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教学论文_张瑞平

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教学论文_张瑞平

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 010059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这个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师应与时俱进,加强网络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充分运用“互联网+微格课”的教学模式,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之更加普及。可以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丰富自己的计划。计算机知识,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能,进而为新时代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教学

1“互联网+”与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互联网+”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12年。最初有关于“互联网+”的设想是通过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与不同行业产品以及服务进行结合,继而实现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在2015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更是就“互联网+”的发展予以了明确的指导与定义。“互联网+”通过经济社会领域和互联网创新成果的充分结合,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组织改革。作为时代发展的重要保证,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肩负着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如何加强教育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问题。

2微课教学的优点

2.1课程的趣味性。由于微格课程的课程内容非常简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课程设置无疑会降低相应的工作难度。与传统的综合所有知识点的课程相比,微课程主要是有选择地选择一部分知识点进行设计,使课程的整体参与性更强,课程本身更具趣味性,能够更好地展现给学生。对于学生的教学过程来说,有趣而高效的应用无疑会使教学工作更加有效,而付出的努力更少。这是因为在学生参与微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这种兴趣会演变成对学生注意力的提高,从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效率的提高,这不仅是对学生当前学习生活的有效支持,而且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有效支持。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2.2课程的可移动性。与传统的课堂设计相比,微课堂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移动性。课堂组织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建立,而且可以在课堂外的环境中应用。课堂组织方式灵活多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借助相应的网络终端进行学习,可以为学生的回眸或复习提供方便。同时,这种移动便捷的学习模式为一些学习薄弱的学生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优化和改进了他们的知识库,进一步改善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帮助学生提高了整体水平。

2.3 课程的内容。相比于传统一个课时四十五分钟,微课的课时基本就保持在5~10 min左右。同时,与传统教学方法复杂的教学内容相比,微课堂讲解的知识点往往只集中在一两个方面。因此,一般来说,这种高度开放的课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高职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集中度和参与度较低,这种碎片化的教学方法更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工作。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教师通过几个连续的操作来指导学生的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容易混淆动作,而且难以保证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在微格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每一次教学都集中在一次操作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3“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的应用

3.1应用微课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师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让课堂变得十分压抑,久而久之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兴趣,也容易让他们产生学习疲劳,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基于互联网时代,微课程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计算机知识,培养自己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微型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辅助作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制作微课堂,并添加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进而充分发挥微课堂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在学习“进制转换”过程中,多数学生都没有清楚认识“二进制”的概念,经常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对其计算方法进行学习,这种方式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及记忆,再加上“二进制”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可能产生挫败感,导致他们对计算机基础产生厌烦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根据“二进制”相关知识点合理制作微视频,可以选择用Flash动画形式将进制转换过程展示出来,通过微课来增强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及掌握,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2 应用微课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经常使用的是“板书为主,机房为辅”的教学方法,学生虽然掌握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但是却不会对这些知识进行合理运用,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符合素质教育中的有关要求。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对计算机实践操作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有效认识,没有分配好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操作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比例。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就应该结合社会市场需求,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充分应用微课教学,进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学习“Word文档制作”时,教师可以结合这个章节的相关知识点合理进行选题,再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在对微课进行设计时,应该遵循下述两点原则:(1)利用微课引出新课题,对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进行简要概括,让学生对它们有个初步了解。(2)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对于Word文档制作而言,自动生成目录和调整保存格式都属于教学的难重点,因此,教师要通过微课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细化。例如在讲解“自动生成目录”时,教师应向学生阐明本章的重要知识点是目录,然后根据相关知识安排自动生成步骤,如明确编辑区域,点击需要生成目录的部分,选择插入目录,修改样式并更新目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步骤的顺序,使学生能够按照微观的相关步骤在课堂上制作自己的word文档,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且锻炼了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3.3应用微课优化教学环节

在网络时代,微类资源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色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整合微格资源,建立微格资源库,充分利用网络,共享教学资源,实现学生、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及时在教学资源网络中增加新内容,确保课堂教学更加生动高效。例如,在学习制作表格时,教师应灵活运用相关操作技巧。在进行互动整合时,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教学方法,整顿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此外,要充分发挥网络与微课程相结合的优势,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地结合课堂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引导学生通过微课课件预习新知识,巩固和复习所学知识,丰富计算机知识体系,使学生具备灵活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达到层次。

结束语

新媒体的加入,为新时期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宝贵的机遇。科学合理的微格课程设计,不能从课堂整合、课堂教学、课前预习等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也不能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趋势相结合,微课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也是传统课堂教育能够有效组织与升级的必要前提。本文所述内容都是立足实践,就“互联网+”背景下,微课教育方式的践行与优化展开探讨。

参考文献:

[1]郭永玲.翻转课堂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以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19):111-112+114.

[2]贾红军,徐博文.高职微课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与应用--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07):172-173.

[3]胡倩文.“互联网+”时代下的微课教学有效性探索--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20):156-157.

[4]张小强.微课与高职课堂教学结合的有效性探索--以高职数据结构课程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7):71-73.

论文作者:张瑞平

论文发表刊物:《学习与科普》2019年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  ;  ;  ;  ;  ;  ;  ;  

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教学论文_张瑞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