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研究——以浙江寿仙谷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浙江论文,产业链论文,农产品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长足的发展,以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主导的“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帮助农民进入市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提升农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频繁出现的食品质量不安全、农业技术创新不足、农产品价格极不稳定等问题说明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还不完善,尤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它既是社会热点问题,也是政府部门亟须解决的难点问题。从发达国家管理实践来看,他们广泛应用产业链管理来改善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控制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风险。产业外部压力的存在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产业内部的自我调整。只有将产业内部不利于保障质量安全的因素进行调整、消除,方能从根本上缓解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多发的现状。
近年来,产业链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较多。学者们普遍认为产业链管理是一种农业产业化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导入产业链管理,将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竞争力和绩效。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业链具有重大联系,农产品不安全因素存在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1][2][3][4]。“全产业链”由中粮集团于2009年提出并进行战略实践,但是,在实践中,我国一些实力比较雄厚的涉农企业,早在10年前就开始打造符合自己业务特色的“全产业链控制”模式。随着中粮集团对“全产业链”这一理论的实践,“全产业链”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研究主要集中在全产业链的布局、战略、运作模式、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方面[5][6][7]。在以技术创新、食品安全和带动农户增收为核心主旋律的农业产业化背景下,研究这些企业的运作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综合运用供应链理论、产业链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等分析工具,以浙江“寿仙谷全产业链运作模式”为剖析对象,对全产业链运作模式的形成、治理及对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主要贡献进行探索与诠释。
二、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理论分析
(一)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从本质上看,“全产业链”集纵向一体化和紧密型多元化于一体[8],紧密型多元化是指产业链之间的业务关系非常紧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多元化。其运行模式包含两个层次:(1)从纵向来看,一条产业链上的产品、服务和信息等均由一个企业全程控制,这应是全产业链的主要特征,没有纵向一体化,也就不称其为全产业链。(2)从横向来看,是紧密多元化,即在空间布局上有多条紧密相连的产业链,不同产业链之间在品牌、渠道、物流、财务等环节可以实现横向一体化的整合。如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涉足稻米、小麦、大麦、玉米、油脂油料、饲料、肉食等八条涉农产业链,这些产业链之间紧密程度较高,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多元化经营。
纵向一体化和紧密型多元化是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有效结合,并不是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和紧密型多元化战略的简单相加。纵向一体化与紧密多元化战略都不是新鲜的事物,如果要使二者的结合有所创新,则需要“协同作用”,即企业通过全产业链的布局和优化,在产业链网络内寻找价值增值关键点,以产业循环和提高经营效率为核心,实现纵向和横向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业务对接、资源互补、成本相抵等效应,即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当然,要达到这个协同效应,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反馈、平衡和再造,才能得到理想的全产业链运行模式。
(二)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成因
