,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经济实力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在这种阶段,如果国家发生了比较重大的地质灾害,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理体系变得十分重要。只有具有完整的应急处理体系,才能够在发生地质灾害以后对其做出及时的反应,使相关的工作人员以及部分在第一时间内到达灾害现场,对灾害现场的前期以及后期进行及时的处理,从而是灾害地区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害率达到最低,为人们逃避灾害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3.5进一步完善科学技术研究体系

与上面的几项一样,科学技术研究体系的完善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如果想要使科研体系变得完善,就应该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研究能力,只有将其作为科学技术研究体系的支撑手段才能够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除此之外,对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进行开发的过程以及对灾害进行应急处理,都需要科学研究技术作为保障,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科学技术研究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其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成功与否有着直接的联系。

4、地质环境概述

广泛意义上的地质环境是指岩石、水、大气层构成的体系。狭义上的地质环境指岩石圈与岩石圈风化形成的物质。亿万年来,地球不断演化,人类生命出现的时间与地球演化时间相比只是沧海一粟,而人类周围的地质环境是最近一次造山运动形成的。地质环境十分开放,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栖息、繁衍的场所,为生物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料,与周围的水、生物、大气等时时刻刻进行着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也与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因此地质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并且其变化的方式呈现出一定的周期规律。

5、建设地质环境评价体系

不管是地质灾害防治还是地质环境利用,都是将保障民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放在首要地位,地质安全至关重要。

5.1地质环境利用

对地质环境进行利用要充分考虑其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的特点,利用综合性手段对地质与环境进行勘察,对地质环境的安全系数进行准确评定。建立完善的地质环境利用与评价系统能够对监测范围内的地质环境进行充分了解,以便对其进行分类与利用。充分发挥地质环境的作用不仅能够为经济与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还能使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与严重程度得到很大程度削弱。在评价与利用中,要重视评价具有实用性与便于操作性的特点,评价方式不能被思维定式所限制,要勇于探究新的方式与思路。

5.2工程地质环境安全评价

地质环境安全评价的目的是将工程增加的地质灾害风险降到最低。为实现这一目标,在综合利用地质环境时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行动指南。首先,要对工程周围环境与周边的地质情况与影响地质情况的因素进行科学分析,才能对现存的风险与风险类型有充分的认识,采取安全措施。其次,人为因素在引起地质灾害的发生中已经占据愈来愈大的比例,规范人类行为已经成为加强地质环境利用与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构建与完善地质环境利用时,要注意协调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环境,不仅不利于地质环境的利用,还会影响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类的行为要顺应自然变化,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后,不仅要对工程与地质进行安全系数的评估,还要运用持续发展的眼光对地质环境的利用意义与效果进行分析。

6、结语

地质灾害一般突然发生,而且影响范围大、危险系数高,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一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地质环境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放在首要位置,规范人类自身行为。根据时间、地点、激烈程度等对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规律分析。转变单纯进行地质评价与灾害防治的传统思维定式,持续利用地质环境,主动进行灾害风险管理,将地质环境对人类发展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危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刘传正,张明霞,刘艳辉.区域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初步研究[J];地学前缘;2016,(01):2-3.

[2]刘传正.汶川地震催生地质安全新思维[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4,(04):12-14.

[3]宋玉环,伍法权.工程地质学成就与前景[A].2014—2015地质学学科发展报告[C],2015:55-57.

论文作者:项兆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7

标签:;  ;  ;  ;  ;  ;  ;  ;  

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论文_项兆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