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报告:高校补贴制度亟待完善&对山东省高校入轨后收费状况的调查_大学论文

高校报告:高校补贴制度亟待完善&对山东省高校入轨后收费状况的调查_大学论文

来自大学的报告:亟待完善高校资助体系——山东省高校并轨后收费状况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论文,山东省论文,状况论文,体系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解山东省高校全面并轨后的收费状况,1997年10月至 1998年1月,我们用分层随机抽样的办法,对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华东石油大学、山东财政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十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630份,回收问卷3630份,其中家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1886,有效问卷为1880 份, 来自城镇的大学生1744份,有效问卷1740份,有效回收率为99.7%。在发放问卷的同时,我们对部分发放问卷的高校分别举行七次小型座谈会,对问卷中有关问题作了深层次的座谈。座谈会后,我们又陆续对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校负责学生工作的同志作了典型访谈。通过问卷与座谈,我们对并轨后山东高校的大学生对收费的经济承受力以及如何完善高校资助体系,获得了丰富而具体的第一手资料。

一、

(一)大学生家庭对收费的经济承受力

据调查,山东高校收的学杂费平均每年是2000~2500元,加上住宿费、书藉费平均500元,生活费平均3500元,总计为6000~6500元。 对于这样大的费用,学生家庭能承受多少呢?

表1 学生家庭能承担的上大学费用

农村家庭城市家庭 合计

学生数%学生数%学生数%

基本不能负担 181 9.6320 1.15

201 5.55

500元以下 136 7.2332 1.83

168 4.64

500—1000元

43423.09

23113.28

66518.37

1000—2000元 47925.48

43725.12

91625.31

2000—3000元 40021.28

41223.68

81222.43

3000—5000元 23012.23

33819.43

56815.69

5000—10000元 11 0.59

149 8.56

160 4.42

10000元以上 9 0.48

121 6.95

130 3.59

从表上可以看出:只有8.01%的学生家庭完全可以独自承担,其中来自城市的学生有15.5%,来自农村学生只有1.07%;能够负担一半费用的学生家庭也只有22.43%,43.68%的学生家庭只能承担1/3,甚至更少的部分,还有10.2%的学生家庭基本不能承担。这说明完全能够负担和基本不能负担的学生家庭比例都在10%左右,而近80%的家庭在大学生上学期间,为了支付孩子上学费用都需要借债。

对于这一点,我们从下面两个方面的统计也可以反映出来,一是学生对收费的评价,一是大学费用的来源。

表2 大学生对收费的评价

农村城镇 合计

学生数%学生数

% 学生数 %

过高 52527.93

352 20.23 877 24.23

较高 93649.79

721 41.441657 45.77

适中 29915.90

568 32.64 867 23.95

较低

10 0.53 9

0.52 19 0.53

没想过,由不得自己 110 5.8590

5.17 200 5.52

表3 大学生费用的来源

农村 城镇

学生数 % 学生数%

家庭供给 660 35.11 991 56.95

亲戚与朋友借贷

301 16.05

18 1.04

向邻居借贷

146 7.770 0.00

家庭供给与借贷

693 36.56 723 41.55

贷款 80 4.268 0.46

从表2不难看出,有70 %的学生认为学校收费“过高”和“较高”,认为“适中”的只有24%。而表3 表明:城镇家庭的大学生费用需向亲戚和朋友借贷的达42.6%,家住农村的大学生费用需向亲戚与邻居借贷的达60.6%。

我们在座谈会上,把大学生家庭的经济承受力作为重点问题向学生作了详细地询问:“学生对此反应强烈。当我们问?“你和你的父母在接到你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很高兴吧?”很多学生都说:“先是高兴,后是发愁。高兴的是考上了大学,发愁的是上大学的费用,每年都要1—2千元,家里哪会拿到这么多? ”有的学生甚至说:“现在上大学,是不是划得来?我的一些高中同学,虽然没考上大学,但他们都办了公司,挣了不少钱,而我们呢,不仅现在挣不到钱,还要花家里大笔大笔的钱,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又是那样难,上大学有多大意义?”大学负责学生工作的同志也反映:现在有些学生学习热情下降,劲头不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负债太重,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如果学习的专业不是人才市场上急需的,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小了。