纵向一体化一直是企业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其动因解说理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这些动因主要包括企业的生产效率、资产专用性、契约实施强度、交易属性、价格不确定性、政府对原料供应行业的规制政策等因素。对于企业选择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成因却鲜有文献论述。既然全产业链控制模式是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本文认为,企业选择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决定因素除了纵向一体化的主要成因外,其主要决定因素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追求或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生产或加工农产品的最初原料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环境。但是,工农业的发展造成了“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的农业立体污染,生态环境中的危害因子成为农产品主要的危害来源。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就应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让农业产业链与食物链、生物链密不可分。依据我国现有的农业产业组织现状,分散原子化的组织模式,是不可能实现这样的控制目标。而全产业链的运行组织模式是可以实现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无污染。在实践中,一些敢于创新实践的企业正是基于这样的思维逻辑,逐步发展出具有行业和企业特色的全产业链控制模式。(2)追求产业链网络的协同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了四个层面的协同。一是单一产业链内部上下游之间的纵向协同。即企业通过产权渗透或管理渗透集成产业链内的上下游各个环节资源,尤其注重整合种养源头资源,在源头建立生产种养基地。二是多链之间的协同效应,即企业在全产业链网络内共享有形或无形资源,利用潜在的范围经济获得经营多种产品和服务,降低总的经营成本。三是环向协同效应。在全产业链形成的纵向和横向交叉的网络内,各个交叉的节点通过复杂的技术经济联系往往又会形成不同的“环”,不同产业链中不同环节之间可以实现环向协同效应。四是综合协同效应。全产业链运行模式还能在企业文化、服务、品牌、信息系统、物流运作、风险管理、财务资源等方面取得整体性的综合协同效应。(3)对协同作用和由此带来的话语权的追求。在国际上,ABCD四大粮商早已实现了全产业链运作模式,打通了从种植到物流再到贸易的产业链。国内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如中粮集团、双汇集团等要同它们竞争,其实力与运作规模显然无法与之抗衡,因此,在各自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国内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迫切需要全产业链运作模式来发展壮大自己,实现相关产业链之间的协同作用。其选择全产业链的真正战略意图不仅仅是追求全产业链的协同作用,更重要的是对话语权的追求。
(三)农产品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治理
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治理主要涉及资源主导型、市场主导型、技术主导型三种类型[9]。(1)资源主导型产业链是以优质稀缺的资源环境为核心竞争优势,如西湖龙井茶、贵州茅台就是以其稀缺性原产地自然资源而获得独一无二的价值。强化资源要素的掌握和管控是资源主导型产业链首要任务,为弥补技术、市场要素的不足,资源主导型产业链需在强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提升产业链层次。(2)技术主导型产业链的优势环节在初加工和深加工两大环节,将技术优势贯彻到全产业链,以技术控制力优势整合产业链。如在转基因种子、药肥等方面拥有技术优势的国际著名四大粮商巨头ABCD,它们牢牢地控制了农产品的初级种养;在农产品的深加工环节,凭借先进的加工技术控制了粮肉奶蛋等农产品资源。采用前向一体化战略,连接种养源头,采用后向一体化战略连接消费市场,形成了技术主导型全产业链运作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该通过技术创新来获取产业链的主导权,以此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同时,也要重视资源、市场要素,如提升原产地产品品质、树立垄断性的绿色营销品牌等极其重要。(3)市场主导型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在分销和消费两大环节,目标是将品牌、渠道和营销等市场优势贯彻到全产业链,以整合其产业链,以绿色健康的产品来实现其市场价值。此外,市场优势还要受到技术要素的影响,因此,市场主导型产业链还需强化资源和技术要素,以此提升对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农产品质量水准的控制力。
(四)全产业链运作模式的主要优势
全产业链运作模式是农业产业化的一种创新商业模式,其优势至少有三点:
(1)可以有效突破“公司+农户”模式的管理困境。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公司+农户”是最早也是最具代表的组织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存在三个主要问题:第一,公司与农户之间订单合同的履行率不高,缺乏对接的稳定性;第二,农户素质差异较大,公司难以监控农户种养环节,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等问题依然存在;第三,龙头企业同农户的交易费用很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供需稳定性是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命脉”,为有效解决“公司+农户”组织模式的三个基本缺陷,“公司+农户”模式又渐渐衍生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和“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模式,但是这些演化的模式也始终没有解决农产品质量监控和流程管理标准化问题。在国外采购商高质量标准要求的驱动下,许多涉农出口企业不得不探索新的模式,而“公司+租赁农场”组织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模式在实践中能有效地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国内越来越多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转向了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10]。全产业链运作模式的基本组织形态就是纵向一体化的“公司+农场”模式,对于涉农企业来说,这是全产业链纵向组织一体化的关键组成部分。
