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时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唯物主义论文,范畴论文,时空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一般的、自然观的领域里,没有扩展到社会领域来研究。这不仅使人类社会的许多现象及其规律无法得到哲学的说明和解释,也制约着我们对自然时空的深刻把握。因此,把“社会时空”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来研究,其意义是非常深刻的
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时空的独特视角
众所周知,唯物辩证法是从自然的角度阐述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并对其作最一般的抽象和概括的。从这一角度研究时间和空间,虽然也把社会运动概括进去了,因为社会运动本质上也是一种物质运动。但仅仅从自然的角度研究时间和空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社会运动与自然界的物质运动相比,除了有相似之处外,还有许多不同点。正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虽然它在历史观领域具体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但不能用前者取代后者。因而,也不能用自然时空取代社会时空。
唯物辩证法把时间和空间与物质的运动联系了起来,没有辩证的、唯物的时空概念,就无从理解物质运动的本质。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就是运动。既然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如此密切,而物质运动的形式是具体的、多样的,在具体的、多样的运动形式中展开的时空关系也是具体的、多样的。黑格尔说过:“运动也被说成是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然而必须把握这种关系的更具体的方式。”[1]这种“更具体的方式”就是指每一种运动形式都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在世界的物质运动中,社会运动是最高级的。如果人的活动是社会运动的实体,那么这种实体就应当有其自己的时空存在形式:社会时间与社会时间。由于社会时空与人的活动相联系,各门社会科学依据不同的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对时间和空间进行研究,形成了多种交叉学科,比如社会学对时间的研究所形成的时间社会学、经济学对时间的研究形成的时间经济学、文化学对时间的研究形成的时间文化学,等等。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时空问题有其独特的视角,那就是从人的活动的角度来研究社会时空。
那么,为什么历史唯物主义要从人的活动这一角度研究社会时空呢?
首先,人的活动是研究人的出发点,也是研究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问题的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正是人的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3]动物的生命活动是无意识的,它的活动(进化)是严格按自然规律进行的。表现在空间上,受天然食物的自然分布的决定,它的活动空间就是它的食物分布空间;在时间上,则直接由自然环境的节律和动物机体本身的生命节律(生物钟)调节。所以,动物的进化非常缓慢,千百年来只是重复它的原有的性状或本领,有些则不能适应自然环境的急剧变化而灭绝。而人的活动则是有意识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结构中进行的。这种时空结构与动物从遗传获得的有机体内的时空结构不同,它是内在地包含着人的目的和需要的运筹时空结构。正是人的活动,才创造了日新月异、五彩缤纷的世界。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成为人’的(自然的、感性的)需要而作准备的发展史”[4]整个世界历史无非就是人在一定的时空中活动创造的历史。
其次,从时间和空间概念的起源来看,时间和空间一开始就与人的活动紧密相关的。时间和空间概念都是随着人的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的发展而确立起来的。古时候,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人们的科学技术水平的贫乏,人的活动是非常简单和低级的,主要是获取为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活动,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间观念淡薄,那时人的活动是不计较时间消耗的;人的活动空间也是非常狭小的。人们时空观念的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进步。虽然后来人们用一些原始的方法来测量时间和空间,比如用“沙漏”测量时间,用人的“步长”来测量空间,但这种方法是不准确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科学技术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确立起较强的时空观念,测量时间和空间的手段也更加科学。人们依靠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化来确定年、月、日。科学、准确的时空概念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现代,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扩大,活动更加广泛,时空观念也越来越强。在商品经济活动中,人们提出“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在国际性的竞争中,各国为了发展自己的实力,都在争取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速度越来越快的交通工具的发展是争取发展的时间,运算次数越来越大的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也是争取发展的时间;一些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从地球扩展到其它星球则是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战争则直接就是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总之,时间和空间在人类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如果把时间和空间仅仅局限于自然观的领域里,不把它扩展到社会领域进行研究,势必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社会时空特性
历史唯物主义从人的活动的角度探讨社会时空,则意味着人的活动与社会时空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是社会运动的存在方式,而社会运动归根到底又是人参与其中的活动引起的,所以,社会时空又是人的活动的存在形式。
所谓社会时间,是指社会运动过程的顺序性、持续性。由于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因此,社会时间是人的活动的时间。一部社会发展史,是社会运动在时间上的展开过程,也是人的进化和发展的历史。人的活动总是由简单到复杂和由低级到高级向前发展的。人类从简单的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到从事现代的高级的物质和精神的活动,与这种活动相适应,社会形态也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社会时间既是社会得以进化和发展的条件,又是评价社会进步的尺度。
