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新世纪”(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伦理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生物学论文,伦理论文,北师大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改进及提高,很多以往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不能够解决的问题成为能够解决的问题。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但是生命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并不都是积极的、乐观的、符合人的伦理观念的,由此引发了人们越来越多地关于它是“应该”或“不应该”的思考、讨论、辩驳、斗争。“应该”或“不应该”的问题不仅是社会人涉及的问题,它也与未成年的学生息息相关。在中学生物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也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国家的命运、人类的生存。北京师范大学“新世纪”(版)初中《生物学》教材[1] 在生命伦理教育方面不仅注重传授生命伦理知识,而且注重增强学生的生命伦理思辨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生命伦理道德水准。
1 教材中生命伦理教育的内容(目的)
1.1 促使学生形成生物平等的观念,增强关爱生命的意识 教材坚持生物平等的原则。在整套教材的开篇(第1章第1节)就直面“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平等的标志之一。教材不仅通过文字叙述让学生知道生物的物种多样,而且进一步通过活动“交流物种多样性的资料”,让每个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物种名称、与同伴交流、小组统计、全班统计、教师补充,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物种多样,数不胜数,其中也包括“人”这样一个物种。
学生可能不知“智人”这样的术语,但通过活动,学生在教材的引导和帮助下普遍能够认识到“如此种类繁多的生物,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生物圈中地位平等的一员”。
自然界的生物是平等的,各种动物、植物与人具有生存平等权,即一切生物都有平等的生存权。教材没有简单说教,而是揭示生命本质,让学生身体力行,从而提高生命伦理修养。
诸如,在探究了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之后,让学生“将鼠妇放回适宜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在“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章,教材通过比较千差万别、种类繁多的生物,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都具有基本相同的生命特征;除了病毒之外的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学习生命结构的科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生物在结构上具有相同的本质,从而科学地看待种际间生物的平等。通过正文,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知识后,紧接着在“小资料”中介绍蚯蚓、粪金龟子、白蚁、螺等以枯枝落叶、动物遗体或粪便为食的食腐动物,然后让学生“思考”,“练习”写短文,谈其对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和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认识。这些都会促进学生形成生物平等的观念。
教材的编写以活动为主线展开。安排的众多活动中,解剖观察活动较少,而且仅有的几个解剖观察活动的实验材料均是动、植物体的局部,如解剖观察鸡翅、观察鸡小肠的结构、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肾脏、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教材没有安排采集大量植株或是解剖完整动物体的实验。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爱护生物,不能大量采集植物、捕杀动物。
种间生物是平等的,种内生物也是平等的,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生命平等和互相尊重。诸如通过“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学生明白“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增多,骨的弹性变小,易骨折”,从而使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实施人文关怀,以真爱关心照顾老年人。在“小资料”中,通过比较“汗腺与大汗腺”,学生明白了所谓狐臭,无非就是大汗腺的分泌物经细菌分解后发出的臭味。这有利于同学们正确对待有狐臭的人,不歧视;有狐臭者不自卑。在“课外读”中,向学生介绍艾滋病的发现、传播途径及目前疫情,告诉学生“以预防为主”,同时强调“一般的接触交往或护理工作是不会传染上艾滋病的,使学生正视艾滋病”,尊重艾滋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1.2 引发两难困惑,促进生命伦理观的建构
教材没有一味地通过叙述将已成定论的生命伦理观强加给学生,而是客观论述,呈现伦理难题,引发学生两难困惑,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促进学生自己建构生命伦理观。
例如,我们应该保护动物、植物,同时我们的生物学实验又必须要解剖动、植物;植物与人具有平等的生存权,而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吃植物;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但我们又不是素食主义者;学生进入青春期,性器官发育、性意识萌动、性成熟,具有性要求,这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而社会、家庭、学校要求学生不能“越轨”又是非常合理的;应该将动物放归大自然,而孩子们参观动物园的要求和愿望也是应该满足的。教材直陈观点,两者都是“应该”的、合情合理的,没有对错之分,将学生置于两难境地,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教材介绍“转基因产品带给人们巨大利益”。
同时又质疑“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引起中毒或过敏反应,转基因生物或其他产品对其他生物或生态环境是否构成潜在的不利影响”;教材让学生就此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材表述了人类对克隆人试验的担忧,同时说到“克隆病人自己的组织或器官,供病人自己利用,却会解除患者的痛苦并给其家庭带来福音”;在练习中问学生“你赞同克隆人吗?为什么?”。道德两难对培养学生客观面对生命伦理问题,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生命伦理的独到见解大有裨益。
