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抗逆力生成机制及社工干预模式研究*
同雪莉
[摘 要] 留守儿童抗逆力的生成受个体生理、心理及社会认知三方面的制约,这些特质决定了儿童在逆境中如何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进而影响其抗逆适应的结果。通过对60例留守儿童及其抚养者的深度访谈,发现留守儿童抗逆力生成机制包括了基于生理特征的适应与控制过程、基于心理环境的补偿与调节过程及社会认知基础上的挑战与调适过程。对留守儿童的抗逆力干预可通过对留守年龄的合理安排,并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自利解释风格,并着力构建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以促进留守儿童抗逆力的生成,有效应对留守风险带来的压力。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抗逆力 社工干预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工群体为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他们的家人理应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然而他们的子女因长期留守,无法获得家庭监护,其亲情需求无法满足,成为发展中的重大困境,甚至出现了媒体报道中的留守儿童恶性事件。目前他们大多依靠自我的顽强发展与留守困境进行抗争,以社会赞许或失范的方式适应着环境变化带来的威胁,完成自我成长与发展之路。
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492.5万,比2010年减少约610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① 段成荣、赖妙华、秦敏:《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变动趋势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7年第6期。 然而其数量规模仍不可小觑。我国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是随三农问题而被提出的,20年来,留守儿童研究几乎围绕各种问题展开。如家庭亲情的弱化和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潜在威胁,自卑懦弱、情感冷漠、缺乏爱心、行为孤僻等常见于留守儿童 ,② 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他们行为表现多冲动、易怒、暴躁,抽烟喝酒、打架斗殴行为高发。③ 范兴华:《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情绪适应的比较》,《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第2期。 群体比较中发现,留守儿童恐怖、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得分较高,自我意识消极,自尊较低,④ 刘玉兰:《生命历程视角下童年期迁移经历与成年早期生活机会研究》,《人口研究》2013年第2期。 情绪相对不稳定,孤独感高。⑤ 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2005年第4期。 受教育机会和父母缺位的共同影响下,他们的学业现状呈现严重问题,学习态度不良、兴趣不高,辍学、厌学、逃学现象严重,① 胡心怡、刘霞、申继亮、范兴华:《生活压力事件、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第5期。 社会责任感缺乏。② 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问题化”机制研究——以其学业成绩的“问题化”为例》,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解析:本题考查了连接实物电路图、电路故障分析、实验注意事项、电表读数、求灯泡功率等问题,连接电路图时要注意电表量程的选择;对电表读数时,要先确定其量程与分度值,然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电表刻度线垂直。