(二)大学生家庭的经济收入

表4 大学生家庭人均收入

家在城镇的大学生家庭人均收入 学生家庭数%

8000元以上

87

5.0

5000—8000元355 20.4

3500—5000元363 20.8

2000—3500元520 29.9

2000元以下 416 23.9

其中1200元以下 100

5.8

合计1700 100.0

家在农村的大学生家庭人均收入

学生家庭数

%

400元以上70

3.7

2000—4000元4.8 22.2

1100—2000元447 25.1

800—1000元 471 25.1

800元以下

474 25.2

其中400元以下

180

9.6

合计

1880 100.0

从表4中可以看出:家住城镇的大学生年人均收入在3500—5000 元(即中等水平)是20.8%,而在3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占54%,其中特困家庭为5.8%。家住农村的大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在1100—2000 元是23.8%,而在11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达50.3%,其中特困家庭为 9.6%。对于年人均收入在3500元以下城镇家庭、1100元以下的农村家庭来说,他们的经济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开支,要他们负担6000元左右的大学费用,确实相当沉重!

为了进一步了解收费对学生家庭形成的负担,我们用问卷统计了学生家庭一年支出的货币数,发现农村学生家庭收入支出相当的占36.8%,而低收入高支出的家庭数达57.2 %, 城市学生的家庭收支相当的占48.3%,而低收入高支出的家庭数也达12.6%。低收入高支出的数字显然是因负担子女上大学的费用借了债。

(三)大学生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为了进一步考察影响学生家庭收入的相关因素,我们在问卷表中设计了二个题目:一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是学生父母的职业。经过统计,我们发现:家住城镇的大学生家庭,其经济收入主要来源是工资和经营收入,工资占87.4%,经营收入占11.5%,父亲的职业是工人的占35.6%,是公司职员的占10.3%,经营商业和企业管理的占12.1%,在党政机关和文教科技部门任职的占35.6%; 母亲的职业, 当工人的是27%,公司职员的是6.3%,经商的占1.7%,在党政机关和文教科技部门的任职的占22.3%。而家住农村的大学生家庭,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自种植业和副业,种植业收入占87.2%,副业收入占6.4%, 个体经营收入占3.7%。父亲职业是农民的占87.8%,从事手工业的占2.1%,在乡镇和教育部门任职的占4.3%;母亲是农民的为97.9%。 这说明当前大学生家庭与父母的职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城乡分工,即在城市的主要是当干部,当工人,当职员,而在农村的主要是当农民,从事个体经营和其它非公有制经营的还很少。职业分化过慢,决定了大学生家庭的经济收入总体水平不高,以致大多数家庭难以独自承担子女上大学的费用。我们预计,随着城镇下岗工人人数的增加,城市大学生家庭收入减少的人数也将增多,这使大学生家庭负担大学生费用也将更加困难。

(四)大学生的消费结构

从表5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中,吃的最多, 一年大约在2000元左右;其次是穿的费用,一年在300元左右; 再次是购买学习用品与社交的费用,一年在400元左右。从总的情况来看,高消费的比例不大。我们在统计时发现;在吃的费用中,每个月在300元左右的, 城镇家庭的大学生只占28%。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占8%,在农村家庭的大学生中,还有25%的学生每个月伙食费在100元以下。 在城镇的大学生中也有0.7%的大学生,每个月的伙食费在100元以下。

表5 大学生的平均支出(单位:元)