1.3 进行环境伦理、生态伦理教育 教材编写者基于对生命伦理的广义理解,在字里行间渗透着环境伦理、生态伦理教育。过去人们将自身定位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者,而今面对中学生,为了使其恰当定位人类在生物圈中的价值和地位,安排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通过测量,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巨大的,“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时,实验之前学生要捕捉鼠妇,教材以醒目的文字提醒学生注意“不要破坏学校里的草坪或花坛”;“制作并观察纸飞机的落地”之后,“纸飞机不要随便丢弃,以保持环境卫生”。
为了强化学生的环境伦理、生态伦理概念,教材在小资料中罗列了有关环保、生态的纪念日,如世界林业节、世界水日、气象日、卫生日、地球日、无烟日、环境日、人口日、粮食日、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使学生将自己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愿望付诸行动,提高生命伦理水平。
1.4 进行生命法学教育,增强法制观念 珍爱生命,善待生物,需要用生命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但伦理道德是靠良心和舆论在起作用的,相对较“软”;在人们对某一问题的伦理讨论(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国家制定法律条文,以“法”来约束和制约人们的行为。生命法学不属于生命伦理学的范畴,但学习生命法学,了解相关生命法律法规,扩展法学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命伦理道德认识和道德水准。
在学生认识了“生命的世界”之后,教材在“小资料”中列举了我国的自然保护法规: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渔业法、水法、野生动物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及其颁布实施的具体时间。这些资料势必会对学生保护自然的法律观念的形成产生促进作用,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教材中还提到不少与生命伦理有关的法律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大力提倡无偿献血;《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规定,“对于珍稀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除特殊需要经过批准,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婚姻法》规定,“男性年满22周岁,女性年满20周岁,才能结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男女结婚;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 生命伦理教育的方式
教材是通过以下6种方式来实施生命伦理教育的。
2.1 正文叙述 正文叙述是教材对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正文叙述,使学生获取生命科学知识,了解生命的本质,修正错误概念,端正自己的认识。生命科学知识是学生生命伦理道德的基础。“正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高伦理道德水平的平台。
2.2 活动 教材没有通过简单说教进行生命伦理教育,而是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仅获取生命科学知识,同时在活动中建构生命平等的概念。在身体力行中,对生命伦理的认识逐步趋于规范和理性。通过活动进行的生命伦理教育是内化的、稳固的。教材还安排了许多建议活动促使学生透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如“参观禁毒展览”、“写科幻文章——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物”、“参加爱鸟周活动”。
2.3 小资料和课外读 作为正文的补充,全书的68个“小资料”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新了学生的观念,其中不乏生命伦理教育的资料“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地球上对环境影响最广泛的几种污染物”、“世界和我国的土地资源”等有助于学生领会环保和资源的价值和意义。“中国营养学会平衡膳食宝塔说明”、“慎用抗生素”、“早孕的危害”、“避孕的方法”促使学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以人为本。“与环境有关的纪念日”、“我国的植树节”、“远渡重洋的屎壳螂”等都有利于学生生命伦理观的建构。“课外读”则提供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2.4 警示语 全套教材标有“注意”的警示语共19条,贯穿教材始终。内容涉及自己的安全、同学的安全、动物的生存、环境的保护等;分别提醒大家小心使用菜刀、刀片,防止玻璃碎片扎伤、酸碱腐蚀、烧伤、灼伤、烫伤、食物中毒和失火,注意环保,保证人身安全;用活体动物做实验时,告诫大家不要伤害动物,活动结束要将动物放回适于其生存的地方。
2.5 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能够引发学生对生命伦理的思考,促使学生在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生命伦理道德的认识。
例如,学习了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有机物的运输之后,让学生针对树木分析俗语“不怕空心,就怕剥皮”的道理。有的练习直接陈述“物种之间是平等的”,“无论对人类的价值如何,每种生命形式都有其被尊重和保护的理由”,然后让学生“从这个角度上讨论:我们人类应当怎样和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相处呢?”
2.6 教师对课程的再建设 本套教材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弹性,为教师针对本地区状况和学生实际进行课程的再建设留有较大的空间和余地。在生命伦理教育方面亦是如此。
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时,学生逐步理解了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转化的能量不仅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而且是包括人在内的绝大多数动物的食物来源和能量来源,光合作用吸收CO[,2]和放出O[,2],维持着生物圈中CO[,2]和O[,2]的平衡。在此基础上,有的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表述绿色植物的作用,谈自己的认识。他们一致认为,没有植物,人类将无法生存。
最后教师建议大家,让我们为植物的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及其对人类所起的生死攸关的作用,表达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同时,教材支持教师将最新的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克隆、安乐死、体外受精、代孕母亲、死亡标准、个人DNA信息的知情权和隐私权等尚未达成共识的问题,促发学生思考,建构自己的生命伦理观。
注释:
[1] 刘恩山主编.2003.新世纪(版)义务教育《生物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