这些研究几乎都为留守儿童打上了“问题”的烙印。问题视角的研究假设了留守必然造就问题本身,然而这种逻辑有待商榷,因为留守只是一种生存状态,所以问题化的视角有助于问题的建构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罗国芬在其博士论文中对这种问题建构逻辑进行解构,③ Garmezy N.,“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to Adverse Developmental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Poverty”,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 vol.34, no.4, 1991, pp.416-430.其证据就是仍有相当多的留守儿童适应良好,甚至更优。在2013—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中,认知、心理及学业三方面均适应良好的留守儿童占14.2%。④ 同雪莉:《留守儿童抗逆力生成研究——基于定性与定量的多元分析》,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 这种思路与抗逆力研究逻辑不谋而合。抗逆力研究关注个体成长的积极力量,专注于个体内、外部资源如何促进个体的成功抗逆,因此是留守儿童研究的一个新取向。
抗逆力概念的提出源于学者们的现象学发现。同样遭遇逆境(如贫困、战争、暴力、飓风、父母精神疾病、酗酒等),有些人(大约2/3,依对象群体不同而各有差异)并未发展出传统观点所预期的行为或心理问题,相反他们适应良好甚至更优。⑤ Fletcher D., Sarkar M.,“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Definitions, Concepts, and Theory”,European Psychologist , vol.18, no.1, 2013, pp.12-23.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对抗逆力的概念界定主要有特质说、过程说、结果说和能力说四类。如将抗逆力作为个体内在“刀枪不入”的特质,如气质、自尊、内控性、计划技能等,认为是这些特质的存在导致了抗逆力个体的成功适应;⑥ Kumpfer K. L., Factors and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Resilience: The Resilience Framework , New York: Springer US,1999, pp.179-224.也有学者认为抗逆力是保护性因素与风险因素博弈的动态过程,因此提出了抗逆力的作用机制模型、过程机制模型、身心灵平衡模型、环境个体互动模型等;⑦ Richardson G. E.,“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 vol.58, no.3, 2002,p.307.⑧ 彭华民、刘玉兰:《抗逆力:一项低收入社区流动儿童的实证研究》,《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有学者将抗逆力看作是遭遇逆境之后适应良好的结果,因此重在考察个体遭遇的逆境及随着时间发展的适应结果变化;彭华民则将抗逆力视为个体在其生态环境中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能力,⑨ Bekhet A. K., Johnson N. L., Zauszniewski J. A.,“Effects on Resilience of Caregivers of Person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The Role of Positive Cognitions”,J Am Psychiatr Nurses Assoc , vol.18, no.6, 2012, pp.337-344.正是这种能力的发展造就了个体的成功抗逆。
(1)为了针对人体发出的红外线的专一性,在该探头表面会有特定的菲尼尔虑光片,通过这种方法控制环境因素。
纵观国内外抗逆力研究及进展,目前研究呈现出如下的特点:第一,弱势群体的特殊关注仍是抗逆力的研究主流。第二,关注生态系统框架下的动态研究趋势。第三,针对特定情境中抗逆机制的深度探索。研究也仍存在一些局限之处:首先,不同对象群体的抗逆力机制探索匮乏。其次,理论探讨与干预研究分离。因此本文对留守儿童群体的抗逆力生成机制的深度探索有助于弥补抗逆力特定群体理论建构的不足,同时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留守儿童的社工干预模式,能够推进留守儿童福利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留守儿童的自利归因偏向是抗逆力过程中的适应性反应机制,这种归因偏向影响了他们面对困境的应对模式。自利归因偏向的儿童更易于形成积极主动的适应模式(CYX),而消极归因或自我挫败的归因往往导致回避性的行为应对(ZYJ)。认知解释论指出,自利归因决策与个体对事件结果的预期有关,若结果与认知预期一致,个体处于认知协调状态,归因于个体的策略不会引发认知失调,是认知系统能够接受的。倘若结果与认知预期矛盾,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归因于外部环境的策略能够降低这种失调,从而保护认知的统一。留守儿童将学业失败归因于自身时,与自我的良好预期产生冲突,而归因于外部因素则能够降低这种认知失调,因此归因偏差得以产生。动机解释论则从趋利避害的动机原则解释利己的认知偏向,认为自利归因受三类动机影响:维护与增强自我评价,给人留下好印象,并维持个体对环境的控制。总之,高抗逆力留守儿童中更常见利己主义归因策略,这种归因风格能帮助个体在困境中维护自我控制感,保有较高的自尊水平,因此是留守儿童成功抗逆的反应机制。