所谓社会空间,是指社会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社会空间实质上就是人的活动的不断扩展。一部社会发展史,也是人的活动在空间上的不断扩展的历史。原始人从树居到地面居住,是生存空间的扩展;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实际上也是社会作横向的、空间上的运动和扩展。由于与人的活动相联系,社会空间实质上就是人在活动中结成的群体及其活动的社会范围和地理区间。社会空间既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也是评价人的发展的尺度。
社会时空的特性可以从它与自然时空的特性的比较中表现出来。自然时空概念与社会时空概念所反映的内容是不同的。自然时空概念揭示的是自然界的物质运动的本质属性,是对自然存在的物体的反映和抽象。在没有人和人类社会之前自然界就存在着。因此,从客观性来看,自然界的存在就是它的时间。所以,自然时间和特点是一维的,即它总是随着物体的运动、按照由过去、现在到将来的顺序流逝着。自然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自然界存在的物体所占有的空间就是自然空间。而社会时空却不同。它揭示的是社会运动的本质属性,是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反映。社会时间不是从来就有的,它随着社会的起源而产生。由于社会运动是由人的活动引起的,因而社会时空的意义是由人的活动赋予的。没有人的活动,社会时空对人来说就毫无意义。动物的活动是消极适应自然界的活动,它的时空概念是从遗传获得的,它只有动物式的、本能的时空概念,而没有社会时空概念。因此,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实质上就是通过人的活动创造的。所以马克思说,“劳动时间只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着,只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着。”[5]由于人的活动方式不同,不同时代的人对于从事同一种活动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对于由劳动时间创造的社会空间也不同。因此,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是可以通过人的活动达到改变的。从其特点来看,社会时间并不是一维的,社会空间也不是三维的。由于社会时空是由人的活动赋予的,成功的活动促使社会时间缩短、社会空间变大,表现为社会发展的进步;失败的活动促使社会时间延长、停滞甚至倒流,社会空间变小,表现为社会落后和倒退。
因此,社会时空的重要特征是它的活动的主体性。社会时空的主体性是指社会时空是通过人的活动创造的。人类的伟大之处,在于不被自然时空所束缚,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时空,并在自然时空的基础上创造出社会时空来。而人类之所以能创造社会时空,在于人的活动的性质。人的活动并不是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的客观的活动,即把人的活动仅仅看作是受自然时空规律限制的、消极被动的活动,而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6]这种“感性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变革和改造时空的社会活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7]“环境的改变”当然也包括对于自然时空环境的改变。正是人的劳动实践,才创造出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时空环境。
社会时空不仅具有主体性,还具有客观性、社会历史性和相互转换性。
社会时空的客观性具有两层含义。其一,人们创造社会时空不能随心所欲、无中生有。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永远不能摆脱自然时空对人的活动的制约。马克思指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8]人总是生活在自然的时空中的,人的一切活动都要考虑到自然时空的制约。人们常说一切以时间和地点为条件,也就是指人的活动要遵循自然时空的规律。其二,社会时空结构作为人的活动过程的结晶,又反过来制约和影响着人的活动。在人的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时空状态,直接影响着主体接触、改造与利用客体时间和空间的速度、规模、水平、范围和层次等方面。任何一代人都必须在由他们自己造成的社会时空中活动,而不能任意超越既定的社会时空的制约。人类活动就是在这种超越与不可超越时空的矛盾斗争中进行的,也正由此,人类社会才有自由与不自由、发展与不发展之间的社会时空差。
社会时空的社会历史性则是指,由于每一代人的活动的需要、方式、目的等等不同,社会时空也具有不同的内容。社会时空作为一种存在只能从人的具体活动中获得它的规定性。人在活动中赋予了时间和空间以“灵魂”,这个“灵魂”就是社会时空观。我国古代人的社会时空观,总的来说是消极的。面对日益流逝的时间和狭窄的空间,哀叹生命的短暂和享乐空间的狭小,也就有对生命能够“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的企求。庄子就曾经幻想象大鹏那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广阔的高空中邀游。到了近代,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理论取代了牛顿的绝对时空理论,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拓展了人们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的社会时空观,在许多方面由古人的幻想变成了现实,并且能合理地利用社会时空促使人类自身的发展。前苏联萨拉拉托夫大学哲学教授阿斯金说,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和通讯速度日益增长,正在改变人们对时间的看法。“不仅合理地安排工作时间,而且合理地利用空闲时间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对时间价值的估计是合理地组织生活的重要标记。认真地考虑如何度过有用的时间,甚至整个一生,是一个社会共同体或一个人具有高度价值观的证据。”[9]
社会时空的相互转换性的含义是,通过人的活动,社会时间可以转化为社会空间,社会空间也可以转化为社会时间。马克思非常中肯地指出:“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10]“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11]这就是说,通过人类的劳动活动,能够使人的生命活动的时间结构发生深刻的变革,赋予时间以能动的意义。人类劳动活动是随着时间流逝着的,但时间并不随活动的结束而消失,而是转换成了另一种形式——空间的存在。正如马克思指出“劳动物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在劳动者方面曾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现在在产品方面作为静的属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12]社会时空的转换也是一样,当劳动活动过程结束之后,时间就以“积淀”的形式转换为人的活动的广阔空间。同样,作为晶化形式存在的空间结构也会影响人的活动的时间。正是在人类千百万次的活动中,时间和空间被赋予了活生生的现实存在,使得时间空间化和空间时间化。人类社会就是因为社会时空的相互转换性而有所前进的。