月人均伙食费一学期人均服务费一学期学习用品费

城镇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189 142 170115 12393

一学期生活用品费一学期娱乐/社交费

城镇农村 城镇农村

81 55

96

72

(五)高校收费标准要考虑的因素

鉴于目前山东省各高校收费标准不一,甚至在一个学校,由于专业不同,收费的标准也有高有低。在问卷中我们列出高校收费标准要考虑的因素,让学生选择排序。

表6 高校收费标准要考虑的因素

第一位

高校收费标准要考虑的因素

学生数%

年生均教培养的成本 773

21.35

生源和人才市场的需求446

12.32

与物价指数升降浮动挂钩 2336.44

政府对收费标准上限进行宏观调整 691

19.09

学校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381.05

对农村师范等院校采取倾斜政策418

11.55

地区、学校、专业的差别 611

16.88

完善收费标准制度确定相应的法规 370

10.22

未回答

401.10

合计

3620

10.00

第二位 第三位

高校收费标准要考虑的因素 学生数 %

学生数%

年生均教培养的成本 210 5.80

49812.38

生源和人才市场的需求6.09

16.82

345 9.53

与物价指数升降浮动挂钩 351 9.70

39810.99

政府对收费标准上限进宏观调整73020.17

54014.92

学校享有一定的自主权137 3.78

197 5.44

对农村师范等院校采取倾斜政策36810.17

314 8.67

地区、学校、专业的差别 68819.01

57015.75

完善收费标准制度确定相应的法规 49713.72

73820.39

未回答

30 0.8370 1.93

合计

3620100.0 3620100.0

从表上可以看到,有21.4%的学生把“年生均教育培养的成本”放在收费时要考虑的第一位因素,19.1%的学生认为“政府对收费标准的上限要进行宏观调控”,有16.9%的学生认为收费应考虑“地区、学校、专业的差别”,有11.5%的学生认为收费应对“农村师范等院校采取倾斜政策”。我们在和学校有关负责人访谈时,他们也认为学生这些看法是符合社会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的。

(六)大学生对高校资助体系的态度

目前,在山东省高校,为解决部分学生上大学缴费的困难,设立了一些资助措施,形成了一个初步的资助体系,我们在问卷中,让学生对高校目前设立的资助措施进行选择。

有39.7%的学生选择“争取获得优秀奖学金”,有24.1%的学生选择了“贷学金”;有20.1%的学生选择了“申请困难补助费,减免学杂费”;9.69%的学生认为最合适的措施是“国家奖学金”;5.16%的人选择“单位专项助学金”;还有0.25%的人选择“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大学生之所以作如此选择,很可能是因为优秀奖学金通过个人努力,人人都可能有得到的机会,所以选择的人最多;而“贷学金”可以先借后还,确实是解决经济困难一个最佳的办法,所以很受学生的欢迎。

对于贷学金、奖学金、困难补助费的金额,我们也分别排了1000元至5000元五个等级,让学生选择。经过统计发现:对于奖学金,27.9%的大学生认为应是2000元,比目前学校奖学金的最高等高500元, 24.9%认为是1000元,21.3%认为是1500元。对于贷学金,44.8%的大学生认为应是2000元,24.6%的大学生认为应是3000元,23.2%的大学生认为应是1000元,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要求的贷学金远远高于学校所能提供的贷款数。对于困难补助费,有51.1%的学生选择了1000—2000元,32.1%的学生选择了2000—3000元,还有11.1 %的学生选择了3000 —4000元,这也远远高校所能提供的困难补助费的金额。我们认为,学生之所以希望学校资助体系能提供较多的费用,其根本原因是家庭独自承受大学费用确实困难,作为社会和国家,应增大这方面资助和拔款。

但是,大学生并没有把解决经济困难都寄托在学校资助上。他们认为,当学校资助体系不能解决困难时,还是主要靠自己勤工俭学。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81.4%的大学生表示要靠勤工俭学解决自己上大学费用;15.25%的大学生会叫父母借贷;2.99 %的大学生表示“向社会求助”;还有0.55%的大学生表示只好“辍学”。51.8%的大学生认为最适合的勤工俭学的活动是搞家教;21.5%是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搞技术服务”;20.8%是“到企业打工”;5.64%的人说要去“推销商品”;0.5%的人去做“钟点工”;还有0.22 %的人在“校内搞勤工俭学”。这表明,大学生已有靠自己力量解决上大学费用的自主要求。这比过去学生完全靠国家、靠学校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这种靠自己解决经济困难的意见,在贷学金的还贷责任和还贷方式上,也充分表现出来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73.6%的学生认为承担归还贷学金的责任是自己本人;16.8%的学生认为还贷的主要责任应是“毕业后的工作单位”;5.19%的学生认为还贷应是“政府部门”; 2.91%的人认为还贷是毕业生和家长共同的责任等等。 而论及“较好的还贷方式”59.9%的学生表示毕业后按工资分比例分批还;28.51 %的学生认为最好确定一个期限分期还清;8.01%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到政府指定的工作就得优惠”;还有3.26%的人表示毕业时一次还清本息。这说明大学生靠自己还贷的意识已经形成。