陕西秦巴山区是典型的留守儿童聚居区域,因此选做本文调查的主要对象来源。文章采用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法,访谈对象采用配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可能是父母中的一方或祖辈、亲戚)进行资料收集。对象的遴选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被访对象为留守儿童(包括与父母中一方留守、与祖辈留守、单独留守和与亲戚同住);第二,年龄10—16岁之间;第三,留守时长2年以上;第四,兼顾有贫困、父母离异等问题类型。研究共获访谈资料30对,每对访谈时间平均2.41小时,对录音资料逐字整理之后进行匿名化处理,形成本研究资料来源。
二、留守儿童抗逆力生成机制
人天生就有完善、成长和发展自身的潜能。留守儿童虽需经历亲子分离的外部风险,但自我发展的潜力能促使他们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当然互动的结果受制于留守压力与其生态系统的交互状态与质量。
表1 不同留守年龄与儿童抗逆力状况
(一)基于生理特征的适应与控制过程
1.留守年龄:留守与发展的交互控制。
τc颗粒发生运动的临界剪切应力,D为颗粒直径,g为重力加速度,ρs为颗粒密度,ρw海水密度,α为动摩擦角,N为海水对颗粒的拖拽力与抬升力之平均比值(为常数0.20~0.30)
通常年龄在特定风险压力下个体适应结果的研究曲线中,用来描述压力下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抗逆适应状况。有两个与留守年龄相关的变量:开始留守年龄和留守时间,开始留守年龄考察儿童留守的生命关键期,而留守时间是儿童留守的时间长度。从生命周期的视角,开始留守年龄意味着儿童在成长发展的哪个阶段经历留守带来的风险,这也意味着儿童面对留守风险时,怎样的成长准备状态对其发展更为有利。因此将开始留守年龄作为留守与发展交互的关键变量。表1整理了不同留守年龄儿童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认知状况。
从上表可以得出,同样是单独留守,开始留守时间不同,导致后期适应中的表现差异显著,也即生命早期经历留守风险的儿童,其个性发展处于劣势。若留守发生在儿童后期或青春期,其性格特点则相对开朗、活跃、上进、感恩,认知风格也更为积极,对同学关系、学校生活、人际交往及社区环境也表达了更多接纳与认同。而一出生就遭遇留守的儿童,多表现为性格内向、学业成绩较差、与人交往被动、消极环境认知和行为回避等。
根据坑槽大小,结合实际情况选用人工夯实或小型机具压实。坑槽压实后应在表面均匀撒布一层细砂,使细砂填充表面孔隙,减少路表水的下渗,最后将修补完成的坑槽清洁干净。坑槽修补完成后,修补表面应呈中间略高于四周的弧形,以避免修补表面在行车荷载的二次碾压下形成凹槽。
2.男女有别:性别与发展的交互适应。
有人提出儿童的留守选择存在性别差异,父母更倾向于将女孩留在原住地,而将男孩带在身边抚养。从笔者的另外一项研究中对2013—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结果中发现,留守儿童中男女比例与人口比例相当,不存在女孩多的情形。① 此处无法排除因为儿童年龄所致性别比例的变化,调研中也发现,儿童年幼时留守状况较多,学龄期开始有部分父母回流,以照顾子女学业。 抗逆力研究中,性别是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有人得出应对风险中男性比女性适应结果更好。② Bonanno G. A., Diminich E. D.,“Annual Research Review: Positive Adjustment to Adversity-trajectories of Minimalimpact Resilience and Emergent Resilience”,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 , vol.54, no.4, 2013, pp.378-401.一个主流的解释认为,这种结果是因为女性比男性经历了更大的风险暴露或者经历了更大的创伤。那么现实究竟如何呢?