(2)全产业链运行模式更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实施,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在非纵向一体化的组织模式中,涉农龙头企业经营要面临着非员工化的合作农户和非封闭化生产两大问题,导致其创新技术管理难度大,技术创新不能真正反映到产品中,阻碍了涉农企业获得相应的技术创新所应得利润[11]。这一问题通过纵向一体化组织运作模式却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国际实践也表明,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种养、初加工、深加工才能更容易实现标准化、专业化,更容易创新技术和采用先进设备,从而有利于提高技术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率。
(3)全产业链运作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下问题,提高涉农主体的经济效益。农业比较利益理论认为,相对于工业,农业是弱势产业,其比较利益相对偏低。偏低原因大致表现为两个方面[12]:一是农业收益面临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这些风险减少了农业收益,降低了农业资本报酬率。二是偏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农业资本的报酬率。全产业链运作是集纵向一体化和紧密型多元化双重特性于一体的运作模式,从纵向特性来看,由于是集种子开发、种养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等产业于一体的垂直联结形式,更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延伸价值链,农户可以享有种养生产外其他环节的利润,扩展了增收空间,提高了农业产业投入产出的比例,使企业和农户的经济效益都能增加;从横向特性来看,紧密型多元化可以实现产业链内资源充分利用与共享,节约交易成本,获得范围经济效应。事实上,学者们对企业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是否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绩效持有不同的观点,即便如此,在实践中,仍然有许多大型涉农企业都在不同程度地实施多元化战略,有效地避免了从事风险较高的单一农业产业经营可能出现的经营失败风险。
三、案例分析
(一)企业背景
浙江寿仙谷地处浙江武义县,是集名贵中药材、珍稀食药用菌的栽培、绿色食品、绿色保健品、绿色药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等农、工、科、贸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企业。寿仙谷通过20多年的科技创新和实践,突破传统“公司+农户”模式,以全产业链的组织方式,依靠全产业链的治理,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产业链过长、质量安全控制难度过大的问题,实现了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和谐。2011年,寿仙谷实现销售收入近5亿元,建成标准化仿野生有机栽培基地4200亩,使土地资源的投入收益比增加了近50倍。应用生态循环技术改造生态种养基地5万余亩,扶持3000余户农户实现有机生态种养食用菌、有机大米等农产品,带动农户实现共同富裕。
(二)寿仙谷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构建
“寿仙谷”主导经营有机国药(中药)、有机保健品、有机农产品、有机食品等几种系列产品。依据产业链的理论,“寿仙谷”全产业链运行模式从纵向关系来看,其环节分别为种子研发、农资供应、种养生产、粗加工、深加工、分销、消费等;从横向关系来看,保健品和中药品构成的核心产业链、食品和农产品构成的相关产业链在每一环节之间有些资源可以实现协同,如在种养环节的农资供应,是由企业产业链之间形成的内循环,为保证有机产品的质量安全,寿仙谷并没有对外采购农资化学肥料用于生产种养,销售环节可以共用销售渠道等。由于“寿仙谷”所经营的药品(中药)、保健品、有机农产品、有机食品等属于“食用”的范畴,各链条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紧密,企业有效整合了链条之间的优势资源,属于典型的全产业链运行模式。
(三)寿仙谷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治理
在全产业链的治理中,资源主导型产业链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掌控了优质原产地的自然资源,在于绿色环保的生态种养环境,在于掌控了优良品种和有机农资供应,并将这些优势资源贯穿于整个产业链。技术主导型产业链的优势在于用创新的技术来改善农产品种养生态环境、减少农业污染、提升农产品各种层次的加工技术含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市场主导型产业链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通过对分销环节的掌控,借用渠道、营销和品牌等市场优势贯彻到全产业链,拉动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体现农产品应具有的市场价值。基于质量安全的寿仙谷全产业链贯穿了优良品种研发、种子与农资供应、原产地种植种养、初级加工、深加工、分销、消费等七大环节。“寿仙谷”全产业链运作模式的全程治理则实现了技术主导型和资源主导型的有效整合(如图1所示),全产业链的治理核心在于A(资源主导)和B(技术主导)的有效组合,而市场优势还没有显现出来。
图1 “寿仙谷”全产业链治理的类型及治理核心
注:核心优势因产业环节而异,如技术主导型以技术为核心,将技术优势贯穿全产业链:其他类型情况类似。
(四)寿仙谷全产业链运作模式获取的主要优势
构建全产业链模式使企业更具竞争力,而且这种核心能力不是一般企业能复制的。“寿仙谷”全产业链运作模式至少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竞争优势:
