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居民旅游需求对中国入境旅游贸易增长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论文,中国论文,居民论文,国外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旅游资源的优势已经逐步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特别是入境旅游贸易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首先得益于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灿烂的文化;其次是中国政府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始终将入境旅游当作重中之重,在政策的有力刺激下,入境旅游得以跨越式发展。除了这些供给方面的因素外,国外居民对跨国旅游的需求也是推动中国旅游服务出口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高速的发展,导致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水平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居民对境内外旅游需求增加较快。鉴于此,本文专就国外居民跨国旅游需求对中国旅游服务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中国入境旅游贸易量迅速增长
我国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迅速的发展,入境旅游贸易尤为显著。入境旅游者从1978年的180万迅速增长到2004年的10904万人次。我国已经从一个旅游资源大国变为旅游大国,入境游客和旅游创汇保持了近两位数的增长,这在世界各国中是唯一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旅游贸易得到了释放,中国入境旅游贸易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数都呈现了迅速增长的势头。1980年,中国旅游外汇收入还只有6.17亿美元,1988年增加到22.47亿美元,这段时期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7.72%。1989年受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影响,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旅游外汇收入唯一的一次负增长,但从1990年开始,旅游外汇收入又呈现了迅速增长势头(见图1)。1990-2002年,中国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0.84%,高于同期商品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2002年,中国旅游外汇收入为203.85亿美元,是1990年的9.2倍。2003年受“非典”的影响,一些国家对其国民出台了不要到中国旅游的“劝诫令”,致使我国的旅游形象受到严重的伤害,入境旅游贸易锐减。但是,由于相关工作到位,2004年我国旅游业得到迅速的反弹,入境旅游外汇收入高达257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7.87%,这是我国入境旅游贸易在“非典”疫情解除后的正常反应。
与此同时,入境旅游人数除在1989年、1998年和2003年出现了负增长之外,其他年份都是呈现增长势头。1989年的负增长是由于北京的政治风波导致,1998年的负增长源于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而2003年则是受“非典”的影响。1980-1988年,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为17.14%;1990-2002年,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上升为19.48%。2004年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0904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18.96%(见表1),中国的一些主要旅游客源国的来华旅游人数基本上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图1 中国旅游外汇收入变化图
表1 1997-2002年入境旅游人次比较(万人次)
年份
19971998199920002001 2002
入境旅游人数
57596348728083448901 9791
增长率(%) - 10.2
14.7
14.6
6.7 10.0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8-2002。
二、国外居民来华旅游消费需求倾向的变化