本文的调查出现了多元化的结果。如上述案例所示,几乎每个年龄阶段,女孩比男孩能更好地克服困境,从而获得良好的适应结果,尤其在学业成就方面。并且在学业、认知和心理适应完好的人群中,女生人数显著多于男生。这样的结果可能与我国传统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期待不同,女生受社会性别观念影响,往往被教育为温顺随和的个性,而男生被要求坚强自立,要有责任和担当,因此养育中的行为规制相对较少,可能出现青春期学业适应不佳,但这种劣势仅表现在学业方面,心理适应中男生则优于女生,他们能够得到更多支持性资源,这在非留守儿童中同样存在。③ 同雪莉、彭华民:《城市儿童与父母分离后的抗逆力重组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基线调查结果》,《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YM、YL和YD是姐弟三人,他们都寄养于当地一家留守儿童服务机构。机构工作人员称:“他们家很有特点,爸妈在外地打工,孩子在站里生活上学,三个孩子中两个姐姐非常听话,学习也很好,平常有什么事都是姐姐(老大)管着,但姐姐能管住二女儿,管不住小儿子。……重男轻女吧,小男孩每个星期零花钱比两个女孩的都多,他妈很惯着那个孩子,没钱了就闹,家长也没办法。……他们母亲曾经回来过一阵子,专门租房子管三个孩子学习,但没用,男孩子根本管不住,后来没有办法就又去打工了。”
(二)基于心理环境的补偿与调节过程
1.依恋关系:抗逆力生成之有效补偿。
国内儿童抗逆力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有发展繁荣之势,其中对弱势儿童群体的关注仍是研究焦点。如对流动儿童、⑩ 赵天雨:《流动儿童抗逆力养成中的小组社会工作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留守儿童、⑪ 贾兰兰:《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提升小组的实务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孤儿、⑫ 王君健:《社会工作介入“受艾滋病影响的失依儿童”抗逆力养成——基于河南省ZMD市的循证研究》,《青年研究》2011年第3期。 城镇低保儿童、⑬ 王娟:《城镇低保儿童抗逆力研究》,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流浪儿童、⑭ 马凤芝:《类家庭流浪儿童抗逆力的获得和养成》,《青年研究》2015年第1期。 父母离异儿童、⑮ 欧阳德:《单亲家庭儿童抗逆力提升的小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长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城市困境儿童⑯ 田国秀:《力量与信任:抗逆力运作的两个支点及应用建议——基于98例困境青少年的访谈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11期。 等的抗逆力资源分析和干预研究。文献中对抗逆力的研究范式包括了基于变量的研究,如对抗逆力特质的因素探索;基于对象的研究,如对特定群体的抗逆力模型建构;⑰ 席居哲、左志宏、Wu Wei:《心理韧性研究诸进路》,《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9期。 群体对比研究,如对抗逆力与非抗逆力的组间对比中探索抗逆力的发展路径及适应结果等。① Doll B., Jones K., Osborn A., et al,“The Promise and the Caution of Resilience Models for Schools”,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 vol.48, no.7, 2011, pp.652-659.干预途径有基于自身能力提升的训练模式、② Mereish E. H., Poteat V. P.,“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Growth-fostering Relationships Promote Resilience and Alleviat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Sexual Minorities: Applications of Relational Cultural Theory”,Psychology of Sexual Orientation & Gender Diversity , vol.2, no.3, 2015, pp.339-344.基于环境中保护效能提升的保护模式、③ Christine A. Padesky, Kathleen A. Mooney,“Strengths-based 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 A Four-Step Model to Build Resilience”,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 , vol.19, no.4, 2012, pp.283-290.基于积极观念发展的认知改变模式、④ Saltzman W. R., Pynoos R. S., Lester P., et al,“Enhancing Family Resilience through Family Narrative Coconstruction”,Clinical Child &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 vol.16, no.3, 2013, pp.294-310.基于问题建构理念的叙事改写模式⑤ 同雪莉:《抗逆力叙事:本土个案工作新模式》,《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等等。
表2 依恋关系的补偿效应之比较
表3 留守儿童自我概念与压力应对
留守带来的核心风险是亲子分离,但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对分离风险进行有效补偿。研究发现,环境中的保护与风险因素会独立地作用于个体,风险对于适应结果有负向预测作用,保护因素则具正向补偿功能。① Vorria P., Ntouma M., Rutter M.,“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after Early Institutional Care: The Greek Metera Study”,Development & Psychopathology , vol.27, no.3, 2015, pp.859-866.其中补偿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预测结果和补偿行为。② Mancini A. D., Bonanno G. A., Clark A. E.,“Stepping Off the Hedonic Treadmill: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to Major Life Events”,Journa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 vol.32, no.3, 2011, pp.144-152.当留守儿童的保护性因素与亲子分离带来的风险进行交互时,儿童会对分离进行认知评价和结果期待。当预测结果积极时,儿童会产生积极的应对行为,也即补偿性行为(如表2中CCH、LXF、CYX);反之,预期结果若消极沮丧,个体可能出现回避型行为反应(如表2中GMR、PH),或以社会不赞许方式完成适应过程(如表2中ZF)。
沈侯本以为颜晓晨看到自己以前发的短信会说点什么,至少有点羞涩或者怅惘的反应,但没想到,颜晓晨居然像一个机器人,霎时间就把所有清零,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地听课记笔记,他静静瞅了她一会儿,也继续玩他的iPad了。
(3)如果将线段PQ保持铅垂方向,沿着圆柱的侧面转动,PQ与圆C1、C2所在平面是否依然垂直?旋转过程中,线段PQ的长度是否改变?