三、历史是人在社会时空中活动的轨迹
如前所述,社会时空既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又是影响和制约人的活动的“舞台”。历史就是人在这一舞台上演出的一幕幕“活剧”。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要揭示人的活动、社会时空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规律。
事实上,社会时空也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它和社会存在的其它要素一起,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对社会意识起决定作用。但是,社会存在并非传统观点所理解的那样,是既成的逻辑的起点。其实,社会存在并非只是逻辑的起点,而应是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起点。社会存在中的各个因素都是人的活动造成的。生产方式是人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口因素是人的生命活动形成的;地理环境虽然以自然环境为前提,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人工自然环境,并且在整个地理环境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无疑,社会时空作为社会存在的一个要素,也是人的能动活动创造的。
强调人的活动对于社会时空中的能动意义,是为了说明历史过程中既存在着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主体人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的开拓、创造和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又是非严格决定的。社会时空舞台既限制人的活动对于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人的活动又可以突破社会时空舞台的制约作用。社会时空舞台是随着人的活动而运动变化的。当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延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13]时,也就充分肯定了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推动历史作时空运动,历史就是人在社会时空中活动的轨迹。这种情况最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之中。
历史唯物主义把整个社会比作一座大厦,从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抽象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并从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揭示出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这种分析方法舍弃了其他非基本的因素对于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思维方式。但是,由此就认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解为单值对应关系。这种思维方式是简单的、单线条的、历时态的,而非立体的、共时态的。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认为历史只是一种纵向的线性运动,从而有可能把曲折复杂的历史看作是一个简单的机械过程。这种观点也很难解释为什么某些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建立起先进的社会制度。其实,历史不仅是由人的活动推动时间运动构成的,也是由人的活动推动空间运动构成的。没有空间运动就没有人,没有社会,没有社会的发展。正是猿类由树居到地面居住这一空间运动,才形成人;也正是人们之间的交往,才形成人类社会。正如恩格斯指出:“在自然界没有孤立发生的东西。事物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正是忘记了这种多方面的运动和相互作用,阻碍我们的自然科学家去看清最简单的事物。”[14]对于自然科学家观察自然现象是这样,对于社会科学家观察社会现象也是如此。
如果用“时空运动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原理分析社会形态的更替,可以认为,时空运动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相互交织地结合在一起,由此推动历史前进的。在社会基本矛盾中,实际的情况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应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总体上是相对应的,而就特定的民族和国家的一定历史时期来看,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上,能够建立的生产关系并非只有一种,而是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性空间。正是在这种多种可能性空间内,某一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制度不仅受本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制约,而且受到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与时空结合的运动的制约。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人为地阻碍了历史的时空运动,使中国形成超稳定结构的社会而延续了几千年。又由于近代历史上受俄国的社会基本矛盾与时空结合的运动的影响,中国能够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由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同理,对于整个欧洲发生的工业革命、近代科学技术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的普遍确立,都是时空运动过程的产物。
“社会时空运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原理还可以说明人民创造历史、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许多问题。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论及。
注释:
[1]墨格尔:《自然哲学》,第47页。
[2][3][4][8][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96、128、167、13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18页。
[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17页。
[9](苏)阿斯金:《时间与哲学》,联合国版。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95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32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5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