(1)全产业链运行模式能够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寿仙谷”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突破常规“企业+农户”的组织模式,采用“公司+农场”的一体化组织模式,建立仿野生食用中药材(铁皮石斛、原木灵芝、藏红花等)有机栽培基地,吸收原耕地上农民为农业产业工人,实施产业化大农场方式,实行特色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经营。通过构建全产业链运作模式,“寿仙谷”能有效贯穿实施企业的全质量管理理念和质量管控体系,确保寿仙谷系列产品质量安全。
(2)通过技术和产业链组织运作模式创新,有效地解决了农业比较利益低下问题。寿仙谷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品种的开发,包括各种食用菌、铁皮石斛、灵芝等品种,因新的食用菌品种而受益的种养企业或农户每年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大部分出口到日本及欧美等国家;从1997年开始,寿仙谷新品种开发技术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二是仿野生有机栽培技术的创新,突破野生条件不能规模种养的瓶颈问题,实现仿野生条件下的产业化、规模化种养培育。三是加工技术的突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用超音速气流对灵芝孢子进行破壁,实现了“破壁不破膜”,这项技术成果曾获全国科技创新成果奖,企业也因这项技术的突破,使得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含有技术创新成果的产成品一般价值较高,较易受到市场的青睐,企业也会为此设立较高的销售价格来体现品牌和技术价值,赚取超额利润,从而突破农业比较利益低下问题。寿仙谷正是在品种、种养环境、深加工等几个关键环节实现了创新,使得企业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比。以“灵芝+铁皮石斛+藏红花”三种农作物套种为例,种植面积约4200亩,这些农作物经过种植、加工等环节后实现的市场价值每年约5亿元,单按土地要素的投入产出比计算每亩土地实现的收入接近18万元。如表1所示,2005-2011年寿仙谷公司与全国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资产报酬率比较。
(3)轮种、套种结合,种植、放养结合,实现土地生态循环的可持续利用的竞争能力。“寿仙谷”基于循环农业的基本原理,通过选用珍稀国药种群,实施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探索出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途径。采用综合农业循环利用技术,构建了具有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用地养地结合、水陆交互作用的多种群珍稀国药循环农业系统(如图2所示)。该循环农业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全国率先以多种群名贵珍稀农作物为主体,创建了循环农业系统,通过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多层次循环利用和水旱轮作,促进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实现了有机循环农业系统的优质与高效的协同;二是通过全产业链管理,实施国际上最严格的认证体系,促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三是产业链延伸和寿仙谷品牌创建,使得公司整体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因而,为当地(农民)利益共享与乡村和谐发展提供了以工补农的有效机制保障,从而实现了有机农产品循环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实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结论与建议
寿仙谷全产业链运作模式的案例研究表明,农产品质量安全应首先立足于自然种养环境的生态安全,依靠全产业链运作模式的资源、技术治理,可以有效整合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优势资源,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这充分体现了人类生产经营活动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内在和谐。不仅如此,通过单位耕地纯收益的比较分析发现,全产业链运作模式比简单的“公司+农户”及其演化模式能更有效地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下问题,提高农户收入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
为此,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提出有关建议:(1)对于政府而言,一是应该采取扶持手段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我国涉农领域最薄弱的地方,也是农业污染治理滞后的主因,政府要强化农业产业的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开发、创新或引进新的技术来挖掘我国农业、中医药领域的优势资源,形成资源和技术的组合优势,从而获取产业链竞争的话语权,促进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优化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在资金方面给予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以更大的支持,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户走向富裕之路。(2)对于企业而言,应不断创新产业链技术和管理制度,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在提高农业产业经营效率的前提下,做好全产业化经营的战略规划,不断磨合与调整产业链布局,适时捕捉产业链内的价值增值关键点,以产业循环和提高经营效率为核心,实现纵向和横向资源的有效利用,依靠技术创新强化资源优势,在增加企业产出的同时,实现生态改善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性互动。
标签:全产业链论文; 农产品论文; 纵向一体化论文; 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