依恋关系如何完成补偿功能?安斯沃思认为,个体经历压力威胁时,依恋行为就会被激活。有效抗逆的依恋行为有三种基本特征:接近性寻找、安全基地效应、反对分离。③ [英]David Howe:《依恋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章淼榕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 安全的依恋关系能够帮助儿童在遭遇威胁时呆在安全保护区内,这种关系能提供儿童安全感的获得,儿童威胁状态得以解除,从而获得自信并继续自我探索。而安全依恋无法获得时,儿童会因无法获得安全的保护区域,这种紧张迫使儿童拒绝与依恋对象的分离,或将自我安放在明显缩小的相对安全区域之内,主动探索行为被抑制。
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决定村里的事项,一方面实现了重大事项多数人决策,体现了村民自治的法定权利,另一方面减轻了村两委干部的压力,避免了村民对两委干部的误解,尤其是个别村民对涉及到自身利益的评议,比如贫困户的动态调整、救济款评定、低保户初评等等,有了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村民不合理的利益受损后,不再找村两委干部的麻烦,或者找到两委干部,两委干部解释作不了主,找上门的村民也就知难而退了。党支部不断强化和规范村民代表大会议事机制,强化监委会的全程监督,一些曾经的上访户不用出村,有问题直接找监委会,启动监督程序就能解决问题。
4种构造形式的墩柱,节段高度均为420 mm,截面尺寸为240 mm×180 mm.预应力钢筋采用φs12.7钢绞线,单根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预应力为12.5 kN,纵筋采用HRB335热轧钢筋,箍筋为直径6 mm的HPB300光圆钢筋.混凝土选用C30.4种构造形式的配筋参数一致.墩柱由恒载产生的轴压比选为0.2[8].其中,在节段与节段接缝的位置,预制墩柱两侧各预留长60 mm、高30 mm的局部现浇段,在预制节段墩身拼装完成之后进行现浇混凝土的作业,接缝处还留有120 mm×180 mm的干接缝.