旅游是一种以娱乐享受为主的高层次消费,各国居民面对国外丰富的旅游资源,实行跨国旅游时,首先必须确立的是旅游目的地。我们把一国居民对旅游对象国家的旅游需求欲望称为对该对象国的旅游消费需求倾向。它用公式表达就是:β=(n/m)*100。β表示旅游消费需求倾向,n表示一国去旅游对象国家的旅游人数,m表示该国总的去国外旅游人数。对目的地国家的旅游消费需求倾向反映了居民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需求欲望及现实选择。显然,这个旅游消费倾向的确立过程就是综合旅游者本人的收入水平、旅游对象国的吸引力、与旅游目的地国的距离等因素而做出的决策。一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旅游对象国的吸引力越强,与旅游目的地国的距离越近,则对另一国的旅游消费需求倾向越高,来该国旅游的可能性就越大(世界各国的旅游消费倾向见表2)。
从世界范围看,居民对中国的旅游消费需求倾向是上升的,1980年为0.33%,1990年上升到0.3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升趋势比较明显,1999年达到了1.31%。这种变化趋势表明了世界各国居民对来中国旅游的可能性是上升的。从表中的数据可知,亚洲国家居民对中国的旅游消费需求倾向高,其他地区的国家较低一些,这说明了亚洲是中国的重要旅游客源地。目前,韩国居民对中国的旅游消费需求倾向比较高,已超过20%,也就是说,韩国居民每确定100次跨国旅游需求,就有二十多次是针对中国的旅游需求,说明韩国居民来中国旅游的可能性较大。不过,同是亚洲国家,日本对中国的旅游消费需求倾向却低于菲律宾和泰国。
表2 国外居民来华旅游消费需求倾向(%)
世界
日本美国
德国英国法国
韩国泰国
菲律宾
19900.38
4.210.52
0.100.250.263.57.7 6.9
19941.08
8.401.01
0.210.420.63
10.99.712.9
19950.99
8.531.01
0.220.450.63
13.99.513.6
19961.07
9.281.10
0.230.490.68
14.9
10.511.5
19971.15
9.411.16
0.230.500.77
17.2
10.214.3
19981.06
9.951.20
0.230.480.76
20.6
10.214.1
19991.31 11.341.26
0.300.480.93
22.85 12.216.9
资料来源:依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际统计年鉴》的资料计算而来。
三、国外人均GDP变化对中国入境旅游贸易增长的影响
国外游客来华旅游消费主要是由国外居民的旅游消费倾向决定的,但旅游消费倾向则主要是由旅游者本人的收入水平、旅游对象国的吸引力、与旅游目的地国的距离等因素而做出的决策。为便于分析,我们采用2002年我国10个主要的旅游客源国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考虑到资料的可获得性和科学性,用各主要客源国来华旅游人数来反映旅游贸易的变化情况,用各主要客源国的人均GNP(PGNP)、人口数量(RK)、客源国首都到北京的直线距离(L)三个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G=32.79PGNP+22.34RK-6324.56L+37681.23
相关系数(R)的平方值为0.8623,在95%的置信区间内查相关系数临界值表,R大于自由度为15时的临界值,这表明回归方程有效。从方程可以看出,客源国和旅游目的地国的距离是影响中国入境旅游的主要因素,这符合L.J.Crampon提出的距离衰减原则,客源市场距离目的地越远,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相对越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领域革命性的变化使得旅游客源国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距离影响逐渐减弱,并且在旅游消费中的比例也在逐渐下降,并且这种状况也被事实所证明。我们不否认距离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但基于它的逐年下降的比例,我们把视角转移到人均GNP的影响上。
跨国旅游是一种高支出活动,需要高收入水平的支撑,如果排除了距离的影响外,国外居民跨国旅游需求支付能力则是影响中国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的重要因素。因为有了跨国旅游的能力,才会有对中国的实际旅游需求倾向。从宏观层面看,人均GNP是跨国旅游支付能力的决定因素,这已经被许多学者所证明。斯蒂芬等人认为经济水平是制约旅游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并将人均GNP作为旅游产客量的重要因素列入旅游引力模型中;魏小安等人(1993)分析了人均GNP与旅游流可抵空间远近的关系,认为人均GNP超过300美元产生国内旅游动机,形成近地旅游;人均GNP在1000美元以上,产生跨国旅游动机,形成邻国旅游;人均GNP在3000美元以上,形成远国旅游。孙根年等人(1998)还用90年代的横侧面数据计算出了世界旅游支付标准方程,自变量是旅游支付能力,因变量是人均GNP。正因为人均GNP决定了居民的跨国旅游支付能力,决定了居民的跨国旅游消费倾向,所以,基于国外居民人均GNP对中国入境旅游贸易的影响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由于没有分国别的入境旅游支出资料,我们选取了1980-2000年段的国外来华旅游人数和国外人均GNP作为变量,实证分析国外人均GNP对中国旅游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程度及规律。
