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8.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4-0121-01
皮亚杰曾经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非常重要。幼儿天生好动,好奇心强,总想对感兴趣的事物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既可以培养幼儿学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发展幼儿的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又可以提高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学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运用实物、图片等各种材料创设情景,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既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科普知识,又能增加课堂上练习的密度和广度。
案例描述:
我在进行“物体怎样能移动”的科学教育活动时,如在玩磁铁时,有个孩子发现在桌子下移动磁铁,桌上的磁铁也会跟着动,那其他材料会动吗?几个孩子看见了也都饶有兴趣,他们做了几艘小船,可是试了几次,小船就是不动,后来就有孩子把磁铁扔进了小船,船儿就航行了,更多的孩子看到了这一情景,想出了更多的玩法:折几只青蛙,玩“青蛙跳跳”,折几条小鱼玩“小鱼游游”,玩的不亦乐乎!久而久之。通过操作,幼儿获得了有关物体移动需要的经验。幼儿在“打打闹闹”中既获得了知识,又拓展了幼儿探索的思路,培养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我表扬了孩子们的聪明能干和丰富的想像力与观察力。孩子们十分高兴,自信心油然而生,真正体验到“我能做”的积极情感 在操作活动中,提高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动手操作,既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发现新的问题、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
在冬天组织“水和冰”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让幼儿在离园时,把小缸子里注入水并剪一个好看的图案放在水中,再放一根毛线,把小缸子放在室外,第二天来园时,小朋友们发现,原来的水变成“冰锣”了。我让幼儿动手玩冰锣,摸一摸,敲一敲。然后把“冰锣”拿到室内,小朋友发现冰开始滴水,冰又变成了水。这时,小朋友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通过讨论,每个孩子都知道了由于夜里气温低,水变成了冰。室内温度高,冰又融化成为水的道理。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没有一个小朋友是旁观者,也没有一个孩子会说“我不会”,能力强的幼儿学习的更主动,更积极,发现的问题也更多。
反思及分析:
因此教师如何在幼儿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动手操作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以下结合实践经验谈谈我的粗浅看法:
一、创设条件,激发操作欲望
1、适宜的刺激,引发操作兴趣。
没有丝毫兴趣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孩子探求知识的欲望,而幼儿天生的好奇心则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大班科学活动《瓶子潜水艇》为例,紧紧围绕《纲要》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这一重要信息,在活动中导人身临其境的多媒体刺激,播放潜水艇在大海里渐渐潜人海中的情景,快速有效地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主题,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兴趣之后,再提出瓶子潜水艇的实验,使得幼儿对实验充满了期待,对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适宜的刺激易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结合具体活动提供相适宜的刺激,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喜欢探究、主动探究、“迷”上科学。
2、适宜的材料,提供操作基础。
选择适宜的材料是开展实验的保证,同时也是操作活动的基础。在《瓶子潜水艇》活动中,教师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透明的玻璃小药瓶,搜集了陶瓷小珠子,这是幼儿实验成功最为关键的两种材料。为了能使装了珠子的瓶子呈现出“浮、悬浮、沉”三种状态,对于瓶子的盖子和珠子的材质、大小进行了反复的验证,最终确定以上两种材料的投放。在整个探究活动中,这种唾手可得的潜水艇吸足了幼儿的眼球,添加几颗珠子“潜水艇”会悬浮、会沉,幼儿有自己的拿捏。正是源于提供材料的适宜性,使得实验的成功率大大提升,同时也调动了幼儿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在日常生活中,一滴水珠、一根鸡毛等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关键在于老师能否抓住材料的特性,为他们提供机会,帮助幼儿深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二、主动探究,获得操作经验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探究式的科学操作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探究材料的投放更要注重阶段性,逐渐加深要求、提高难度,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因此,在设置内容时要根据年龄层提出适宜的操作要求,提供不同难以程度的材料。
要根据不同的年龄应该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幼儿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那么材料投放也应该是有的阶段性的,有了阶段性的特征就为幼儿在最近发展区之间搭设了一个“梯子”,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三、分享交流,享受操作的乐趣
如果操作是体验,那么操作后的讨论和表达就是经验的巩固和发展。每次操作后,让幼儿充分讨论,充分表达操作时的感受和新的发现。如在《谁会滚动》的活动结束后,老师请幼儿拿着自己的记录表介绍自己的发现,他们一边展示自己的记录纸一边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自己的发现。有了记录纸的帮助,幼儿的介绍显得更加的地深动,而下面听的幼儿也听得更加地专注和认真。最后的交流,不但是一个简单的表达也是经验的分享。通过最后交流分享,不但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而且还不容易忘记。每个孩子的记录都不一样,他们用自己的符号记录着操作的过程,并且与同伴分享,让幼儿体验到了探究带来的无限乐趣。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萌发对科学的兴趣。”科学探究无处不在,关键在与老师能否给幼儿创设一个可供其操作实验的环境,让其尽情起投入到科学操作的活动中去,体验操作与发现的快乐,享受其中的乐趣。
总之,在幼儿数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操作法的作用,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来获得经验,在幼儿积累了应有的经验后教师再帮助他们整理、概括,在理解的前提下学习运用数学语言,不要过早地把概念或是抽象的词语符号强加给幼儿。才能使幼儿在数学活动中越学越有趣越学越爱学。
论文作者:陈建女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0
标签:幼儿论文; 操作论文; 科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发现论文; 活动中论文; 材料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9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