2.自我概念:抗逆力生成之自我调节。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自身存在的体验,源自对自我的了解和他人的反馈。自我概念对抗逆力的调节作用机制则主要通过自尊、自我复杂性和自我差距的调节贡献。
高自尊具有积极的影响。“我觉得我有很多好的品质”,“总体来说我对自己感到满意”(如CYX、WY、LCC、ZLQ),高自尊儿童能积极客观地评价自己,他们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认真的、懂事的、活泼外向的、爱学习的好学生。而低自尊的儿童常把自己看作失败者,感觉自己无用和自卑(如ZY、GXY、ZYJ)。自尊是留守儿童应对压力的重要调节因子,高自尊能帮助儿童能更好适应环境,低自尊则促使儿童回避压力与困境,甚至可能产生“破罐子破摔”的习得性无助心理。
自我复杂性能够带来积极贡献。自我复杂性是个体用来组织自我知识的数量及相关程度的函数。① Ryan R. M., Laguardia J. G., Rawsthorne L. J.,“Self-complexity and the Authenticity of Self-aspects: Effects on Well Being and Resilience to Stressful Events”,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 vol.7, no.3, 2005.个体的自我概念可以基于某个角色(如好学生,成绩好,老师喜欢,未来上好大学等),也可以建立在相互独立的几个部分之上(如听话、孝顺,成绩不好,爱好弹吉他,同学关系好等)。自我复杂性较低的儿童会经历更大的情绪和评价波动,因为他们自我的很多方面高度相关,一个领域的失败会让个体感觉所有方面都无能。高自我复杂性的儿童在自我的多个方面相对独立,他们自我领域中一方面的失败只限于此,很少波及其他领域的消极自我认知。
缘何如此?埃里克森认为,儿童每个成长关键期都有相应的发展任务,父母与儿童的亲子关系和养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儿童期的发展质量,随着年龄增长,影响儿童的重要他人扩展为老师、同伴等,这时父母的社会影响逐渐变弱,他们的外出务工对儿童发展威胁变弱。另外,对于留守儿童来讲,开始留守年龄意味着他们需要经历的风险强度有别,早期开始经历留守的儿童需要面对的发展风险包括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等的风险,而童年晚期开始留守的儿童所需经历风险仅为童年晚期与青春期的发展压力。
信念系统是对困境解释的依据,是抗逆力生成的核心。社会建构理论提出,个体总是依据其社会关系和以往经验以建构意义,意义的创造又受社会文化的制约。③ Wasonga T., Christman D. E., Kilmer L.,“Ethnicity, Gender and Age: Predicting Resilienc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Urban High School Students”,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 , vol.32, no.1, 2003, pp.62-74.因此儿童为事件赋予意义的方式决定了他们是掌控问题,还是变得功能失调或充满绝望。④ Lee T. Y., Kwong W. M., Cheung C. K., et al,“Children’s Resilience-related Beliefs as a Predictor of Positive Child Development in the Face of Adversities: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s to Enhance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 vol.95, no.3, 2010, pp.437-453.信念系统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甚至偏见,这些内容整合为个体认识世界的前提,激发个体的情绪反应,对行为产生指导、促成或决定作用。促发性的信念会增加个体的选择,有利于问题解决并获得成长,而抑制性信念则会限制更多的可能性,甚至加重风险的程度(ZLQ)。
3.解释风格:抗逆力生成之挑战应对。
个体的解释风格一直是抗逆力研究中的热点,积极的解释风格有助于儿童在面对困境时积极应对。适应良好的留守儿童倾向于积极的解释风格(如WY),而使用被动、消极解释风格的儿童则适应更差(如ZLQ),尤其在心理适应方面。
第一项会议议程为“探寻技术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家乡梨的繁殖多样性,让学生认识蔬果常用的繁殖方式——种子繁殖和嫁接繁殖。