(七)特困生问题

特困生是指无力解决学杂费及个人生活费的学生。学生认为应采用下列方法解决他们的困难。

表7 解决特困生的措施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国家与地方政府拔款解决

学生数

% 学生数

%

学生数 %

学校从收取的学费中资助731 20.19 460 12.71 589 16.27

优先安排特困生勤工俭学378 10.44 508 14.03 590 16.30

贷款中重点考虑

1432 39.56 1221 33.73 542 14.97

减免学杂费 260

7.18 640 17.68 658 18.18

未答 799 22.07 771 21.30 1221 33.73

20

0.55

20

0.55

20

0.55

从表7可以看出,分别有39.6%的学生和33.7 %的学生把优先安排特困生勤工俭学的办法放在第一位和第二位;50.70 %的学生认为靠“政府拔款”、“学校资助”、“减免学杂费”来解决。看来,解决特困生的问题,主要是靠学校、国家与个人三方协力。目前山东高校对特困生解决的办法也是两条:一条是减免学杂费;二是在生活上给予补助。所有的特困生都得到妥善解决,无一人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八)对并轨缴费制度改革的认识

表8 对并轨缴费制度改革的认识

学生数%

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261 39.87

大学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上大学缴费势在必行 998 13.76

有利于提高大学教学质量

621 17.15

有利于维护高校招生工作的公正性

100

2.76

不合理

298

8.23

时机不成熟

652 18.02

有利于高中毕业生自己选择专业 190

5.25

从表8可以看到,73.8 %的大学生对实行并轨缴费制度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表示赞同;但也有26.3%的大学生认为实行并轨缴费制度“不合理”或“时机不成熟”,这个不小的比例,一方面说明学生对缴费确实有困难;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对并轨缴费制度的实行的必要性的认识尚需要一个过程,学校还需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

大学实行并轨缴制度, 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从1994年开始,我国经历了一个从试点到逐步推广的过程,从1997年秋季开始,已在全国普遍施行,这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必然结果,势在必行。但是,由于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不高,要承担子女上大学全部费用,城乡半数以上的家庭都较困难。从我们调查的结果来看,我们认为当前迫切需要的,是加强与完善学校的资助体系。

目前,山东省高校已建立了一套由国家奖学金、学校优秀奖学金、贷学金及困难补助费为主要内容的资助体系。但由于经费有限,解决的学生面还不宽,解决的金额也比较小。我们认为在这些资助体系的措施中,有两条是值得拓宽的。第一,是加大贷学金的金额。目前,山东各高校贷学金的数额很少,一人只有400—500元,而且只能解决5 %的学生。之所以如此,是贷学金来源于学校本身的经费,而学校经费本来就不足。要扩大贷学金的金额,应该由国家拔款到银行,由银行向学生贷款,学校充当担保人。学生申请贷款时,要和银行订立协议,协议具有法律效力,规定在毕业时或者毕业后的一定期限内还清贷款。第二,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目前,山东各高校的勤工俭学活动仅限于校内后勤服务与校外家教活动,此两项的需求量不大。我们在与学生座谈时,学生都说:平时星期六、星期天和暑假都白白玩掉了,想走出校门挣钱,苦于没有门路。我们认为,高校的团委及学生处等有关部门,应该扩大视野,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到专业对口的公司、企业去打工或去参与社会,提供服务,这样既挣了钱,也扩大了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为毕业之后的工作安排打下基础。对于理工科大学来说,学校本身就可以多办些技术服务与技术维修的校办工厂,吸收一部分学生参加有偿性的劳动。

对于社会来说,应该大力支持学校并轨收费制度的改革,特别是舆论与宣传部门,应该加大这方面宣传,使每个家庭在子女上大学时,就开始为子女将来上大学储蓄费用,按月到银行进行专项储蓄。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一年储蓄2000—3000元,十多年之后,就会完成子女上大学的资金储备。

标签:;  ;  ;  

高校报告:高校补贴制度亟待完善&对山东省高校入轨后收费状况的调查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