1.世界人均GNP对中国旅游服务出口的影响
世界人均GNP和中国旅游服务出口值是宏观层面的时间序列数据,根据计量分析原理,这样的序列一般来说可能有单位根,如果直接对两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很难避免不出现“谬论”回归结果,但若对数据取对数后则很可能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成为平稳序列。实际上对世界人均GNP和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取对数后进行ADF检验,都没有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表明可进行回归分析。
设世界人均GNP取对数后的表达形式为WNP,外国来华旅游人数的对数表达式为N,对两变量数据作关系散点图(见图2),可发现两者具有比较好的线形相关关系。
两变量的回归方程为:
该方程拟合效果最好,各变量的系数很显著,已不存在自相关。从方程可知,世界人均GNP每上升1%,外国来华旅游人数将增加3%。世界人均GNP上升,意味着世界居民收入水平上升,对跨国旅游需求增加,从而使得来华旅游人数增加。
图2
2.美国、日本、英国、泰国人均GNP的变化对本国来中国旅游人数的影响
设美国、日本、英国、泰国来华旅游人数的对数表达形式分别为UK、JN、EN、TN,这些国家的实际人均GNP取对数后的表达形式分别为UNP、JNP、ENP、TNP。通过ADF检验,发现TNP、TN不能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是非平稳序列,但经过一阶差分以后,都成为了平稳系列,而其他变量都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是I(0)序列,检验结果见表3。所以,对泰国的分析只能用协整分析法,其他的可以用OLS法。
美国来华旅游人数与美国实际人均GNP两个变量的回归方程(变量的时段为1983-2002年):
日本来华旅游人数与日本实际人均GNP两个变量的回归方程(变量的时段为1983-2002年):
英国来华旅游人数与英国实际人均GNP两个变量的回归方程(变量的时段为1983-2002):
泰国来华旅游人数与泰国实际人均GNP两个变量的协整方程为:
恩格尔-葛兰杰1%、5%、10%的临界值分别是-2.7275、-1.9642、-1.6269,ADF值是-2.43,表明在5%水平下显著,说明所估计的U[,t]属于I(0),即是平稳的。可见,在1983-2000年,泰国来华旅游人数与泰国实际GNP存在协整关系。但该协整方程的DW值较低,意味着残差有自相关,消除自相关后的协整方程为:
从上述各方程可知,美国实际人均GNP上升1%,美国来华旅游人数将增加4.67%,日本实际人均GNP上升1%,日本来华旅游人数将增加6.53%,英国实际人均GNP上升1%,英国来华旅游人数将增加4.60%,泰国实际人均GNP上升1%,泰国来华旅游人数将增加1.77%。可见,美国和英国人均GNP的变化对这两个国家来华旅游人数的影响相当,而日本人均GNP的变化对日本人来华旅游的人数影响要大一些,泰国的最小。由于各国国内的旅游资源有差异,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对旅游的需求等不一样,各国居民的跨国旅游偏好就不同,此外日本与中国相邻,旅游成本较低,两国文化较接近,所以日本国民收入水平的上升对日本居民来华旅游人数增加的促进作用要大。泰国人均GNP的变化对泰国来中国旅游人数的影响最小,与该国人均GNP水平较低有关,由于人均GNP低,居民收入水平就低,跨国旅游的需求也就较少。
四、结论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世界各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再加上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得当的措施,中国的入境旅游服务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国外居民来华旅游消费需求的倾向呈现上升趋势。通过以上分析,相对而言,亚洲居民来华旅游消费需求倾向高于其他地区,其原因是文化同渊性以及近年来亚洲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人均GNP每上升1%,外国来华旅游人数将增加3%。通过对美国、日本、英国和泰国的分析,表明了发达国家人均GNP的变化对居民来华旅游人数的影响要大于发展中国家。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人均GNP高,居民收入水平高,跨国旅游支付能力强。无论是来华旅游消费需求倾向的变化,还是人均GNP的变化,都是在促进中国旅游贸易的增长。2006年是外资进入中国旅游业的第一年,进入限制的解禁和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会刺激国外的旅游企业大举进入,再加上世界各国人均收入的增长,相信中国的入境旅游贸易会得到较大的增长。
标签:旅游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