积极情绪是个体对困境解释的结果,是提升抗逆力的有效途径。积极情绪与人格中的外向性相关,消极情绪则与神经质相关,积极情绪能够减少痛苦体验和灾难化心理,② Ong A. D., Zautra A. J., Reid M. C.,“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Predicts Decreases in Pain Catastrophizing through Positive Emotions”,Psychology & Aging , vol.25, no.3, 2015, pp.516-523.贡献于健康的结果。留守儿童积极情绪能通过抵消和缓冲压力,从而带来健康的结果,帮助他们在消极体验中快速复原。何以如此?有解释认为,积极情绪能够促成个体接近系统的应对行为,而非消极情绪引发的禁止系统的回避行为,正是这种策略选择的不同带来了不同的结果。
自我差距具有现实调节的作用。人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留守儿童的自我权衡有两种标准:应然自我和理想自我。当理想自我或应然自我要求过高时,儿童会因失败而沮丧,这种负面情感的性质和强度取决于理想自我和应然自我的标准。自我差距能够产生提升性和预防性两类目标,以促使儿童继续前进。提升性目标如改善自我生活状态、健康状况等,受积极结果的实现愿望所驱使;预防性目标是指个体想要逃避惩罚、避免消极状态、预防恐惧的结果出现等,受避免消极后果的动机驱使。
(三)基于社会认知的挑战与调适过程
1.归因偏向:抗逆力生成之反应机制。
科技英语词汇是科技英语中使用的词汇,有些是通用英语中没见过的,而且词形较长;有些是通用英语中的词汇,但词义与通用英语有所不同。这些给初学科技英语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困难。科技英语词汇可分为:技术词、半技术词和非技术词三类。[1]
2.社会支持:抗逆力生成之保护机制。
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必然需要充分投入社会关系之中。社会关系以其网络化的方式为个体发展提供支持,使留守儿童发展出“超依恋关系”的复杂发展路径,社会关系的质量和特征则决定了社会关系的支持模式,儿童对支持网络的认知模式则决定了关系支持的质量和可及性。
初二女生GMJ谈及社会支持系统时表情黯然,父母工作忙碌,平时只关心她的成绩,很少问及她自己内心的需求想法。老师只会按照成绩排名,总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对差生则只有批评、责骂和嘲讽。同学之间都是竞争关系,表面上相互和谐,内心都嫉恨敌对。当她在学习上丧失了自我效能感时,家庭又无法提供归属支持,所以陷入无助、无望,甚至想要放弃生命。
可见,良好的社会支持是抗逆力发展的保护机制。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和积极情绪体验均高度相关。① 张羽、邢占军:《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7年第6期。 社会支持质量与亲密朋友的数量正相关,包括来自家人、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等的关系支持。良好的社会支持表现为工具性、社会性和情感性三种支持方式,② 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第4期。 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多具情感支持功能,父母的支持则具有更多工具性的特点,而亲子关系则皆备两种支持功能。留守儿童情感性支持弱化是其回避型应对模式的主要原因。当儿童无法获得足够支持,易表现为社交中的无奈和孤立,自我保护本能会促使他们选择回避性的应对策略(GMR)。③ 文一、刘琴、张帆等:《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评估中国儿童心理弹性现状的meta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年第11期。
(四)留守儿童抗逆力生成机制
图1 留守儿童抗逆力生成机制
基于上述的分析,本文提出留守儿童抗逆力生成机制应该包括相互嵌套的三个核心过程:生理基础上对外部风险的适应与控制过程、心理环境中对风险压力的补偿和调节机制及社会认知中对外部风险的挑战与调适机制。儿童的生理基础形成了抗逆力生成的内部核心,它通过性别、年龄等生理特征在种属文化背景下对外部环境进行适应;儿童心理环境则包括个体与外部环境互动中形成的依恋关系、自我概念、解释风格等,能够促使个体对外部环境中的风险逆境进行调节,描述了个体经历逆境之后的时序发展,结果位于失调和调适的连续统之间。儿童对自我社会关系的认知则促成了抗逆力过程的挑战与调适机制,包括归因偏向的反应机制和社会支持感知的保护机制,它们共同影响了调适的结果。
三、基于抗逆力生成的留守儿童社工干预模式
基于抗逆力生成的留守儿童社工干预可通过对留守年龄的合理安排,并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自利解释风格,并着力构建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促进留守儿童抗逆力的生成,以有效应对留守风险带来的压力。
合理安排留守年龄,有效降低留守风险。开始留守年龄与儿童发展关键期的任务有关,儿童早期留守意味着身边重要他人的撤离,且儿童发展的关键任务更为密集。当家庭必须选择儿童留守时,可考虑儿童发展阶段特点,尽量延迟儿童留守开始时间,当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他人逐渐增多,此时的留守可有效降低儿童需要应对的风险,提升留守儿童抗逆过程的适应能力。
建立安全依恋关系,促进抗逆补偿功能。依恋关系的建立从出生开始,大约2岁时就能形成相对稳定的依恋关系,依恋类型则取决于儿童与养育者的互动质量。有安全依恋的儿童更多体验到稳定和安全,有更广泛的保护性环境,易于形成自信和探索性动机,能帮助儿童学会信任他人,并在风险情境中获得保护;① Swanson J., Valiente C., Lemerychalfant K.,“Predicting Early Adolesc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Social Competence,and Physical Health from Parenting, Ego Resilience, and Engagement Coping”,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 vol.31, no.4,2011, pp.548-576.但没有安全依恋关系的留守儿童,会缩小安全基地,甚至缩至自我范围之内,从而形成孤独、自闭的性格特征和回避型应对行为。留守儿童的亲子分离为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带来威胁,但若家庭重要抚养者能够有效弥补安全依恋关系的缺失,与儿童建立良好稳定的三角依恋,则能有效补偿留守风险带来的关系冲击,营造儿童安全稳定的关系质量。
按理来说,检察院一般会将刚刚入职的人员安排到书记员的岗位,主要是方便他们能够初步熟悉业务和工作流程。但是李凌一进入双峰县检察院,便被安排到公诉科,上班的第一天接触的就是一起多人系列抢劫案。原来当时的双峰县检察院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间段,检察院内的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办案人员稀缺。而李凌作为这一批新进人员中唯一通过司法考试的,院领导便直接安排她到一线工作。时任双峰县检察院公诉科科长的龚凤初同志更是亲自收下了李凌这个徒弟。
培养良好自我概念,提升抗逆调节功能。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和判断,受到个体期待的调节。留守儿童自我概念的调节机制能促使他们对自我的认知更为客观,且随时间推移,他们在自我知识方面有更高的内在一致性和稳定性。积极自我概念的儿童能对社会信息表现出自我提升倾向,愿意为自己的成功负责,促使他们回忆自己高人一等的相关信息;积极自我概念的留守儿童更愿意以冒险方式获得自我提升信息,风险面前会通过提升关系中的积极信息以应对威胁。提升留守儿童自我复杂性可帮助儿童建立多元稳定的自我概念,促使儿童在自我的某个方面受挫时,不至于波及自我的其他方面,防止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对自我差距的现实调节可通过提升性目标的塑造和预防性目标的达成,有效提升抗逆力的调节功能。
培养自利解释风格,有效提升应对能力。功能良好的留守儿童具有正常化或脉络化逆境经验的能力,他们能够将亲子分离的情境给予合理化的解释,比如父母的离开是为了经济状况的改善,为给自己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这种脉络化解释能帮助个体对危机给予“正常化”的反应,从而减少对自身特殊境况的自卑感,更好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表现,而不会将之视为异常或病态。因此,不论在社区、学校或家庭养育中,都需注重对儿童解释体系的概念建立,帮助儿童对自身处境进行合理解释,提升应对困境的主体参与和主动应对意识,进而提升应对困境能力。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促进抗逆保护功能。从生态系统的观点来看,个体身处逆境中,保护因素是否发挥作用受保护因子状态的影响。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状态和质量决定了他们身处逆境的保护功能。家庭子系统的支持性人际关系有助于儿童自尊的提升,留守儿童亲子分离后若仍能保有良好的家庭关系或扩大家庭支持,则有利于儿童抗逆力的生成和发展。另外,在社区层面开展面对留守儿童的能力建设,在国家层面提供对留守儿童的制度保障,三个层面形成合力,以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和良好适应。
〔中图分类号〕 B8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9)04-0064-08
*本文系201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北困境儿童抗逆力生成及福利服务研究”(17XSH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同雪莉,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陕西 西安,710112)。
责任编辑:王 冰
标签:留守儿童论文; 抗逆力论文; 社工干预论文;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